02.25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三教九流”的各種觀點都在這裡爭芳鬥豔。特別是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由於周朝的“禮樂崩壞”,周王朝權勢逐漸衰弱,於是私學也逐漸興起。原來求學只能在“官學”裡學習知識,如《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官吏即是官吏又是老師,學習知識就得去向這些人學習。而且還不是什麼人都有權利去學習的,一般只有王族或者貴族的字弟才有機會進官學學習。

但周平王東遷之後,原來的一些王官便散入了民間,“學在官學府”這種對於知識的壟斷從而被打破了,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學費只是一串“臘肉”就行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知識的人就多了起來,這些人就形成了一個稱之為“士”的新階層。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稷下學宮

士的這個階層在當時可謂是非當的活躍,而且當時各方諸侯或者是一些大夫都紛紛養士,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

威宣王時喜文學遊說之士,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為立館稷山之下,高門大屋,尊寵之,不治而議論,天下諸侯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是以齊稷下學士,多至數百千人。

當時的“四公子”了,他們養的士動不動就是幾千人,呂不韋的“食客”就有“三千人”。春秋戰國時代對於這些士來說可謂是最好的時代,諸侯們對於這些士也是十分的寬容,“合著留不合則去”,這些士也是擇木而捂。在春秋戰國時大家常可以看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種情況,如大家熟悉的商鞅,大魏得不到重用就流到了秦國;吳起在魯,魏,楚都混過公務員。這些士到處流動就是想找一個平臺將自己的治國理念付之實施,而他們要得到這麼一個平臺,最好的辦法就是能遊說卿大夫,相國以及各諸侯國的國君,但是遊說這可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危險的活,韓非子在總結前人及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後,寫下了一篇《說難》,這篇《說難》在筆者看來可謂是從事遊說職業的一本聖經。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韓非子劇照

那麼遊說到底有多難呢,看韓非子在《說難》連用七個“如此者身危”,就可以看出有多難,一不小心遊說不成功反倒有性命之憂,通過對《說難》的分析,筆者認為韓非子無非是在以下這兩個方面對遊說者指了條明路,一是為什麼遊說這麼難,另一個是怎麼才能遊說成功。

1、我們先說為什麼遊說這麼難,這是因為被遊說者的心難以讓人知曉

在《說難》的開篇韓非子就說道“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世上什麼東西最難以預測,那就是人心了。所以在遊說之前必須瞭解被遊說者的心理,以更遊說者使用合適的方法去適應他,韓非子列了各種君主的心理以及該如何應對。

申不害應該是個厲害的人物吧,當初他因建議韓昭侯執圭拜見魏惠王結果使得魏國退兵,從此在韓國展露頭角。結果第二年考驗申不害了不瞭解韓昭王的心就來了。事情的起因是魏國攻打趙國,因為趙國打了魏國的小弟衛國,這時趙國就向韓國、齊國求救。這時韓昭王就問申不害到底要不要出兵去救趙國,申不害這時根本看不出韓昭王對於此事是什麼態度,就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態度。這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了。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申不害劇照

魏之圍邯鄲也,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對曰:“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謂趙卓、韓晃曰:“子皆國之辯士也,夫為人臣者,言可必用,盡忠而已矣。”二人各進議於王以事。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於王,王大說之。《戰國策·韓一魏之圍邯鄲》

但申不害就是聰明,他先來了個“此事重大,容我再仔細想想”,然後為了搞清韓昭王到底是傾向是救趙呢還是不救呢,他找來了兩個“拖”趙卓和韓晃,說你們兩個可是國之辨士時,為人臣者,當說的必須要說呀,不管有沒有用,但一定要盡忠。這兩人於是紛紛向韓昭王進諫,申不害根據韓昭王聽兩人進諫時來揣測韓昭王的態度,最終判斷韓昭王還是傾向於出兵救趙國,於是向韓昭王建議出兵救趙,韓昭王大悅,這就有了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圍魏救趙”。

所以大家看,就連申不害這種以“術治”聞名的人,有時都搞不懂君王的心理,還要通過旁敲側擊來打探“被遊說者”的心理,這才敢提出合符君王的建議。因為申不害太知道人心了,如果不瞭解君上的心理,盲目的進行建義遊說,這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說不定戳中了君王心裡的黑暗處,那真的就是去送死了。

2、如何才能獲得遊說成功

要懂得遊說的藝術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通過這種的相處獲得君主的信任,這時就可以展現自己的智慧,然後不被上位者懷疑,可以據理力爭而不被獲罪。

前面韓非子列了很多種君主的心理及怎麼應對,但在怎麼才能瞭解得被說者心理方面卻沒有指明,但是《鬼谷子》中卻說了: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鬼谷子說,如果被遊說者開口了,那麼就是他的心思被撥動了,這個時候說者應該默默地聽,因為這樣靜下心來才能體察到對方的真實意圖。然後反覆的求證,這樣必然就會得到對方的真實想法。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范雎劇照

范雎在被須賈陷害後,詐死得以逃脫,然後求見秦王的謁者王稽,王稽將他藏在車中帶回秦國,然後向秦王推薦了他,秦王在離宮接見了范雎。

雎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謬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對曰:“唯唯。”如是者三。

范雎假裝不知道是秦王來了,對於驅趕他的宦官說秦國哪裡有什麼大王,只有秦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其實這句話是說給秦王聽的,而且這也是當時秦國的實情。秦國當時的情況是穰侯和太后等宗室勢力掌權,並且他們並沒有歸權給秦王的意思,但是秦昭王卻是有自己的雄心,早就想把權柄奪過來。但是范雎對於秦昭王心裡卻沒有底,於是故意設下套來試探秦昭王。

結果秦王沒有太聽明白,於是就屏退左右,跪下來請教範雎,這就是做到了“人言者,動也”,秦王之所之這樣就是因為他動心了。但范雎卻沒有立馬陳說,而是“唯唯”三次,所謂“唯唯”其實就是含糊不清,范雎之所之這麼做就是要做到“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於是直到秦昭王說難道先生真不想教我嗎,范雎才說我只不過是一個落難之人,而且與大王又沒有什麼交情(交疏於王),而我所將要陳說的事就是糾正您失誤的大事,而且還關乎到您的骨肉親人,因為我不知道大王真心,所以才會“唯唯”三次。

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

於是范雎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秦昭王拜范雎為相,在“遠交近攻”的戰略下秦國“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遊說者:讀懂韓非子《說難》及鬼谷子的釣術

秦昭王劇照

所以《說難》之難在難以明察被說者的心理,而遊說成功的要領在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由此獲得對方的信任,從而不被懷疑而又能暢所欲言,據理力爭而不會被怪罪,那麼這樣才能輔助君主成就偉業,所以《說難》不難,《說難》也不易。



關注我,史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