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明朝很腐敗嗎?為什麼?

用戶6093132260070


縱觀歷史,每個朝代先期皇帝都是雄才大略,能力非凡,不然他也當不了皇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麼多人覬覦皇位,那麼多人揭竿而起,沒幾把刷子是做不了皇帝的,所以每個朝代的前期都是文治武功,或者休養生息或者南征北討,一片欣欣向榮。

幾十年天下太平日子一過,皇三世四世也就安於享樂了,比如我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就把自己當做第一個皇帝,自己的兒子孫子可以一直繼承大統,千秋萬代,怎奈第二代就亡了。

明朝也是一樣,洪武大帝朱元璋,朱棣都是雄才大略,後期宦官專政,吏治腐敗,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崇禎帝北京景山自鎰。所以,這就是每個朝代的歷史週期律。腐敗每個朝代都有,要跳出這個歷史週期率,就有空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斷髮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富強。





憋說話撒吻我先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大明朝很腐敗嗎?

這個問題問的,

大明朝後期腐敗很嚴重。

朱元璋做為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和其他那種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不一樣。因為朱元璋的出身,使得他見慣了世間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他痛恨那些貪官汙吏。而做為歷史上殺性最強的皇帝。他對付貪官的方法可謂是殘酷至極。朱元璋頒佈昭令,凡貪汙銀兩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絕不姑息。並且朱元璋還表示,這條昭令適用於整個大明王朝,從地方到中央,不論是誰敢貪汙的絕不輕饒。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貫等於一兩銀子的大明寶鈔已經貶值到票面價值的20%之下,按照對糧食的購買力折成人民幣不過兩三萬元。朱元璋採用更加嚴苛的貪贓枉法八十兩銀子處死的標準。按這個比例,現在一些村官貪汙幾千萬元,夠斬上萬次頭、做好幾萬次皮囊了。

明朝先後處死了15萬名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員152人。明朝大太監劉瑾,所貪錢財可抵國庫,最後被凌遲3357刀,千刀萬剮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錢從劊子手處買其血肉,或蒸、煮、燒、烹,和酒而食。處罰貪官的嚴厲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後來死刑較為人道,貪官再次勃發。萬曆十二年(1584年)冬,蟄居14年的海瑞奉召出山,擔任“中紀委書記”和“中組部部長”。海瑞認為當前處罰貪官汙吏的刑法太輕,應該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立法:貪贓枉法八十貫論絞。他還提到朱元璋將貪官剝皮填草,作成人皮口袋掛在公堂上懲戒後任的辦法。

縱觀明朝接近三百餘年,由於內閣的成立,而每個時代都是讀書人當道。明中後期大量的當官的與東南商賈勾結。貪汙之大,讓人瞠目結舌。

崇禎時期最有錢的不是皇帝而是內閣,經歷過洪武的文官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天下只是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們想的卻是儘量多撈一些,至於國家是否會被滅亡那是你一個人的事兒。當時在賑災及剿滅各地農民起義的時候崇禎手上已經沒有什麼錢了,所以要內閣做出表率,讓他們帶個頭希望各級官員可以貢獻出一部分私產。國難當頭、一位60多歲的普通老百姓、顫顫巍巍的來到戶部熱淚長流、捐出了自己一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得知後很是感動、

  賜封其為“錦衣千戶”之職、老百姓們為了救國傾其全部家當。而那些穿著綾羅綢緞、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們呢?內閣首輔魏藻德只捐了6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了一萬兩、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幾千兩幾百兩。跟老百姓想比百官顯得更加的不堪、甚至為了逃避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就是為了做給崇禎看、我就是沒錢了、你能把我怎麼著。看到這樣的情況、崇禎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個富豪、崇禎想讓其帶頭捐獻10萬兩、好讓其他大臣效仿。讓太監去問周奎要錢時、他又哭又鬧並稱沒有那麼多銀子、說的自己是個清廉節儉兩袖清風的好官、最後只肯捐一萬。崇禎退讓了一步並堅決讓其在捐出一萬兩來、奇葩的周奎竟然進宮去找自己的女兒、

