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历史发烧友,985高校大学生,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交流历史知识,看清历史真相。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夷陵之战对于蜀国来说就好像我们和别人打架,一开始把别人打的躲来躲去,后来自己一大意被别人阴了,丢了打架的家伙还断了个胳膊,完了回家养伤的时候家里面还闹乎乎的影响你心情,这谁还能天天出去转着玩。所以说夷陵之战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蜀国的国运。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因为其政治军事意义重大,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夷陵一战损失了五万精兵,从此内无统治之心,外无扩地之力,直接导致了蜀国的衰弱。我认为夷陵之战影响蜀国衰微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蜀国实力下降以至于内外交困

读历史我们不能老听史书上说动不动打个仗上百万人马的,打仗是要综合后勤以及指挥的,不是两边人马一列,打就完事了那么简简单单的,实际上讲夷陵之战蜀国是损失了大概十万人马而非五万,为什么这么说,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关羽失荆州,孙吴杀关羽占荆州导致刘备失去了四万荆州军后来又在夷陵中失去了五万多东征军,统共损失十万人马。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对于刘备来说就是自己安神立命的本钱。刘备损失那么多人马的后果是后院起火,汉嘉太守黄元独立,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造反,诸葛亮后来忙于平叛就已经顾头不顾尾,还能聚集兵力财力北伐已经是奇迹了,所以说后来司马懿说诸葛亮逆天而行一点也不过分。二、人才损失以至于将星凋零

夷陵之战前关羽死于荆州、张飞因复仇心切为难部下被杀、黄忠病死成都后不久马超病死、五虎大将只剩下赵云,而此时赵云也已经垂垂老矣了啊。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夷陵之战几乎葬送了刘备集团中大部分的年轻将领,张南、冯习、沙摩柯全部阵亡,黄权被步骘堵截而死,刘备方将星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军事指挥方面出现了巨大断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失去了军队的核心将领,蜀国军队就算有战力也无战心了。

三、刘备集团的政治统治矛盾重重

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川蜀之地不是他自己的,是他军事威胁,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夺来的,可以说刘备的个人魅力支撑起了蜀国的天下。夷陵之战,刘备夺得川蜀不过数十年,没有长久经营,根基不稳以前的荆州势力统治原来的川蜀势力,川蜀势力不服气,上下不齐心,军事冒险一旦失利,必然分崩离析。反观孙权,孙氏三代经营江东,就算输也输得起,至少不会出现大规模反叛;曹操虽说赤壁之战损失了大批人马,可是他的地盘是自己不断征战夺来并经营了很长时间的,刘备根基不稳后东征失败的结果是内部矛盾加剧。再加上刘备不久后去世,荆州集团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者,本地川蜀集团势必争权夺利,由此内部纷争不断。

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只有同心协力才有赢的机会,夷陵之战前张飞被杀已经说明了蜀国上下不同心,刘备执意东征,战略失误最终葬送了蜀国的未来,最终失去了逐鹿天下的实力。

据说点赞文章的人都会生意兴旺、事业有成、大富大贵、变帅变美的哦。


大话说史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据估算,刘备当时的兵力在17万左右,虽然这与曹操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来说,家底还是很厚的。

并且当时刘备账下人才济济。大将之才,治国贤相,顶级谋士,一样都不缺。刘备具备了复制老祖宗刘邦,兵出关中,成就帝王霸业的基础。

然而,正是从汉中大胜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就开始连续走霉运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比损失精兵更严重的是,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死了韩信一样的惨。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关羽在丢了荆州之后,逃回益州,后来的夷陵之战,乃至后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会打的那么艰难吗?

或许,不会吧。

荆州丢了之后,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由他镇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国夺了去。丢上庸一损失对刘备来说,与丢荆州一样,也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刘备损失了几千精兵和几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丢失,使刘备少了一条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后,刘备就只能出汉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对曹魏出其不意打击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着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个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蒋琬曾经策划从汉中沿汉水东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阳,继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当年没丢,蒋琬的这个计划,也不可能因为碍于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为到这里,刘备的霉运就结束了吗?

对不起,还早着呢。

公元220年夏,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说吧?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就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当于刘邦继没了韩信之后,又没了张良。之前是胳膊没了,现在连脑子也没了。



公元221年,由于曹丕篡汉,汉朝灭亡,刘备决定称帝。一来,他早想称帝,二来可以靠称帝这件事鼓舞士气。一扫这一年以来的霉运。

然而,称帝这件事并没有起到清扫霉运的作用,之后的事,让刘备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刘备决定东征荆州,为关羽报仇。但大军还未出征,张飞就死了。之后没多久,黄忠也在成都病故,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刘备所有的精锐,全部断送。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最多是四万。(《傅子》记载的数据,“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这是扯淡数据,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人才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东吴将领步骘截击而死。

前面说了,刘备称帝前死了关羽、法正,这相当于刘邦没了韩信、张良。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又陆续没了张飞、黄忠、马超、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

这就相当于,刘邦在没了韩信、张良后,又没了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彭越。

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这妥妥就是要散摊子的节奏!

