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宋朝經濟很發達,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

驚鴻語鳴


你好,我是理簡。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

1、經濟發達是相對的。

2、經濟發達與收復西域之間是否有邏輯證成的必然合理?

詳細述論如下:

宋朝的經濟發達是相對的

宋朝的經濟發展良好之觀點的成立,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北方邊界長期存在遼、西夏、金等民族,時時有挑起戰爭的可能。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的經濟沒有停滯,而是前進,所以說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認為宋朝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宋朝的市民文化的興起。從邏輯而言這是一個反證法。

再者宋朝的王安石變法積極順應時代經濟樣態的發展,也是經濟進步的一種。

在此,只能說經濟發展是相對的。

再者,即使大膽假設,宋朝的經濟是古代最為發達的時代,是否意味著國家統治的必然良好趨勢?

經濟發展只是國家統治表徵的一個方面,國防安全、軍事實力、收復故土等等當然與經濟有關,但若把經濟當做唯一考慮的因素,未免顯得考慮問題過於片面。

宋朝的地緣政治關係

地緣政治關係是現代國際關係的一個概念。但放在這裡較為允當。

下圖是北宋的地圖,來自於《中國歷史地理地圖集》之遼金卷。

我們看到北宋的西北邊境雄踞著西夏、吐蕃諸部,北方還有遼。

先不論雙方的作戰能力與武器,遼在唐朝,便積蓄力量。在晚唐唐帝被朱溫逼退以後,可以說契丹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此後五代十國的征戰,只顧在窩裡鬥,基本不把契丹的發展放在眼裡。這樣的情形到了北宋的時期,契丹成為了遼國。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遼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北宋和遼、西夏戰敗後,與之簽訂協議,每年輸入大量的歲幣。西夏的問題也是一樣。北宋時期,西夏和遼的作戰能力與國力已是十分強悍。北宋以文臣立國,再加上朝廷內鬥,根本不是對手。

這也是回答宋朝的經濟發達,但是錢去哪裡了的問題,錢被送給了對手。

宋朝帶兵打仗的是文人

說到收復西域,肯定要涉及打仗。對於這樣一個關鍵而又直接的問題,可以說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就已經確定了其基調。

宋太祖鑑於五代“禁兵亡國”的歷史經驗,在建立宋朝以後採取以文抑武,強幹弱枝的國策。邊境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比較薄弱,大量的軍事力量被部署於宮廷之中。

且以文人抑制武人的基調,使得軍人作戰時形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這種情況如何能贏?

總結

古時將“天時、地利、人和”。古人都說的明明白白,幹成一件事情需要多方資源的良好互動。

僅僅以經濟的發展就推論出一個涉及家國政治的結論,太過於片面。

也因此,西方提出了“系統論”的觀點和學系。關於我國的超穩定政治結構,也是在這一理論下得出的。

所以,要綜合看待歷史的側面。

若有疑問,請留言,我是理簡。


理簡


我是奔騰Li,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宋朝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主要原因還是宋朝的能力還沒有達到,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強大的王朝,但事實上在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華夏一統的王朝中,除經濟強大以外,宋朝的領土是最小的,軍事能力也是相對較弱的

宋朝管理土地面積倒數第一,為何還號稱大一統?

宋朝土地面積為何倒數第一,其主要沒有佔據三個地方,

  1. 西北地區,西夏統治,
  2. 北方的燕雲十六洲,是遼國,
  3. 南方的安南地區,(現今的越南地區,唐,明等時期均在王朝的版圖內)

對比唐朝這時的宋朝應該算是四分五裂的,而且還僅限於北宋時期,到了南宋時期,宋朝統領的地盤就更小了,那麼為什麼宋朝可以號稱大一統,其實與古時管轄區有關,

  • 中原地區,
  • 巴蜀地區,
  • 江南地區,

古時王朝主要以這三個地區為主要領土,佔據此三個地區就算是統一的王朝,而宋朝雖然名義上可以稱為大一統,但實際上還是群雄割據的局面

注重經濟,缺乏軍事能力

從經濟的角度看,宋朝的君王是成功的,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測算,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

宋朝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宋朝領先於歐洲,

但事事皆有兩面性,宋朝發展經濟的能力強大,而發展軍事卻相對較弱,僅從一點上我們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 秦有始皇帝,王翦等大將,
  • 漢有漢武帝,衛青等大將,
  • 唐有李世民,秦叔寶等大將,
  • 明有朱元璋,徐達等大將,

而宋朝立世300餘年,歷經19位君王,均沒有注重培養有軍事能力者,被人們所銘記的將領僅有岳飛一人,

總結

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使命,宋朝經濟上的發達對後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軍事上的落後卻與列強形成差距,導致宋朝經常被遼,金騷擾,《靖康之難》的發生,也充分證實了宋朝的實際情況,難以自保的宋朝又有何能力收復西域呢。


奔騰Li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宋朝的發跡過程。

北宋是原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得帝位,直接繼承了後周的領地。當時處於五代十國,南方北方都有多個地方政權,北宋建立後,接著便是對其他國家用兵,宋高宗趙光義統一了大部分領土,但北邊有遼,西邊有西夏,南邊有大理,相互對峙。