  周皇后讓其深明大義、自己掏腰包給了周奎5000兩、這周奎卻將女兒給的5000兩隻捐出3000兩、剩下的2000兩補自己的虧損、難道都不想想、國不在要錢有什麼用呢。最後零零散散籌集20萬兩、崇禎徹底絕望了、身為皇帝他已經低聲下氣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國、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國,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大明覆亡、那些權貴們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家、家產上繳充當國庫。如果當時大家都齊心協力或許明朝還不至於覆亡。

各級官員結黨營私,上至內閣下至鄉村小吏無一不在這個巨大的漩渦中,就算當時的皇帝知道了此類事情之後除了殺戮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甚至這樣也沒有阻擋住貪腐的腳步。最後就算是官田也出現了問題,江浙一帶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級官員轉移到自己人手中。

  軍屯中的良田被將領與當地富戶所佔有,在國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貧瘠的土地。內閣中多數都有利益糾葛,南方的商業繁華,他們卻又免除了商稅而後增加農稅,中飽私囊導致了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後期的農民起義遍地。

所以說大明朝,富裕的是南直隸附近的大戶們。至於老百姓,能吃飽喝足就已經不錯了。在哪個時代都是這樣。

好了,我是千河。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應該說在明初,大明的吏治還是很廉明的。因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的好幾個親人就是因為貪官汙吏而死,所以終其一生他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汙吏。


為了整治貪汙腐敗,朱元璋不惜以重典整治吏治。其中有這麼兩條最著名,一是規定凡是貪汙超過60兩以上白銀,直接判處死刑;二是在各地建立城隍廟,將貪官汙吏剝皮後內填稻草置於城隍廟以儆效尤。

不得不說,雖然明初貪汙腐敗還是屢禁不止,但是相對於其他時期,明初吏治還是相當廉明的。

但是,等到了明末,大明官員幾乎無人不貪。

京債

“京債”,說起京債,首先得說說明末吏治的腐敗。在明朝末年,朝廷官員不再是以誰賢能來舉任官職的,而是需要用錢去吏部買,越是肥缺越是價錢高,因此每到派官的時節,吏部總是顯得異常熱鬧。

有錢買官的當然自己掏錢買,那沒錢也想當官怎麼辦呢,不用急,只要你關係硬,有人肯為你作保,京城便有豪門大戶出來借錢給你,當然利息會很高,這便是“京債”。

可想而知,借了高利貸的官員,如果不貪腐他們的債怎麼還呢,所以,明末無官不貪。

受賄之魁-言官

有明一朝,朝廷官員最怕誰,最怕言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御使,他們身上往往擔著風聞奏事之權。可是,到了明末,這些人才是官員中貪汙的主力軍,且絕對都是鉅貪。


集體腐敗之下,很難有人獨善其身,縱使身為皇帝,大明後期的君主也對這種現象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帝國的蛀蟲逐漸將大明蛀空。


史海鉤沉


各朝各代都存在貪腐現象,但是明朝帶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貪腐現象最嚴重,明朝也是歷朝歷代中財政最困難的一個朝代,按理說朝廷沒錢,說明收上來的稅少吧,但是老百姓的稅負確實越來越重,以至於明末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口號在老百姓中很有市場,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財政一直都是個大問題,明朝的稅收基本上可以說是窮人納糧、富人納涼,國家的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窮苦百姓,這種制度在明初百廢具興的時候,人口凋敝,商業不發達,還能夠滿足國家正常所需,但是在明朝國力鼎盛時期,這就會出現很大問題,人口增多,勳貴和士人階層的數量也在增多,可收稅的田地卻在減少,同時商業繁榮,但是卻收不上多少商稅,國家的財政很大程度上都在依靠於那些貧苦的自耕農,這就造成了朝廷缺錢,而地方上有很多的豪富,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造成中央對地方控制減弱,而遇到兵事,朝廷用錢就得加稅,最終還是將負擔壓到了窮苦百姓身上。