纵观三国时期,没有一个军阀在损失如此多人才后还能继续坚持的,一个都没有!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元气大伤,瞬间就把袁强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败,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曹操还能屡次南征,但他也丧失了一鼓作气平江东的锐气。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损失,蜀汉内部的动荡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紧接着,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截止到刘备病死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蜀汉地盘本来就不大,一下四个郡造反,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这妥妥是要亡国的节奏。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

公元223年4月,对于蜀汉最大的打击终于还是来了——精神支柱刘备去世。

刘备之死就相当于——刘邦死了。

大将死了,谋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现在连主公也死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刘邦团队几乎全死了,就剩下一个萧何还在扶持刘盈苦苦支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是他胡说八道,他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过好在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过来,又延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总的来说,公元219年—223年,刘备集团在这四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左右。刘备的家底本来就不厚,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精兵,元气必然会大伤。

而且比损兵更可怕的是,蜀汉大量人才在战争前后的去世。尤其是刘备的去世,他因为夷陵大败而一蹶不振,继而病死。刘备是蜀汉的精神领袖,连他都不在了,蜀汉难道不应该一蹶不振吗?

如果刘备集团的遭遇放到刘邦团队上:刘邦死了,韩信死了,张良死了,陈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萧何和不堪大任的汉惠帝刘盈还在苦撑。我估计,中国历史上应该就没有汉朝了吧。


Mer86


因为蜀国在三国里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国的兵力也仅有十万人左右!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蜀国是最弱的,为什么诸葛亮还一直主动进攻魏国,六出祁山呢?不是只有实力强大的才会主动发动战争吗?


(夷陵之战后的三国)

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因为他知道凭借蜀汉的国力是耗不过强大的魏国的,如果任魏国平稳发展,蜀国将灭亡的更快!只有主动出击,对魏国进行不断的骚扰才有可能有更久远的将来!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很多人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到了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占有荆、益两州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甚至是北方的魏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刘备剧照)

但是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独占过荆州! 事实上一直所说的“荆襄九郡”也是严重的误区!汉末荆州从来没有下辖过九郡,史籍上记载的是荆襄八郡,但通常认为是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郡,孙权则只占据了南郡,刘备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总共五个郡。虽然看似刘备占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却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战后荆州划分图)

刘备借荆州。 后来东吴基于战略考虑,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刘备跟他们一起抵御曹操!因此所传的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荆州的南郡!刘备得了益州以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去索要,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结果这时候曹操又夺取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继续进攻益州,就跟孙权讲和,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但是刘备借的南郡其实还是没有还给孙权的!

但是孙权认为刘备占据长江上游,对他威胁很大,于是就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就这样,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孙权剧照)

都说刘备据有荆州便可顺江而下取孙吴,北上可取中原。其实相对于战略要地来说,荆州所能提供的物质和兵员才是对刘备最为重要的!但是其实相对于魏和吴,刘备能从荆州获得的是低于魏国和吴国的,因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们手中!而据隆中对所描述的进取魏和吴,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而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就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记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总共只带了5万人,其中还包括了1万蛮夷,因此说蜀汉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当然这时北方还有魏国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举全国之兵,大概估计蜀国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

在失去荆州后,重要的地域损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资损失、人口损失、加之随后的夷陵之战的兵力损失都使得蜀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消彼长,占据了荆州的孙吴更加强大,由此蜀汉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说历史


夷陵之战,蜀汉受了多处重伤。

有些伤,诸葛亮可以慢慢缝合上。

有的伤,却是不可逆的!

精锐尽失

夷陵之战蜀军的兵力损失,目前尚有争议(有4万说、5万说、8万说)。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把自己的骨干基本上败光了!


刘备东征时,除了在汉中、成都留足最低程度的兵力外,几乎是倾国而出!

战役中,具体被杀、投降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中也没写清楚,只有“杀兵数万”、“尸体塞江”等不详描写。

但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兵被杀得不剩多少!


在刘备败退到白帝时,蜀军为了稳住战线,只得调赵云和马忠前来。

其中,马忠所率的5000兵,是巴西太守阎芝紧急从巴西郡各县紧急征发来的!

