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是怎么起家的?以及后来是怎么被朱元璋打败的?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张士诚是兴化白驹场人(今天的江苏盐城)。自幼家境贪寒。他家中排行老大。以撑船运盐为生!

元朝未年,史治腐败,财政空虚。元朝统治者大量增发盐引,抬高盐价。但张士诚兄弟的收入却很微薄。还时常受到盐差的欺负。1353年正月,张士诚和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联络了17名盐丁发动了暴动!

起义军得到了盐丁们积极响应,很快就发展到了近万人!并攻占了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自称诚王

国号周。

后来,张士诚一路攻城掠地,并杀死了红巾军领袖刘福通。

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就在张士诚的旁边。双方经常交战,均有死伤!

后来,张士诚逐渐处于劣势,连他的亲弟张士德也被朱元璋抓获。张士德后绝食而亡!张士诚身边的文武大都被战死和投降!

1366年9月,朱元璋集中20万精兵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城中粮草渐尽,就率众突围!弟弟都被战死。张士诚穷途未路,让最钟爱的夫人自焚后,上吊自缢,又被将领救下!

徐达派张士诚旧将李伯升、潘元绍劝降。张士诚上了船,被送往应天府。

当天夜里,张士诚上吊自杀,时年47岁!


大河汉子


张士诚是泰州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大丰)人,1321年8月23日,张士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亭民"之家,撑船运盐维持生计。朱元璋靠投奔郭子兴起家,张士诚则直接揭竿起义,由十八条扁担起家,打下纵横两千里的江山,先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后又称吴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为朱元璋所败,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毁于一旦,弄了个羞愤自杀的结局。细思其中缘由,让人扼腕痛惜。

一,不畏强暴,敢向元廷宣战。

张士诚是屈指可数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是盐丁一枚,和朱元璋一样,是毫无背景的草根出身。

元朝末年,政府大量发放盐引,致使盐价高涨,人民受剥削更重,生活更无保障。张士诚所在的家乡,正处于东南沿海,每到盛夏,潮长潮落会将大片农田变成盐碱地。张士诚10岁就跟着乡亲们上船运盐,他不仅体力过人,而且有侠义风范,大家有什么难处,有求必应,即使自已囊中羞涩,照样慷慨解囊。因此,他周围的人墙都不扶就服他。

运盐的收入是非常低的,根本不能养活人。为了赚一点外快补贴家用,他伙同几个胆大的,在运官盐的时侯,随身携带一些私盐卖给有钱人。有钱人则以报官相要挟,不仅讨不到钱,还要被打骂。因为身份低微,干的又是违法的事,也只能忍气呑声。有个叫邱义的盐警,负责监察盐丁和揖拿私盐贩子。这邱义是个吸血鬼,时时打骂和盘剥盐丁,盐丁们对他恨之入骨。

元顺帝至正13年(1353)正月,张士诚联络了弟弟士义、士德、士信,以及李伯升等17位不怕死的盐民,积极筹划起义。为稳妥考虑,他们把聚会地点选在了偏僻的草堰场。18名好汉在草堰场北极殿同饮血酒,拿起每天挑盐的木扁担,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这家伙还在睡意朦胧中,就被扁担打死。接着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把富户家的粮食和钱财分发给穷人,然后举火焚屋。受压迫和剥削的盐丁见有人领头造反,于是都投靠到18条扁担中来,并且推举张士诚为首领,攻下泰州。

高邮知府李齐审时度势,招降了这支队伍。不久,他们脱离约束出走,杀死行省参政赵琏,攻取兴化,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元朝政府给予“万户”的委任状招安张士诚,此时的张士诚岂能被一个“万户”所诱,他不仅诱杀了李齐,还通过武力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独立建国。

张士诚的所作所为,触怒了元廷。至正14年9月,元朝丞相脱脱亲率百万大军讨伐,高邮城被围得水泄不通。脱脱扬言:“不接受投降,要杀尽城里所有的人!”。脱脱素以雷厉风行著称,这下张士诚后诲了,怪自已太鲁莾,引来灭顶之灾。但是正在这紧要关口,脱脱被奷臣陷害,元顺帝将他撤职,在押往吐蕃的途中用酒毒死。脱脱走后,元军无心恋战,或走或散,张士诚乘机杀退元军。