再說官員貪腐,其實官員貪腐有部分貪腐的是國家財政,但更大程度上是與地方豪強大族的勾連,這些地方豪強大族在官員中大力培植羽翼,收買官員,對朝廷的一些政策進行阻撓,明朝時不時出現的各種黨爭,背後莫不有地方大族的影子,最後窮苦百姓的負擔是越來越重。


Freed4om


首先就建國而說明朝正是人民選擇的結果,有句話“得國之正,唯漢與明”。這兩個朝代都是農民階級反抗暴政推翻統治的結果。

明朝,是漢族最後的一個皇朝,從氣節上來說,天子守國門,哪怕兵臨城下也不會退縮一步,直到崇禎帝吊死煤山之上,沒有一步退讓。

從政治上來說,明朝是比較開放的了,皇帝非常尊重大臣和百姓的意見,大臣不同意,他也會很難受。

從外交來說是可比唐漢了,不管鄭和下西洋或者大軍徵安南,都是很不錯的,萬國來朝。

說起明朝的腐敗現象其實和其他朝代不無不同,一般就是指官場腐敗、軍事腐敗。

一、明朝的言官曆來都是專門監察腐敗現象的,到了明末,這個現象就被漸漸打破了。因為腐敗的風氣已經影響到言官了。監察御史在對各地的官員進行監察的時候,會直接對他們進行敲詐,如若不從就羅織罪名,後果自負。

二、賣官鬻爵。明末時期,買官現象頻發。官位越高油水越多自然價格越高,買官者花錢買官當作生意,得位後自然要從百姓身上或公款侵吞上幾倍的拿回。官怒民怨這種情況在京城此起彼伏,難以管控,不少百姓就開始鬧民變。

三、軍隊的腐敗。到了明末,明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各級軍官貪汙軍餉,剋扣軍糧。一個士兵的錢被軍官剋扣之後,還要被迫拿出一些“孝敬”兵部官員,實際拿到手的錢少得可憐。史料記載,一次閱兵儀式中精銳部隊的士兵面如菜色,冬季沒有棉衣更有甚者居然有幾名士兵倒地不起。這還是精銳部隊其他部隊只會更嚴重。

四、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寵信,權勢益熾,跋扈不可制。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廠,所領緹騎倍東廠,勢力大大超過東廠和錦衣衛。宦官不僅在政治上弄權,而且在經濟上貪汙受賄,巧取豪奪,勒索大量財富。宦官專權,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不安。





刺蝟的vlog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朝代。明朝初期人口9000多萬,到了萬曆年間,人口近2億,是元朝最高人口數時的2倍。據靠譜的分析,明代的GDP佔世界的45%,是那個時代的超級大國。它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了一批商業化集鎮。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伴隨著官員的腐敗。有人甚至說,明代的經濟的發展,腐敗是其潤滑劑。明朝作為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帝國,與其他朝代相比,它的腐敗具有其特殊性、獨創性。 

眾所周知,大明締造者朱元璋平生最恨貪官,對於腐敗官員更是零容忍。規定官吏貪贓到鈔六十兩以上的梟首示眾,且處以剝皮之刑,府、州、縣衙門左首的土地廟就是剝皮的刑場。如此重刑,仍不能阻止貪腐,朱元璋自問:“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他一氣之下,規定今後犯贓的,不分輕重都殺了。在他的重拳之下,貪腐之風得到有效遏制,但他死之後,貪贓枉法者一浪高過一浪,最終沖垮了明朝的大堤。

我們知道,朱元璋給官員們設定報酬非常低,這些的報酬無以養家,更不可能讓其有尊嚴的生活。與此不對等的是,權力恰恰掌屋在這些官員的手裡,當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或選擇性監督時),利用權力進行商業尋租成為一種可能。朱元璋死後,其繼任者通過變通的方式,給大小官員增加了許多收入,這些收入處於半合法地位(相當於現今的“灰色收入),其數額常常是工資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這還不算,官員們開動腦筋,創造出了一系列的發財花樣。如果說,中前期的明代官員對貪汙受賄還有所遮掩,到了晚明,他們就公開化了透明化了。

