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匡胤突然死亡後,繼位的是趙匡義而不是他兒子?

彪218431606


關於斧聲燭影案,後世有這樣幾種不同的解讀。一種說法認為,斧聲燭影案是趙光義謀害趙匡胤的證據,也有人認為趙匡胤的死跟趙光義無關,因為有金匱之盟在前,趙匡胤本來就打算要把皇位傳給他的。所以他沒必要冒著風險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如果趙匡胤不是趙光義害死的,那他死後,他的兒子為什麼一個接一個的也去世了?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是自殺而死,而最被大家看好的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也是年紀輕輕,就生病死了。他們的死,究竟是巧合而已,還是趙光義為了斬草除根,暗地裡給害死的,這些都說不清楚。另外據傳趙光義是用毒高手,包括南唐後主李煜也是與他飲酒之後爆亡的。


陽光傾城16888


後唐天成二年(927),趙匡胤生於洛陽他父親趙弘殷供職的夾馬營。開寶九年(976),在位十六年的趙匡胤突然去世,年壽僅49歲多一點。趙匡胤突然死亡後,繼位的為什麼是趙匡義,而不是趙匡胤四個兒子中的任何一位呢?

其實,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一是傳弟說,二是奪位說。

關於傳弟說: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匡義兄弟的母親杜太后,她在臨終前曾把兒子們和以及宰相趙普叫到跟前,口授交待遺言,她說,由趙普記錄,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要求,她要求趙匡胤,去世後傳位於趙匡義,趙匡義死後由四弟趙廷美接任,趙廷美去世,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趙德芳。趙普書寫好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也是傳弟說的史料來源。

關於奪位說:當時和後來,坊間普遍認為趙匡義的帝位來得不正,說他是通過“斧聲燭影”的陰謀手段,害死了自己的兄長後,奪取了帝位。支持這一說法,是因為趙匡義在當上皇帝后,曾對自己的弟弟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進行殘酷的迫害。

“金匱之盟”雖然讓趙匡義登上了皇位,但有一利則有一弊,同樣是這個約定的規定,卻讓把位子傳給弟弟趙廷美,卻不能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趙匡義非常不爽。為此,他把已經貶到地方的趙普召回,再度任他為宰相,實際上是讓他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趙普最擅長策劃陰謀,於是,就有了《宋史•趙普傳》中所記載的:“柴禹錫、趙鎔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趙匡義與趙普合謀,先將趙廷美貶到了洛陽,接著貶到涪陵,使他困於偏遠之地,鬱鬱而終。

清除弟弟的同時,趙匡義又開始清除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匡胤四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均早亡;次子趙德昭,是“金匱之盟”規定最有資格繼任下一任皇帝的人,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德昭跟隨已是皇帝的趙匡義出兵北伐幽州,有一次夜裡軍中驚亂,趙匡義突然失蹤,有人竟然提議立趙德昭為皇帝,趙匡義得知後很不高興,多次藉此批評趙德昭。

後來,趙德昭向趙匡義提議封賞這次北伐功臣,趙匡義怒罵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后,再封賞不遲。”趙德昭隨後自殺而死。四子趙德芳也是有資格的繼任者,於趙匡義繼位後第六年因病去世。

《宋史》中關於趙德昭、趙德芳兄弟有這樣一句話“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至此,趙匡義的傳位之難全部迎刃而解。


帝國的臉譜


簡單說:看誰拳頭大。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個不光明磊落的事兒,欺負小後周皇帝柴宗訓孤兒寡母。很多人都嘆息周世宗柴榮死的太早,否則統一天下就沒有趙匡胤的事兒了。

趙匡胤的兄弟五個,大哥趙光濟和五弟趙光贊早死,沒趕上好日子,追認了個王爺。剩下兩個弟弟,一個是太宗趙光義,一個是趙延美。

大宋建國之初,趙光義的位置,並不是養尊處優的王爺,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人物。而趙匡胤的兒子們,卻很平平。

元朝編撰的宋史中,太宗本紀載:「太祖即位,以帝(指太宗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

中書令

。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在趙光義繼位的問題上,宋史記載「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這裡邊講,按照趙匡胤他孃的意思,幾個兒子輪著當皇帝,然後再從第三代開始輪流。但太祖的兩個兒子,都早死了,老四趙延美也很緊張。

事實上,趙光義繼位,把自己原來職務給了弟弟,「太宗即位,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又加檢校太師。從徵太原,進封秦王。」但幾年後就找各種理由把弟弟給靠邊站了。「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憂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老大趙德秀、老三趙德林早死,老二趙德昭、老四趙德芳在他爹當皇帝時,都沒封王,他爹死那年,一個25,一個17歲。叔叔37歲接班當了皇帝,封趙德昭為封武功郡王,但接下來故事很離奇。

「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死了!他弟弟趙德芳也很離奇。

「秦康惠王德芳,開寶九年出閣,授貴州防禦使。太平興國元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檢校太尉。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車駕臨哭,廢朝五日。贈中書令、岐王及諡。後加贈太師,改楚王。」

至此,趙光義的弟弟、大哥的兒子都死了,傳位給親兒子順理成章了……老二似乎總有輪迴,南宋趙構的親兒子死了,說是做個夢,其實是侄子也沒有了。找來了太祖的後代當乾兒子,就是宋孝宗……後來幾位皇帝又因為生不出孩子……再找遠方親戚……

燭影斧聲,更是個謎團了。

趙匡胤(927-976)

趙光義(939-997)976年繼位


趙廷美(947-984)

