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怕,但这项教育不能落下: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些天的生离死别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也不同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遭遇亲人的去世,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孩子会觉得好奇,有些孩子会感到困惑,还有些孩子会感到悲伤,或害怕、担心……


家长们在安抚孩子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


王晶:3岁之前的宝宝还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对亲密照顾者的离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需要身体的抚触、拥抱安抚他们的身心。


对3到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理解的“死亡”就像“睡觉”一样。他们认为死去的人就是躺下睡着了,但死者还会醒过来。


5至9岁的小学生已经对死亡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明白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他们会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面对亲人的过世,他们会感到难过、恐惧和不安。


在9到10岁阶段,孩子们能把死亡看成生命固有的现象。


不回避、不敷衍的态度是前提


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讳莫如深,甚至避之不及。像这样“保护”孩子的心灵,能够解答孩子内心的疑惑和缓解不安吗?


王晶: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亲人的过世,在孩子问到“死亡”的话题时会有所回避甚至进行美化。适当的做法是,生活中不要刻意避免谈到死亡,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面对孩子的疑惑时,家长应该坦诚面对,不回避谈论,用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帮孩子正确认识“死亡”,陪伴和疏导孩子的情绪。

病毒可怕,但这项教育不能落下: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些天的生离死别


怎样和孩子解释分离和死亡


在谈论“死亡”、“分离”等话题时,家长需要直接、简单地进行回答,避免使用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说法。那么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要采用哪些不同的方式呢?


王晶:3到6岁小朋友们对死亡的理解有限,为了避免让他们感到恐惧,家长们可以不直接谈论死亡,而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明。


比如,树上的叶子,在春天时开始不断地成长、变大,到了秋天后,会变黄、慢慢的落下来,变成泥土,而当下一年春天到来,又会有新的叶子长出来。我们就像叶子或者花,会慢慢长大,也会离开。

病毒可怕,但这项教育不能落下: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些天的生离死别


让孩子明白“成长”和 “死亡”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学龄期的孩子,6到12岁的小学生对死亡的理解在逐渐深入,也有了更多接触死亡的机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死”和“生”是自然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生物、甚至是无生命的星球,终究会死去。一个人死了,心脏不跳动了,也没有呼吸了,他/她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她的子女延续了他/她的生命,他/她遗留下的思想、作品和事迹仍会被后人铭记不忘。


青春期的孩子,12岁以上的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他们对世界、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死亡也具备了一定的正确认识。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保持倾听的态度,陪伴孩子面对亲人过世时的悲伤、难过,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递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病毒可怕,但这项教育不能落下: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些天的生离死别


诚实解答,不用虚拟故事去敷衍孩子


回应孩子疑问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雷区”?


王晶:有的家长会把“死亡”解释为“睡觉”:“爷爷睡着了,他会睡很久很久”。这种解释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两个概念,孩子可能会因这种解释而恐惧睡眠,害怕睡着了就会起不来了。


家长应该避免使用睡觉、旅行、童话的模式来说明“死亡”,都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或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本文转自:湖北之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