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一歲多寶寶的情緒?

用戶69330831


一歲多的寶寶時常哭鬧,爸爸媽媽怎麼哄都不哄不好,我作為過來人的經驗是:先冷處理一段時間,等寶寶平靜下來再去安慰他。

現在很多家庭都只生一個寶寶,加上家庭經濟都變好了,父母的認知水平都在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聽從育兒專家的理論,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要正面管教、要有耐心有愛心…

道理是不錯的,但是不能一味地死套在所有育兒的方方面面。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把握好度,父母也要是不是“管教”一下孩子。

16個月的寶寶,已經萌生了“自我”的意識。當他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或者遭受挫折時,“哭鬧”就成為他們宣洩失敗最常用的方式。

此時父母如果能及時給予援助或安撫,大多數孩子都能很快調整情緒。

但也有少數孩子,可能是個性問題,也可能是平時家長縱容過度,會出現持續不止的“發脾氣”階段,不論父母如何軟硬兼施,孩子統統不予理睬,堅持自己的“哭鬧”原則。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站在離寶寶近一點的地方,不要急於去勸慰或打罵,而是安靜地看著他。(確保寶寶的安全即可)

等寶寶徹底發洩完情緒,開始有所緩解時,爸爸媽媽就可以見機行事,對寶寶說:“你現在心情好一點了嗎?想不想到爸爸媽媽這裡來?讓爸爸媽媽抱一下?”

多試幾次,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寶寶最好都會投入到爸爸媽媽溫暖可靠的懷抱中的。

這時候先緊緊地摟著孩子再緩幾分鐘,確定孩子已經從之前的壞情緒中走出來了,才對孩子說:“寶寶,以後有什麼事,要學會告訴給爸爸媽媽聽, 不要只會哭,因為哭鬧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只有把問題說出來,爸爸媽媽才能幫到你,記住了嗎?”

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只要你在以後無數個類似的場景中都使用這段話,孩子慢慢就會懂得,哭鬧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一定要說出來才可以。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掌控自己的情緒。


青絲媽媽


我們那邊那邊有句俗語“2歲的孩子狗都嫌棄”,意思就是孩子到了2歲左右很討厭一點都不可愛了。我們家這位小妞現在才14個月,我覺得她沒以前那麼可愛了。會走路後發現以前那個乖巧可愛的寶寶突然脾氣變壞了,經常哭鬧、發火,扔東西,而且哭起來很難安撫,軟硬不吃,真是令人頭大,好想把他塞回肚子裡。

其實寶寶到了一歲左右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我們就覺得寶寶沒那麼“聽話”了,比如:

1、寶寶覺得“我能行”,父母覺得“你不能”

寶寶會走路後就再也不是那個任由我們擺佈的小寶寶了。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起來了,他們逐漸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到處走,我可以自己拿東西吃,我可以拿我想要的東西,我真的是太厲害了! 可是事實是:經常往一些危險的地方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吃,東西扔的滿屋子都是。

這就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第一次“對抗”開始了,我們讓他這樣,他要那樣,讓他往東,他要往西。所以,對他們每一次的阻攔,都會讓他們發脾氣。


2、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挫敗讓他很憤怒

這時候的寶寶總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什麼都想嘗試一下,比如,我們家的這位每次喂他吃飯,他都要搶著勺子自己吃,結果每次自己都吃不到嘴裡,自己吃不到還哭😭。

3、寶寶自己表達不出來父母也也猜不透

我們家的就經常因為沒有get她的那個點而發脾氣,她現在還不怎麼會說話,有的時候要一個東西就靠指。拿錯個2次她就開始發脾氣了,還會打人,扔東西。

如何安慰寶寶的情緒呢?