隋唐以後,經濟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長江以南,這也是北宋定都在開封的最直接原因,能夠通過京杭運河連通南北。所以宋朝首先是平定南方,等到南方平定以後,北方遼國實力很強,還擁有幽雲十六州,直接讓長城天險失去作用。

另外,河套平原落入了西夏手中,這些天然的養馬場都在敵國領地,所以宋朝騎兵很弱,只能依靠步兵打仗。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相對步兵有巨大優勢,騎兵可以迅速進入戰場,也可以快速撤出戰場,這就是宋朝勝仗很多,但絕大部分是擊潰,而不是殲滅,這就讓敵人依然可以捲土重來,宋朝始終無法奪取幽雲十六州和西夏。

這些往西邊的戰略要地都不在自己手中,何況是對西域實施管轄了。北宋自立國開始,便不斷的面對西邊和北邊的威脅,能夠享國308餘年已是不易。


以史知今


宋朝的經濟發達,但打仗卻也未必都是失敗。宋朝採用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所以在宋朝的時候,軍人的地位比較低,但並不表示軍人的戰鬥力低下。

宋朝所面對的周圍強敵,是比其他朝代都要強大的,無論是之前的契丹建立的大遼國,還是後面,女真建立的大金國,蒙古人的黃金家族瘋狂崛起,甚至包括党項所建立的西夏,還有,雲南大理的段氏,這些政權還自在,大宋的周圍彈,很多人都會覺得宋朝是一個戰鬥力非常低下的國家,但如果你的周圍有這樣的鄰居的話,你還能夠平安發展,300多年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可以肯定用簡單的想法去想象,就能夠知道宋朝的邊境的軍費支出是有多大,而在這樣的前提下,發展到國內的經濟也很好,以及對待病患的情況,也都是非常的重視,所以宋朝的軍力邊軍,起碼不會特別弱,在長達300年的歷史當中,宋朝的編劇一直處於朝各個國家對峙的,情況。

而除了靖難之役的時候,叫金國打過來其他時期,一直堅持住,哪怕,在蒙古黃金家族崛起之後,宋朝還堅挺了50年,這對於其他所有的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想象,所以誰又能夠說宋朝的軍隊戰力比較弱呢?誰又能說他,旅,敗屢戰。


我是多餘人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逆旅行人NL,很高興回答您和各位朋友的回答,關於宋朝經濟很發達,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這得從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說起。

大家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驛站龍袍加身的典故,由自己的部下簇擁,折返京城,取代後周政權。趙匡胤由部下之擁當上皇帝,他同時也擔心以後會不會有人效法企圖謀變,所以確立了宋朝歷代重文輕武的思想。

宋太祖趙匡胤首先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且外放,繼而又削弱他們外放的權力;同時在中央設立樞密院,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在外將領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所有將領對皇帝負責,實現中央集權。

中央權力的增大,而地方軍事權力大大被削弱,地方將領時常輪換,導致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戰鬥力短期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在西北與遼,西夏的戰鬥中,常常輸多勝少。

北宋採用"募兵制",當兵是一種職業,和現在一樣發放薪水,在經歷災年,以招收災民當兵為基本國策,轉移矛盾,宋朝兵力高峰時期高達100多萬,聽起來似乎兵力很多,但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兵員素質遠遠低下,冗官冗兵非常嚴重,朝廷財政負擔嚴重,難以應對任何一場大規模的超強度戰爭。

所以,雖然宋朝經濟發達,但糟糕的政治制度的弊端,使的宋朝收支不穩,還要每年向北方遊牧民族朝貢,國家忠言遠遠不如明朝,最終在外部勢力的衝擊下,宋朝這顆搖錢樹終於土崩瓦解。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各位小夥伴,如果有其他回答,歡迎評論區留言。


逆旅行人NL


根本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

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經發展到了當時的世界巔峰,比如宋朝的經濟總值位於世界第一,比如東京汴梁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城市等等。

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佔當時世界的50%以上,最高達80%。

汴梁的人口據推算大約有120-150萬,世界上同時期的人口最多的其他國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人口只有20萬。

按說這樣的實力,足以擁有一支傲視全球的軍隊,可是宋朝整個社會的思想造成了“文武不均衡”,甚至出現了畸形。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達到了空前絕後,文人不僅能夠通過科舉達到“進仕”的目的,而且“文人無死罪”,這是宋太祖規定的。

這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上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風氣的泛濫。

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武將的地位自然就每況愈下。

加之趙匡胤本身就是靠軍隊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對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非常忌憚,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接觸了禁軍將領們的兵權。隨後又通過種種手段削奪了地方節度使的大部分權力,使節度使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官位成為了一種虛職。

總之,宋朝的輕視武力,雖然鞏固了內部的統治,但抵抗外虜則顯得力不從心,以至於最終出現了“靖康之恥”的悲劇。

現在看來,發展經濟發展文化雖然必不可少,但擁有相當的武力也是勢在必行。

想要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就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能有明顯的短板,否則“偉大復興”只能是一句空談!