趙德昭(951-979)

趙德芳(959-981)


幾葦渡


因為趙光義就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啊。

從晚唐一直到宋初,這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混亂,不僅是普通人,就連帝王將相都很難保證自己身家性命。所以在這段時間,很多以往大一統王朝的慣例就被打破了,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在這段時間開始並行了。

我們先統計一下五代有哪些有多少帝/王把皇位傳給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個就是大漢奸石敬瑭(其實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選擇繼承人上就沒有選擇自己年幼的親兒子石重睿,而是選擇了從小就跟著他,長在軍營,並且在滅唐(後唐)戰爭中多次親自上陣的侄子石重貴(繼位時28歲)。

第二個就是楊吳,楊行密死後親子楊渥繼位,楊渥死後弟弟楊隆演繼位。

第三個就是打下湖南底盤的楚王馬殷死時留下了遺言,要求“諸子兄弟相繼”。雖然後來馬殷諸子相爭,但是馬殷死後馬希聲繼位是正常交接,而馬希聲死後兄弟馬希範繼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馬希範死後兄弟馬希廣繼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這期間並不是只過了兩三年,從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馬希廣繼位,這中間一共過了17年。別說馬希聲的兒子,就算是馬希範的兒子順利的話都17歲了,馬希範完全可以把王位傳給自己兒子,但是卻沒有。而且即使後來馬希萼開始用武力爭奪王位,打來打去的都是馬家第二代,馬家第三代沒有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爭奪位置。

第四就是吳越國,吳越國主錢元環以子年幼(14歲)而欲擇宗室長者為儲君;吳越國主錢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襲位”;

第五就是荊南,也成南平,荊南是小國,地盤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實就是今天荊州。由於荊南能成為獨立勢力存在完全靠首腦的外交手腕,因此荊南第二代國王高保融儘管三個兒子都已經成年,最後依然把王位傳給了長期擔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漢,南漢政權的奠基人並不是南漢太祖劉巖,而是劉巖的哥哥,靜海軍節度使劉隱,南漢大部分地盤都是劉隱打下來的,但是劉隱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遵循了中唐以來節度使的慣例,選擇了自己弟弟劉巖。

第七就是後漢太后(劉承佑的母親),劉承佑被殺後她在選擇自己兒子的繼承人問題上選了劉承佑的叔叔,選了劉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沒有選自己的兒子。

第八就是後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說了,郭威的親兒子雖然被劉承佑殺絕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點兒血緣關係都沒有的內侄兼養子柴榮為繼承人啊,他還有一個有血緣關係,他自己親姐姐的兒子李重進,而李重進當時不但已經成年,而且已經是後周軍隊的高級軍官,郭威還是選擇了柴榮。

我們後人知道宋朝終結了五代亂世,但是當時人不知道啊,別說趙匡胤、趙光義的時代,就是趙光義兒子宋真宗領兵和契丹人對峙的時候,還有高級武將領兵十萬在旁邊觀望,任憑皇帝帶著劣勢兵力與契丹優勢兵力對峙,無論皇帝怎麼下命令就是不動呢。如果當時略有閃失,五代十國就變六代十國、七代十國了。

綜上所述,承接五代遺風的宋太祖(他乾脆就是五代人)按照五代比較通行的慣例,把自己實際的副手,親弟弟趙光義選為繼承人是非常合理的。

五代——宋初,另一個特點就是九十一年裡沒有明確立過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繼承人的標誌是:親王+開封尹。當然有這個標誌不見得最後能當上皇上,但是沒這個標誌職務絕對不是法定繼承人。

我們盤點一下究竟有哪些法定繼承人做過親王+首都市長:

後梁的朱友文

後唐李從榮/李從厚(李從榮後來被放棄,李從厚成為親王+首都市長)

後晉石重貴

後漢劉承訓

後周柴榮

宋朝不只趙光義,他弟弟趙廷美和兒子趙恆都以親王身份擔任過首都市長。

沒有擔任過首都市長直接繼承皇位的只有後漢隱帝劉承佑,原因也是因為他大哥,真正的法定繼承人劉承訓病死兩個月,自己父親劉知遠來不及確立新繼承人就病死了,因此他才得以繼位。

另外,石敬瑭死前確實有想把皇位傳給自己親兒子的打算,他第一步是怎麼做的呢?免去了石重貴河南尹的職務!也就是說,最遲到後晉河南尹/開封尹已經是一個指標性職務了。

那,趙匡胤死前,誰以親王身份擔任開封尹呢?

趙光義。

最後,宋太祖死前一點要扶持自己兒子的意思都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

“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開寶六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這幾句話怎麼理解?

按照慣例,皇子成年可以擔任公職的時候就會給皇子封王,但是趙匡胤以兒子年紀還小的理由,沒有給他封王,只是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務,而且一直到趙匡胤死,趙德昭沒有封王,而且也沒有擔任過開封尹的職務(在五代宋初這是風向標職務)

不管宋太祖出於什麼理由,可以肯定的是宋太祖是把自己弟弟確立為繼承人的,這一點完全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而且在趙匡胤臨死前一刻,從史料上也看不出任何具有“易儲”風向標意義的政治事件發生;所以作為法定繼承人的趙光義沒有任何理由去謀殺自己親哥哥。

反而從趙光義繼位後花樣百出廢掉自己的親弟弟繼承人職務可以看出,如果趙匡胤想撤換掉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應該做哪些事情。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趙光義是合法繼承人,他也是合法繼承了宋太祖的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