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打不怕,说不听,怎样能让他和父母好好沟通?

异乡人oyz98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的好习惯?打不怕,说不听,怎样能与孩子沟通?

是的,真正让教育起作用的,不是如何去管教孩子,而是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就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自发的,而不是在外在强加的,更不可能是通过打骂这种强制性手段就能实现的。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发现那样做可以让他们有很好的感觉。

我们通过观察可发现:孩子在做对的事情之后会很愿意再做同样的事,这可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自我感觉,而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也往往更愿意自律。

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的关键。教育的方法不一定是复杂的,真正有效的好方法是简单而有趣的,对家长和孩子都是这样。

01.如果孩子清楚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就会更容易做好事情,从而更自律。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特别是那些孩子做错的事情,比如玩手机游戏,看动画片时,我们总会反应过度,可当孩子在做一件对的事情,认真写作业或者专注于做某件事情时,我们似乎又是视而不见,吝啬我们表达的词语。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多关注那些孩子在做对的事情上,比如期末考试,如果孩子一门98分,一门60分,往往我们更关注的是那60分,而看不到那门98分。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绩,给予表扬和肯定,告诉孩子成绩带给我的心情是什么,但是考得不好,那也是孩子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不要反应过度而是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成绩做出反应。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体会承担责任的乐趣,那就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表现,能及时给予孩子的反馈。只有这样让孩子感觉良好,他才会更自信,更自律,从而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02.设定明确的家庭目标和个人目标。

目标就是一个有时间期限的愿望,设定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也是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自身愿望的一种简单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想培养孩子的一种自律能力,我们就可以把它写下来,落实到具体的一些事情上,而孩子也有自己的期待和愿望。

所以,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商量,指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计划。

比如,我想让我们七岁的儿子这个假期养成一个学习的好习惯,而不是每天浪费在电视上,每天都要完成那几件事,我就会告诉孩子,并跟他一起来制定计划,每天早上都花一分钟把它写出来,贴在显眼的地方,我直接贴在电视机上,完成一个去撕掉一张。

儿子也可以写出他想做的事,然后去执行就好。

现代人痛苦的根源忧虑就是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自己会怎样,也不知道别人会怎样对待自己,生活里让你担忧的事情越多,你的表现就越差,孩子也是如此。

这个指定目标是可以减轻孩子的忧虑,让他们怀着自由的心情把事情做得更好。

设定目标,把目标写出来更容易实现,清楚自己的表现究竟好不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培养判断力,越来越自信,自信的孩子更自律。

以上两点是我在读过《好妈妈一分钟》一书候,关于培养孩子自律习惯非常有用的两点,一年多的实践很有用,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哦。

每个问题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未曾被我们发现的成长秘密,遇见问题,遇见成长!嗨!我是时光小兜,在职幼儿教师一枚,多年养育实践,欢迎关注哦。

科学育儿,与爱,遇问题共成长!


时光小兜


一个自律的孩子能拥有开挂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这样父母就不会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从小开始培养,最好是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开始,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正面管教中说到: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们父母就是要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气氛。

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


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很难把握和善而坚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坚定呢?

现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会看很长时间的动画片。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也不愿吃,继续看。父母会感到很头痛,在对孩子说上几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会开始上演一场父子大战。我们来看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控制型)

父:快来吃饭,别看动画片了。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我跟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有?吃饭了。

子:我这一集还没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饭,不准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这集马上就看完了。

父:你听到没有?过来吃饭!

子:等下。

“啪!”父亲一巴掌打了过去,电视关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气愤。他气势汹汹的对爸爸说:凭什么你们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饭了。

孩子不愿听。

场景二:(溺爱型)

父:儿子,现在要吃饭了。不看动画片了好吗?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儿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吗?

子:不行,我还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钟吧?

10分钟到了。

父:儿子,我们来吃饭吧!

