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高瓴正式成立創投基金,它能適應VC的爆款邏輯嗎?

記者 | 周伊雪

高瓴正式進軍早期投資領域。

2月24日,高瓴宣佈成立專注於早期創業公司的高瓴創投,合計規模約100億元人民幣。據悉,高瓴創投將以美元和人民幣雙幣模式運作,覆蓋從300萬人民幣到3000萬美元不等的多輪投資策略。

從資金規模上看,百億人民幣相當於國內一線VC的體量。300萬到3000萬美元的投資額度範圍意味著高瓴創投的投資輪次會是從Pre A到中後期的全覆蓋。

在投資領域上,高瓴創投會專注於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軟件服務和原發科技創新、消費互聯網及科技、新興消費品牌及服務四大領域。

事實上,這四大領域也是高瓴資本一直以來主要關注的賽道,尤其是醫療健康領域。據IT桔子統計,2018年高瓴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項目佔到總項目數的32%,位列第一,典型案例如百濟神州、藥明康德等公司。在高瓴資本投資歷史上的明星案例,如美團、百麗國際、京東、格力電器等,亦皆屬於這四大領域的覆蓋範圍。

長期以來,雖然也有早期投資的成功案例,但高瓴資本主要以PE和併購基金的角色為市場所知,特徵是單個項目資金體量大,主要投向成熟企業。IT桔子統計的數據顯示,數百萬人民幣及以下的項目佔到高瓴投資總項目數的20%,數千萬人民幣及以上的佔到80%。

今年以來,400億元收購格力電器15%股份,23億元參與醫藥外包企業凱萊英的定向增發、作為唯一投資機構入股公牛電器(近期在上交所上市)都是高瓴資本在為市場所知的典型操作。

但此次高瓴宣佈全面佈局早期創投領域並不令很多創投圈內人士感到例外。

“高瓴一直想做早期,2008年有高瓴天使、後來又清流資本、藍湖資本、XVC...都是高瓴扶植的。”一位VC機構合夥人對界面新聞分析稱。另一位PE機構合夥人認為,“這是早晚的事,因為產業鏈和生態圈是一盤棋。”

據36Kr報道,在2018年,高瓴已在內部組建了VC小組,但並未對外公開宣佈。該板塊以To B和 To C兩條主線邏輯投資,截至2019年下半年成員在十人上下。投資項目多在A、B輪或者以後。

在此時間點將早期投資團隊獨立運作,意味著高瓴資本未來在早期投資領域會更加活躍。“百億級的規模,加上高規格的管理團隊配置,體現了高瓴資本對創投的重視,以及專注支持早期創業者的決心。”高瓴資本表示。

上述PE機構合夥人分析稱,“我認為高瓴會打造一個高瓴生態圈,包括做創投,同時投資一些其他基金做LP,包括天使基金、VC基金等。另外,如果高瓴早期進入項目,雖然後期投資可能用不同的基金,但如果LP基本一樣,項目的綜合成本就會降低很多。”

在公開信中,高瓴也表示,高瓴創投將會共享高瓴資本的投後管理資源,為企業提供人才、技術、管理、品牌等多維度支持。

對高瓴創投未來的發展走向,有行業人士持觀望態度。“早期投資並不是資產管理,(成敗)更多是由創業者驅動的,資金規模並不意味著一切。”前述VC機構合夥人說。

多位創投行業從業人士向界面新聞分析,高瓴下場做VC,優勢在於品牌影響力和資金深度,“高瓴的項目可以投資很多輪,直到IPO甚至以後併購。”短板則在於高瓴長項是PE,此前並無豐富做VC的經驗,而PE和VC有著完全不同的投資邏輯,“PE講究成功率,VC則追求爆款”,這種投資邏輯上的不同會成為高瓴做早期投資的挑戰。

或是為了回應這點,高瓴創投也對外強調,“高瓴創投將以獨立高效的決策機制、獨立的團隊和模式進行風險投資的專業化運作,和PE的投資邏輯相區分。”不過,獨立的高瓴創投接下來是否會擴充團隊規模,決策機制如何,目前還是未知。

高調進場的高瓴創投給沉寂已久的VC行業激起了水花,也為市場留下不少懸念。毫無疑問的是,高瓴以後在早期投資上會更加活躍。在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一絲暖意的同時,VC機構們也迎來了一個有實力的競爭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