至正15年,张士诚的军队进入常熟。第二年攻占平江(苏州),然后又攻占湖州、松江和常州等路。改平江为隆平府,定都隆平。

二,两虎相斗,高下立判。

朱元璋攻下集庆后,为避免与张士诚产生摩擦,派杨宪送去一封信。信中先是对张士诚一番恭维,接着鼓吹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张士诚想:“拿几句文绉绉的酸话糊弄我,叫我不打你,我偏要打你!”。于是他扣住信使,也不回信,还派水军进攻镇江。进攻镇江的水军被徐达打败。朱元璋又调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急调军队援救,结果又被打败,而且损失了两员虎将。没办法,张士诚只得写信求和,承诺每年送给明军粮食20万石,黄金500斤,白金300斤。朱元璋限令吴军放人,不要黄白二金,总交粮食50万斤就够了。

以前张士诚打下平江后,就着手打嘉兴,没想到元朝守将杨完者是个硬茬,居然久攻不下。张士诚指令张士德改攻杭州,杨完者回师杭州,又将张士德赶了出来。第二年,朱元璋令耿炳文攻取长兴,徐达攻取常州,吴良攻取江阴,从而钳制了张士诚军队的发展方向。过了一段时间,徐达打下宜兴,又接着打常熟。张士德被打得大败,并被敌将活捉,成为朱元璋招降张士诚的把柄。张士德为了兄长大业,暗中派人叫张士诚投降元朝,以解危局,而自已宁死不屈,绝食而亡。

当时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收到张士诚的请示后,上呈元顺帝,元顺帝同意他请降,并封他为太尉,张士诚依旧有同样的军队和地盘。

达识帖睦迩素与杨完者不合,借此机会私自叫来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手下将领史文炳,趁其不备杀死杨完者,拿下杭州。元廷向张士诚要粮,张士诚纳粮11万担,由海上运往大都,每年如此。

三,没有称霸野心,没有忧患意思,没有奖惩机制,注定英雄末路。

至正23年9月,觉得解除了危机的张士诚又自称吴王,将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拒绝给元廷纳粮。他封母亲曹氏为吴太妃,正儿八经地为吴太妃配置属官,大兴土木修造太妃府邸。对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委以实权。对招揽的宾客,赠送车马,居室、家具。张士诚本人骄奢自负,对政务漠不关心,也听不进其它意见,一派太平君王作风。张士信和潘元绍,利用职权疯狂敛财,珠宝字画堆积如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张士诚部下的将领,没有主人翁姿态,不能令行禁止。一到打仗的时侯,都喜欢装病,不拿到金银、土地、高官,绝不出战。这些将领即使到了军中,也不重视军事,反而把美女、歌舞、杂耍、赌博带入军中,以娱身心。这些玩乎职守的将领打了败仗,张士诚从来不责罚,仿佛宽大就能使他们的良心发现。

当朱元璋进攻陈友谅的时侯,陈友谅也曾约他夹攻朱元璋,而张士诚坐山观虎斗,想收鱼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结果,他不能正确分析:朱陈吴如同三国魏吴蜀,唇亡则齿寒的道理。导致陈友谅被灭后,朱元璋全力追剿张士诚,错失了改变时局的机会,也让自已走上了悬梁自尽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他骄兵而败,本不足惜,只可怜他的妻妾幼子。城陷,张士诚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刘氏良德妇人、从容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说完,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放火焚楼。鸣呼,昔日的富贵繁华,变成凄惨焦烟!