子:这集还没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场景三:(和善而坚定)

父:儿子,妈妈做好了饭菜,我们要吃饭了。(和善)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看看现在几点了?我们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说话。)

子:要吃饭了,但我还想看。

父:这部动画片非常好看是吗?(带着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欢看。

父:嗯!有些动画片确实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欢看。不过我们现在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认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这一集。

父:这一集还要看很久。儿子,来看看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们一起来吃饭吧?(转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还记得我们以前的约定是什么吗?(启发式提问)

儿子不说话。

父:我们说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钟的。是你关电视还是我来关呢?

儿子有点生气了。

父:如果你不想关那我就来关了。

父亲把电视关掉了,拉着儿子的手去吃饭了。尽管孩子不高兴。(坚定)

父亲并没有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也没有打孩子、骂孩子。他认同了孩子的感受,这使得孩子不会感到父亲太强势。接着用启发式提问去问孩子,让他自己去思考该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关电视的情况下保持了坚定,自己关掉了。

当爸爸把孩子的电视关掉后,虽然孩子会不开心,但是这让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说的话是说话算话的。爸爸不会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他会坚持原则帮助他做到。当孩子按照每天的时间安排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秩序就建立起来了。时间长了,就会培养出自律的品质。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打不怕、骂不听的现象呢?

打孩子会造成孩子愤恨、报复、叛逆和退缩的行为。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产生“我是一个坏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继续扮演一个坏孩子的形象,与父母对着来。还有的孩子已经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当时会听,但是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就又恢复了原样。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出来。


而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坚持原则的决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纠正前要先与孩子连接。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父母总会去指责孩子哪里做得不对,却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沟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要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运用反射式倾听。

没有谁喜欢听命令的语言。用启发式的提问去问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纳他们的感受。当孩子在说时,不要马上打断他们。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让他知道你是很关注他的,并对孩子的话要有所回应。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评价。

当孩子不自律时,我们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孩子:你真是个懒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们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见你的床上堆满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现在还没有写作业。当孩子听到你这样说时,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父母有了某种感受和想法时,要诚实的表达出来,不要隐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写作业,很想发脾气。但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于是就忍着,最后孩子以后妈妈允许他这样做。妈妈可以表达出来: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今天玩了很久还没写作业,我希望你能早点把作业写完。通常,当父母这样表达出来后,孩子们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语言态度也影响着孩子对你的态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既照见了孩子,又照见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就让我们一起走在这条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进行留言。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


雨后山林静


要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你打的方式用了,骂的方式也用了,但他就不听你的。如何才能让孩子好好的跟父母进行沟通呢?

看到这个标题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一下,怎么样能让父母跟孩子好好沟通?

一:首先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孩子的行为正面的折射出了父母的养育效果!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以及父母创造出来的教育环境。

年龄越小,他的学习的经验越来自于生活环境当中,和它紧密相关的亲人影响。(模仿)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养成很好的自律习惯的时候,首先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通过孩子的这种现象来找自己(父母)身上的原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去行动,而没有给孩子解释好行为背后的价值!

所以与其苦口婆心的要求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不如父母自己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用言传身教的办法,让孩子自主的模仿学习。

二:是很多家长只知道养成自律的好处!但却不知道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家长要一定了解养成好习惯的最简单的一个原理是当一个引发习惯的初始动作的动力大于行动本身带来的阻力的时候,这个习惯形成的可能性就大。总之,在习惯养成上阻力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

而好的习惯于你重复的次数(频率)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你坚持每天写一分钟的字(健身,早起同理)!坚持一年也好过抽出一天里的时间连着写10小时!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来决定的!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当中强行的要求他坚持多久时间,而是要估计他每天增加好习惯出现的频率!