白帝险阻,易守难攻。但刘备要紧急征发的兵相助,才敢站住脚!看来,真没带回来多少人!

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刘备在逃跑时,把船都烧掉,全军改走步道。随后,逃到秭归时,吴军追得急,石门滩得驿人自担大军丢弃得铠甲在隘道焚烧,迟滞吴军的追击!


这个细节说明:刘备的蜀军,基本没多少人能逃回来了!

因为:水路,刘备自己已经烧了船,陆路,驿人烧铠甲阻路!

也就是说,刘备倾国之兵而出,基本没带什么人回白帝!

而这些人,几乎是当时蜀汉全部的机动兵团!

精锐尽失的影响

我们大家还记得,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军在山地与曹操军作战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是,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叹息:我军在箕谷、祁山兵力都多于魏军,却都惨遭失败!看来兵不在多!

在诸葛亮的精心练兵下,第三次北伐以后,蜀军在山地作战的军力终于超过了魏军!

只是,到那时,蜀汉已经失去了早期北伐时的突然性,魏军也已找到了应战之法!

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的第二个不可逆的影响,是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中,刘备集团损失的高级人才有:黄权、程畿、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等。

可以说,除了刘备自己,随征的将领也就吴班、陈式等人全身而退了!


夷陵之战蜀军高级将领的损失率,远远高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败者的损失率!

黄权就不必说了。他与法正是少有的奇谋之人。汉中之战败曹操,皆出黄权本谋!

马良也不必说了。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是马家兄弟中最厉害的。而不如他的马谡,后来还能被诸葛亮当成一块宝!

同时,冯习、张南等人则似乎是当时正准备接班的新一代将领集体。

说起夷陵之战,人们总在说:为什么刘备带的都是冯习、张南这种人物,怎么不带那些出名的将领呢?


马超生病,当年去世了;黄忠在两年前就去世了;魏延要镇守汉中;赵云反对东征(而且赵云的后军督也很重要)。

可以说,当时刘备集团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刘备不带冯习、张南,带上王平、廖化什么的,你一样会问:怎么刘备带的人都不认识?

冯习、张南等这一波人,正是“五虎上将”(不好意思,先用这个词表达)们的最佳接班人!


马良、冯习、张南、傅彤,都是刘备讨伐刘璋时,从荆州带到益州去的一批将领!

而诸葛亮北伐时所依赖的骨干将领,除了魏延,就是姜维、王平这种降将或张翼、张嶷这种益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将领!

另外一点,也能看出夷陵之战所带的这波人的重要性。

蜀汉中期,蜀汉武将军职排名是:魏延、吴班、高翔、陈式。

其中,吴班、陈式都是夷陵之战的幸存者!

人才断档的影响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反应了蜀汉后期将才匮乏的困窘。

事实上,其根源,正在夷陵之战。

一个将领的培养,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当冯习等一众从荆州时期跟随刘备的中生代将领陨落后,蜀汉被迫启用了一些尚未成熟的新生代将领顶上。

人才是选出来的,蜀中选材面少,但如果有刘备这种眼光毒辣的人,未必选拔不出人才来。

刘备临死前,还选拔出了马忠,否决了马谡!


遗憾的是,学富五车的诸葛亮在各方面都很强,但在看人眼光上不如久历四方的刘备。

因此,在人才梯队组建上,诸葛亮无法直接继承刘备的遗产,硬着头皮上!

结果,错用马谡,抱憾终身!此外,除了招降的姜维,再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新生代将领!

其他损失,虽可弥补,但必然巨大

此外,夷陵之战还有许多被低估的巨大损失!

1、物资损失殆尽。

夷陵之战第二阶段,蜀军的基地是秭归。可是,秭归却迅速被击破,刘备紧急逃走!

同时,由于三峡水急,刘备东征易进难退。


因此,刘备带去的物资,基本也没什么能带回来的。

当然,后来诸葛亮治蜀时励精图治,多种方式开发经济,很长时间内,蜀汉还算物资充盈。

2、负担加重;

刘备所率的东征部队,不少是从荆州一路带进益州的。他们是一支机动部队,许多人是职业军人!

此后,诸葛亮为了补充军力,被迫部分实施征兵制来征兵。

尽管诸葛亮政治清明,但仍无法避免“西土苦其役调”。



如果说诸葛亮尚能抚疲敝人心的话,他死后,这种沉重负担最终使蜀国失去人心!

总的来说,表面上,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在表面上给蜀汉包扎好了伤口。可是,夷陵之战造成的内伤,却是不可逆的!

蜀汉骨干损失殆尽,此后,蜀军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建军队战斗力;

蜀汉中生代将领损失殆尽,此后,蜀军或拔苗助长,或重用老人,正常的新老交替被打乱!

