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襄陽一破,南宋馬上就不行了?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襄陽城破與南宋的迅速滅亡其實是扯不上關係的。失了襄陽的南方政權也不止南宋一個,比如三國時期的孫劉聯軍,再比如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都是沒有襄陽的。也沒見它們和南宋一樣丟了襄陽立刻就被滅了。

事實上即使是南宋,在忽必烈大舉圍攻襄陽、樊城之前,襄陽就已經丟過一次了。那在是蒙古滅金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當時窩闊臺汗以南宋違約為藉口,主動挑起了侵宋戰爭。蒙軍在川陝、荊湖、淮河三個方向同時向南宋發動猛烈進攻。其中在荊湖戰場上,蒙軍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襄陽。

蒙軍攻陷襄陽後,繼續南下,將南宋的整條荊湖防線完全打穿。襄陽以南的隨州、郢州、荊門軍、棗陽軍、德安府全部淪陷(長江以北全部淪陷)。蒙軍飲馬長江,並且還準備渡江南下,攻打荊湖重鎮鄂州。當時是名將孟珙挺身而出,先後在江陵、黃州大破蒙軍,接著又乘蒙軍後撤之際,派兵收復了蒙軍主動棄守的襄陽。後來孟珙看出了襄陽城的重要性,建議朝廷以襄陽為中軸,建立了一條東起淮河,西至巴蜀的防禦體系。宋朝在此後的時間,利用這條防禦體系與蒙軍對峙了將近四十年。

備註:這條防線也是不孟珙首創,當年岳飛抗金時,就是這麼部署的。

從孟珙收復荊湖失地就可以看得出來,宋軍只要指揮得當,打退蒙軍還是可以的。襄陽城丟了,再奪回來就是了,天塌不下來。關鍵還是要看人!南宋在蒙宋戰爭前期,將才濟濟,正是因為有這些不世出的名將,才使得南宋在蒙古的全面戰爭中挺下來。但是到了後來,奸臣當道,忠臣被百般排擠。能人志士要麼被殘害而死,要麼被排擠到蒙古那邊去了,南宋豈能不完?

說到能人志士,這裡要重點提一個人,南宋叛將劉整。

這個劉整是北方人,早年南下投宋,在孟珙賬下任職。後來因軍功升至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副使,結果遭到同僚嫉妒。後來呂文德誣告迫害劉整,欲致他於死地。劉整知道後,驚恐不安,派人到臨安向朝廷上訴,然而卻投訴無門。於是劉整隻得暗中與蒙古聯絡,最終降了蒙古。

劉整降元后,被忽必烈任命為夔路行省兼安撫使,頗為重用。隨即他向忽必烈建言:欲滅南宋,必先取襄陽!

忽必烈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劉整向忽必烈解釋:

元軍與宋軍在兩淮、荊襄和巴蜀一線對峙。兩淮多水網,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巴蜀地區多高山,宋軍只要憑城死守不出,元軍也很難拿下。相比之下,中路的荊湖戰場是一個軟肋,並且襄陽還位於軟肋的最前端,很容易受到攻擊。如果元軍首先拿下襄陽,荊湖戰場就失去屏障了。元軍可以依此為突破口,將南宋的千里防線從中撕開,使四川和江東不能相連。接著元軍再兵分兩路,一路由荊湖向西攻巴蜀,一路由荊湖向東攻江東。如此一來,南宋必亡!

備註:劉整向忽必烈建言之前,元軍侵宋還是以總體戰為主,荊湖戰場並不是主攻方向。比如蒙哥汗大舉攻宋,採取的就是北路軍直插鄂州,中路軍取重慶,南路軍偷襲長沙。結果三路攻擊都不順,蒙哥汗還在重慶的釣魚城被打死。這就表明元軍在劉整投降之前,還是想先拿下巴蜀,從長江上游迂迴包抄南宋。並沒有先拿下荊湖,從荊湖滅宋的思維。

劉整向忽必烈積極建言滅宋之時,南宋方面在幹什麼呢?首先是宋理宗駕崩,先天發育不良的弱智皇帝宋度宗登基。因為賈似道曾經幫過他(幫他登基),所以他對賈似道這個大奸臣極其信任。把軍國大權都交給他來執掌。這樣一來,原本就被賈似道弄的暗無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的腐朽不堪了。