三:《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好习惯都是从一个微小的习惯开始的!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来塑造孩子,给他反馈和认可。让他强化。好习惯带来的收获!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微小的细节以及家长的鼓励和认可。让他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惯常行为!同时引导孩子,让他看清好习惯所带来的收获以及奖励。最后加上频率这个因素!好习惯自来!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到您。


学生叫我大圣


孩子没有自律的好习惯,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俗话说:孩子是一张吧白纸,看你怎么画。

对孩子的爱很容易让父母掉进一些陷阱,以至于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01、解救陷阱

之前有个朋友皱着眉头对我说,孩子的作业太多了,每次做到10点都做不完,快愁死了,写不完去了老师又要训,有时候还会打,每天晚上我都得给他做一些,帮助他完成作业。

父母担心孩子去了学校会受惩罚,就替孩子解决问题,把他们从这个写作业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这种行为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写不完作业也没关系,反正妈妈会帮我写。

家长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正在让孩子错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机会。这就是父母容易陷入的“解救陷阱”,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给孩子一种总会有人替自己收拾残局的认知,最后形成事事都要依赖父母习惯。

02、火速陷阱

子谦一个人有点无聊,让我和他一起下棋,可我正在处理自己的事,于是让他等等,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催我,显然不愿意等,我只好停下手中的事情陪他下棋。

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期望,孩子习惯了有求必应,习惯了自己是主角,习惯了自己的需求第一满足。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耐心,不愿意等待,变得不会替别人着想,以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03、压力陷阱

别人家孩子钢琴已经5级了,这次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那谁家孩子英语口语说的特别好,会很多单词。这些都给家长施加了很多压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当家长焦虑时,带给孩子的也是压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兴趣作为内驱力走怎么能学好呢?

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是源于自信心和荣誉感,而这些的获得都是源于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支持。

04、给予陷阱

孩子委屈地说:别人都有手机,就我没有。为了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有面子,很多家长有求必应。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小时候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没玩过,也没吃过,因此不想让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有缺憾。

然而,我们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心态。

05、负罪陷阱

现在的父母每天除了要工作,还要做家务,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事情一多,有时候和孩子说话都没什么耐心,一不小心冲孩子发火后,内心充满了负罪感。

这个时候当孩子有所求时,就会义无反顾的满足孩子。

如果父母能避开这些陷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从中进行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子谦妈妈育儿经


把 话 说 到 孩 子 心 里 去

在育儿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父母在不厌其烦的教育孩子该做什么,孩子却充耳不闻,最后父母失去耐心,火冒三丈,一顿吼骂,有些甚至连打带骂。于是,心气的父母常常说出这样一句话:“你这孩子真的是太让人不省心了,怎么说都不听,真的是气死我啦!。”

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听话是因为父母没有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远在外地的小姨来浩浩家玩,这可把浩浩高坏了。因为他从小就跟小姨关系好,后来小姨因为工作关系,去了外地,每年只过来一两次,这让浩浩格外珍惜和小姨在一起的时间。这天,小姨要走了,浩浩执意要送她到火车站。这本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浩浩妈却怎么也不同意,浩浩很不理解,执意要去。

浩浩妈“不让你去就是不让你去,你怎么那么多话……?”

后来在小姨的劝说下,浩浩妈才同意。可是一上车,浩浩妈却又说开了:你怎么这样不听话?没见过你这样的人,看回家怎么收拾你……

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就这样搞得大家都不高兴了。

生活中,像浩浩妈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常是话说了一堆,却一句也没说到孩子的心里,这样的话,孩子怎么会听?试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浩浩妈能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知道,妈妈是很理解他的,也知道他舍不得小姨,接着说清不让他去车站的原因,如车站人多怕他走丢,或带的东西很多……那浩浩也不会那样非闹着要去了。

所以,父母说话,一定要让孩子“走心”。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总是在讲大道 理,或重复一些表面很苍白的语言。孩子到了叛逆期真的是让父母非常的头痛,但是应对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先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父母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笑笑一放学到家就开电视,爸爸看她没去写作业就忍不住了“笑笑啊,你已上四年级了,就要上中学了,怎么不抓紧时间去学习啊,要不到时候考不上重点中学的……”

“哎呀,你怎么又喝冰饮料?你难道忘了上次肚子痛的事了?怎么就不长记性呢?上次你……”

“行了行了,你这话都说过八百遍了,跟我妈一样啰唆。”爸爸的话还没说呢?笑笑就顶了回去,然后不满地拎着书包进了自己的房间。

看着女儿气呼呼的背影,爸爸很是不解:我不都是为了她好吗,她怎么就听不进去呢?

