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最多隻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歷史發燒友,985高校大學生,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交流歷史知識,看清歷史真相。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就好像我們和別人打架,一開始把別人打的躲來躲去,後來自己一大意被別人陰了,丟了打架的傢伙還斷了個胳膊,完了回家養傷的時候家裡面還鬧乎乎的影響你心情,這誰還能天天出去轉著玩。所以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蜀國的國運。

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因為其政治軍事意義重大,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夷陵一戰損失了五萬精兵,從此內無統治之心,外無擴地之力,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衰弱。我認為夷陵之戰影響蜀國衰微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蜀國實力下降以至於內外交困

讀歷史我們不能老聽史書上說動不動打個仗上百萬人馬的,打仗是要綜合後勤以及指揮的,不是兩邊人馬一列,打就完事了那麼簡簡單單的,實際上講夷陵之戰蜀國是損失了大概十萬人馬而非五萬,為什麼這麼說,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失荊州,孫吳殺關羽佔荊州導致劉備失去了四萬荊州軍後來又在夷陵中失去了五萬多東征軍,統共損失十萬人馬。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對於劉備來說就是自己安神立命的本錢。劉備損失那麼多人馬的後果是後院起火,漢嘉太守黃元獨立,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造反,諸葛亮後來忙於平叛就已經顧頭不顧尾,還能聚集兵力財力北伐已經是奇蹟了,所以說後來司馬懿說諸葛亮逆天而行一點也不過分。二、人才損失以至於將星凋零

夷陵之戰前關羽死於荊州、張飛因復仇心切為難部下被殺、黃忠病死成都後不久馬超病死、五虎大將只剩下趙雲,而此時趙雲也已經垂垂老矣了啊。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夷陵之戰幾乎葬送了劉備集團中大部分的年輕將領,張南、馮習、沙摩柯全部陣亡,黃權被步騭堵截而死,劉備方將星幾乎沒有人能夠倖免,軍事指揮方面出現了巨大斷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了軍隊的核心將領,蜀國軍隊就算有戰力也無戰心了。

三、劉備集團的政治統治矛盾重重

首先我們要明白,劉備的川蜀之地不是他自己的,是他軍事威脅,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奪來的,可以說劉備的個人魅力支撐起了蜀國的天下。夷陵之戰,劉備奪得川蜀不過數十年,沒有長久經營,根基不穩以前的荊州勢力統治原來的川蜀勢力,川蜀勢力不服氣,上下不齊心,軍事冒險一旦失利,必然分崩離析。反觀孫權,孫氏三代經營江東,就算輸也輸得起,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反叛;曹操雖說赤壁之戰損失了大批人馬,可是他的地盤是自己不斷征戰奪來並經營了很長時間的,劉備根基不穩後東征失敗的結果是內部矛盾加劇。再加上劉備不久後去世,荊州集團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者,本地川蜀集團勢必爭權奪利,由此內部紛爭不斷。

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只有同心協力才有贏的機會,夷陵之戰前張飛被殺已經說明了蜀國上下不同心,劉備執意東征,戰略失誤最終葬送了蜀國的未來,最終失去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據說點贊文章的人都會生意興旺、事業有成、大富大貴、變帥變美的哦。


大話說史


蜀漢在夷陵之戰後的一蹶不振,不單單是夷陵之戰中損失的那五萬兵馬造成的。


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頂峰,根據估算,劉備當時的兵力在17萬左右,雖然這與曹操仍然還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來說,家底還是很厚的。

並且當時劉備賬下人才濟濟。大將之才,治國賢相,頂級謀士,一樣都不缺。劉備具備了複製老祖宗劉邦,兵出關中,成就帝王霸業的基礎。

然而,正是從漢中大勝曹操之後,劉備集團就開始連續走黴運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孫權背盟,命呂蒙、陸遜偷襲荊州。這一戰下來,劉備保守估計損失了四萬荊州精兵。並且,比損失精兵更嚴重的是,關羽這位“三國第一大將”也被擒殺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沒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訓練,但好的將才百年難遇,關羽這種大將之才的死,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損失是致命性的。這就相當於劉邦死了韓信一樣的慘。

這裡我們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關羽在丟了荊州之後,逃回益州,後來的夷陵之戰,乃至後來的諸葛亮五次北伐,還會打的那麼艱難嗎?

或許,不會吧。

荊州丟了之後,公元220年初,劉封因為不救關羽,以及他和孟達的矛盾,由他鎮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國奪了去。丟上庸一損失對劉備來說,與丟荊州一樣,也是雙重打擊。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劉備損失了幾千精兵和幾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丟失,使劉備少了一條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後,劉備就只能出漢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對曹魏出其不意打擊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著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個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死後,蔣琬曾經策劃從漢中沿漢水東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陽,繼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當年沒丟,蔣琬的這個計劃,也不可能因為礙於難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為到這裡,劉備的黴運就結束了嗎?