賈似道上臺前,他就殘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將領都被他關進了監獄。比如抗蒙名將向士璧、曹世雄都被賈似道害死在獄中。劉整也是因為向、曹二人的死,才決心投降蒙古的。在迫害忠良的同時,賈似道又大肆提拔一些只會阿諛奉承的人,用這些庸才來代替被他迫害致死的忠良的位置,從而完成對南宋軍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換血。

等到大權獨攬後,賈似道搞了一套以公田法用於填補軍費的臭招,結果這個公田法嚴重得罪了江南官僚地主的利益(強制沒收官僚地主的土地)。導致元軍還沒有打來,江南的官僚地主們就已經盤算要怎麼倒向了元朝了。後來襄陽城被攻陷,元軍順漢江東下時,沿途州府紛紛望風而降,根本就沒有官紳願意為南宋朝廷賣命。除此之外,賈似道這廝又加大了和糴的力度(和糴就是官府向老百姓強徵糧食,相當於明搶),對老百姓層層貪汙勒索。搞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變。

這副德行的南宋豈是元朝的對手?於是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任命他為元軍都元帥,讓他負責攻宋一事。劉整到任之後,制定了一套圍攻襄陽、樊城的戰術。具體措施就是一個字——困!

元軍首先切斷了襄陽與東面棗陽的聯繫,並在襄陽城東的白河口、鹿門山築堡。使淮西的宋軍不能增援襄陽;接著又將襄陽與樊城的交通截斷,並在兩城的外面構築堡壘體系,把襄陽變成孤城;最後切斷漢水與襄陽的交通,進一步收縮緊,拔掉襄陽城外的小據點,將襄陽徹底變成一座孤城。圍城期間,駐紮在襄陽附近的南宋軍隊多次與元軍爆發野戰,拖延了元軍圍城的進度。但是由於沒有支援,最後都被元軍消滅。

元軍圍困襄陽、樊城,宋朝也不是完全沒有支援。在奸相賈似道的組織下,南宋組織了兩次救援襄陽的行動,結果都被打退。元軍在圍困襄陽四年後,得到了當時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回回炮(巨型拋石機)。

利用這個回回炮,元軍攻陷了樊城。困守在襄陽的呂文煥(呂文德的堂弟,就是誣陷劉整的那個呂文德)又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彈盡糧絕後,向元朝投降。(樊城守軍是力戰而亡,全軍覆滅)

襄陽、樊城失陷後,荊湖門戶洞開,形勢急轉直下。這一次又跟端平二年一樣,元軍沿漢水長驅東下,席捲了整個長江北岸。不過當年有名將孟珙力挽狂瀾,這一次則沒有人能挽救南宋了。

首先元軍擁有了自己的水師,是劉整訓練出來的,戰鬥力還挺強。有了水師,元軍再進攻鄂州,花樣可就多了;相比於元軍的進步,宋軍可謂是大幅度退步!跟當年比起來差遠了。除了沒有了孟珙這種能夠逆轉戰局的大將外,士氣民心也都沒有了。老百姓對元軍就是既不歡迎,也不抗拒的心態。靜觀事態的發展。

在這種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元軍以水師強渡長江,於襄陽城破的次年,第一次攻陷了荊湖重鎮——鄂州。將兵峰直指江東。至此,劉整為忽必烈制定的上阻四川、下達江左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通過襄陽之戰,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襄陽並不是一座孤城,而是一個要塞防禦體系,襄陽之圍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被徹底圍死的。元軍在圍襄陽之前,做了大量的戰爭準備,提前將襄陽、樊城外圍的各種要塞和小型駐點拔掉後,才將襄陽圍住。

第二、襄陽之戰並不是簡單的圍城戰。因為宋軍在襄陽駐紮了一定規模的野戰軍。這些野戰軍在元軍築寨圍城時,也會主動出擊襲擾,破壞元軍的各種準備工作。為了對付襄陽的野戰軍,元軍也付出了相當代價。

第三、圍攻襄陽的元軍主要是北方漢人,其次才是蒙古人。畢竟水師只有漢人才能勝任,蒙古人不行。宋朝在統一戰線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的差!能打的人才都跑到蒙古那邊了,南宋要是不亡國,就是見了鬼。