“为了你好”,这是多数父母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是,你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吗?你关心过孩子的诉求吗?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让他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动?

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会不停地说说说,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话是否得体,孩子是否肯听、爱听。孩子若不肯听,不爱听,那不管你的话多有道理,在他们看来都是废话、错话!

所以,父母想让孩子肯听、爱听自己的话,就必须掌握说话的艺术,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要知道,父母说得好,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无论是否处在叛逆期。在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试着去理解,感受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懂自己,就会想听父母的话了。


繁华前程


01

在这个问题里,我看到这位家长,是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来让孩子自律,即:通过打骂或者说教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变得自律。

而这恰恰陷入了家长教育的“悖论”。

试想:

在一个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做作业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或者说连学习的重要性都没有意识到之前。

家长对孩子发出指令是:你去做作业。

孩子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作业,注意:是遵从家长的意愿。

做完后,请家长检查。

家长边检查边抱怨说:你真是不自觉,你应该自觉的去做。虽然这次作业都做对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自愿的去做作业。

说完还叹了一口气!

这时,孩子疑惑了。

我不想做的事情,按照你说的做了,但是你还是不满意。

既然做和不做,你都不满意,那我为什么要做呢?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早上起床、刷牙、晚上睡觉、穿衣脱衣等等。

家长给出的“悖论”教育,其实给孩子了很多误导,孩子很疑惑,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到底怎么做,你才满意呢?

所以,打不怕,说不听的根源,就在于此。

家长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想让他做的,但是自己不能说,要让孩子自主意识到的某个事情,还要自发的去完成。

这可能吗?也许真有可能。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先摆一摆。

02

我们来看题主的下一个问题:怎样能让他和父母好好沟通?

听着这句话是很民主的,然而,这里面大有玄机。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很多家长的答案是:达成一致。

甚至有一些家长的答案是:按照我说的做。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小王的工作非常紧张,周日中午,她接到电话,必须两点半赶到公司去开会,结果她发现已经一点半了,家里的孩子没人带,于是,她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去开会。

她是这么和孩子沟通的:

“我两点半要去开会,所以现在,你必须跟着我走,赶紧收拾东西,赶紧走。”

孩子磨磨蹭蹭,说:“这个电视真好看,我想看完。”

小王一听,火冒三丈,“天天就知道看电视,看电视,我让你快点,你听到了吗?”

孩子不说话了,继续磨蹭。

最后小王忍无可忍,直接将孩子拎起来,一顿打,然后抱着塞到车上,赶着去开会。

心里想:这个孩子怎么搞的,好好和他沟通,他不听啊。

的确,很多家长都说:我想和孩子认真沟通的啊,为什么孩子就不和我沟通呢?

但是,发现没有,家长心里想的是:我想让孩子听我的,为什么他就是不听我的呢?

03

综上所述,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得先了解两个人的本质。

一、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从成人的角度讲,如果有事少钱多风险小,而且时间自由的工作,那我们会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说让自己变得自律起来,或者说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放弃这个工作,去选择一个对自己有挑战性,然后风险未可知,让自己变得忙碌的工作吗?

一般来讲,至少一般人都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有更舒服的选择,我为什么要选择让自己变得不舒服,自己和自己死磕到底呢?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来说,当前他吃好喝好玩好,自己就觉得很开心,他根本还没有途径,或者说他的成长限制了他去意识到自立自强和学习,对自己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会产生什么影响,那他为什么会选择一定要自立自强和自律呢?

这就是每个人趋利避害的本质。

二、有利可图的时候,不管是哪方面的“利”,我们都会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试想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能够早起做事情,不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成就感,总之,我们早起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为了不管是哪方面的“利”,在有利可图时,我们才会真正行动起来。

那么,孩子的“利”是什么呢?