兵力、物资的损失,虽然表面上可以弥补,但却要加重民间负担。由于蜀汉要北伐,是一个高负荷运转的组织,因此,这个负担持续加剧,使士族、百姓不乐蜀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奋力能延续、支撑蜀汉政权就已非常了不起了。

但是,凡事都有代价,蜀汉想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原地满血复活,那是不可能的!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轻易弥补!重大的决策,请三思而后行!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严重不尊重史实!

当年关羽北伐,荆州军都有八万多,尚且被魏吴联手剿灭!刘备又不是猪,只带五万多兵东征吗?

刘备争夺汉中时,有精兵十五万左右,为了拿下汉中,动员蜀中男子参战,做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动员兵力不少于三十万。汉中惨胜,损失精兵五万以上,动员兵损失也近十万,战后拥兵共达二十五万以上(不包括关羽荆州军八万)。二十五万军队中分驻汉中巴西永安等地最多五万,还有二十多万返回成都。

刘备称王后并没有遣散动员兵,而是称王,利亚动员兵免费修建宫殿。紧急着称帝东征。

刘备东征时,自认为荆州是自己的旧地,东征有衣锦还乡之意,因此旌甲仪仗鲜明,又准备大批文武官员,准备安排接收防地。又曹丕斩杀刘备联络官员,双方交恶,在曹孙联盟条件下,只有大规模出兵才有可能震住曹丕使曹魏不出兵而专心攻打孙权。因此刘备尽起五万精锐加上十多万动员兵,再借蛮兵,共十七万兵马,号称七十万浩浩荡荡东征。

十七万多是有依据的。北路黄权主要是防止曹魏岀兵,关羽北伐出兵五万,曹仁一万多兵都敢岀兵交战,黄权北路,虽然是防曹魏,兵力不会少于三万。冯习张南围夷陵孙桓兵力约二万,左右御营各有一万精兵。蛮兵二万,其它文武官员共统领八万左右。

刘备夷陵之战损:黄权北路军降魏三万,冯习张南二万,刘宁杜路降吴一万多,蛮兵二万,御营精锐二万仅剩数百人,马良等文武官员非死即降,损失七万多,共损失精兵五万加近十多万文武和普通兵力!从此蜀汉文无栋梁之材,武无可战之将,战缺可用之兵,一厥不振!


逍遥1906


“只损失了五万多人”?题主这个“只”字用的好啊!

对于刘备来说,知道损失五万人是什么概念吗?

蜀汉的衰退是由一系列的打击造成的,夷陵之战只是打击的最狠的一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独自战胜曹操。这场战争后,两位一生的宿敌都即将迎来各自生命的终点。

汉中之战以后,刘备集团达到了势力的巅峰,刘备在众臣的劝说下晋位汉中王,有效法刘邦的意思。当时的刘备集团(当时还没有蜀汉)占据了益州的全部,以及荆州的西部(关羽驻守),拥有一票名臣猛将,携战胜曹操之大势,国势极盛。也就是在汉中之战后的两个月,关羽就开始了荆襄之战,开始北伐。

不过,当时刘备集团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在十三万到十七万之间,掌控在关羽手里的部队,大概有三五万人。

这就是关羽始终不能攻破襄阳樊城的原因——他对曹魏并没有优势兵力,以关羽的才能,也只不过可以压制敌人,无法消灭敌人,因为攻城是需要优势兵力的。

而东吴对关羽的偷袭,给刘备集团的命运带来了转折点。

吕蒙偷袭荆州,造成了整个战场形势的逆转。首先,本来已经占据优势,差点打到曹操迁都的关羽北伐就此终结。其次,关羽手下统率的三五万荆州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刘备集团中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兵力。最重要的是,关羽这位独当一面的大将,他被东吴所斩杀,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毕竟兵力损失可以继续招募,但大将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一场荆州之战,让刘备集团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位将领,损失了1/3左右的兵力,而且损失了1/3以上的疆土,失去了直接威胁曹魏首都的主动权,这个打击还不大吗?