將以上三條總結來說,元朝和宋朝並非是在爭奪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爭奪襄陽這一點上,雙方都是掏了老本。因此宋、元圍繞襄陽的六年苦戰,實際上打的就是總體戰,堪比二戰期間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南宋在這場總體戰中敗了,也就等於耗盡了南宋的兵力和財力。這對於本來就貪腐橫行,老百姓怨聲載道的南宋來說,是承受不起的失敗。

當然了,元朝攻陷襄陽後,也不是立刻就滅了南宋。像李庭芝、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這些忠良義士又給南宋續了幾年命。但是絕大多數的官紳對抵抗不賣力,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也認為事不關己。忠良義士的這種抵抗,終究也難成大事。

總的來說,襄陽之戰對南宋的影響,除了軍事方面之外,政治影響也是很大的。賈似道聽說襄陽丟失後,第一反應不是奪回來,而是力主遷都,躲避蒙古人。試想,朝廷的宰相都是這副德性,南宋軍民哪還有抵抗的信心?

至於說南宋的滅亡,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並不完全是軍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將領,比如劉整這樣的,他們是因為受到政治迫害而選擇叛逃元朝。當這些人在轉投到蒙古後,打起南宋一點都不手軟,畢竟憋了一肚子火。所以襄陽淪陷後,南宋的大潰敗,實際上就是政治的大潰敗,士氣民心的大潰敗。是宋朝幾百年來的積弱以及內部的腐敗問題的總爆發!襄陽城破只不過個非決定性的事件罷了。


Mer86


在南宋末年,襄陽是個生死劫。拿下襄陽,蒙古人便長驅直入,直取臨安,從而滅亡南宋。

那麼,為什麼襄陽一座小小的城市,會成為蒙古攻破南宋的生死劫呢?咱們從頭說起。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就算襄陽是蒙古軍打擊南宋的生死劫,但是這個生死劫,也是直到最後時刻,蒙古人才發現的。

(襄陽之戰地圖)

蒙古進攻南宋,前後長達50年,先後進行了四波進攻。

第一波是在1231年,蒙古借道南宋地界,攻打金國的時候,因和南宋四川軍民發生了矛盾,當時的蒙古主將拖雷試探性地進行了一次進攻。一個月之內,就連下南宋140多座城寨,打得非常順利。後來這場戰爭以議和收場。

第二波是1234年蒙古以三路大軍進攻南宋:西路四川、中路中原、東路兩淮,其中中路進攻是重點。四川打得最順利,兩淮和中原打得不順暢。尤其是攻打中原,雖然拿下了襄陽等七座城市,但是在南宋名將孟珙的帶領下,不但在江陵打死了蒙古主帥闊出,而且還收回了襄陽。收回襄陽以後,孟珙組織人馬對襄陽進行了極大的加固和完善,修繕城牆,準備武器,囤積糧草,達到了就算圍攻襄陽十年,也拿不下襄陽的準備。

第三波進攻是1258年,蒙古人也是三路進攻:西路四川,南路廣西,北路中原。西路進攻是重點。進攻中原的是忽必烈。忽必烈知道襄陽的厲害,他並沒有直接進攻襄陽,而是選擇進攻鄂州。不過最終連鄂州也沒有拿下來。因為遇到蒙哥在四川被打死,於是他馬上回撤爭奪汗位,停止了對整個中原的進攻。

(蒙古人攻打襄陽圖畫)

蒙古停止第三波進攻,到1268年第四波進攻開始,這十年之間,南宋的軍事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防禦力量最強大的本來在四川,廣西也不錯。但是南宋宰相賈似道排斥異己,打擊了四川的將領王堅、向士壁、曹世雄等名將,又打擊了廣西的李曾伯等名將,這樣,四川和廣西的抗蒙力量就得到了極大的削弱。更為嚴重的是,四川瀘州的名將劉整被賈似道的搞法嚇住了,一氣之下投降了蒙古,還把瀘州獻給了忽必烈。這樣,蒙古在四川便找到了一個據點。

也就在這時候,南宋把絕大多數兵力都集中在襄陽。之所以要這麼做。一是因為四川、廣西的部隊大都不是賈似道的嫡系,而只有襄陽等地是賈似道的嫡系(賈似道是在鄂州之戰後發跡的)。二是因為四川和廣西的將領遭到極大破壞,組織不了更有效的防禦。三是忽必烈的潛邸在靠近中原的地區,蒙古的主要佈防也在這裡。