婴儿时期,孩子行动的“利”就是妈妈的“看见”、“肯定”和“承认”,这是孩子自主性成长的根源。

还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总源头,就是家长全然的爱和接受。

只有这一切具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开始去探寻自我的价值,通过自立自强,通过自律,来寻找自我、自信心、自觉性或者题主所说的:自律。

04

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孩子已经得到了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家长对他的“看见”、“接受”和全然的爱,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律了。

首先,与孩子一起制定目标清单。

一开始的时候,家长陪孩子一起,按照目标清单去做事情,并设置奖惩机制,严格遵守。

严格遵守是要让孩子形成习惯。设置奖惩机制,是让孩子懂得承担做或者不做的后果。

这是让孩子自律的一个起点。

其次,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两件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在游戏中,要设置有赢有输的局面。不断让孩子明白一点:事情赢了,我们欢呼。事情输了,我们不气馁。

这是让孩子自律的心态。

最后,与孩子一起,去寻找生活中和书中自律的榜样和自律的反面案例。

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慢慢对事情具有前瞻性。

总的来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自律,而不是培养基于家长意愿下,患有“强迫症”的孩子,而培养自律的根源,是为了给孩子更加幸福的未来,而不是为了自律而自律,所以,本末倒置的做法终不可取,如果我们还不能做到真正的“看见”和“接受”,也许,我们还不应该踏上“培养孩子自律”的道路。

自律可以在事情中培养,但是孩子一定要在爱中才能培养。

愿家长和孩子都成长!

我是小马哥,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击关注!


小马哥心理学


打不怕说不听,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孩子会无法与父母好好沟通呢?

如果没有办法建立起这种良好的沟通,就意味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是没有被建立起来的。那么,如此状况下去培养孩子的自律显然是缺乏效力的。

首先,一定是从打不怕说不听找原因。为什么还要会打不怕说不听呢?

打不听?是因为打的没道理,打的不疼,打了以后又继续讨好,还是?说不听?是因为说的太多?说了又不执行?还是说的不到位?

如果是由来已久,父母面对孩子的顽劣常带有极大情绪的辱骂,完了又心疼孩子,这样一来,第一孩子一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跟父母学,你情绪大,我耳濡目染的情绪就大。

到后来变成了,父母与孩子一有冲突,便出现巨大的情绪,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在这样一种抵触的情绪里,即便说的再对,孩子也已经不会听了。那么,打也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面前,第一要言出必行,第二要温柔而坚定。

如果父母自己能做到了,打怎么会不怕呢?毕竟打是真的疼啊。当孩子严重违反了你的规定,打是必须得。他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此,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的基础环境。除了规矩外,需要多体会孩子的心肠,尤其是善于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比如孩子喜欢狗,就让孩子多接触与狗有关的话题,甚至是数学、语文。

建立规矩,有了良好以共同兴趣为导向的沟通,再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如:每天晚上7点半阅读绘本半个小时等等。

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养成了自律的习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同样成功的大门。


暖遇亲子学习社区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才去抱怨孩子怎么不爱说话。


通常,大家都认为孩子不能和父母好好沟通,但是和身边很多个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过发现,不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而是父母自己关掉了这个沟通的渠道。


孩子3岁前,及时的回应就是最好的沟通反馈。

孩子在2、3岁时,家庭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所有的事情肯定都是要和爸爸妈妈倾诉的,表达需求、倾诉感情、哭闹等等,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当他是小孩子,只满足基本的需求,或者说爸爸妈妈爱玩手机或者打麻将、玩游戏等其他的爱好,对于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的给出回应,孩子慢慢就感知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忽略。


学龄前,鼓励表达就是最好的沟通反馈。

当进入幼儿园,这阶段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强,爸爸妈妈这时候应该引导孩子,让他回来多讲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高兴的事、生气的事、委屈的事、好玩的事,让孩子去表达,他的讲述有时候会有时间的错乱,有时候顺序也会颠倒……没关系,父母这个阶段就是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尤其是他的感受,不要去过多的评价对或者不对,过度的是非判断会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产生疑惑,在父母心里对错比较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比较重要。