所以刘备在荆州之战之后,举国东征是正常的,如果刘备不出兵,那反倒是不正常的。曹魏的谋士刘晔认为,刘备是绝对不可能吃这个哑巴亏的。


而事实证明,刘烨的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经历了两年的休整与政治斗争之后,已经称帝的刘备发起了对吴国的讨伐战争。

由于汉中之战给刘备集团带来的消耗过于巨大,加上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紧接着又遭遇了荆州的一场大败,刘备手下的军队在这两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补充。所以一般认为,在发动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一二万左右。

这是十一万人除了在益州留守的必要部队以外,其他大概五六万人全部被刘备带去了东面,这里面包括刘备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

结果,全军覆没了。

对于刘备的这次大败,所有人都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的。诸葛亮虽然觉得刘备打不赢,可是刘备打了一辈子仗,久经战阵,谁也没想到他会输的连底裤都丢光了。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本来已经损失了五万荆州兵团的刘备集团,又损失了五万精锐部队,等于在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的15万兵力只剩下1/3,损失了2/3了。

在三国的三个政权里,蜀汉的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在短短两年之内损失了10万的精锐兵力,这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弥补的损失。

兵力损失以后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刘备连益州本土都镇不住了。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他还没死,汉嘉太守黄元就造反了,以一个小小的郡太守居然敢跟刘备叫板,这在夷陵之战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偏偏就是这么一个郡太守,蜀汉朝廷还真就拿他没办法,要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休养了好几年,才收拾了这个局面。

除了兵力上的损失以外,人才上的损失更是比关羽之死严重百倍。

刘备这次东征,带的都是蜀汉新一代的骨干力量,在夷陵之战发动以前,武汉的老一辈力量已经凋零殆尽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法正都已经先后死去。刘备东征所带的都是一些蜀汉新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包括冯习、傅彤、黄权、马良等。



除了这些著名的叫得上名字的高官。还有一大堆没有记载的,但同样重要的中层干部。黄权投降魏国以后,魏国封赏这些蜀汉降臣,光侯爵就封了四十多个,可见其中有多少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刘备本打算带着他们去接受荆州的地方政权的。

结果,以上这些人才,几乎被一锅端,全部丧失。

所以我们在后来看到,蜀汉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空隙。在蜀汉政权中整整缺失了一带以上的人才,诸葛亮以后蜀汉主导大局的只有蒋琬费祎这种在刘备时代默默无闻的人,这就像周瑜死后让陆逊接替他一样奇怪。姜维作为一个魏国降将,最后居然做到蜀汉的最高军事实权派,可见蜀汉没人到了什么程度。

而夷陵之战带来的最最恶劣的后果是,蜀汉彻底失去了地理上的主动权。从此以后,蜀汉从荆州北伐的路子彻底没有了,甚至从上庸出发直接进入中原北伐的路子也没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无法继续执行,从秦岭北伐路远坑深几乎不可能成功。可以说,夷陵之战的确灭亡了蜀汉,只不过是诸葛亮把它继续硬撑了四十年而已。


小约翰


夷陵之战,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可以说,这里损失的元气整个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马损失过多

在中国历史上,五万人马的损失,似乎并不起眼,历史书中的比这更严重的损失比比皆是。然而,对于蜀汉帝国来说,五万人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汉帝国最后投降的时候,他们总人口只有90万,这一场败仗等于消耗了他们总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说惨不惨?

要注意,这些人都是精锐之士,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损失,使得蜀汉军队出现了断层。诸葛亮为了弥补此战的损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没有老兵的传帮带,很难快速形成战斗力。所以,这些军队战斗力的损失并不是字面上面五万人那么简单。

而且不仅如此,别忘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关羽大意失荆州,整个蜀汉帝国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可是一支人数相当不少的强军,这两下的损失,对于原本就在人口上并不富裕的蜀汉帝国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

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帝国隆中对战略彻底流产

你以为刘备攻打孙权只是因为他和关羽的兄弟情深吗?当然不是,刘备只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幌子,图谋孙权控制下的荆州。刘备不是一个乐于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进行封禅,这从刘备两个儿子名字中就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

要图谋中原,必须南北对进,一路出祁山,威胁雍州,一路出荆州,直捣许昌,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精髓,刘备深以为然。只是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帝国等于被曹操孙权封锁在了四川,无法向东进取中原,所以刘备必须夺回荆州这个跳板。

正因为如此,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荆州,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蜀汉赌上国运之战。打赢了,夺取荆州,将来可以徐图中原,打败了就被封锁在蜀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贫积弱,最终被灭亡。

只是这一战刘备低估了陆逊的能力,导致全军覆没,损兵折将不说,刘备自己那条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逐鹿中原的希望。后来诸葛亮再怎么活跃,也只是为这个帝国续命而已。

蜀汉内部势力平衡被打破

最后,由于刘备的死亡,刘备阵营中荆州派和西川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诸葛亮主政期间,荆州派获得重用,西川派靠边站。这使得整个西川集团对于刘备,刘阿斗两父子所建立的蜀汉集团这个外来政权的归属感不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邓艾出现在成都之时,蜀汉尚有一战之力,为何群臣却怂恿后主投降。因为这时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对于蜀汉帝国对于刘家没有什么认同感西川派人士,对于这些职业官僚来说,为谁家不是打工?到哪里不是做官?