投降蒙古的劉整,可以說對南宋的佈防瞭如指掌。於是他便給忽必烈提了只打襄陽,襄陽一破,臨安不保的策略。

(襄陽之戰遊戲配圖)

劉整的這個辦法類似於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用的“斬首行動”。

其實,在所有戰爭中,無非都是兩種方式。如果你比較弱,要打強的時候,一般是集中優勢兵力,包圍敵人薄弱之軍,比如韓信對項羽的打法,曹操對袁紹的打法。還有一種是當你比較強的時候,通常就會用“斬首行動”。可以說,蒙古的軍事力量遠強於南宋,所以劉整會給忽必烈提這條建議。

而事實證明,劉整給忽必烈提的這條建議是正確的。當蒙古花了六年時間,拿下襄陽以後,南宋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戰略戰術與蒙古抗衡。所以最後,襄陽一破,南宋就滅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襄陽保衛戰歷時六年,南宋付出將近30萬大軍的損失,並且最精銳的水師和騎兵也覆滅在襄陽保衛戰之中。而南宋之所以會如此費盡心力去包圍襄陽,其根本就是因為襄陽一旦有失,那麼江南無險可守,而長江天險也將失去其作用。所以說襄陽一地,關乎著南宋的命運。

當時四川已經遭遇到了蒙古大軍的侵略,基本上已經是淪陷區了,這也就意味著大後方沒有了,南宋想準備都沒有機會。四川的丟失是南宋最致命的軍事失誤之一,使得襄陽地區處於鉗形攻勢之下。當年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提出四川一地關乎國運,不可大意。但是南宋當時實在是沒有更多的精力來應對。

不過襄陽保衛戰中,南宋軍民展現出來了令人感動的戰鬥意志,畢竟誰都明白這是國家的最後一道防線。六年中南宋軍隊如果不是失誤太多,根本不會失敗。不過最令人惋惜的是滅南宋者,乃是一個漢人,名叫劉整。襄陽保衛戰中,就是劉整出謀劃策,依靠劉整對襄陽的瞭解,蒙古大軍得以消滅南宋最為精銳的大軍。

襄陽一戰之後,南宋幾乎沒有了一點抵抗之力,蒙古大軍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將餘下的江南大地係數攻下。南宋覆滅之後,蒙古大軍十分不解崖山一役中,看似羸弱的南宋軍隊居然會如此有血性。其實從襄陽保衛戰中就可以看出來,南宋士兵不是沒有戰鬥力,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以文制武上。


小司馬遷論史


不是說蒙古人攻破襄陽,南宋就扛不住了。其實,蒙古人曾經試過攻打四川然後再順流而下滅宋,只不過蒙古人發現即使他們走過了艱難的川道,攻破了一馬平川的成都,之後他們會面臨著入川難,出川更難的問題。那就是蒙古人攻破成都後若要出川,則必須依靠長江水運。即使蒙古軍順利攻破三水彙集的重慶,但是再東進一步則又會碰上出川的西大門夔門(白帝城),即使攻破了夔門還會受阻於入川的東大門宜昌。

最後,當蒙古軍順利地攻下四川,正為可以順流而下高興時,他們又會發現他們還需要經過江漢平原(湖北)。當然,此時蒙古軍會想,是否要分兵北上攻破襄陽城,打通和洛陽方面的聯繫呢?實際上,蒙古人在四川一路的攻擊歷來都是不順利的,同時他們也曾付出過犧牲一位高級官員的代價——蒙古大汗蒙哥。所以,後來爭位成功的忽必烈吸取了教訓,於是便決定甩開川地,從中間切開南宋的整體防線,主攻襄陽。

襄陽位於江漢平原與南陽盆地之間的連接點,是自古以來南北交通的重要咽喉。如果說自古偏安江南的王朝若要設置防守的話,那麼江漢平原的荊州之地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同時,襄陽、武昌(鄂州)和荊州(江陵府)又是江漢平原必不可少的鐵三角。武昌可扼守自長江上游東進南京的水路咽喉,此外還可控制江漢平原與河南聯絡的小路——義陽三關(九里關、平靖關、武勝關)。荊州則可遏制四川勢力滲透湖北,更可有效控制出川的東大門宜昌(歸州、陝州)。但是若這二位與襄陽對比,他們在南北對抗中則更像是偏門。