對不起,還早著呢。

公元220年夏,劉備帳下第一謀士法正突然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說吧?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後就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當於劉邦繼沒了韓信之後,又沒了張良。之前是胳膊沒了,現在連腦子也沒了。



公元221年,由於曹丕篡漢,漢朝滅亡,劉備決定稱帝。一來,他早想稱帝,二來可以靠稱帝這件事鼓舞士氣。一掃這一年以來的黴運。

然而,稱帝這件事並沒有起到清掃黴運的作用,之後的事,讓劉備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劉備決定東征荊州,為關羽報仇。但大軍還未出徵,張飛就死了。之後沒多久,黃忠也在成都病故,兩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戰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戰期間,蜀漢的驃騎將軍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馬超的死,宣告了劉備自立漢中王時期的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全部都不在了。

馬超死後沒多久,劉備即遭遇夷陵之敗。而這一敗,劉備所有的精銳,全部斷送。

首先是兵員上的損失,保守估計是兩萬,最多是四萬。(《傅子》記載的數據,“吳軍總共消滅了八萬蜀漢軍,劉備僅以身免”,這是扯淡數據,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損失。此戰失利導致蜀漢戰死人才不計其數,其中較為出名的且有記載的包括:張南、馮習、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傅彤;鎮北將軍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率眾向曹魏投降;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東吳將領步騭截擊而死。

前面說了,劉備稱帝前死了關羽、法正,這相當於劉邦沒了韓信、張良。而劉備在夷陵之戰前後又陸續沒了張飛、黃忠、馬超、張南、馮習、傅彤、黃權、馬良。

這就相當於,劉邦在沒了韓信、張良後,又沒了曹參、周勃、樊噲、陳平、彭越。

蜀漢政權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劉備在夷陵之戰的人才損失,幾乎是雪崩式的。這妥妥就是要散攤子的節奏!

縱觀三國時期,沒有一個軍閥在損失如此多人才後還能繼續堅持的,一個都沒有!當年袁紹在官渡慘敗,元氣大傷,瞬間就把袁強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敗,元氣大傷,雖然後來曹操還能屢次南征,但他也喪失了一鼓作氣平江東的銳氣。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損失,蜀漢內部的動盪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大敗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緊接著,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佈造反。截止到劉備病死時,蜀漢接近一半的國土都反叛了。


蜀漢地盤本來就不大,一下四個郡造反,哪裡經得住這種連環打擊的折騰?這妥妥是要亡國的節奏。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還沒呢。

公元223年4月,對於蜀漢最大的打擊終於還是來了——精神支柱劉備去世。

劉備之死就相當於——劉邦死了。

大將死了,謀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現在連主公也死了。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劉邦團隊幾乎全死了,就剩下一個蕭何還在扶持劉盈苦苦支撐。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並非是他胡說八道,他只是在陳述客觀事實而已。

劉備臨死前,蜀漢的情況說句不好聽的,離亡國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過好在當時魏吳交戰,無暇顧及蜀漢,而諸葛亮等人也是殫精竭慮,力保劉禪。蜀漢也就在這種極危險的情況下才熬了過來,又延續了四十年的國運。



總的來說,公元219年—223年,劉備集團在這四年期間的兵力損失起碼在十萬左右。劉備的家底本來就不厚,一下子損失這麼多精兵,元氣必然會大傷。

而且比損兵更可怕的是,蜀漢大量人才在戰爭前後的去世。尤其是劉備的去世,他因為夷陵大敗而一蹶不振,繼而病死。劉備是蜀漢的精神領袖,連他都不在了,蜀漢難道不應該一蹶不振嗎?

如果劉備集團的遭遇放到劉邦團隊上:劉邦死了,韓信死了,張良死了,陳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蕭何和不堪大任的漢惠帝劉盈還在苦撐。我估計,中國歷史上應該就沒有漢朝了吧。


Mer86


因為蜀國在三國裡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國的兵力也僅有十萬人左右!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如果蜀國是最弱的,為什麼諸葛亮還一直主動進攻魏國,六出祁山呢?不是隻有實力強大的才會主動發動戰爭嗎?


(夷陵之戰後的三國)

其實不然,這也正是諸葛亮的智慧之處,因為他知道憑藉蜀漢的國力是耗不過強大的魏國的,如果任魏國平穩發展,蜀國將滅亡的更快!只有主動出擊,對魏國進行不斷的騷擾才有可能有更久遠的將來!

對於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很多人其實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到了劉備佔領益州以後,佔有荊、益兩州的劉備,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吳國,甚至是北方的魏國。因為大家都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不僅戰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劉備劇照)

但是實際上,劉備從來沒有獨佔過荊州! 事實上一直所說的“荊襄九郡”也是嚴重的誤區!漢末荊州從來沒有下轄過九郡,史籍上記載的是荊襄八郡,但通常認為是七郡,即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長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佔據了荊州北部的南郡,孫權則只佔據了南郡,劉備佔據了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總共五個郡。雖然看似劉備佔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卻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戰後荊州劃分圖)

劉備借荊州。 後來東吳基於戰略考慮,將部分荊州“借”給了劉備,讓劉備跟他們一起抵禦曹操!因此所傳的劉備借荊州借的只是荊州的南郡!劉備得了益州以後,孫權就派諸葛瑾去索要,雙方關係一度緊張。結果這時候曹操又奪取了漢中,劉備害怕曹操繼續進攻益州,就跟孫權講和,於是兩家重新劃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劉備。但是劉備借的南郡其實還是沒有還給孫權的!

但是孫權認為劉備佔據長江上游,對他威脅很大,於是就發動戰爭奪取了荊州。就這樣,劉備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孫權劇照)

都說劉備據有荊州便可順江而下取孫吳,北上可取中原。其實相對於戰略要地來說,荊州所能提供的物質和兵員才是對劉備最為重要的!但是其實相對於魏和吳,劉備能從荊州獲得的是低於魏國和吳國的,因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們手中!而據隆中對所描述的進取魏和吳,也只是一種理論可能!而在失去荊州以後,劉備就連理論上的可能都沒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記載,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總共只帶了5萬人,其中還包括了1萬蠻夷,因此說蜀漢的兵力是捉襟見肘的。當然這時北方還有魏國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舉全國之兵,大概估計蜀國總兵力也就10萬左右!