总结

所以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这个蝴蝶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蜀汉帝国的灭亡。


历史评说


夷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结束,其起因在于孙权乘蜀将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时,遣大将吕蒙率精兵偷袭荆州,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荆州也被吕蒙袭占。刘备闻讯怒不可遏,欲起大兵东击孙吴,为关羽报仇,同时复夺荆州。孙权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后,迫于北边曹魏施加的压力,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许,执意兴兵伐吴。孙、刘由此交恶。双方均磨刀霍霍,整军备战,一场攸关生死的大决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刘备空国而出征伐东吴,战略目标是夺回荆州,重新取得蜀汉在“三足鼎立”中的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是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刘备惨败于名不见经传的后生陆逊之手,彻底丧失了对战略要地荆州的控制权,其势力被牢牢限制在长江上游,再难出三峡一步。

那么,刘备拒听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谏阻,执意进攻东吴,到底动用了兵力呢?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备伐吴,征调了“川将数百,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大家知道,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不论是地盘、经济、文化、人力均无法和曹魏甚至东吴比。根据《三国志》、《蜀记·后主传》等史籍记载,到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灭蜀、蜀汉即将灭亡之时,蜀国的户籍总人口仅“男女九十四万口”,“带甲将士十万两千”,那么,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政权绝不可能拥有七十五万兵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断定是小说家罗贯中杜撰、夸张的。


那么,刘备伐吴究竟带去了多少军队呢?《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籍均未记载蜀军东征的具体人数。但根据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刘备一共征调了六、七万大军东下攻吴。也有十一万之说。对于蜀国来说,这已是其用兵的极限了。

大战爆发前,孙权向刘备求和遭拒后,为免两面受敌,转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败,只能用武力抵御敌人了。孙权先遣孙桓和朱然率军前去抵御汹汹来犯的蜀军,却被刘备击败,孙桓被围困在夷陵城中。《三国志》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这样,夷陵之战的主角陆逊闪亮登场。史载“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钺,督朱然、潘璋、韩当、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和身经百战的枭雄刘备比,初出茅庐的陆逊只是小字辈。

陆逊见刘备兵锋甚锐,知道与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缩兵力于夷道、猇亭,据险坚守,与倾巢而来、气势正盛的蜀军形成对峙之势,众将求战心切,见陆逊一下让出数百里给敌军,而且不发兵去营救被围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孙桓,于是心中愈发不满,怀疑陆逊是个只善说大话实则畏敌如虎的懦夫。

江东诸将纷纷要求速战速决,陆逊坚决不许 ,众将不免口出怨言。陆逊召集大家,厉声道:“刘备是名闻天下的人物,就连曹操都惧其三分。......我虽只是一介书生,却是受命于主上担当指挥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让诸位接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可取之能,也能够忍辱负重。大家要各自承担责任,不得轻易言战,否则,军法无情 ”!一席软中带硬的话果然把诸将都给镇住了,大家只好隐忍不快,各司其职,遵令而行。

彼时,屯驻于猇亭的刘备见吴军坚守不出,求速战而不能,便作了与吴军打持久战的准备。他认为,吴军长于水战,为避其长处,他下令蜀军“舍船就步”,命全军一起弃船登岸,在崎岖狭窄的山道上树栅连营四十余座,绵延七百余里。

这种连营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连远在北方的曹丕听说此事后,都预测到了刘备必败。他对左右道:“备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者乎”!

面对刘备树栅连营七百里御敌的做法,最感欢欣鼓舞的莫过于吴大都督陆逊了。他最担心的是蜀军水路并进,夹击夷陵。如今,他最担心的事并没发生,反而是刘备祭出昏招,依山傍岩树栅连营,主动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劳”圈套里钻。

双方相持到闰六月,陆逊见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召集众将商议反击之事。有人觉得最佳反攻时机应该是当初刘备立足未稳时,如今蜀军已经深入吴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一些要害之地蜀军已分兵固守,认为此时发起反攻未必有利。陆逊主意已定,他力排众议,决定大举反攻。

夷陵猇亭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陆逊命诸将分头纵火,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吴军乘势夹攻蜀军,蜀军大败亏输,刘备忙下令退军。激战中,蜀军悍将傅肜、程畿、张南、冯习、武陵蛮王沙摩柯等先后战死,杜路、刘宁等将领走投无路,被迫投降了陆逊。

