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有什么“美味”,现在再也吃不到了?

古道西风野马


三大回不去的美味~

1.       亲手抓的小龙虾。

每年小龙虾上市的时候,我都会去菜场买上很多,回来用心烧成一盆盆“红灿灿”的美味。味道不错,老公夸赞说我可以开个小龙虾店“出道”当个小老板了。看到吃光的空盆,的确很有满足感。但是讲到小龙虾的美味,最难忘的永远还是儿时的小龙虾。

小时候的龙虾不是去菜场里买,都是自己亲手捕捞的。记忆中漫长的夏天,不论男孩女孩,都是汗衫短裤,一人提着七八个竿子,兜着小网,在小水塘边消磨掉一个个下午或傍晚。时常等到天黑也舍不得回家,等到家长来寻,或打或骂,一个个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跟在父母身后乖乖回家。你以为这一打一骂就老实了?第二天,几个人照样喜滋滋,眉开眼笑提着钓竿往池塘边走。昨日早已如云烟,今日欢乐照旧。偶然,发现一块未开发的宝地,几个人兴奋地脱了鞋子下水去抓,不到半小时,就能抓满一小桶……这就是儿时小龙虾的美味,现在回想起来,早已不记得回家那龙虾是加了蒜瓣,还是放的辣椒;是整个红彤彤的大虾,还是实实在在虾屁股肉。那一个个亲手捉小龙虾的夏天的午后却永远鲜活,只要想起,就会让我嘴角上扬,只是这样的“美味”真的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2慈眉善目的奶奶给的杏子

小时候,家里很少买糖。一般就是亲戚办喜事,或者过年才能吃到糖。儿时,对糖份的热爱自然而然转移了一部分到水果上。当然,水果也不是常买。那会上小学,中午都是回家吃午饭。回家的路上,路过村口第一户人家,有个老奶奶,他们家里有个很大的菜园,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鲜绿而肥美,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奇特的蔬菜士兵站成不同的方阵。篱笆栏上爬着鲜艳繁盛的玫瑰。阳光饱满充实的五月的中午,我们一群孩子路过那里,会得到那个奶奶给的甜美的杏子。有时,她会带着我们拿着长竹竿从树上一起敲落杏子。因此,五月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年中最甜的月份。现在每年五月,超市,水果店,大卖场都能看到杏子。散称的,塑料泡沫精心包裹着的,保鲜膜打包好的便利装,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再也找不到那是五月的甜甜的味道。因为再也没有遇到过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建立过那样简单美好的人情味。

3 自然生长的四季豆,茄子,蚕豆……带有原本肉香的鸡肉,猪肉……一切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粮食蔬菜~

有了孩子后,妈妈过来帮我照看孩子,这是从外出求学开始,隔了多年后我们重新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也是妈妈帮忙打理。也正是料理三餐的缘由,妈妈惊奇的发现,很多我小时候爱吃的菜,现在却再也不吃了。小时候,为了能多吃点茄子,我能多吃一碗饭。现在,一盘茄子烧出来,从开头到结束我的筷子几乎都不会碰一下。妈妈问我为啥,我说,这茄子已经不是茄子了……我们每天从菜市场买回来很多蔬菜和肉类,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味道已经丢失了,茄子没有茄子的香味,小鸡切开,里面总是奇奇怪怪的颜色,猪肉如果买的不是黑猪肉,吃到嘴里要么柴了,要么不香。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耐以生存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甚至很多时令蔬菜已经可以一年四季无缝供应。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美味吗?





哼哼的喵喵


有很多,相信80后的朋友都不会陌生

1.袋装汽水

我记得这个是大约三四年级突然开始在大街小巷里面流行起来的,那时候好像是两毛钱一袋,里面装的是汽水,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味道,关键是它太神奇了呀,冻在冰箱里面是冰棍,化开了就成汽水能直接喝了,我记得我那时候最喜欢就是粉色的,有一股橘子的味道。喝这个汽水还有个窍门,就是你千万不能在半冻半化的时候把水全吸光,那样剩下的再化开就没什么味道了。

2 宝塔糖

这玩意我记得好像是用来杀蛔虫的?但是味道很好啊,很特殊,不是普通糖果的味道,有一种香味,一闻到就知道是这个糖,那时候以打蛔虫为由,积极地吃了不少糖呀。

3 酸梅粉

这个真的是很古老的东西,酸梅粉和现在的酸梅粉类似,但是那时候的粉很细,不像现在的是大颗粒的,这个粉巨酸,吃起来必须“吸溜”,但是粉不是关键的,关键是那个小勺,有好多孩子是为了买那个小勺子而去的,这小勺有什么好额呢,小孩子的心思,长大了连他们自己也看不懂。

4 西瓜糖

这个糖应该是小时候的标配吧,五颜六色的,里面是空心的,吃起来其实是泡泡糖,现在有的地方还有卖的。

5 汽水

这个汽水和上面的袋装汽水类似,但是这个要高档一点哦,价格也高点,大概五毛到一元,我小时候家里的租客就是卖这个的,时不时的给我一个吃。味道嘛都差不多,但是这个有的形状可以掰开,分成两半给小朋友分享。现在的棒冰,和这个是一样的。