春秋风云


张士诚,小名九四。他的发家主要是靠走私,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盐铁都是国家运营,或者是国家允许的商户,一般人是不允许买卖盐,能够走私盐的人,一般都是亡命之徒,类似于黑道大哥。张士诚有三个弟弟,他们兄弟四人经常驾船运官盐,顺便自己夹带一些私盐,张士诚本人颇具有大哥气息,轻财好义,只要别人家有困难,他都会帮助别人,就这样他在运盐的盐丁这一群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不过私盐不是很好卖,当时收购私盐都是富家大户,这些富家大户经常凌辱张士诚这群走私盐的盐丁,有些直接不给钱还威胁要告知官府直接吞了张士诚的私盐。而当时巡守的弓手丘义,也就是查探私盐的官兵对于张士诚等人也是欺辱。最终张士诚忍受不了,带着三个弟弟和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了丘义,并且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富户也全部杀了。然后张士诚召集这些平时饱受欺压的盐丁举行起义,盐丁们都推举张士诚为主。张士诚起兵之后攻陷泰州,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招降了张士诚,但是随后张士诚再次背叛,起兵杀了行省参政赵琏,并攻陷兴化,在德胜湖接寨,部下达到一万余人,元朝想招降张士诚,封他为万户。在至正十三年,张士诚攻陷高邮,杀了高邮知府李齐,自称诚王,建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至此张士诚正式成为元末群雄的一员。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右丞相脱脱率领大军征讨张士诚,张士诚连战连败,都城高邮被脱脱围攻,但是就在高邮要被攻下的时候,元顺帝听信谗言于是解除脱脱的兵权,让其他人代替脱脱,简直是天助张士诚,在脱脱离职后,围攻的军队没有主帅,张士诚一举击溃元军,同时张士诚派弟弟张士德通过通州渡江进入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德攻破平江,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张士诚把平江改为隆平府,并把都城迁徙到隆平府,隆平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市,这一年刚好朱元璋攻下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

双方有接触,朱元璋派杨宪前去和张士诚结交,张士诚把杨宪留住,然后派人攻打镇江,被徐达大败,朱元璋随即派遣徐达和汤和攻打常州。张士诚兵来援,大败而归。至此张士诚就没有再去攻打朱元璋。但是嘉兴这一带是元朝守将苗帅杨完,杨完几次大败张士诚的军队,到了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大举进攻张士诚,耿炳文攻取长兴,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人攻取江阴,最后徐达兵锋直指宜兴,常熟,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前来救助,结果张士德被徐达军的前锋赵德胜所擒,张士德被抓后遗书张士诚投降元朝,而自己则是绝食而死。张士诚听从弟弟的意见投降了元朝。元朝的达识帖睦迩与杨完在杭州发生矛盾,达识帖睦迩于是召张士诚攻杀杨完,张士诚由此攻下杭州。此后张士诚一直接受元朝的封赏,成为元朝的臣子,但是拥有自己的武装。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再次举起反旗,但是张士诚的心却早就已经衰落了,张士诚在占据二千余里的地盘,带甲数十万。基本上打仗很少,导致张士诚的地盘相比较于其他地方逐渐恢复生产,开始变得富裕,而张士诚开始沉迷于享受,对待政事有所怠慢。而他宠信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贪婪敛财,金玉,珍宝,名画,书法都大量收集。手下的将领也沉迷于享受,不肯打仗。一遇到战事,就说有病,直到张士诚给予大量的财宝才肯上战场,一到军营里还带着丫环、小妾、乐器,在前线吹拉弹唱。就算是打了败仗,也没有任何惩罚。上下如此嬉戏,怎么会不灭亡。

此时朱元璋虽然也和张士诚有战事发生,但是主要精力是在对付陈友谅,在大败陈友谅,平定武昌之后,朱元璋开始对付张士诚。朱元璋派徐达等人攻破重镇高邮,夺取淮北的地方。随后徐达、常遇春帅兵从太湖出发,攻打湖州,张士诚兵败如山倒,苏州南面的杭州,嘉兴,松江全部投降朱元璋,最后张士诚被围困在苏州城中,朱元璋修建长围围困张士诚,这一次围城从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差不多有11个月,张士诚数次派兵突围,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平江被攻破,张士诚想要收集部队在万寿寺东街迎击朱元璋,但是兵士没有斗志,全部逃散,最后张士诚准备自杀,但是部将赵世雄把他解了下来,最后张士诚被押送前往金陵(南京)的船只上自缢而死。


人者仁义也


张士诚是如何起家的?