小学阶段,耐心听完就是最好的沟通反馈。

上了小学,学习的成绩开始变得重要,而此阶段的父母都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阶段,本身的工作压力就比较大,容易急躁,上学以后学校环境的复杂,也让孩子暴露出一些教育的问题,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感受到压力倍增。


这时候有一些父母就觉得,一切精力都要放在学习上,不要总是关注一些学校里的人和事。其实孩子此时依然是敏感的,刚刚进入一个学习的新环境,从玩耍为主的幼儿园进入到了学习为主的小学,不仅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还要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作业,还有些孩子要面临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和相处的探索,对于孩子来说,也有了很多压力。


此时家长应该多多和孩子沟通,学习有没有难度,和同学相处怎么样,老师都是什么性格,和老师相处如何,孩子有没有压力,孩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和认知等等,从孩子感知的问题出发,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建立他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引导,尽快适应。


三年级后,平等交流,不妄加判断就是最好的沟通反馈。

进入中高年级,孩子处于第二个叛逆期,孩子需要家长一定的引导,教给他们处理难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从家长身上获取理解,获取心理上的支持。孩子在主动诉说的时候,一般性的事情,请家长更多地去倾听,去提问,让孩子更多的去思考、去表达,尤其是不要去强加入家长自己的判断:你这样做不对,你这样做不好,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面对8岁以上的孩子,请家长多多使用“我怎么样”,减少使用“你怎么怎么样”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明确表示前,不要急于给孩子评判,给孩子建议,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的评判他,而不是在理解他,是眼对眼的平等交流。如果你非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尝试从今天开始,这样说:如果是我,我会……;我也遇到过这个情况,我当时是……这样;我感觉到的是这样的情绪,不知道对不对?


相信在这几个年龄段,这样与孩子沟通,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全身心的爱,孩子跟家长交流没有被评判对错的压力,没有说了实话被责罚不说实话也被责罚的左右为难,孩子一定会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甚至会骄傲于自己有这样优秀的父母。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纪伯伦的这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是@孩子放学后,更多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生理知识,育儿的路上少走弯路。


孩子放学后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应该是父母在尝试培养孩子自律习惯时遇到了孩子不配合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开来看。

第一,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持之以恒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俗话说,三岁看老。成年以后的很多好习惯,实际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

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孩子的自律性往往不够,有的做事情3分钟热度,有的写作业拖拖拉拉,有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变化。这一点,令家长头疼不已。

出现类似的问题,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外界的因素有很多的关系。比如: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相比于内向的孩子,他们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就会差一些;

有的孩子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起带,不用代人之间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容易让孩子混淆,会出现自律性差的问题;

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家外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东西比较多,不论做什么事情,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大,也很难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久的专注和自律;

还有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急性子,看到孩子做事情慢就喜欢催促,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脾气性格也比较急躁,一旦完不成预期目标,就会转到其他事情上。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呢?

自律和专注力密不可分。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一直跟在孩子身边督促他们。既然强制孩子自律这条道路走不通,那就可以在提高他们自身专注力上下功夫:

发掘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方法。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不需要家长催促,也会很投入,很用心,能完成地很好。

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现在两代人同时教育一个孩子的情况很多。全家人对着一个孩子使劲儿,想法不一致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两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沟通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适度运用奖励。当孩子在自律方面取得成绩时,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对此无动于衷,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类似于“你本来就应该这样”的话是最不可取的。

奖励的方式不一定局限于口头,也不一定非要是买东西,类似于做一顿好吃的、看一场电影都可以。

第二,怎样能让孩子和父母好好沟通。

和父母没法好好沟通的孩子,一般就是父母口中“不听话”的孩子。

坐不住、管不听、打不怕……不听话的孩子,是最不讨父母欢心的。可是,听话真的就好吗?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有可能是父母的原因,比如父母经常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惩罚多过奖励等;

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情绪不佳、身体状况不好、正处于叛逆阶段等。

怎么做才能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和父母好好沟通呢?