吴将朱然、韩当率军紧追不舍,在马鞍山一带围攻在此收集溃兵的刘备。吴军攻势凶猛,蜀军很快土崩瓦解,又损失了数万兵马。刘备乘夜色率残军突围,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继续沿三峡西逃。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疾令孙桓以及秭归守将李异、刘阿率军衔枚急追,务必全歼蜀军。

在秭归,刘备收集溃卒,准备利用旧有的防御工事站稳脚跟,阻击追兵。但吴军进攻神速,很快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惊魂未定的蜀军再遭重创,伤亡惨重,十不存一。

秭归惨败,蜀军基本全军尽没,再无还手之力。刘备领少数残兵败将离开秭归继续西逃,为阻挠吴军追击,他命军士在路上焚烧铠甲、盾牌。有人报告他说,吴国安东将军孙桓走小道奔袭夔州,欲截断蜀军的归路。刘备急忙放弃大道,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夺路,才赶在孙桓前面抵达夔门,这才幸免于难。

就在此时,骁将赵云率军到达白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五千援军开至。在赵云等人的接应下,历尽千难万险的刘备方才虎口脱险,狼狈不堪的进入白帝城中。

刘备率六、七万大军(也有十一万之说)伐吴,基本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随刘备逃了回来,军械物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陆逊足智多谋,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名噪天下。至此,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终告结束。

刘备退回白帝城永安宫后,悔愧交加,忧郁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闭目而逝,殁年六十三岁,临终前遗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治国理政,以扭转颓势,力挽狂澜。

蜀国僻居西南一隅,国力本来就弱,因刘备这次空国远征,在战略、战术上接连失误 ,惨遭失败,人员、物资损失巨大,给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深重灾难,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人员上的损失,都是规模空前、难以承受的,其严重程度,甚至会动摇蜀汉政权的统治根基。而且此时的蜀汉人才迅速凋零:自荆州沦陷后,关羽、张飞相继身亡;骠骑将军马超愤然离世;司徒许靖、尚书刘巴等英才也先后过世......加上夷陵之战阵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国人才星散,后继乏人。蜀国总人口不足百万,一次战役就牺牲了数万将士,实在是难于承受的巨大损失啊。而且蜀汉外有吴、魏咄咄逼人,内部隐患重重,加上夷陵战役使国力大损 ,从此走向了一条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虽然诸葛亮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与孙吴重修旧好,共同抵御曹魏,但夷陵惨败后蜀国一蹶不振的颓势很难彻底挽回,他不过是帮助刘禅延续了四十一年的国祚罢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一家之言 欢迎探讨 不喜勿喷 }


铁马冰河wu


夷陵之战是刘备犯下的最大错误,这是历史学界公认了的。他不仅在战略上犯下错误,“怒而兴师”讨伐东吴,将本就破坏的“联吴抗曹”战略一再破坏,而且还在战术上犯下“分兵冒进”的错误,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哭天抢地。

这次战役的兵力比较为:出征前,刘备统帅兵力大约10万人,东吴孙权用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兵力约5万人,一把火下来之后,刘备死伤1万多人,数万人投降东吴,刘备最终是不是还剩下5万人,不可考证。总之是一败涂地。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兵马。据史载,刘备夺下西川之时,蜀汉的人口总数不过80万人左右,常年征战的军队数量维持在18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夷陵一战,刘备的军队损失5万左右,相当于整个蜀汉兵力的三分之一,这大大打击了刘备的有生力量。蜀汉每几个人中就需出一人当兵,负担可见一斑。经过夷陵一战,蜀汉的压力更大。

说夷陵之战是蜀汉有强变弱的转折点,说是一蹶不振也其实不为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破坏,政治和军事愈加被动。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略基础是“联吴抗曹”。刘备攻取西川后,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关羽却北上抗曹,导致战略据点荆州被东吴吕蒙夺走,这使得蜀汉丢失了抗拒东吴与曹魏的据点。东吴杀害关羽,向曹操示好,使得“联吴抗曹”的战略局面顿时破坏。这个战略破坏之后,加上刘备夷陵一战以失败告终,蜀汉再政治上和军事上由主动转为被动,荆州一失,东吴和曹魏时刻威胁蜀汉。直到公元223年,诸葛亮重新派使者到东吴,重修旧好,建立起新的战略联盟,局势才稍有改观。但是荆州的丧失,使得这种联盟缺乏“硬度”。