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先谈谈元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元朝蒙古统治阶级缺乏政治理想,其向外侵略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财富,其次是为了满足其征服欲望。所以元朝政府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

将基层每二十家编为一“甲”,首长称“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担任,这二十家人成了“甲主”的奴隶,这二十家的衣服、粮食、金钱、女人,“甲主”可随心所欲索取、霸占。“甲主”以上的政府首长全是蒙古人担任,如果蒙古人数量不足时,中亚人通过贿赂也可担任。同时蒙古人的婴儿和幼童都可以继承州长、县长的职务。

更要命的是赐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随便将汉人及其耕种的田地赏赐给皇新国戚,汉人也随之由自由农民变成农奴。

蒙古帝国的不断腐烂,加上大面积的赤地千里的干旱,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民变风起云涌,农民暴动前赴后继达数百次之多。最惨的是公元1344年,黄河在白茅堤大决口,黄河大水直泻六百余公里,沿河数十万饥民无家可归,成为农民起义的兵源。并产生了大量的农民领袖,其中以方国珍、刘福通、李二、徐寿辉、郭子兴、张士诚最为著名。

作为盐贩的张士诚抓住机会,与弟弟张士德、张士信率盐丁起兵,迅速攻占泰州、兴化、高邮。次年在高邮称王,国号周,年号天佑。又进一步率军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后来投降元朝,不断扩占土地,割据地盘越来越大。公元1363年攻占安丰,斩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建都平江(苏州)。于是起家。

张士诚是怎么被朱元璋打败的?

朱元璋是人精,善于巧干,有苦干实干的人为他打基础。朱皇帝的作战目标不是蒙古人,而是中国人的其他抗暴力量。

作为贫困孤儿的朱元璋,走投无路时进皇觉寺当小和尚,供大和尚役使,寺庙被毁后投奔民众领袖郭子兴,抱得美人又快速升官,升到副司令的位置。郭子兴逝世后其儿子郭天叙当了司令,野心勃勃的朱元璋用计杀了恩主之子并取而代之,成为一支重大力量。

在其他力量进攻蒙古拼消耗时,朱元璋却在南方扩军扩地,飞速发展壮大!攻占集庆(南京)后,改名应天。鄱阳湖决战消灭了陈友谅。

南宋帝国受到张士诚攻击后,皇帝韩林儿来应天找依靠,朱元璋派军队前往奉迎,仪式倒隆重,可奉迎的军队却把皇帝韩林儿推入长江溺死。1367年朱元璋兵团攻入平江,擒获张士诚,送往应天后,张士诚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皇位,改称明王朝。





传承纯中医


张士诚,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泰县)白驹场人,塔跟他的三个弟弟“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然而老张的这份营生很不好干,平时把盐贩到富豪之家,要么遭受人家的白眼欺凌,要么就直接取盐不给分文。因此,老张已经对这些狗大户愤恨已久。

到了1353年,也就是元顺帝至正十三年,他终于忍受不住,带着他弟弟们跟李伯升几十个人,灭掉了周围富户,把人家的房子也烧个干净,因为害怕坐牢,就直接揭竿而起,造反啦!

当时的盐丁生活十分苦,工作量大,又被盐商剥削得惨,于是大家纷纷响应他,并推举他为大佬,很快就攻陷了泰州、兴化县,高邮。

第二年,老张觉得自己事业有成,于是自称“诚王”,立国号为“大周”,建元“天祐”。当时,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已经爆发了两年,元军郑集中全部力量与“心腹大患”,也就是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主力鏖战。

元朝统治者虽很想吃掉势力日益壮大的张士诚,但苦于力不从心。于是,张士诚便利用了这一极好的时机,扩展势力,以图独霸一方,到了1356年2月,张士诚南下攻陷了平江(苏州)、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并以此作为都城,后又进称“吴王”。

在元末群雄的角逐中,一开始张士诚的实力便迅猛发展,造成了咄咄逼人之势。在经济上,他据有唐宋以后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江浙地区。这一带“民物蕃盛,储积殷富”,人才众多;在军事实力上,他又地南北二千余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有“项羽之势”。

张士诚的实力可谓:地富粮足,锐不可挡、其势力之大,是以集庆为中心的朱元璋无法与之相比的。时朱元璋的所辖之地,只不过占有现在的安徽东南角到江苏西南角,以及江西东北角、浙江西北角这样一块不大的地狭粮少的地区。

“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若士诚”,而且又处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的三面保卫之中。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当时的力量无论在经纪商,还是军事上都远不能与张士诚相比。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在经纪上、军事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张士诚最后却败在了朱元璋之手,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张士诚“爱士”政策的不当。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只要把张士诚和朱元璋在如何对待“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知道张士诚的失败是势所必然的了。

其一,招士待士的原则不同

在招什么样的“士”和如何对待“士”的问题上,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做法迥然不同。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是始终奉行唯贤是用、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的,他为求得天下贤才,采取贴“招贤榜”、设“礼贤馆”、行“推荐制”,用“仕元者”。凡此种种无不注意招收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量才予以任用,从而获得了大批有用之才。比如,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李善长,就是朱元璋在路上遇到的......