在失去荊州後,重要的地域損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資損失、人口損失、加之隨後的夷陵之戰的兵力損失都使得蜀漢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此消彼長,佔據了荊州的孫吳更加強大,由此蜀漢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說歷史


夷陵之戰,蜀漢受了多處重傷。

有些傷,諸葛亮可以慢慢縫合上。

有的傷,卻是不可逆的!

精銳盡失

夷陵之戰蜀軍的兵力損失,目前尚有爭議(有4萬說、5萬說、8萬說)。但毫無疑問的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把自己的骨幹基本上敗光了!


劉備東征時,除了在漢中、成都留足最低程度的兵力外,幾乎是傾國而出!

戰役中,具體被殺、投降多少人,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史書中也沒寫清楚,只有“殺兵數萬”、“屍體塞江”等不詳描寫。

但我們可以知道:劉備的兵被殺得不剩多少!


在劉備敗退到白帝時,蜀軍為了穩住戰線,只得調趙雲和馬忠前來。

其中,馬忠所率的5000兵,是巴西太守閻芝緊急從巴西郡各縣緊急徵發來的!

白帝險阻,易守難攻。但劉備要緊急徵發的兵相助,才敢站住腳!看來,真沒帶回來多少人!

同時,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劉備在逃跑時,把船都燒掉,全軍改走步道。隨後,逃到秭歸時,吳軍追得急,石門灘得驛人自擔大軍丟棄得鎧甲在隘道焚燒,遲滯吳軍的追擊!


這個細節說明:劉備的蜀軍,基本沒多少人能逃回來了!

因為:水路,劉備自己已經燒了船,陸路,驛人燒鎧甲阻路!

也就是說,劉備傾國之兵而出,基本沒帶什麼人回白帝!

而這些人,幾乎是當時蜀漢全部的機動兵團!

精銳盡失的影響

我們大家還記得,在漢中之戰時,劉備軍在山地與曹操軍作戰時,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可是,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嘆息:我軍在箕谷、祁山兵力都多於魏軍,卻都慘遭失敗!看來兵不在多!

在諸葛亮的精心練兵下,第三次北伐以後,蜀軍在山地作戰的軍力終於超過了魏軍!

只是,到那時,蜀漢已經失去了早期北伐時的突然性,魏軍也已找到了應戰之法!

人才斷檔

夷陵之戰的第二個不可逆的影響,是人才斷檔!

夷陵之戰中,劉備集團損失的高級人才有:黃權、程畿、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等。

可以說,除了劉備自己,隨徵的將領也就吳班、陳式等人全身而退了!


夷陵之戰蜀軍高級將領的損失率,遠遠高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敗者的損失率!

黃權就不必說了。他與法正是少有的奇謀之人。漢中之戰敗曹操,皆出黃權本謀!

馬良也不必說了。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是馬家兄弟中最厲害的。而不如他的馬謖,後來還能被諸葛亮當成一塊寶!

同時,馮習、張南等人則似乎是當時正準備接班的新一代將領集體。

說起夷陵之戰,人們總在說:為什麼劉備帶的都是馮習、張南這種人物,怎麼不帶那些出名的將領呢?


馬超生病,當年去世了;黃忠在兩年前就去世了;魏延要鎮守漢中;趙雲反對東征(而且趙雲的後軍督也很重要)。

可以說,當時劉備集團正是新老交替的時候!

也就是說,如果此時劉備不帶馮習、張南,帶上王平、廖化什麼的,你一樣會問:怎麼劉備帶的人都不認識?

馮習、張南等這一波人,正是“五虎上將”(不好意思,先用這個詞表達)們的最佳接班人!


馬良、馮習、張南、傅彤,都是劉備討伐劉璋時,從荊州帶到益州去的一批將領!

而諸葛亮北伐時所依賴的骨幹將領,除了魏延,就是姜維、王平這種降將或張翼、張嶷這種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將領!

另外一點,也能看出夷陵之戰所帶的這波人的重要性。

蜀漢中期,蜀漢武將軍職排名是:魏延、吳班、高翔、陳式。

其中,吳班、陳式都是夷陵之戰的倖存者!

人才斷檔的影響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反應了蜀漢後期將才匱乏的困窘。

事實上,其根源,正在夷陵之戰。

一個將領的培養,是需要經驗積累的。

當馮習等一眾從荊州時期跟隨劉備的中生代將領隕落後,蜀漢被迫啟用了一些尚未成熟的新生代將領頂上。

人才是選出來的,蜀中選材面少,但如果有劉備這種眼光毒辣的人,未必選拔不出人才來。

劉備臨死前,還選拔出了馬忠,否決了馬謖!


遺憾的是,學富五車的諸葛亮在各方面都很強,但在看人眼光上不如久歷四方的劉備。

因此,在人才梯隊組建上,諸葛亮無法直接繼承劉備的遺產,硬著頭皮上!

結果,錯用馬謖,抱憾終身!此外,除了招降的姜維,再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新生代將領!

其他損失,雖可彌補,但必然巨大

此外,夷陵之戰還有許多被低估的巨大損失!

1、物資損失殆盡。

夷陵之戰第二階段,蜀軍的基地是秭歸。可是,秭歸卻迅速被擊破,劉備緊急逃走!