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孩子自然也乐于和父母沟通。

杜绝简单粗暴的方式。期望孩子能和自己好好沟通,单纯靠吼是不管用的,父母要和孩子讲明事情的原因和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

注意调整情绪。当遇到孩子不想沟通时,做父母的最容易着急上火。此时不妨告诫自己,冷静下来调整心情,给自己调整情绪的时间,同时也给孩子接受意见的时间。

适当运用奖励。与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一样,鼓励的作用是大于惩罚的。当孩子乐于沟通,并且沟通呈现出积极的效果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正面的力量来不断强化。


七爸爱溜娃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吃饭的时候爬在桌子上。

她的妈妈一批评,她就往妈妈脸上打了一巴掌。这位妈妈不痛不痒的说了一句“不可以这样哦”,事情就过了。

另一位妈妈愤愤的说:“这就是没家教,要是我,绝对打一顿,至少臭骂一顿,看她还敢不敢!”

无论是这位妈妈还是另外一位妈妈的处理方式,都有问题。

暴力的管教(包括语言和行动上的暴力),被所有的育儿书籍严肃的批驳,但是仍然被大多数的父母采用。因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用了。当你冲孩子大吼一声的时候,当你威胁要离开不管他们的时候,当你一巴掌抡过去的时候,幼小的孩子确实会收手。

但是他们不是因为理解这件事情而停止,而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亲人的爱、恐惧即将受到的处罚而停止的。

当下一次这些威胁不存在的时候,比如他们可以用别的办法(不管是撒谎、躲避还是装作满不在乎)来躲避惩罚,他们还是会去挑战那些规则和禁区的。

有多少越打越皮,越骂越不听话的鲜活案例。

有多少胆怯、懦弱、谎言是这样产生的?

不能打不能骂,也不能像开头那个例子一样,没有原则的退让。

首先,我们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

2、对他长期的成长有利

3.要有边界。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社会规则的。无法无天的孩子,父母不教育,只能在社会上被别人更惨痛的教育。

家长的职责就是在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告诉他们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立规矩。

规矩包括能做和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不能做的事以后的后果。立规矩有这么几条原则,否则立了很可能白立。

1、提前说好

尽可能的事先埋下种子,而不是突然抛出规矩。比如,没有提前沟通好出门的时间,还剩最后一分钟了才说“再不马上走今天晚上回来就不能玩游戏了”,这就不是提前说好的规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陷入权力之争。应该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跟他提前约定好,比如,“我们今天要做这几件事,如果你能尽早出门,节约出一些时间,我们就可以在结束以后让你玩儿十分钟游戏”。大一点的孩子,要邀请他们参与到规矩的制定过程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纳这个规矩。

2、全家统一、不轻易改变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内化规矩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理解”,而是习惯。当他们习惯了每次去碰那个罐子的时候,都会被父母抱走,他们逐渐就习惯了这个罐子不能碰的规矩。如果这个规则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或者在爸爸妈妈面前不可以、在爷爷奶奶面前可以,他们就会不断地去试探底线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学会钻空子。所以全家一致行动非常重要。

3、多一点与人相处的规矩,少一点自身选择的规矩

在没有干扰到别人的情况下,尽量少给孩子设太多束缚,但是一旦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这样的7行为就应该被规矩起来。这其实是中国和美国家长给孩子定规矩的一个巨大差别,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总觉得美国家教好的孩子,既懂礼貌守规矩,又没有泯灭自由自主的天性。

有了边界,孩子如果突破了怎么办?制止、强化。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反复的制止、反复的强调这个规矩,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通8过反复试探来理解和记忆边界的;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应该跟他一起分析违反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要注意,制止的目的是停止行为、告诫下一次不能再犯,制止及强化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涉及规则问题,怎么哭闹恳求都要坚持,但是态度一直应该是温和的、体谅的,基本话术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规则不能变”。

总之,先他律再自律。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不可能自律,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一定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