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的招士与待士不仅仅注重招收那些已有名望之人,而且更注重招收那些经过策问而证实其确有真才实学的人,然后再委以重任,因而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与此相反,张士诚为“招纳四方贤俊”及“才识文艺之士”,虽然也开“弘文馆”,筑“景贤楼”,用“仕元者”。然而张士诚的招士却不问士之贤与不肖。他既不管此人是否确有才能,又不亲自加以询问,只要愿意游其门下者,就来这不拒。

一时间,贪恋财帛美女,以肥其家的势利之徒;在朝空有虚名,郁郁不得志的地主儒生;以及游手好闲,夸夸其谈的文人学士,都纷纷地聚集在张士诚周围,海阔天空,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把张士诚搞得昏昏然。

以至于张世豪后来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将一切军国大事皆委托给他弟弟张士信,情况就变得更糟了。张士信也不是什么好鸟,身为丞相,生活极度奢靡,利用职权,大肆兴建楼台亭榭,广蓄歌姬舞女,甚至行军作战的时也携婢带妾,朝夕酣宴不断。自己无才无识不论,又嫉妒贤能。

后人在论述张士诚败亡时,就由这样一句话:“张氏亡国,亡于其弟士信”。但其实,张士诚之亡,何至于其弟张士信,它与张士诚所招的无用之士的误国,是不无关系的。

其二,对纳谏的态度不同

虽然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动辄就剥皮冲草,杀人全家,但他这个兴趣爱好是在成为皇帝,统一天下后才培养的,实际上在建国之前,他在求谏纳谏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他不仅爱才,并乐于听取文臣武将的不同意见,只要说之有理,言之有据,无不择善而行。

可以这样说,朱元璋在元末群雄角逐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与她善于采纳所用之士的良策是分不开的。

张士诚恰好与朱元璋相反,他心胸狭隘,不仅不虚心求谏,反而听不得半点正确的意见。入昆山人郭翼,面对元朝政治腐败,官吏无恶不作,百姓怨声载道的局面,规劝张士诚说,如果想要成就霸业,需要“反其政休其牢之,率以乘时进取”。

何况富庶的吴地,是军家必争之地,若一味贪图享乐,待到四方豪杰并起之日,即使关门自守恐怕也来不及了。这颇中时弊的言语,切合实际的计策,竟忤违了张士诚,对郭翼耿耿于怀,几次想杀掉他,后因张士诚的妻子再三劝阻,才没有下手,使得郭翼得以死里逃生。

其三,爱士和好士的目的不同

张士诚之所以在招士和待士的做法以及求谏、纳谏的态度都与朱元璋不同,归根结底乃在于他们的爱士、好士的目的不同。

朱元璋好士,在于他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其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鉴于这一认识,朱元璋在不遗余力求得贤才之后,不仅“礼之特厚”,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皆待以腹信,帷幄朝夕”,或参预机谋,或筹运粮草,或安定地方,做到充分信任他们,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使得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他身边。

张士诚在“爱士”、“好士”方面虽有不少做法和朱元璋相似,其采取的措施在时间上还要比朱元璋早,注入1358年朱元璋提倡兴办学校,而张士诚早在1354年就下令在各州县兴办学校了。

早先,入儒士马世杰、郭良弼、董绶都都被罗致到他的幕下。开始做和谐有能之士对张士诚也抱有期待,想干一番事业,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是,张士诚在据有江浙富饶之地后,开始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想保住这块地皮,永世享乐,不愿意冒风险,再加上他心胸狭窄,疑心又重。对所招之士,除了给予优厚的待遇和空有其名的爵位外,对他们既不信任,又不重用。