飄香一箭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可羸弱的軍事力量無法擊敗西夏王朝,收復絲綢之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但是隨著商路的逐漸發展,宋朝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對於曾經輝煌的西域商路也就沒有那麼迫切了!

宋朝是由後周的節度使趙匡胤發動兵變篡奪的政權,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用來說他的。由於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出於對武將的忌憚,所以在建國之初,趙匡胤就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同時,宋朝的制度也決定了武將在這個朝代的尷尬地位,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立,終宋一朝,武將都被文臣節制,空有一身練軍打仗的本事,卻要聽從不懂軍事人的意見,導致宋朝的軍事力量在周遭各國中始終處於墊底的位置,但是宋朝是由漢人統治的王朝,所處中原腹地,商業經濟水平又獨佔鰲頭,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庇護,一直都是其他國家的後勤基地!

西域是怎麼回事呢?在唐宋朝時期,西域作為溝通歐洲的主要商路,在當時的國際地位中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西域三十六國基本上本身的實力並不強大,宋朝和西域之間有一條商線,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如此重要的地方偏偏又被崛起的西夏王朝所阻攔,為了得到商路的宋朝在西北與西夏進行常年的征戰,部署了大量的軍事力量,消耗了無數的人力財力,西夏藉著遼國對北宋的牽制,每每都能化險為夷,當然,宋朝和西夏的戰爭中,大勝的機會並不多見!

宋朝在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後,逐漸轉移了商路的開發,不再過度依賴於陸地上的商路,反而大肆鼓勵民間商人進行海上貿易,海上商路的開通,損耗要比陸地上小的多,逐漸被大批逐利而居的商人所接受,宋朝也就沒有必要花費鉅額的軍費去和西夏王朝戰鬥,所以西域商路也就慢慢的被宋人遺忘!

總結:經上所述,宋朝本身的經濟是非常發達的,甚至超過了唐朝,但是本身軍事力量的薄弱也成了宋朝最大的軟肋,即便是奪回了西域,沒有強大武力保護的商路也是別人的待宰之羊,開通了海上貿易後,宋朝免去了後顧之憂,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收回西域了。總的來說,一是宋朝沒有能力收回西域,二是即使收回,也是得不償失!


詩涵果果


杭州歌舞幾時休哪裡發達?北宋本來是遼國大將趙匡胤在遼國婦孺手裡奪得的江山。為此,限制武官的權限。歷史學家避開宋朝的短板說宋朝重文棄武!實際上是什麼樣的頭人就有什麼樣的國魂。趙匡胤是用軍權搶奪國君職位,所以,宋朝就沒有國魂!只有疑魂哪能有國力強盛。很多人都是唯心的想為宋朝歌功頌德。可是,現實是讓人們失望的事實。看金庸小說丐幫是不是宋朝有丐幫一個國家存在丐幫還要說國力強盛不是自欺欺人嗎?宋朝,明朝,清朝都是丐幫盛行你說這個朝代有什麼歌功頌德的事實?


自由人84173


原因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終北宋一朝,對外戰爭大都是失敗的,特別是和遊牧民族的戰爭更是勝的少敗的多。這和北宋建國時的國策有很大關係,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與其說是王朝不如說是王國。五代十國帶給宋太祖的教訓是寧可十個文官貪汙,不能一個武官造反。所以北宋的軍制規定:統兵大將不能在一地長期駐軍,隔段時間輪換一次,士兵得不到系統的訓練,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戰鬥力大減。所以對西域各國只能是鞭長莫及了,只存在於形式上的外交往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管轄。

第二北宋雖然經濟強盛,國家財政充足,但是花錢的地方多啊!財政負擔很重供養不了大批的官員和百萬的官兵。冗官、冗兵壓得北宋王朝喘不過氣來,苦不堪言。對外戰爭花錢買和平,偏安一隅。總起來說北宋王朝是一個強大的弱國,貧窮的富國。

第三北宋君王的個人魅力有限,達不到氣吞山河、開疆拓土的文治武功,只是偏安一隅的土皇帝,終於在1127年被金國滅掉。





仗劍任我行


在經濟多樣化,和經濟總量來看,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頂峰。有種說法是唐代GDP佔了世界的五成,宋朝則佔了世界六成。

同時宋朝也是公認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期,小農經濟與小商品經濟並存。不過商戶有錢,可以以錢抵役,但農戶不能,加之北宋的西北路,河北路,河東路,長年備戰,西事更是終北宋一朝不斷,這些地方農業勞動力經常要在農忙時候參與徭役,糧食生產更是無保障可言。就算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連頭痛醫頭的功效也達不到。

整個北宋,經濟發達主要就集中在江南,而我們現在看到農業發達的兩湖,在當時不過是一片沼澤。整個北宋的發展不平衡,令其根本不可能具有收復西域的能力。

加上統治階級無長遠眼光,甚至將戰場勝利奪取的土地歸還西夏的荒唐舉動。北宋有錢又如何,只是小富即安的虛胖病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