權力尋租是明代最大的貪腐問題。比如,明代監察機 構設計得相當縝密,對官 吏的監 管無孔不入。但在中央高度集權的明代,任何權力都可以變現,任何權力都可以被收 買。監察的力度有多大,收 買的力度就會有多大。 明朝都察院各御史首先成為賄 賂對象。他們的考績、糾察與舉劾等權 利,被打捆收購,到了明代中晚期,監察機 構失去作用,它本身就成了一具腐敗透頂的屍體。高高在上的巡按御史卻成為貪 汙受 賄的一支主力軍,史載:“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賄 賂,剝下媚上,有同貿易。” 

上層官員“有同貿易”,中下層官員腦洞大開。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開闢貪汙新戰場:利用“驛站”(政府接待辦)大發橫財,利用“火甲(消防和治安費)”轉嫁負擔,利用“鋪行(商戶的鋪子)”大發模財,利用“軍屯(士兵開墾荒地)”倒賣糧食等等。當貪汙成為明代官場的一種潛規則,昇華為一種地下文化時,明代的毀滅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香水老熊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其實每個朝代的滅亡還不都是一樣,官貪而民困。

明朝有三個特色,一是宦官勢大(魏忠賢等),二是密探繁多而刑罰殘酷(東、西廠,官員人人自危),三是官員結黨(東林黨等,別以為結黨是什麼好現象,它會限制官員的提升與褒貶,使各個黨派之間大肆攻伐、打擊異己,導致政壇不穩。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明朝建立後,明太祖又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各種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

明朝統治者通過廢除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以八股取士和在地方設立三司等措施和制度,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

明朝前期,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鼓勵墾荒, 進行屯田,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前代,除水稻等糧食作物外,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種植廣泛,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國普遍載種。從國外引進玉米、甘薯、菸草等糧食和經濟作物,也是明代農業的一個特色。明朝的紡織、制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明朝的商業和城市獲得了空前繁榮的發展。

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在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蘇州等地,有許多以絲織為業的“機戶”,他們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幾十臺織機,開設機房,僱傭機工進行生產。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傭工人,他們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維持貧困的生活。蘇州城裡有機工幾千人。“機戶出機,機工出力”就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個別地區和生產部門,在全國範圍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譴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鄭和的船隊成為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使者。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搭乘鄭和的寶船來中國訪問,明政府對他們給以熱情接待。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航海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明朝中期以來,中國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擾。戚繼光等愛國將領,在人民支援下,肅清倭寇,這是歷史上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一次勝利。16世紀,西方殖民者相繼來到中國沿海地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殘酷地迫害異己、鎮壓人民。土地集中達到驚人的地步。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賦稅剝削,加上災荒連年,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在陝北爆發,湧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被擁戴為闖王。李自成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農民軍攻佔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


棟棟說史


引言:

封建王朝的朝廷的腐敗和皇帝的賢明與否密切相關,在明初的時候皇帝勤勉吏治清明,但是到了中後期的時候就出現吏治腐敗的情況。這當然和歷史上的其他王朝是一樣的,但是明朝相較於其他王朝還是有區別的,我是夏目愛看書,帶你看看大明王朝。

大明風華,洪武墊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得國最正的皇帝,由於朱元璋在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苦,親眼目睹過賑災的錢糧被各級官吏多貪汙,所以在做上皇位之後用重刑來懲治貪官汙吏。用朱元璋的話就是:“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同時洪武皇帝為了監督管理不單單有錦衣衛還設立了檢查的官吏,以防官員坑害百姓。當時的地方檢察官員主要分三類常駐的以及不定期的巡撫和考察,包括布政使,按察使和監察御史。

常駐的監察御史職掌為:“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記巡按監察御史執掌為:“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明史.職官》

監察御史可以說權力非常大,但是僅僅是監督仍然讓朱元璋不放心,於是在進行對官員教育的同時還鼓勵“民告官”,鼓勵老百姓“越級上訪”。朱元璋在《大誥》中明確寫到:“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詞排陷,一時不能明其公心,遠在數千裡,情不能上達,許本處城市鄉村耆宿赴京面奏,以憑保全。”也就是說老百姓上訪的時候若有各級官員阻攔,誅其九族,手持一本《大誥》一路暢通無阻,各地均不敢攔截。