同時,由於三峽水急,劉備東征易進難退。


因此,劉備帶去的物資,基本也沒什麼能帶回來的。

當然,後來諸葛亮治蜀時勵精圖治,多種方式開發經濟,很長時間內,蜀漢還算物資充盈。

2、負擔加重;

劉備所率的東征部隊,不少是從荊州一路帶進益州的。他們是一支機動部隊,許多人是職業軍人!

此後,諸葛亮為了補充軍力,被迫部分實施徵兵制來徵兵。

儘管諸葛亮政治清明,但仍無法避免“西土苦其役調”。



如果說諸葛亮尚能撫疲敝人心的話,他死後,這種沉重負擔最終使蜀國失去人心!

總的來說,表面上,諸葛亮的一系列舉措,在表面上給蜀漢包紮好了傷口。可是,夷陵之戰造成的內傷,卻是不可逆的!

蜀漢骨幹損失殆盡,此後,蜀軍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重建軍隊戰鬥力;

蜀漢中生代將領損失殆盡,此後,蜀軍或拔苗助長,或重用老人,正常的新老交替被打亂!

兵力、物資的損失,雖然表面上可以彌補,但卻要加重民間負擔。由於蜀漢要北伐,是一個高負荷運轉的組織,因此,這個負擔持續加劇,使士族、百姓不樂蜀漢!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奮力能延續、支撐蜀漢政權就已非常了不起了。

但是,凡事都有代價,蜀漢想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的原地滿血復活,那是不可能的!

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輕易彌補!重大的決策,請三思而後行!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嚴重不尊重史實!

當年關羽北伐,荊州軍都有八萬多,尚且被魏吳聯手剿滅!劉備又不是豬,只帶五萬多兵東征嗎?

劉備爭奪漢中時,有精兵十五萬左右,為了拿下漢中,動員蜀中男子參戰,做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動員兵力不少於三十萬。漢中慘勝,損失精兵五萬以上,動員兵損失也近十萬,戰後擁兵共達二十五萬以上(不包括關羽荊州軍八萬)。二十五萬軍隊中分駐漢中巴西永安等地最多五萬,還有二十多萬返回成都。

劉備稱王后並沒有遣散動員兵,而是稱王,利亞動員兵免費修建宮殿。緊急著稱帝東征。

劉備東征時,自認為荊州是自己的舊地,東征有衣錦還鄉之意,因此旌甲儀仗鮮明,又準備大批文武官員,準備安排接收防地。又曹丕斬殺劉備聯絡官員,雙方交惡,在曹孫聯盟條件下,只有大規模出兵才有可能震住曹丕使曹魏不出兵而專心攻打孫權。因此劉備盡起五萬精銳加上十多萬動員兵,再借蠻兵,共十七萬兵馬,號稱七十萬浩浩蕩蕩東征。

十七萬多是有依據的。北路黃權主要是防止曹魏岀兵,關羽北伐出兵五萬,曹仁一萬多兵都敢岀兵交戰,黃權北路,雖然是防曹魏,兵力不會少於三萬。馮習張南圍夷陵孫桓兵力約二萬,左右御營各有一萬精兵。蠻兵二萬,其它文武官員共統領八萬左右。

劉備夷陵之戰損:黃權北路軍降魏三萬,馮習張南二萬,劉寧杜路降吳一萬多,蠻兵二萬,御營精銳二萬僅剩數百人,馬良等文武官員非死即降,損失七萬多,共損失精兵五萬加近十多萬文武和普通兵力!從此蜀漢文無棟樑之材,武無可戰之將,戰缺可用之兵,一厥不振!


逍遙1906


“只損失了五萬多人”?題主這個“只”字用的好啊!

對於劉備來說,知道損失五萬人是什麼概念嗎?

蜀漢的衰退是由一系列的打擊造成的,夷陵之戰只是打擊的最狠的一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打贏了曹操,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獨自戰勝曹操。這場戰爭後,兩位一生的宿敵都即將迎來各自生命的終點。

漢中之戰以後,劉備集團達到了勢力的巔峰,劉備在眾臣的勸說下晉位漢中王,有效法劉邦的意思。當時的劉備集團(當時還沒有蜀漢)佔據了益州的全部,以及荊州的西部(關羽駐守),擁有一票名臣猛將,攜戰勝曹操之大勢,國勢極盛。也就是在漢中之戰後的兩個月,關羽就開始了荊襄之戰,開始北伐。

不過,當時劉備集團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在十三萬到十七萬之間,掌控在關羽手裡的部隊,大概有三五萬人。

這就是關羽始終不能攻破襄陽樊城的原因——他對曹魏並沒有優勢兵力,以關羽的才能,也只不過可以壓制敵人,無法消滅敵人,因為攻城是需要優勢兵力的。

而東吳對關羽的偷襲,給劉備集團的命運帶來了轉折點。

呂蒙偷襲荊州,造成了整個戰場形勢的逆轉。首先,本來已經佔據優勢,差點打到曹操遷都的關羽北伐就此終結。其次,關羽手下統率的三五萬荊州兵團全軍覆沒,這是劉備集團中最為精銳的一部分兵力。最重要的是,關羽這位獨當一面的大將,他被東吳所斬殺,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畢竟兵力損失可以繼續招募,但大將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一場荊州之戰,讓劉備集團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位將領,損失了1/3左右的兵力,而且損失了1/3以上的疆土,失去了直接威脅曹魏首都的主動權,這個打擊還不大嗎?