历史事实证明:决定战争的胜负,固然取决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但要使上疏条件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双方的人才储备,当然这里的“人才”指的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人,而不是那些没有展现才能的“人才”。张士诚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作用。


江畔初见月


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一民谣的号召下,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反元烽火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人们耳熟能详的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初期都是红巾军将领。而在红巾军之外却有一位独树一帜的义军领袖,在东南沿海地区创下一番基业,这个人就是私盐贩子张士诚。张士诚与其说是争霸天下的枭雄,更像是一个讲义气的江湖大哥,这是他迅速崛起又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

张士诚出生在东南沿海的泰州兴化白驹场,家里世代以物流业为生,说白了就是划船为官府运盐的,从十岁开始就赚钱养家,靠出卖劳力补贴家用。元朝末年朝政败坏,上有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无数,下有小吏士绅仗势欺人、侵吞民财,张士诚和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差,后来就干起了贩私盐的营生。

但贩私盐在古代是杀头的罪名,张士诚还没有任何背景,常常被当地士绅勒索,不但私盐被抢走,人还被打了,张士诚暗怀不满。同时白驹场盐警依仗监督盐民的权力,常常克扣盐民工资,还向盐民勒索钱财;而张士诚为人仗义疏财,常常拿钱帮助这帮盐民,慢慢的树立了威信,盐民们也就成了张士诚起家的班底。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受红巾军起义的鼓励,张士诚和自己的兄弟联络了一帮盐民共18人,歃血为盟,杀欺压百姓的盐警当投名状,起兵反元,因为元朝对铁器管理极严,张士诚等人只能用扁担当武器,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十八条扁担起义”。一方面是张士诚平时的名声起了号召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们将从富户、官府手中抢的钱粮分给当地百姓,张士诚的队伍迅速壮大,攻下泰州、兴化,又用诈降的方式偷袭高邮,建立“大周”,张士诚自称“诚王”,此后攻占扬州,截断京杭大运河南北水路运输。

张士诚是所有反元义军中第一个称王的,枪打出头鸟,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围攻高邮。所有人都以为张士诚死定了,谁知元朝自废武功,因为高层斗争解除脱脱兵权并将其毒死,临阵换将造成百万大军崩溃,张士诚神奇的获胜了,还收编了大批溃兵,实力和名望大涨。此后张士诚军攻陷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不断扩大地盘,到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势力地盘纵横两千余里,麾下兵马数十万,雄霸东南,成为元末群雄中最富有的一位。

张士诚本身是底层出身,对于元朝末年民众生活的辛苦非常了解,再加上地盘处在东南沿海,从盐业和海外贸易中获取暴利,因此张士诚对治下百姓是真好,不但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还给民众分田地、分财物、农税能免则免,各地流民纷纷来投。

得民心可以说是张士诚立身的根本,不论是元朝百万大军围高邮,还是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平江战役,张士诚能够长时间困守孤城,就是因为当地人的支持。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平江(苏州)地区的税收占明朝收入的十分之一,就是因为朱元璋恼恨当地人支持张士诚,收取重税给予惩罚,《国榷》上记载“上恶吴民殉守张士诚,故重其科 ”。

作为一个君主,对民众好是对的,但对属下好有时就是错的,特别是不讲原则的好。张士诚为人讲义气,发家后乐于和属下分享富贵,到了赏罚不分的地步。平时张士诚就是各种赏赐属下,田地、豪宅,曾经的苦兄弟都成了大富豪;而这帮人打了败仗、犯了错,张士诚也不惩罚,依然让他们担当重任,弄到最后张士诚手下成了一帮没有斗志的咸鱼,都不愿意拼命了。

一个势力要保持战斗力,都要依靠严格的赏罚制度,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恩大成仇,光靠施恩去笼络属下,最后大家会将任何赏赐当成自己应得的,索取更多。张士诚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对属下太好,以至于完全没有上位者的威严,手下将帅们对于他的命令是各种敷衍,不给好处不做事,给了好处也不用心做事,最终看似庞大的张士诚势力迅速在朱元璋打击下崩溃了。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兵败被俘,面对朱元璋的招揽拒不投降,在被押解到应天府当夜,自杀身亡。


当狗容易做人难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

二十三年,派吕珍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

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