怎么样,想想那个时候的零食,几乎都是三无产品,小朋友们却吃的津津有味,现在长大了,山珍海味也未必能吃的香了


芭芭啦爸爸


小时候的美食全部在农村屈指可数的小卖部,和带有泥土气息农田里

酸梅粉吸管,第一次发现这个东西真的是吸上了瘾,酸酸的甜甜的,没有见过世面一样,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吸管。


龙葵,我们这边叫野茄子,酸酸的,家门口野地里到处都是,吃的嘴巴上都是紫色,现在新农村建设,农村周边的环境也好了许多,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


甜杆,小时候玉米地的畦头会给小孩子种一些,去地里大人忙着剥玉米,孩子们再地头剥甜杆,现在可能再也吃不到了。


果丹皮,很久很有见过这种果丹皮了,全脂原味,我也不知道我吃过多少,只记得太奶奶的厨子里经常会有这个,每次去太奶奶的房间都会拿给我吃。

灯笼果现在只能在水果市场买到。大概20年没有吃过了吧

爆米花,同样的原汁原味,不一定喜欢爆米花,喜欢的是去看老爷爷放炮崩玉米。搞不好满天飞,捡起来就吃。

童年不再,美食不再,即使再买到也不是以前的味道。珍惜当下,30年后现在吃的东西可能也会成为永远的记忆。


农村好好说


本人80后,坐标山西忻州市。小学时候有很多喜欢吃的零食,不过现在基本已经见不着了,下面回忆一下吧。

1、金果丝。

小塑料袋包装,里面是很细的萝卜丝,酸甜酸甜的,一毛钱一袋子。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有售。

拿着老爸每天给的一块钱,买上几袋子,回家路上吃的美滋滋。不过后来就见不到了。

2、239

239,袋装饮料,5毛一袋。现在想起来其实喝起来和糖水差不多,但那时候就是挺喜欢喝的。

冷冻以后和吃冰块差不多。类似的还有聪明泉。

3、酸梅粉。

好像叫这个名字。小塑料袋包装,里面配着一个塑料勺子,用勺子挖着吃。酸甜酸甜,味道不错。

4、无花果

小袋子,白底棕字,酸甜酸甜,没记错的话是5毛一袋子。

5、唐僧肉

一毛一袋,一种果脯,好像是杏肉。

6、鸡头

这算是辣条的鼻祖吧,一毛一个,味道巨棒,完爆现在的辣条。小卖部打开一大袋子挑着卖,每次吃完还要把手指舔干净。





石头说历史


记得小时候最怕生病打屁股针,每次感冒发烧都是先吃药,忍着坚持三四天,实在挺不过去了,才会去卫生所里让医生打一针屁股针。每次打针,我都会哭嚎的和杀猪的似的,然后屁股疼的大半天不敢下地走路。这个时候,医生便会从他那个破旧的药箱里翻出一个小盒子,从里面取出一颗白色的糖丸塞到我嘴里,糖丸一入嘴,那丝丝的甜意便充斥着我整个身体,我便在这甘甜的滋润下,边抽泣着,边朦朦胧胧的进入了梦乡。那个时候农村里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粒糖,所以这针后的糖丸便算是对生病的最大奖赏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打针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吃过的糖也越来越多,医生的糖丸缺很少吃到了。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吃过这样的糖丸吗?






小树影视厅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家里条件一般,所以感觉只要是花钱买的零食,都是特别的美味。什么麻辣片,辣条,喔喔奶糖之类的,都是那时候奢侈品。

慢慢的长大了,小时候的那些美味都成了美好的回忆,有时候想想觉得可能还是很好吃,就会在超市买辣条,结果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说起来却有一样东西,再也没有吃到过,那就是小时候的"甘蔗"——甜杆,也就是高粱秸秆。每到9.10月份,高粱成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感觉有吃不完的甜杆,还不用花一分钱。记得那时候一群孩子,在高粱地里,等着大人们收高粱,然后跟在屁股后面等着给自己剥甜杆吃。有时候不小心还能把嘴割破,但是仍然不能阻止那份热情。甜杆虽然比不上甘蔗那么甜,但是它独有的那份香甜,也足以让每个小伙伴都垂涎三尺。

现在社会飞速的发展,耕地也越来越少。老家仅有的几亩地已经全部种上了果树,想再吃一口那淡淡香甜的甜杆已经成为一种奢求了。(原创文字)






LAKERS26


小时候最好吃的是猪油伴白米饭,现在想起仍然齿颊留香。

小时候家里很穷,能吃饱饭都很不错了,猪肉更是很难吃上,平时吃饭经常是白米饭拌酱油。

有一天吃饭,桌上又只有一碗没有油水的青菜,这种青菜几乎天天吃,吃的人想吐。

我闷着头扒拉着碗里的饭,一点菜都不夹,我妈看了,把我的碗拿到灶上,不知道她从哪里弄了点猪油拌在我的饭里,我吃了一口猪油拌饭,简直太香了,感觉全天下的美味不过如此,然后狼吞虎咽地瞬间就吃完了一大碗饭。