所以劉備在荊州之戰之後,舉國東征是正常的,如果劉備不出兵,那反倒是不正常的。曹魏的謀士劉曄認為,劉備是絕對不可能吃這個啞巴虧的。


而事實證明,劉燁的這個判斷是基本正確的,經歷了兩年的休整與政治鬥爭之後,已經稱帝的劉備發起了對吳國的討伐戰爭。

由於漢中之戰給劉備集團帶來的消耗過於巨大,加上漢中之戰之後,劉備集團緊接著又遭遇了荊州的一場大敗,劉備手下的軍隊在這兩年之內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補充。所以一般認為,在發動夷陵之戰時,劉備手下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一二萬左右。

這是十一萬人除了在益州留守的必要部隊以外,其他大概五六萬人全部被劉備帶去了東面,這裡麵包括劉備絕大部分的精銳部隊。

結果,全軍覆沒了。

對於劉備的這次大敗,所有人都沒有什麼心理準備的。諸葛亮雖然覺得劉備打不贏,可是劉備打了一輩子仗,久經戰陣,誰也沒想到他會輸的連底褲都丟光了。

夷陵之戰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本來已經損失了五萬荊州兵團的劉備集團,又損失了五萬精銳部隊,等於在漢中之戰之後,劉備集團的15萬兵力只剩下1/3,損失了2/3了。

在三國的三個政權裡,蜀漢的地盤最小,人口最少,在短短兩年之內損失了10萬的精銳兵力,這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根本無法彌補的損失。

兵力損失以後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劉備連益州本土都鎮不住了。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他還沒死,漢嘉太守黃元就造反了,以一個小小的郡太守居然敢跟劉備叫板,這在夷陵之戰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偏偏就是這麼一個郡太守,蜀漢朝廷還真就拿他沒辦法,要到劉備死後,諸葛亮休養了好幾年,才收拾了這個局面。

除了兵力上的損失以外,人才上的損失更是比關羽之死嚴重百倍。

劉備這次東征,帶的都是蜀漢新一代的骨幹力量,在夷陵之戰發動以前,武漢的老一輩力量已經凋零殆盡了,關羽,黃忠,張飛,馬超,法正都已經先後死去。劉備東征所帶的都是一些蜀漢新成長起來的骨幹力量,包括馮習、傅彤、黃權、馬良等。



除了這些著名的叫得上名字的高官。還有一大堆沒有記載的,但同樣重要的中層幹部。黃權投降魏國以後,魏國封賞這些蜀漢降臣,光侯爵就封了四十多個,可見其中有多少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劉備本打算帶著他們去接受荊州的地方政權的。

結果,以上這些人才,幾乎被一鍋端,全部喪失。

所以我們在後來看到,蜀漢出現了巨大的人才空隙。在蜀漢政權中整整缺失了一帶以上的人才,諸葛亮以後蜀漢主導大局的只有蔣琬費禕這種在劉備時代默默無聞的人,這就像周瑜死後讓陸遜接替他一樣奇怪。姜維作為一個魏國降將,最後居然做到蜀漢的最高軍事實權派,可見蜀漢沒人到了什麼程度。

而夷陵之戰帶來的最最惡劣的後果是,蜀漢徹底失去了地理上的主動權。從此以後,蜀漢從荊州北伐的路子徹底沒有了,甚至從上庸出發直接進入中原北伐的路子也沒有了。隆中對的戰略無法繼續執行,從秦嶺北伐路遠坑深幾乎不可能成功。可以說,夷陵之戰的確滅亡了蜀漢,只不過是諸葛亮把它繼續硬撐了四十年而已。


小約翰


夷陵之戰,劉備吃了一個大敗仗,可以說,這裡損失的元氣整個諸葛亮時代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馬損失過多

在中國歷史上,五萬人馬的損失,似乎並不起眼,歷史書中的比這更嚴重的損失比比皆是。然而,對於蜀漢帝國來說,五萬人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漢帝國最後投降的時候,他們總人口只有90萬,這一場敗仗等於消耗了他們總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說慘不慘?

要注意,這些人都是精銳之士,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的損失,使得蜀漢軍隊出現了斷層。諸葛亮為了彌補此戰的損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沒有老兵的傳幫帶,很難快速形成戰鬥力。所以,這些軍隊戰鬥力的損失並不是字面上面五萬人那麼簡單。

而且不僅如此,別忘了夷陵之戰的導火索,關羽大意失荊州,整個蜀漢帝國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沒。這可是一支人數相當不少的強軍,這兩下的損失,對於原本就在人口上並不富裕的蜀漢帝國而言,可謂是傷筋動骨。

夷陵之戰的失敗,標誌著蜀漢帝國隆中對戰略徹底流產

你以為劉備攻打孫權只是因為他和關羽的兄弟情深嗎?當然不是,劉備只是藉著為關羽報仇的幌子,圖謀孫權控制下的荊州。劉備不是一個樂於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進行封禪,這從劉備兩個兒子名字中就能夠得到完美的體現。

要圖謀中原,必須南北對進,一路出祁山,威脅雍州,一路出荊州,直搗許昌,這是諸葛亮隆中對的精髓,劉備深以為然。只是大意失荊州後,整個蜀漢帝國等於被曹操孫權封鎖在了四川,無法向東進取中原,所以劉備必須奪回荊州這個跳板。

正因為如此,劉備就發動了夷陵之戰,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荊州,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蜀漢賭上國運之戰。打贏了,奪取荊州,將來可以徐圖中原,打敗了就被封鎖在蜀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積貧積弱,最終被滅亡。

只是這一戰劉備低估了陸遜的能力,導致全軍覆沒,損兵折將不說,劉備自己那條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戰的失敗,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逐鹿中原的希望。後來諸葛亮再怎麼活躍,也只是為這個帝國續命而已。

蜀漢內部勢力平衡被打破

最後,由於劉備的死亡,劉備陣營中荊州派和西川派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諸葛亮主政期間,荊州派獲得重用,西川派靠邊站。這使得整個西川集團對於劉備,劉阿斗兩父子所建立的蜀漢集團這個外來政權的歸屬感不強。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當鄧艾出現在成都之時,蜀漢尚有一戰之力,為何群臣卻慫恿後主投降。因為這時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對於蜀漢帝國對於劉家沒有什麼認同感西川派人士,對於這些職業官僚來說,為誰家不是打工?到哪裡不是做官?