襄陽處於荊山與桐柏山之間,放大地形圖又會發現他們之間還有一個名為大洪山的山脈。大洪山左邊是漢水,襄陽城頭則正對漢江,可將對岸情況一覽無餘。大洪山右邊則是一條名為溳水的河流,它的北方有和襄陽幾乎處於一線的棗陽為之守護,但是它卻無江水屏護。相對於漢江,溳水不但水量少,還無直接可以溝通漢江的水路。另外,從棗陽到隨州之間的陸路也遠遠不如襄陽到荊州平坦。雖然對比川地,蒙古人曾很容易地攻破過襄陽。但是經過南宋著名防禦大師孟珙的設置後,襄陽城已經算是固若金湯了。如果不是後來南宋心太大,蒙古人統一的時間估計還會延後。


大福讀史


因為襄陽之戰,不僅僅是一座城池的保衛戰,而是蒙宋之間的大決戰。為了解襄陽之圍,南宋把精銳部隊都押上去了,故而襄陽失守,意味著南宋最精銳的軍事力量被殲滅。

南宋帝國的防禦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軍區,分別是四川、京湖、兩淮。四川自遭到蒙哥入侵後,又加之劉整叛降,已無實力可言。在京湖與兩淮戰區,又以京湖戰區最為重要,守衛京湖的重心在於襄陽、樊城。

自從孟珙在1239年收復襄陽、樊城後,便指出這兩座城池的重要性:“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當加護理,非甲兵十萬不足守。”此後,襄陽、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經營下,防禦工事幾乎無懈可擊。據呂文德的說法:“襄、樊城池堅深,儲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經營的襄陽、樊城與餘玠經營的釣魚城一樣,都是經典之作,在兩位名將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襄陽城與釣魚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遲滯了南宋的滅亡。


對於襄、樊的重要性,還有一個人看得十分明白,此人便是已擔任蒙古南京宣慰使的南宋降將劉整,他對忽必烈建議說:“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陽。若得襄陽,則浮漢入江,宋國可平。”忽必烈遂詔徵諸路人馬,命南都元帥阿術與劉整經略襄陽。

為了進攻襄陽,劉整又向阿術獻策,造戰船五千艘,訓練水兵七萬人。阿術接受建議,招募水軍,日夜訓練,風雨不懈。劉整在南宋時得不到重視,還被整,到了蒙古後卻如魚得水,忽必烈又提拔他為都元帥,與阿術平起平坐。劉整再出奇謀,在白河口修築堡壘,以切斷襄陽城的運糧通道。

準備就緒後,蒙古開始發動圍攻襄陽之戰。

襄陽之戰,是蒙宋戰爭中最為曠日持久的一戰。從鹹淳三年(1267年)蒙軍圍城,至鹹淳九年(1273年)襄陽陷落,前後總計六年。這是一次蒙宋大會戰,雙方都投入龐大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也不斷增兵。這次會戰不併侷限於襄陽一城,而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大區域戰爭。

襄陽南宋守將是呂文煥,他的頂頭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兄弟倆皆一時之良將。鹹淳三年(1267年)阿術與劉整發動襄陽之戰後,警報傳至臨安,竟然被賈似道扣下不發,皇帝還矇在鼓裡,南宋也錯失救援襄陽的最好時機。次年(1268年)阿術又統兵包圍樊城。

儘管襄陽與樊城均固若金湯,一時間蒙古軍也難以攻下。呂文煥也組織士兵主動出擊,攻打蒙古人的沿山諸寨,然而損失慘重,以失利而告終。

鹹淳五年(1269年),蒙古發民兵兩萬赴襄陽前線。阿術在樊城外鹿門山再築城堡,顯然意在長期圍困。京湖制置使呂文德派都統制張世傑前往阻擊阿術,但在赤灘浦被蒙軍擊敗。而後阿術又派遣一萬五千人,扼守住萬山、射垛岡等幾處通道,試圖完全切斷襄、樊與外界的聯繫。

此時,南宋朝廷的援軍終於姍姍來遲,但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三千兵船進援襄陽。夏貴水師行至鹿門山,遭到蒙軍水師的阻擊,損失兩千多人。接緊著,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揮的水師也敗走。