2.荆州派式微,政治斗争加剧,内耗严重。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逝世使得蜀汉政权内的荆州派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加剧。曹魏日渐强大,派系存在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皆为保存实力投靠新主。派系斗争难以形成合力,内耗严重也是导致蜀汉难以振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刘备取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如云,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有勇有谋,皆可独当一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法正庞统早死,关羽死后,张飞又死,夷陵之战后,刘备死,蜀汉的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总共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蜀汉相比较十倍于己的曹魏,就算诸葛亮再天才,也难以撑起一个强大的蜀汉。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后,蜀汉战略被动,内耗严重,后继乏人,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基础薄弱,“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原动力不足等等。


青灯问史


没错,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但你知道刘备有几个5万人吗?况且5万人只是刘备的表面损失,更深层次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两个月前称帝,以刘备称帝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来看,刘备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仅有益州一州之地,相比于曹魏的九州之地,东吴的扬州、交州以及绝大部分的荆州之地,刘备的一州之地,实在是微不足道。

冷兵器时代的土地是有承载人口,而人口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盛。

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彻底地失去了荆州三郡的控制,在襄樊之战及东吴偷袭荆州之战中,刘备损失了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关羽治下的5万荆州军,以及荆州三郡数十万百姓的人口损失,以及荆州三郡数千基层官吏,赋税来源少了三分之一。

刘备称帝后,整个蜀汉政权治下的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近十万人,官吏有数万人,可是十万人的军队,让刘备在夷陵之战就损失了一半,这不是绝对的惨败又是什么呢?一场战争损失了一个政权一半的军队,就算是亡国也不奇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备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精锐士卒,如果需要再培养5万精锐士卒出来,至少需要10年, 人口的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古代士卒如果不是特殊要求,一般至少20岁成年后才能入伍当兵。

然则5万士卒只有你所看到的表面损失,刘备带出去参加夷陵之战的军队,是跟随刘备参与了赤壁之战、入川夺取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这种有经验的士卒更是难以培养和寻找,要知道在战场上,一个有经验的士卒可以抵挡三个新兵蛋子,刘备居然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身经百战的士卒,这基本上是毁灭了刘备发动对外战争的实力,从此, 刘备就陷入了被动防御而一蹶不振。

好吧,这只是士卒的损失,你注意到了蜀汉基层将官的损失吗?

夷陵之战,刘备带出去的5万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士卒或死或降,军队中的基层将官也是如此,刘备手下的将领冯习、张南战死,别督傅肜因为断后战死,蛮族首领沙摩柯战死,将领杜路、刘宁向东吴投降,大将黄权因为后路被东吴切断,率领一万人向魏国投降。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将领,而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大多数基层将官全部成建制的战死或投降,要知道一支军队的灵魂的就是将官,如果把军队比作一棵树,将官就是树的主躯干,士卒就是树枝,而首领就是树根,士卒就算全部战死,只要将官还活着,就能很快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而一旦将官全部战死,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完了硬损失,还要看看软损失,软损失主要是精神层面和影响力方面的,看不清、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损失。

首先是军心和士气的损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想要取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军心和士气,曹刿论战中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完全靠的就是军心和士气取胜的,同样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也是为了提升士气和军心,这是巨鹿之战项羽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现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5万精锐全军覆没,整个蜀汉政权震动,损失的不仅是人员,而且心理上的损失同样巨大,体现在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体现在对外战争再也不敢贸然出战,体现在军队失去了战争胜利的信心。

一支没有军心和士气的残余军队,还能有何作为呢?

其次,夷陵之战也让刘备名誉扫地。

刘备是一世枭雄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刘备从黄巾起义的184年开始,到夷陵之战爆发的221年为止, 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37年了,这样一个老兵油子,经验丰富的统帅,并且在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还击败过曹操的刘备,居然在夷陵之战中,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还输得这么惨败,这让刘备这张老脸往哪搁啊?

最后,让蜀汉政权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

三国之中,原本就是蜀汉政权实力最弱,实力最弱也就罢了,你还来个全军覆没,这叫什么?这叫败家,这叫挥霍!

夷陵之战之前,曹魏和孙吴也没太把蜀汉当回事,夷陵之战后,估计曹魏和孙吴会把蜀汉当空气,都认为蜀汉不是威胁,都一致认为蜀汉再也不可能与自己竞争天下,让原本对刘备,对蜀汉政权还有些期望的有识之士,希望彻底破灭。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所谓的隆中对规划成为水中花,镜中月,除了国际上的声誉一落千丈,在蜀汉国内,也因为刘备的失败引起叛乱不断,这就是连锁反应,或者也可以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的叛乱,接着就是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雍闿联合孟获、叟王高定等豪强发生叛乱,这都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引发的,诸葛亮用了5年时间平定叛乱并发展军力,才达到了北伐的基本条件。

夷陵之战也是蜀汉衰弱的分界线,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和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