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突然死亡后,继位的是赵匡义而不是他儿子?

彪218431606


关于斧声烛影案,后世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说法认为,斧声烛影案是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的证据,也有人认为赵匡胤的死跟赵光义无关,因为有金匮之盟在前,赵匡胤本来就打算要把皇位传给他的。所以他没必要冒着风险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如果赵匡胤不是赵光义害死的,那他死后,他的儿子为什么一个接一个的也去世了?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是自杀而死,而最被大家看好的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是年纪轻轻,就生病死了。他们的死,究竟是巧合而已,还是赵光义为了斩草除根,暗地里给害死的,这些都说不清楚。另外据传赵光义是用毒高手,包括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与他饮酒之后爆亡的。


阳光倾城16888


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生于洛阳他父亲赵弘殷供职的夹马营。开宝九年(976),在位十六年的赵匡胤突然去世,年寿仅49岁多一点。赵匡胤突然死亡后,继位的为什么是赵匡义,而不是赵匡胤四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位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传弟说,二是夺位说。

关于传弟说: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匡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她在临终前曾把儿子们和以及宰相赵普叫到跟前,口授交待遗言,她说,由赵普记录,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要求,她要求赵匡胤,去世后传位于赵匡义,赵匡义死后由四弟赵廷美接任,赵廷美去世,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赵普书写好后,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也是传弟说的史料来源。

关于夺位说:当时和后来,坊间普遍认为赵匡义的帝位来得不正,说他是通过“斧声烛影”的阴谋手段,害死了自己的兄长后,夺取了帝位。支持这一说法,是因为赵匡义在当上皇帝后,曾对自己的弟弟和赵匡胤的几个儿子进行残酷的迫害。

“金匮之盟”虽然让赵匡义登上了皇位,但有一利则有一弊,同样是这个约定的规定,却让把位子传给弟弟赵廷美,却不能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赵匡义非常不爽。为此,他把已经贬到地方的赵普召回,再度任他为宰相,实际上是让他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赵普最擅长策划阴谋,于是,就有了《宋史•赵普传》中所记载的:“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赵匡义与赵普合谋,先将赵廷美贬到了洛阳,接着贬到涪陵,使他困于偏远之地,郁郁而终。

清除弟弟的同时,赵匡义又开始清除赵匡胤的儿子们。赵匡胤四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均早亡;次子赵德昭,是“金匮之盟”规定最有资格继任下一任皇帝的人,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德昭跟随已是皇帝的赵匡义出兵北伐幽州,有一次夜里军中惊乱,赵匡义突然失踪,有人竟然提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匡义得知后很不高兴,多次借此批评赵德昭。

后来,赵德昭向赵匡义提议封赏这次北伐功臣,赵匡义怒骂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后,再封赏不迟。”赵德昭随后自杀而死。四子赵德芳也是有资格的继任者,于赵匡义继位后第六年因病去世。

《宋史》中关于赵德昭、赵德芳兄弟有这样一句话“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至此,赵匡义的传位之难全部迎刃而解。


帝国的脸谱


简单说:看谁拳头大。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个不光明磊落的事儿,欺负小后周皇帝柴宗训孤儿寡母。很多人都叹息周世宗柴荣死的太早,否则统一天下就没有赵匡胤的事儿了。

赵匡胤的兄弟五个,大哥赵光济和五弟赵光赞早死,没赶上好日子,追认了个王爷。剩下两个弟弟,一个是太宗赵光义,一个是赵延美。

大宋建国之初,赵光义的位置,并不是养尊处优的王爷,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人物。而赵匡胤的儿子们,却很平平。

元朝编撰的宋史中,太宗本纪载:「太祖即位,以帝(指太宗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

中书令

。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

在赵光义继位的问题上,宋史记载「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这里边讲,按照赵匡胤他娘的意思,几个儿子轮着当皇帝,然后再从第三代开始轮流。但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早死了,老四赵延美也很紧张。

事实上,赵光义继位,把自己原来职务给了弟弟,「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太原,进封秦王。」但几年后就找各种理由把弟弟给靠边站了。「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早死,老二赵德昭、老四赵德芳在他爹当皇帝时,都没封王,他爹死那年,一个25,一个17岁。叔叔37岁接班当了皇帝,封赵德昭为封武功郡王,但接下来故事很离奇。

「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死了!他弟弟赵德芳也很离奇。

「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至此,赵光义的弟弟、大哥的儿子都死了,传位给亲儿子顺理成章了……老二似乎总有轮回,南宋赵构的亲儿子死了,说是做个梦,其实是侄子也没有了。找来了太祖的后代当干儿子,就是宋孝宗……后来几位皇帝又因为生不出孩子……再找远方亲戚……

烛影斧声,更是个谜团了。

赵匡胤(927-976)

赵光义(939-997)976年继位


赵廷美(947-984)

赵德昭(951-979)

赵德芳(959-981)


几苇渡


因为赵光义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啊。

从晚唐一直到宋初,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混乱,不仅是普通人,就连帝王将相都很难保证自己身家性命。所以在这段时间,很多以往大一统王朝的惯例就被打破了,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在这段时间开始并行了。

我们先统计一下五代有哪些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侄子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死时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我们后人知道宋朝终结了五代乱世,但是当时人不知道啊,别说赵匡胤、赵光义的时代,就是赵光义儿子宋真宗领兵和契丹人对峙的时候,还有高级武将领兵十万在旁边观望,任凭皇帝带着劣势兵力与契丹优势兵力对峙,无论皇帝怎么下命令就是不动呢。如果当时略有闪失,五代十国就变六代十国、七代十国了。

综上所述,承接五代遗风的宋太祖(他干脆就是五代人)按照五代比较通行的惯例,把自己实际的副手,亲弟弟赵光义选为继承人是非常合理的。

五代——宋初,另一个特点就是九十一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

我们盘点一下究竟有哪些法定继承人做过亲王+首都市长:

后梁的朱友文

后唐李从荣/李从厚(李从荣后来被放弃,李从厚成为亲王+首都市长)

后晋石重贵

后汉刘承训

后周柴荣

宋朝不只赵光义,他弟弟赵廷美和儿子赵恒都以亲王身份担任过首都市长。

没有担任过首都市长直接继承皇位的只有后汉隐帝刘承佑,原因也是因为他大哥,真正的法定继承人刘承训病死两个月,自己父亲刘知远来不及确立新继承人就病死了,因此他才得以继位。

另外,石敬瑭死前确实有想把皇位传给自己亲儿子的打算,他第一步是怎么做的呢?免去了石重贵河南尹的职务!也就是说,最迟到后晋河南尹/开封尹已经是一个指标性职务了。

那,赵匡胤死前,谁以亲王身份担任开封尹呢?

赵光义。

最后,宋太祖死前一点要扶持自己儿子的意思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

“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这几句话怎么理解?

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可以担任公职的时候就会给皇子封王,但是赵匡胤以儿子年纪还小的理由,没有给他封王,只是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务,而且一直到赵匡胤死,赵德昭没有封王,而且也没有担任过开封尹的职务(在五代宋初这是风向标职务)

不管宋太祖出于什么理由,可以肯定的是宋太祖是把自己弟弟确立为继承人的,这一点完全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而且在赵匡胤临死前一刻,从史料上也看不出任何具有“易储”风向标意义的政治事件发生;所以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赵光义没有任何理由去谋杀自己亲哥哥。

反而从赵光义继位后花样百出废掉自己的亲弟弟继承人职务可以看出,如果赵匡胤想撤换掉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应该做哪些事情。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赵光义是合法继承人,他也是合法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