后来长大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好吃的太多了,也吃了很多好吃的,有一段时间,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绞尽脑汁想什么东西好吃,自己能有兴趣吃点,突然就想到小时候香喷喷的猪油拌饭,马上用电饭煲,煮了饭,盛了一碗,加了猪油拌好,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还没等饭全部咽下去,就被猪油的油荤腻住了,再也不想吃第二口。

可能是现在好吃的太多了,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随时都能吃到,也可能是小时候一头猪要养一年,现在的猪养三个月就可以了,那时的猪肉猪油比现在的香,总之,再也吃不到那样香的米饭了。

从此,再也没有吃过猪油拌饭,也不再去尝试,让那种香味永远留在记忆中。


追逐梦想的瓶子


夏季的来临让我想起了小学的“美味”,现在吃不到了,。小时候最美味的就是夏天吃的冰袋了,还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候,炎热的大中午去上学,给老爸要了两毛钱,来到学校旁,一毛钱买一个冰袋,留一毛钱放学在买,夏天的中午真的很热,拿上一个冰袋去教室,那么你就是“大爷”啊,几个小伙伴一起,你吸一口,我吸一口,或者把冰袋摔碎,一个嘴里吃一块冰。想到现在的冰淇淋,雪糕,都很好吃,但是吃不到以前的味道了,以前的那个冰袋应该就是糖精水弄的,没有什么营养,但是现在想吃,也不会再有了,这些美好回忆,真的回不去了,现在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还记得这个冰袋很甜,真的很甜。





小聪来了


小时候有很多美味现在都吃不到了,小时吃的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都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做的东西都是流水线,以量取胜。

我就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而且经常吃的豆腐。记得那时候,我们家有两个磨盘,是用来磨豆腐的,先把大豆泡上一晚,然后放到两个磨盘中间,因为没有毛驴,我们家是人工磨。磨完后开始烧浆,快烧好后用卤水或咸猪肉点豆腐,豆腐还没有完全做好。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始你一块我一块,沾着酱油吃的那叫香,一家做豆腐,很远都能闻到那个味道。

那时做豆腐,我们家是一斤黄豆出二斤豆腐。现在好家伙,一斤豆出5,6斤,有一次我在市场买豆腐,塑料袋没扯住,豆腐直接掉到地上变成豆腐脑。三斤豆腐拿回家能控出一斤水。豆腐吃起来也是没有当年的味道了。特别是小时候吃的豆腐泡,现在的豆腐泡那就是泡,哪有当年的味道。

唉,想吃当年的豆腐和豆腐泡那就是做梦啊。


农业空间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说到小时候就是满满的回忆,那时候穷一分钱会掰开两分花。 不过那时候的东西也便宜。一块钱都能买好多东西。

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来干货!

1: 豆皮辣条 1998年版本

小时候是一大包,1毛一根,是真的豆皮卷起来的。味道超级好,现在变成面粉做的了,味道难吃,那时候的味道,比什么牛板筋,臭干子强太多。

2: 臭干子 2003年版本

臭干子第一代出来的时候,味道很好,甩牛板筋几条街,厚度比牛板筋还要薄一点。那时候5毛钱一袋,只有4小块。后来,第二代变厚了,味道也差了,但是还是比牛板筋好。现在3.5元一袋,数量是9大块,已经和牛板筋味道差不多了,只有咸味辣味,没有臭干子独特的香味。 牛板筋就不列了,毕竟始终比不过臭干子。

3: 老鼠屎 (大概七八十年代人的回忆)

又名“华华丹”“济公丹”“陈皮丹”“话梅丹”存在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孩子们记忆中,味道是甘草和陈皮的混合体,口感酸甜清凉,其中还略带一些中草药味。

4: 跳跳糖(90年代初到05年之间)

记忆中的跳跳糖,从开始简单的一包碎糖进化到一根棒棒糖沾着跳跳糖吃,打开包装把糖倒进嘴里然后张大嘴巴享受糖在舌尖跳跃的口感。美妙不可言喻,至今还是不知道跳跳糖为什么会在倒进嘴巴后跳起来。

5: 大白兔奶糖 (1915-2005)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结婚,用的就是这个大白兔奶糖。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爱吃的糖果,大白兔陪伴了无数的人度过了他们的同年。

6: 思思香辣条 (2007年版本)

那时候的臭干子和牛板筋被庞大的同学们吃了很久后,急需一种焕然一新的辣条来解放被牛板筋刺激很久的味觉。 于是,这种带有强烈孜然味的辣条应运而生。从此让孜然+麻辣取代单纯麻辣,登上辣条的时代舞台。

总结: 小时候穷,吃什么东西都香。爸妈买一根冰棍吃都会高兴半天。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再也找不回小时候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