更糟糕的是,在大戰關鍵時候,京湖制置使呂文德病逝於鄂州。

在襄、樊陷於苦戰之時,權臣賈似道還在過著他的逍遙生活。一天入朝時,皇帝突然冒出一句:“襄陽被圍三年,如何是好?”賈似道裝腔作勢道:“哪有這回事,北軍早已退了。”當他得知皇帝是從一個宮女那兒得悉的,竟然誣告宮女與人曖昧,逼她自盡。

襄、樊被圍三年,已是十分危急,可是賈似道還要弄權。他命京湖制置使趙庭芝

往援救襄陽,又派范文虎去制衡趙庭芝,致使救援行動一拖再拖,毫無進展。

與南宋援軍的拖拖拉拉相反,蒙古不斷增兵襄樊,忽必烈把宿將史天澤調往前線。史天澤添築長圍,襄陽與外交通斷絕。到了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從川蜀大舉出擊,以牽制京湖宋軍。范文虎率兩淮舟師共計十萬人救援襄樊,又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慘重。這一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的歷史開始,而宋朝卻已走向尾聲了。

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襄陽守將呂文煥,樊城守將範天順、牛富苦苦支撐。此時兩座城池情況越來越困難,所賴兩城積糧頗豐,尚得以維持,只是生活日用品奇缺,軍民生活極其艱苦,傷亡也越來越大,軍隊與物資都得不到補給。

無論再堅固的城池,也禁受不住曠日持久的消耗。鹹淳八年(1272年)三月,元軍取得重大進展,攻破樊城外防線。在此危難時刻,民兵的表現倒比朝廷正規軍要強,張貴、張順率三千民兵竟然突破元軍的重重封鎖,進入襄陽城。張貴入城後,復派兩人冒險赴郢州,向范文虎求援,意在夾擊元軍。豈料張貴冒險出擊,范文虎的援軍並沒出現,加上叛徒洩露情報,遂陷入元軍重圍,力戰而死。

對襄、樊守軍來說,更糟的事情出現了。回回人亦思馬向元朝獻上新研製的巨石砲,俗稱回回砲,可以拋出巨大的石塊,用力省而射程遠,威力巨大。忽必烈如獲至寶,馬上將回回砲送抵前線。

鹹淳九年(1273年)正月,在回回砲的猛轟下,樊城在堅守四年多年,終於被元軍攻陷,範天順、牛富以死殉國。樊城淪陷後,襄陽更是勢孤力單,元軍將回回砲送到襄陽城下,全力攻城。呂文煥已是心力交瘁,對朝廷的無所作為更是痛恨。他沒有像樊城守將那樣殉國,而是選擇了投降。

歷時近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戰,終以悲壯的方式而告結束。

在襄陽戰役中,京湖戰區的精銳損失殆盡,前去救援也兩淮兵馬也傷亡頗多。抵抗蒙古進攻的三大戰區,殘了兩個,只剩下兩淮稍存實力。更要命的是,襄樊一戰,朝廷救援不力是致使兩城失守的主要原因,賈似道這個奸臣,在國家存亡關頭,仍只圖自己利益,仍然在玩弄權術。如此結局,可以說令將士寒心。

公元1274年,即宋鹹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蒙古大舉南侵。當時長江沿江諸州很多將領都是呂文煥的部下,對賈似道控制的朝廷完全失去信心,紛紛投降元軍。賈似道硬著頭皮上場,宋軍最後十三萬精銳也報銷掉了。儘管賈似道遭流放被誅,南宋帝國滅亡的命運已經難改變了。


君山話史


很多人都說鐵打的襄陽,如果你瞭解過整個南宋抗擊元朝的體系就不會認為只有襄陽難攻了,因為襄陽並不是南宋最後一道防線,但也是最有力的支撐點,要知道南宋共有三個戰場,一是四川地區的川東;二是江漢地區的襄陽;三是兩淮地區的揚州;南宋分別在這三個地點重兵把守,這三個防禦點主要是通過河流來互相支援,這是一整套南宋的防禦體系,所以元朝攻打的襄陽並不僅僅是襄陽,不然單單隻有襄陽很難支撐那麼多年。


(中間是襄陽、左邊是重慶,右邊是揚州)

其實要攻打南宋的都城臨安按理來說應該從兩淮地區進行突破,南宋也知道這裡最危險,於是用了大部分兵力駐守此地,再加上蒙古士兵水軍太落後,所以很難在兩淮地區找到突破點,接下來蒙古軍隊選擇進攻川東的重慶等地區,說實話重慶被攻破的話,蒙古軍隊便可直接順著長江流域而下,形勢就會逆轉。

