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怕,但這項教育不能落下: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些天的生離死別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也不同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遭遇親人的去世,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孩子會覺得好奇,有些孩子會感到困惑,還有些孩子會感到悲傷,或害怕、擔心……


家長們在安撫孩子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


王晶:3歲之前的寶寶還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對親密照顧者的離去,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需要身體的撫觸、擁抱安撫他們的身心。


對3到5歲的幼兒來說,他們理解的“死亡”就像“睡覺”一樣。他們認為死去的人就是躺下睡著了,但死者還會醒過來。


5至9歲的小學生已經對死亡有了基本的認識,他們明白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他們會詢問有關死亡的問題,面對親人的過世,他們會感到難過、恐懼和不安。


在9到10歲階段,孩子們能把死亡看成生命固有的現象。


不迴避、不敷衍的態度是前提


死亡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父母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往往諱莫如深,甚至避之不及。像這樣“保護”孩子的心靈,能夠解答孩子內心的疑惑和緩解不安嗎?


王晶: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親人的過世,在孩子問到“死亡”的話題時會有所迴避甚至進行美化。適當的做法是,生活中不要刻意避免談到死亡,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面對孩子的疑惑時,家長應該坦誠面對,不迴避談論,用正確的方式向孩子解釋,幫孩子正確認識“死亡”,陪伴和疏導孩子的情緒。

病毒可怕,但這項教育不能落下: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些天的生離死別


怎樣和孩子解釋分離和死亡


在談論“死亡”、“分離”等話題時,家長需要直接、簡單地進行回答,避免使用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說法。那麼針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們要採用哪些不同的方式呢?


王晶:3到6歲小朋友們對死亡的理解有限,為了避免讓他們感到恐懼,家長們可以不直接談論死亡,而採用比喻的方式進行說明。


比如,樹上的葉子,在春天時開始不斷地成長、變大,到了秋天後,會變黃、慢慢的落下來,變成泥土,而當下一年春天到來,又會有新的葉子長出來。我們就像葉子或者花,會慢慢長大,也會離開。

病毒可怕,但這項教育不能落下: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些天的生離死別


讓孩子明白“成長”和 “死亡”都是大自然的規律,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學齡期的孩子,6到12歲的小學生對死亡的理解在逐漸深入,也有了更多接觸死亡的機會。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死”和“生”是自然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生物、甚至是無生命的星球,終究會死去。一個人死了,心臟不跳動了,也沒有呼吸了,他/她再也回不來了。但他/她的子女延續了他/她的生命,他/她遺留下的思想、作品和事蹟仍會被後人銘記不忘。


青春期的孩子,12歲以上的孩子的心智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他們對世界、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對死亡也具備了一定的正確認識。家長需要尊重孩子對生死的不同看法,保持傾聽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親人過世時的悲傷、難過,以成人的方式和他們交談,傳遞你的信息,表明你很關心他的感受。


病毒可怕,但這項教育不能落下: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些天的生離死別


誠實解答,不用虛擬故事去敷衍孩子


回應孩子疑問的過程中,還有哪些“雷區”?


王晶:有的家長會把“死亡”解釋為“睡覺”:“爺爺睡著了,他會睡很久很久”。這種解釋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兩個概念,孩子可能會因這種解釋而恐懼睡眠,害怕睡著了就會起不來了。


家長應該避免使用睡覺、旅行、童話的模式來說明“死亡”,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或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本文轉自:湖北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