1、千萬不要試圖長篇說教

這麼大點的寶寶語言能力有限,只能說詞語,所以理解語言也是隻能理解簡短的詞句,生氣的大腦完全脫韁,更不會聽你的長篇說教了,他也根本聽不懂。

2、不要試圖訓斥管教

我們一般是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不準哭,你再哭我就走了,再哭我不理你了。先不說寶寶能不能聽得懂你的威脅,單是看你此刻瞪著眼睛黑著臉的表情,寶寶就哭的更厲害了。通常情況下,我越兇他哭的越厲害,越委屈,對於一歲多的寶寶來說,來硬的只會起到反作用。


3、使用簡短的寶寶用語

這個階段的他們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語,那麼在寶寶有情緒的時候,使用簡短得寶寶用語溝通。“哎呀,打開了”,“哦,不動了”,等等一些他會說的詞語。

一歲多的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始終陪在孩子身邊,讓他釋放情緒,然後抱一抱孩子,讓他平靜下來,我發現他們就是那一刻鬧,給他一點時間自己就會安靜下來。

有種特殊情況是:有的孩子看到大人不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會直接躺倒在地上大哭,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坐在孩子身邊等她自己爬起來。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緒,但是不會因為你躺地上而選擇妥協。

帶孩子就是打怪升級的過程,我們必須要慢慢的陪練然後鬥智鬥勇,大家就慢慢習慣吧!


蝸牛卡卡的小生活


我家的比你的大兩個月,從來不敢跟我動不動就哭!記得有一次他故意亂丟東西被我兇,他就哭裝可憐博同情,我就沒理他,給他哭去,哭夠了自己就不哭了,孩子這東西你越哄他越矯情,16個月一般都懂了,就不理他,給他自己鬧去,不要哄了,你哄的不是安慰他,是讓他有底氣哭的更厲害!


房地產人的苦逼生活


16個月的寶寶愛哭,軟硬不吃,所以我們認定孩子不聽話?

如果父母們都是這樣認為的那麼一定是大錯特錯的。

孩子不聽話我們需要知道背後的原因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真的不聽話,而是說我們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首先,1歲半的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第一,孩子理解能力有限;第二,孩子認知有限。這兩個客觀條件決定了孩子聽不懂我們講的大道理,而不是說孩子“不聽話”。


第二,不讓孩子做的事偏要做,打了也沒用。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5歲前,孩子的認知是以行動為主的。也就是說孩子手上做的就是腦子裡想的。

對於孩子來說一杯水太燙,我們呵斥到不許摸,燙。但是孩子不懂,他要嘗試一下,剛摸到皮膚就感覺到了燙,這個時候他才知道什麼是燙。

所以我們說一歲的孩子做事情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因為孩子的認知沒有建立,父母給再多的訓斥都不能阻止。

一歲多的孩子如何調節情緒?

首先,不要強行干預孩子乾的事情。我們說了孩子是通過行動認知世界的,父母覺得危險的事情往往粗暴的打斷,不許孩子去做,這樣只會讓孩子情緒更激動。

正確的做法是做好安全措施,盡情讓孩子體驗。比如孩子總喜歡把玩具扔進魚缸,也許他只是喜歡觀察玩具進去水裡的反應。可以給他準備水盆,讓他盡情玩。

第二,無理取鬧的時候儘快離開事發地。1歲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2-3分鐘,離開事發地,換個環境可以讓孩子迅速轉移注意力。

第三,孩子愛哭鬧是因為獨立意識在增強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生出挫敗感。

比如任何事情都想要自己做,但是做不好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哭鬧。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明白孩子內心的長大,以便可以快速的幫助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第四點,愛哭鬧是因為孩子管理情緒的上腦並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孩子不會控制情緒。

對於這一點父母一定要認識到,並且給予孩子足夠的包容和耐心,因為孩子不是想發脾氣,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脾氣。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發脾氣後及時安慰,可以引導孩子如何整正確對待自己的脾氣。

不過對於1歲半的孩子來說,更多的注意力可以放在緩解情緒上,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應該在2歲之後了。


豌豆媽媽育兒


寶寶16個月了,總是哭。和他好好說也沒用,軟硬不吃。

一:一歲多孩子的心理發展

1:寶寶自主意識已經很強了。有些事情想要自己完成。特別對於吃飯這件事,動手意識特別強烈。會跟爸爸媽媽搶筷子,搶勺子。


2:有了分離焦慮,還沒有客體永存這個概念。不知道眼前的東西是永存的。比如媽媽去上班了還會回來,她不知道,他只知道看到的就是存在的,看不到就不存在。

二;一歲多孩子的語言表達還比較弱,無法用語言來說出自己的需求。所以哭泣是孩子引起父母關注的本能

三:處理辦法:

1:首先爸爸媽媽要認識到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感到煩躁而責備他。


2:爸爸媽媽自己情緒穩定的情況下,來處理寶寶的情緒。蹲下來抱著寶寶,拍拍她的背,說,寶寶哭了,寶寶很傷心,來媽媽抱抱,媽媽愛你。

要允許寶寶哭,允許她把情緒發洩出來。不好的情緒就像垃圾,要及時清理。而哭是清理情緒垃圾的最好的方法了。如果爸爸媽媽不讓寶寶哭,那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很可能就會通過咬人和打人來發洩情緒。

3:關注孩子哭背後的需求

寶寶哭泣一定是有原因的,要解決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安撫到孩子。而一歲多的孩子又不太會說話。所以只能爸爸媽媽去猜測寶寶需要什麼?


①:生理需求,餓了,渴了,還是困了,還是生病了?需要爸爸媽媽根據經驗去判斷

②心理需求,想要自己拿東西,做事情。想要媽媽抱

③分離焦慮,媽媽去上班了,寶寶害怕媽媽不回來,看不到媽媽了。安全感受到威脅。

無論寶寶因為什麼原因哭,爸爸媽媽記住一條,允許孩子哭是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第一步。這對她的整個人生都是有影響的。


郭郭親子


當孩子學會走路以後,就成功進入學步期了,這個時候,多半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寶寶終於會走路了,也會咿咿呀呀學說話了,和大人的互動越來越豐富,特別好玩,憂的是:以前乖巧可愛的寶寶突然脾氣變壞了,經常哭鬧、發火,而且哭起來很難安撫,軟硬不吃,真是令人頭大,好想把他塞回肚子裡。

為什麼一歲多的寶寶情緒起伏變化這麼大

1、寶寶覺得“我可以”,家長覺得“你不行”

一歲多的寶寶再也不是那個任由父母擺佈的小寶寶了,他們長大了,自我意識發展起來了,他們逐漸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吃飯、喝水、拿我想要的玩具、走到我想去的那個地方,天吶!這簡直太酷了!

可是事實是:家長總是和我們對著幹,我想往東,他們偏讓我往西,我想玩這個,他們讓我玩那個。

這就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第一次“對抗”開始了,此時孩子們的理性大腦還遠遠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對他們每一次的阻攔,都會讓他們發脾氣。

2、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挫敗憤怒

學步期的孩子總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什麼都想嘗試一下,結果發現好像現實情況不怎麼友善,火速被啪啪打臉了,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讓他們發脾氣:打不開的盒子、剝不開的橘子、翻不開的書,在大人看來,就是芝麻大的事情,卻讓孩子如此崩潰。

3、寶寶說不出來大人也猜不透

當孩子發脾氣初期,其實大人就介入了,會問寶寶怎麼了啊,這時多半孩子都只是哭,因為語言能力還不足,根本無法表達清楚,只能靠大人猜,猜來猜去都猜不對,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著急,越來越傷心。

4、控制理性的左半腦還沒發育完全

人們的大腦分為左右腦,肩負不同的指責,左半腦能夠幫助人類集中注意力,進行邏輯推理,保持穩定的情緒。右半腦幫助人類迅速做出決策,認出熟悉的面孔,隨著音樂的旋律上下舞動,更衝動任性,也很情緒化。

成人一般都是左半腦是主駕駛,控制整個大腦活動,但是寶寶們卻是右半腦占主導地位,所以,情緒化是很正常的,一言不合就哭給你看,而且哭起來難以安撫。

5、秩序敏感期的影響

一歲多的寶寶會進入秩序敏感期,如果熟悉的事物突然改變了原有的規則,發生變化,他們就不能忍受了,認為打破了他的秩序,所以會強烈要求恢復原樣,但是這種情況多半父母不能輕易察覺,而會覺得寶寶無理取鬧。

我兒子最近就因為秩序敏感期的原因經常發脾氣,有時候是因為積木沒有拼成他想要得那個樣子,有時候是因為我把長麵條剪成了短麵條,有時候又是因為睡覺被我挪動而改變了姿勢,如果我沒有及時get到他生氣的點,他就會生氣哭鬧,跺腳轉圈,用四個字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一臉懵逼啊。