但是蒙古軍隊在川東地區同樣沒有撈到好處,還損失了蒙哥大汗(在合州釣魚城下戰死),沒辦法只能兩軍對峙,後來忽必烈上位了,恰巧四川瀘州守將劉整投降,忽必烈欣喜,劉整了解南宋軍隊的整體攻防體系,建議忽必烈進攻襄陽,因為襄陽攻破,它兩側的四川和兩淮就失去了支撐點,自然就守不住了,忽必烈覺得有道理,於是把蒙古軍隊大部分轉移到襄陽,最後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將襄陽攻破,襄陽攻破,直逼臨安,最終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攻破了都城臨安。




很多人就會想為什麼襄陽如此難攻?

因為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大多是憑藉地形或者河流的關卡,而不是襄陽這樣的地區,所以很多人有疑問,襄陽之所以支撐這麼久,除了兩翼的支援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襄陽和樊城它們所組成的防禦體系,主要是依靠地形以及河流而形成的一整套補給、支援、攻防體系,它們通過河流進行運輸,河流的存在讓蒙古軍隊無法對襄陽進行包圍戰,可是就是這個降將劉整,他認為沒有一支好的水軍,想攻破襄陽是極為困難的,再次進獻計策,讓忽必烈造船5000艘,組織水兵7萬人進行練習,最後直接包圍了整個襄陽和樊城,加上新發明的扭力拋石機,樊城被攻破後襄陽也就投降了。

(襄樊)

失去了襄陽這個強有力的支撐點,攻打都城臨安簡直如履平地,蒙古軍隊勢如破竹,南宋也失去了整套防禦體系很快就被攻破了。就好比一個佈陣,如果有一點被突破,整個佈局都會隨之被瓦解。


羽評郡主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

在這段時間內,共中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蒙古南宋各自的內亂甚至內戰、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種事端是層出不窮。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宋元襄陽之戰先後可分四個階段,通常說的襄陽之戰也指最後一個階段,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襄陽失守後,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促使忽必烈下最後滅宋的決心。1274年,元軍集兵襄陽,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到1276年攻下宋都臨安,爾後又用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元的統一。

襄陽在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效救援的情況下,抗擊蒙軍優勢兵力的圍攻達五年之久,顯示出了一方重鎮在南宋國防體系中的支柱地位。


襄陽甜


我能說是人不行了麼?襄陽城已經堆積了南宋最能打的一批人,經年年的戰耗,能戰的人都堆積在那個地方,後方的人基本都是玩政治和種田的輔助。襄陽一破自然就垮了。玩政治的都被自己玩死了。我雖然不會打仗,但是我基本道理還是懂的。戰爭其實和玩戰役遊戲差不多,輔助有輔助的道理,戰士有戰士的道理。當那一天戰士被耗光的時候,輔助還真不夠切菜的,多少錢財和能力,多少高樓和地位只是一刀而已,最多怕你不死而補一刀。前方戰士浴血奮戰的時候,你輔助在後方無疑是位高權重的,甚至戰士的性命都是在玩政治的手腕上。但是當你的戰士死去的時候,政治的那根線就斷了,所有政治的虛華也就是對方一刀,也就是一刀而已。


磨損的褲頭


從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出,襄陽市附近的地區是南陽-襄陽盆地與江漢平原之間的連接地,剛好附近的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將這兩個平原地區進行隔離。如果襄陽被攻破,金軍就可以順著漢江水流而下,奪取江漢平原,進而沿著長江對南宋所在的江南地區進行攻打。


1927年的古董先生


大襄陽的歷史磚家天天吹元軍必須先攻打下襄陽後才能滅掉南宋,意思就是說攻不下襄陽就滅不了南宋!那我就想請教一下襄陽曆史磚家們:為何上下五千年除了南宋時期,別的朝代如何從北方攻打南方沒有發生過必須先攻下襄陽後才南下的事件?難道南宋時期只有襄陽一條路南下?還是元軍一根筋?還有難道只有南宋時期襄陽城易守難攻,是鐵打的襄陽,別的朝代就成了紙糊的襄陽?我真的是湖北的,我拜託一下“愛襄賊”們,能不能牛逼不要吹的太離譜,再也不要丟湖北人的臉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