永樂,仁宣吏治清明

洪武之治之後出現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無論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還是明宣宗朱瞻基都是賢德的皇帝,在位期間重用內閣大臣三楊,吏治清明。朱棣上位之後在國計民生上大修水利,發展農業。明成祖鼓勵之言進諫對臣下說:“君子為國不為身,故犯顏諫諍死且不避:小人為身不為國,為諂媚面諛,以苟富貴。”明成祖不是說說而已,為了鼓勵大臣進諫還特地編撰了《歷代名臣奏議》,以古今名人為榜樣來教導大臣直言進諫。

仁宣之治的時候,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的時期因為賦稅的問題以及明成祖多次出征塞外,雖然說打擊了北元的勢力平定了邊疆,但是確實的國內的經濟陷於崩潰大量的農民起義出現。在經過調查之後仁宗皇帝發現由於高額的賦稅使得農民流離失所,於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起義就是讓耕者有其田,同時減免賦稅。宣宗皇帝朱瞻基再決定反腐之後率先清洗監察機構——督察院,選用公認的清官顧佐帶頭,開始全國性的反貪反腐。所以說在仁宣之治的時候明朝的吏治可以說是最清明的。

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朝廷大換血,奸臣當道

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一定是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如果說土木堡之變不僅僅只是精銳傷亡,而且還有大量的功之臣,那麼奪門之變整個朝廷之中有骨氣,有君子氣概的人統統都被清算,其中包括北京保衛戰中的頭號功臣于謙。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親征瓦剌,將六部九卿大臣全部帶走,最後這些人全部客死他鄉,隨行滅亡的還有二十萬精銳大軍。當然這些只是傷了明朝的皮肉,從後面的北京保衛戰以及明代宗的登基我們可以見到,雖然損失巨大但是明朝的根基力量還是在的,但是奪門之變直接導致了明朝自由落體式的衰敗。

奪門之變本質上是一群無恥之徒發動的異常篡位復辟,復辟者朱祁鎮可以說是一個昏君,而且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國家穩定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奪門之變的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朱祁鎮已經重新登上皇位,大量的忠臣良將直呼這是謀逆。當權者和復辟的功臣當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最後演變為一場屠殺,因為當時但凡有一點良知底線的文人都知道什麼是正統,而此次事變留下的全是阿諛奉承之輩,明朝吏治徹底腐敗。

雖然之後大明的皇帝也多次進行改革,但是都不能徹底施行。特別是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皇帝昏庸,更是有賣官鬻爵的事情發生,明末的時候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吏治的腐敗。其中結黨營私最為嚴重,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文官集團的勢力逐漸增強,黨派之爭又盛行,也可以說明朝就是亡於官員的腐敗。

腐敗的根源

腐敗通常就是離不開“貪”字的,雖然在明朝的中後期貪腐橫行其實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海瑞曾說過:“設百官如家奴,視國庫如私產。”這就是明朝的真實寫照,相較於明朝的宗室而言,明朝當官的薪資真得是少的可憐。

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七品,七石五斗;從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從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

一石約為5元,這樣的話正一品官47萬年收入,正七品4萬年收入。清官海瑞是縣長正七品官,也就過年的時候吃一頓肉,官右都御史,結果在死了之後連棺材都買不起。再比如吏部尚書吳琳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全奉獻給大明,到晚年為了生計還要種地。

相較這些全心全意為大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而言,朱氏子孫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嘉靖四十一年的時候,地方稅收為四百萬石,而諸王府的祿米需要八百五十多萬石,所以說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都深受其害。這些大臣也就不得不鋌而走險,最後政治開始腐敗,文官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抱團,崇禎皇帝在自殺的時候都沒有湊齊軍餉,大明就這樣亡了。

大明王朝的腐敗總結:

封建王朝的腐敗和君主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大明王朝的腐敗也是由於朱元璋本人的祖訓有關係,想把天下作為朱家人的天下,顯然事不合情理的。上有大臣死無棺槨,下有百姓生無田畝,可以說只要君主不行或者說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最後大明王朝也出現了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賦稅嚴重,官員工資低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腐敗與滅亡。

我是夏目愛看書,你覺得大明王朝腐敗嗎?