總結

所以劉備貿然發動夷陵之戰,這個蝴蝶效應,一直延續到了最後,蜀漢帝國的滅亡。


歷史評說


夷陵之戰發生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結束,其起因在於孫權乘蜀將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時,遣大將呂蒙率精兵偷襲荊州,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荊州也被呂蒙襲佔。劉備聞訊怒不可遏,欲起大兵東擊孫吳,為關羽報仇,同時復奪荊州。孫權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後,迫於北邊曹魏施加的壓力,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不許,執意興兵伐吳。孫、劉由此交惡。雙方均磨刀霍霍,整軍備戰,一場攸關生死的大決戰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劉備空國而出征伐東吳,戰略目標是奪回荊州,重新取得蜀漢在“三足鼎立”中的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是氣勢洶洶、志在必得的劉備慘敗於名不見經傳的後生陸遜之手,徹底喪失了對戰略要地荊州的控制權,其勢力被牢牢限制在長江上游,再難出三峽一步。

那麼,劉備拒聽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諫阻,執意進攻東吳,到底動用了兵力呢?小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伐吳,徵調了“川將數百,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大家知道,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不論是地盤、經濟、文化、人力均無法和曹魏甚至東吳比。根據《三國志》、《蜀記·後主傳》等史籍記載,到司馬昭遣鍾會、鄧艾滅蜀、蜀漢即將滅亡之時,蜀國的戶籍總人口僅“男女九十四萬口”,“帶甲將士十萬兩千”,那麼,夷陵之戰爆發前蜀漢政權絕不可能擁有七十五萬兵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斷定是小說家羅貫中杜撰、誇張的。


那麼,劉備伐吳究竟帶去了多少軍隊呢?《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等史籍均未記載蜀軍東征的具體人數。但根據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劉備一共徵調了六、七萬大軍東下攻吳。也有十一萬之說。對於蜀國來說,這已是其用兵的極限了。

大戰爆發前,孫權向劉備求和遭拒後,為免兩面受敵,轉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敗,只能用武力抵禦敵人了。孫權先遣孫桓和朱然率軍前去抵禦洶洶來犯的蜀軍,卻被劉備擊敗,孫桓被圍困在夷陵城中。《三國志》載:“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這樣,夷陵之戰的主角陸遜閃亮登場。史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鉞,督朱然、潘璋、韓當、宋謙、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和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比,初出茅廬的陸遜只是小字輩。

陸遜見劉備兵鋒甚銳,知道與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縮兵力於夷道、猇亭,據險堅守,與傾巢而來、氣勢正盛的蜀軍形成對峙之勢,眾將求戰心切,見陸遜一下讓出數百里給敵軍,而且不發兵去營救被圍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孫桓,於是心中愈發不滿,懷疑陸遜是個只善說大話實則畏敵如虎的懦夫。

江東諸將紛紛要求速戰速決,陸遜堅決不許 ,眾將不免口出怨言。陸遜召集大家,厲聲道:“劉備是名聞天下的人物,就連曹操都懼其三分。......我雖只是一介書生,卻是受命於主上擔當指揮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讓諸位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那麼一丁點兒可取之能,也能夠忍辱負重。大家要各自承擔責任,不得輕易言戰,否則,軍法無情 ”!一席軟中帶硬的話果然把諸將都給鎮住了,大家只好隱忍不快,各司其職,遵令而行。

彼時,屯駐於猇亭的劉備見吳軍堅守不出,求速戰而不能,便作了與吳軍打持久戰的準備。他認為,吳軍長於水戰,為避其長處,他下令蜀軍“舍船就步”,命全軍一起棄船登岸,在崎嶇狹窄的山道上樹柵連營四十餘座,綿延七百餘里。

這種連營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連遠在北方的曹丕聽說此事後,都預測到了劉備必敗。他對左右道:“備不知兵,豈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者乎”!

面對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里禦敵的做法,最感歡欣鼓舞的莫過於吳大都督陸遜了。他最擔心的是蜀軍水路並進,夾擊夷陵。如今,他最擔心的事並沒發生,反而是劉備祭出昏招,依山傍巖樹柵連營,主動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勞”圈套裡鑽。

雙方相持到閏六月,陸遜見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召集眾將商議反擊之事。有人覺得最佳反攻時機應該是當初劉備立足未穩時,如今蜀軍已經深入吳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個月,一些要害之地蜀軍已分兵固守,認為此時發起反攻未必有利。陸遜主意已定,他力排眾議,決定大舉反攻。

夷陵猇亭之戰的過程並不複雜,陸遜命諸將分頭縱火,火借風勢,吞噬一切,吳軍乘勢夾攻蜀軍,蜀軍大敗虧輸,劉備忙下令退軍。激戰中,蜀軍悍將傅肜、程畿、張南、馮習、武陵蠻王沙摩柯等先後戰死,杜路、劉寧等將領走投無路,被迫投降了陸遜。