夏目愛看書


在明朝,官員的腐敗問題極為嚴重,從明朝初年,到明朝滅亡,腐敗問題一直都十分普遍。即使明朝的統治者曾制定法律嚴懲貪腐官吏,但從整體看來,得到的效果並不明顯,明朝的腐敗問題並沒有因為嚴苛的刑罰得到解決,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個:其一,明朝並沒有一個清廉的政治環境;其二,明朝的法律看似嚴苛,但卻無法有效執行,難以懲戒腐敗的官吏;其三,明朝官員的俸祿低,而且日常開支還不少,不索賄無法養家。

腐敗的社會風氣明朝的腐敗問題一直都無法根除,而且還愈演愈烈,在明朝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股歪風邪氣,幾乎是無官不貪,到最後皇帝都開始默許官員貪汙,可想而知,明朝的官場風氣腐敗到了何種地步。

大官向小官索賄,小官就直接從百姓身上索要錢財,這樣的風氣逐漸成為明朝官場的一種常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只能接受這種社會現實,選擇同流合汙。在明朝末年,官員的貪汙之風更加盛行,甚至還有人公開買官,各種官職明碼標價,統治者明知如此,卻無可奈何。

當這種不正常的社會風氣逐漸演變成一種常態,所謂的廉潔守法就形同一張廢紙,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種貪腐風氣浸淫之下,即使有官員想要廉潔奉公,恐怕也只會被大部分的腐敗官員所排斥,就如同海瑞在明朝無法得到重用一般。當所有人都不以貪汙為恥,就會導致腐敗的官員如魚得水,清廉的官員寸步難行。

總的來說,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官場環境,在這種腐敗的環境之下,培養的也只能是腐敗的官吏。

無法有效執行的法律在明朝初年,明太祖規定嚴懲貪汙官吏,所用刑罰十分嚴苛,官員貪汙超過60兩白銀就要被剝皮實草。不過在明太祖之後,對貪官的懲處力度不斷降低,這致使那些貪官們的顧忌越來越少,而腐敗的念頭卻不斷滋生,直接導致貪官越來越多。

在弘治時期還曾規定“但有職役者,受財八十貫處以絞刑”,但是到了萬曆時期,絞刑已經改為“受財枉法至滿貫絞罪者,發附近衛所充軍”,死刑已經被改為流放。律法對於官員貪汙的處罰越來越寬鬆,自然不能對那些貪官們形成有效的震懾。

刑法的鬆弛,如同對貪汙腐敗的縱容,而明朝無法有效打擊貪汙官吏,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皇帝的包庇。太監李廣因為貪汙受賄、搶奪民田被彈劾,最後卻被孝宗皇帝壓下,明朝的最高統治者對貪官的包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腐敗的盛行。而且明朝對於貪官的姑息極為嚴重,到了後期甚至是“敗軍之將,可以不死,贓吏鉅萬,僅得罷官”,這樣的結果讓一部分清廉的官吏主張恢復明太祖時期的刑罰。

在正統六年,有御史大夫上書稱:貪汙冒法者,置之重典,則貪風息矣!

在萬曆時期,海瑞上書要求嚴懲貪官:因舉太祖法剝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貫論絞,謂今當用此懲貪。

這些官員要求嚴懲貪官,也反映了他們對明朝放縱貪官的不滿,不過明朝對於貪官的放縱也與明朝的統治者有關。明初的皇帝大多十分勤政,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貪圖享樂,致使朝中大臣相互爭權奪利,一些奸佞之輩結黨營私,面對這樣的局面,皇帝卻碌碌無為,甚至自己都成為了腐敗的一份子。明朝的萬曆皇帝以太監為礦監,這些太監明目張膽的為皇帝斂財,無人敢管,也無人能管,這樣的局面又如何能打擊腐敗的官吏。

低微的官員俸祿明朝的官員公開受賄,也與官員的俸祿低有關,大部分的官吏收入低微,甚至無法養家餬口,只能靠著收取賄賂增加收入,生活的壓力迫使這些人不得不貪。

在明史中就有記載: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且明朝還實行折俸制度,所謂折俸就是將一些貢品按照一定的價格折算成俸祿發給官員,這就導致官員實際得到的收入比規定的俸祿還要低。

國初定製,百官俸給皆支本色,如七品官月支本色米七石,足以養廉。後改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拆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拆色,又改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餘皆拆色。拆色以鈔為準,米一石拆鈔十五貫或二十貫。鈔法不行,不值一錢。布一匹值銀不過五錢,折米二十石。

官員的收入包括米麥等實物,還有一定比例的寶鈔。但寶鈔不斷貶值,導致官員實際的收入越來越少,這讓一些靠著俸祿養家的官員日子過得十分困難,連溫飽都是問題,又讓官員如何養家,自然只能靠著受賄維持生活,這樣的現狀根本無法遏制腐敗問題。

曾有官員稱:今在外諸司文臣,去家遠仕,妻子隨行,然祿厚者月給米不過三石,祿薄者一石、二石而已。其所折鈔,急不得濟。九載之間,仰事俯育之具,道路往來之費,親故問遺之需,滿罷閒居之用,其祿不贍,則不免移其所守,此其所以陷於罪者多也。

平時需要養育子女,孝敬尊長,親朋好友之間的走動,官場上的迎來送往,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只靠著微薄的俸祿難以應對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官員為了生計不得不去尋找金錢的來源,受賄自然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一個清官也就轉變為一個貪官。

結語明朝社會風氣的影響,法律對貪官的縱容,以及低微的官員俸祿,對明朝的官場腐敗問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腐敗如同野草一般即難以根除,又容易瘋狂生長。明朝的腐敗問題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社會要想健康發展,消除腐敗必不可少,只有營造一個廉潔清明的社會環境,健全懲處貪腐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貪腐分子,才能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國家!


菜得睡不謝


要說明朝的腐敗問題,可以分階段來看。

明朝前期還是比較清廉的,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民,從小就經歷過人間百態,所以對貪官汙吏是嫉惡如仇。朱元璋為了整治貪官汙吏可謂費盡心思,他曾經制定了中國歷史上首部反腐教材《醒貪簡要錄》,還整理了有關貪腐案件的書籍《大誥》,就是為了讓貪官不再有貪汙的念頭。朱元璋還曾規定貪汙60兩銀子以上的官員就要被砍頭,在這麼嚴酷的要求下,朱元璋在位期間可謂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時期之一了。

而且朱元璋時期就建立了錦衣衛,我們現在對錦衣衛的印象不是很好,多數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其實早期的錦衣衛對整治貪官汙吏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只是發展到後來才慢慢腐化了。

要說窮的話,朱元璋時期也確實窮,因果明朝開國之初剛經歷過戰亂,而且元朝殘餘勢力在敗退漠北之前,將值錢的東西幾乎全部捲走了,明朝開國之初可謂窮的叮噹響,後來才慢漫恢復了。

朱元璋死後,明朝又經歷了爭奪皇位的事件,朱棣上位之後,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為了能在歷史上留下個好名聲,他的勵精圖治並不輸於老爹朱元璋,開創了永樂盛世,這時候明朝其實並不窮,國家方正的蒸蒸日上,可以說是頂峰時期了。

明朝開始有腐敗跡象是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這時候明朝開始出現第一代宦官專權的情況,就是王振,他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導致朱祁鎮被蒙古人俘虜。出現皇帝被俘這麼嚴重的情況,可見國家機制已經出了問題。

在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宦官專權達到了一個高峰,因為朱厚照的貪玩和寵信宦官,導致腐敗日益嚴重。而且宦官地位越來越高,東廠、西廠、錦衣衛這些由宦官負責的機構,權力也是越來越大。

明朝的腐敗似乎都與宦官有關,明朝有許多眾人皆知且名聲非常差的宦官,比如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等,這些都是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他們是明朝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明朝的腐敗是分時期的,早期是非常清廉的,後期就開始日益腐敗,明朝的腐敗與宦官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宦官是造成明朝腐敗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