吳將朱然、韓當率軍緊追不捨,在馬鞍山一帶圍攻在此收集潰兵的劉備。吳軍攻勢兇猛,蜀軍很快土崩瓦解,又損失了數萬兵馬。劉備乘夜色率殘軍突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繼續沿三峽西逃。陸遜絲毫不給劉備喘息之機,他疾令孫桓以及秭歸守將李異、劉阿率軍銜枚急追,務必全殲蜀軍。

在秭歸,劉備收集潰卒,準備利用舊有的防禦工事站穩腳跟,阻擊追兵。但吳軍進攻神速,很快大舉襲來,根本不給劉備立足的機會,驚魂未定的蜀軍再遭重創,傷亡慘重,十不存一。

秭歸慘敗,蜀軍基本全軍盡沒,再無還手之力。劉備領少數殘兵敗將離開秭歸繼續西逃,為阻撓吳軍追擊,他命軍士在路上焚燒鎧甲、盾牌。有人報告他說,吳國安東將軍孫桓走小道奔襲夔州,欲截斷蜀軍的歸路。劉備急忙放棄大道,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搶先奪路,才趕在孫桓前面抵達夔門,這才倖免於難。

就在此時,驍將趙雲率軍到達白帝,閬中太守閻芝也派五千援軍開至。在趙雲等人的接應下,歷盡千難萬險的劉備方才虎口脫險,狼狽不堪的進入白帝城中。

劉備率六、七萬大軍(也有十一萬之說)伐吳,基本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隨劉備逃了回來,軍械物資損失更是難以計數。陸遜足智多謀,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名噪天下。至此,吳、蜀爭奪荊州的戰爭終告結束。

劉備退回白帝城永安宮後,悔愧交加,憂鬱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閉目而逝,歿年六十三歲,臨終前遺命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治國理政,以扭轉頹勢,力挽狂瀾。

蜀國僻居西南一隅,國力本來就弱,因劉備這次空國遠征,在戰略、戰術上接連失誤 ,慘遭失敗,人員、物資損失巨大,給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帶來了難以言表的深重災難,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人員上的損失,都是規模空前、難以承受的,其嚴重程度,甚至會動搖蜀漢政權的統治根基。而且此時的蜀漢人才迅速凋零:自荊州淪陷後,關羽、張飛相繼身亡;驃騎將軍馬超憤然離世;司徒許靖、尚書劉巴等英才也先後過世......加上夷陵之戰陣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國人才星散,後繼乏人。蜀國總人口不足百萬,一次戰役就犧牲了數萬將士,實在是難於承受的巨大損失啊。而且蜀漢外有吳、魏咄咄逼人,內部隱患重重,加上夷陵戰役使國力大損 ,從此走向了一條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雖然諸葛亮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與孫吳重修舊好,共同抵禦曹魏,但夷陵慘敗後蜀國一蹶不振的頹勢很難徹底挽回,他不過是幫助劉禪延續了四十一年的國祚罷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一家之言 歡迎探討 不喜勿噴 }


鐵馬冰河wu


夷陵之戰是劉備犯下的最大錯誤,這是歷史學界公認了的。他不僅在戰略上犯下錯誤,“怒而興師”討伐東吳,將本就破壞的“聯吳抗曹”戰略一再破壞,而且還在戰術上犯下“分兵冒進”的錯誤,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得哭天搶地。

這次戰役的兵力比較為:出征前,劉備統帥兵力大約10萬人,東吳孫權用陸遜為大都督,統帥兵力約5萬人,一把火下來之後,劉備死傷1萬多人,數萬人投降東吳,劉備最終是不是還剩下5萬人,不可考證。總之是一敗塗地。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損失最大的不僅僅是數量龐大的兵馬。據史載,劉備奪下西川之時,蜀漢的人口總數不過80萬人左右,常年征戰的軍隊數量維持在18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夷陵一戰,劉備的軍隊損失5萬左右,相當於整個蜀漢兵力的三分之一,這大大打擊了劉備的有生力量。蜀漢每幾個人中就需出一人當兵,負擔可見一斑。經過夷陵一戰,蜀漢的壓力更大。

說夷陵之戰是蜀漢有強變弱的轉折點,說是一蹶不振也其實不為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破壞,政治和軍事愈加被動。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戰略基礎是“聯吳抗曹”。劉備攻取西川后,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關羽卻北上抗曹,導致戰略據點荊州被東吳呂蒙奪走,這使得蜀漢丟失了抗拒東吳與曹魏的據點。東吳殺害關羽,向曹操示好,使得“聯吳抗曹”的戰略局面頓時破壞。這個戰略破壞之後,加上劉備夷陵一戰以失敗告終,蜀漢再政治上和軍事上由主動轉為被動,荊州一失,東吳和曹魏時刻威脅蜀漢。直到公元223年,諸葛亮重新派使者到東吳,重修舊好,建立起新的戰略聯盟,局勢才稍有改觀。但是荊州的喪失,使得這種聯盟缺乏“硬度”。

2.荊州派式微,政治鬥爭加劇,內耗嚴重。

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逝世使得蜀漢政權內的荊州派日漸式微。在這種情況下,蜀漢內部的派系之爭加劇。曹魏日漸強大,派系存在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皆為保存實力投靠新主。派系鬥爭難以形成合力,內耗嚴重也是導致蜀漢難以振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3.戰將謀臣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劉備取西川的時候,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謀士如雲,猛將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有勇有謀,皆可獨當一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法正龐統早死,關羽死後,張飛又死,夷陵之戰後,劉備死,蜀漢的戰將謀臣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總共只有幾十萬人口的蜀漢相比較十倍於己的曹魏,就算諸葛亮再天才,也難以撐起一個強大的蜀漢。

綜上所述,夷陵之戰後,蜀漢戰略被動,內耗嚴重,後繼乏人,是導致蜀漢一蹶不振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經濟基礎薄弱,“匡扶漢室”的政治口號原動力不足等等。


青燈問史


沒錯,夷陵之戰劉備確實最多隻損失了5萬人,但你知道劉備有幾個5萬人嗎?況且5萬人只是劉備的表面損失,更深層次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的兩個月前稱帝,以劉備稱帝時蜀漢政權的實力來看,劉備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僅有益州一州之地,相比於曹魏的九州之地,東吳的揚州、交州以及絕大部分的荊州之地,劉備的一州之地,實在是微不足道。

冷兵器時代的土地是有承載人口,而人口直接決定了國力的強盛。

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徹底地失去了荊州三郡的控制,在襄樊之戰及東吳偷襲荊州之戰中,劉備損失了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關羽治下的5萬荊州軍,以及荊州三郡數十萬百姓的人口損失,以及荊州三郡數千基層官吏,賦稅來源少了三分之一。

劉備稱帝后,整個蜀漢政權治下的人口不到一百萬,軍隊近十萬人,官吏有數萬人,可是十萬人的軍隊,讓劉備在夷陵之戰就損失了一半,這不是絕對的慘敗又是什麼呢?一場戰爭損失了一個政權一半的軍隊,就算是亡國也不奇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劉備一下子就損失了5萬精銳士卒,如果需要再培養5萬精銳士卒出來,至少需要10年, 人口的生長是極其緩慢的,古代士卒如果不是特殊要求,一般至少20歲成年後才能入伍當兵。

然則5萬士卒只有你所看到的表面損失,劉備帶出去參加夷陵之戰的軍隊,是跟隨劉備參與了赤壁之戰、入川奪取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全部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卒,這種有經驗的士卒更是難以培養和尋找,要知道在戰場上,一個有經驗的士卒可以抵擋三個新兵蛋子,劉備居然一下子就損失了5萬身經百戰的士卒,這基本上是毀滅了劉備發動對外戰爭的實力,從此, 劉備就陷入了被動防禦而一蹶不振。

好吧,這只是士卒的損失,你注意到了蜀漢基層將官的損失嗎?

夷陵之戰,劉備帶出去的5萬軍隊基本上全軍覆沒,士卒或死或降,軍隊中的基層將官也是如此,劉備手下的將領馮習、張南戰死,別督傅肜因為斷後戰死,蠻族首領沙摩柯戰死,將領杜路、劉寧向東吳投降,大將黃權因為後路被東吳切斷,率領一萬人向魏國投降。

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將領,而那些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大多數基層將官全部成建制的戰死或投降,要知道一支軍隊的靈魂的就是將官,如果把軍隊比作一棵樹,將官就是樹的主軀幹,士卒就是樹枝,而首領就是樹根,士卒就算全部戰死,只要將官還活著,就能很快重新組建一支軍隊,而一旦將官全部戰死,要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軍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說完了硬損失,還要看看軟損失,軟損失主要是精神層面和影響力方面的,看不清、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損失。

首先是軍心和士氣的損失。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想要取勝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軍心和士氣,曹劌論戰中說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完全靠的就是軍心和士氣取勝的,同樣比如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破釜沉舟,也是為了提升士氣和軍心,這是鉅鹿之戰項羽能夠取勝的原因之一。

現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5萬精銳全軍覆沒,整個蜀漢政權震動,損失的不僅是人員,而且心理上的損失同樣巨大,體現在對未來充滿悲觀情緒,體現在對外戰爭再也不敢貿然出戰,體現在軍隊失去了戰爭勝利的信心。

一支沒有軍心和士氣的殘餘軍隊,還能有何作為呢?

其次,夷陵之戰也讓劉備名譽掃地。

劉備是一世梟雄啊,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劉備從黃巾起義的184年開始,到夷陵之戰爆發的221年為止, 已經在戰場上摸爬滾打37年了,這樣一個老兵油子,經驗豐富的統帥,並且在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還擊敗過曹操的劉備,居然在夷陵之戰中,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

還輸得這麼慘敗,這讓劉備這張老臉往哪擱啊?

最後,讓蜀漢政權的國際聲望一落千丈。

三國之中,原本就是蜀漢政權實力最弱,實力最弱也就罷了,你還來個全軍覆沒,這叫什麼?這叫敗家,這叫揮霍!

夷陵之戰之前,曹魏和孫吳也沒太把蜀漢當回事,夷陵之戰後,估計曹魏和孫吳會把蜀漢當空氣,都認為蜀漢不是威脅,都一致認為蜀漢再也不可能與自己競爭天下,讓原本對劉備,對蜀漢政權還有些期望的有識之士,希望徹底破滅。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所謂的隆中對規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除了國際上的聲譽一落千丈,在蜀漢國內,也因為劉備的失敗引起叛亂不斷,這就是連鎖反應,或者也可以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

首先是漢嘉郡太守黃元的叛亂,接著就是南中地區的漢族豪強雍闓聯合孟獲、叟王高定等豪強發生叛亂,這都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引發的,諸葛亮用了5年時間平定叛亂並發展軍力,才達到了北伐的基本條件。

夷陵之戰也是蜀漢衰弱的分界線,夷陵之戰後,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和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