學步期的寶寶發脾氣時候,大人軟話硬話都有可能不起作用,油鹽不進,其實不是他們不聽,而是確實聽不進去,大腦被衝動情緒的右腦控制了。

如何安慰寶寶的情緒呢

1、不要試圖長篇說教

學步期的寶寶因其語言能力發育有限的特點,只能說詞語,所以理解語言也是隻能理解簡短的詞句,在寶寶生氣的時候,大腦完全脫韁,此時,更不會聽你的長篇說教了,根本聽不懂。

2、不要試圖訓斥管教

有的家長會認為,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你再哭,再哭我就走了,再哭我就打屁股了。此時,先不說寶寶能不能聽得懂你的威脅,單是看你此刻瞪著眼睛黑著臉的表情,就足以火上澆油了,寶寶們此刻只會覺得:我現在很傷心,很生氣,我媽居然不能理解我。通常情況下,你越兇他哭的越厲害,越委屈,對於一歲多的寶寶來說,來硬的只會起到反作用。

3、幫助寶寶說出此刻情緒

寶寶們有委屈有難處說不出來才會發脾氣,鬧情緒,此刻,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所以,先蹲下來看著寶寶,對他說:寶寶很生氣!現在很生氣!對不對?或者是:我知道寶寶傷心!很傷心!

可以重複這樣,說出寶寶的情緒,當寶寶知道家長沒夠感受到他的情緒以後,漸漸平復心情了,再去給寶寶講道理,找原因,對於一歲多的寶寶,可以在他情緒差不多穩定以後,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換個事情給他做。

4、使用簡短的寶寶語

這個階段的寶寶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句,那麼家長在他發脾氣的時候,也要使用簡短得寶寶語開溝通,太長的話是他們無法理解。

“玩具壞了!寶寶傷心!拼好!把他拼好,對不對?”

“生氣,寶寶很生氣,盒子打不開,好,我來幫你,打開盒子,打開盒子”,就類似這樣四五個字的詞往外蹦,就像寶寶自己說話一樣。這樣,才算把溝通的頻道對上了。

5、別忘了愛的抱抱

學步期的寶寶規則意識和自控能力還沒那麼強,所以,家長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要多一些耐心,始終陪在孩子身邊,說出他的感受,讓他釋放情緒,然後抱一抱孩子,讓他平靜下來,這是個過程,需要家長幫助孩子一起學習情緒控制能力。

有種特殊情況是:有的孩子看到大人不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會直接躺倒在地上大哭,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坐在孩子身邊等她自己爬起來,表明家長理解你的情緒,但是不會因為你躺倒而選擇妥協。

另一方面,孩子會發脾氣了,也說明孩子在成長,有思想了,家長也要鬥智鬥勇,懷柔迂迴。


墨仔媽媽育兒


一歲多的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的情感意識。在寶寶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發脾氣,經常以哭鬧,跺腳的方式表達,媽媽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寶寶呢?

  • 仔細觀察寶寶有什麼樣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需求媽媽應該及時滿足寶寶。比如說寶寶想要玩某個玩具但是夠不著,寶寶又表達不出來就會哭鬧,媽媽可以及時幫忙給寶寶拿過來。或者是寶寶在家裡呆的時間長了,想到戶外活動媽媽就不要逼著寶寶在家裡待著。有些寶寶在家呆的時間長了就會發脾氣,但是隻要你帶他到外面看看他就不哭鬧了。
  • 若寶寶是無緣無故發脾氣時,媽媽要保持冷靜,可以讓寶寶自己哭一會兒。後者讓寶寶一個人呆一會兒,等寶寶平靜下來媽媽再過來陪寶寶。
  • 如果寶寶有不合理的要求而發脾氣時,不要馬上去哄,或是百依百順的滿足寶寶的一切要求。這樣等於強化了寶寶日後發脾氣的行為寶寶會發脾氣越來越厲害,因為寶寶認為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能夠達到目的。
  • 寶寶發脾氣時媽媽不要不高興,或者對寶寶發脾氣,這樣會使寶寶的脾氣越來越壞甚至產生抵抗情緒。
  • 寶寶發脾氣時,媽媽可以和寶寶玩遊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若寶寶還不能安靜下來,媽媽可以忙自己手頭的事情。同時也注意觀察寶寶是否安全,待寶寶安靜之後媽媽再過來陪寶寶,並對寶寶進行為教育,告訴寶寶你這樣做會傷媽媽的心媽媽希望寶寶以後不要這樣做。然後可以和寶寶玩玩遊戲,這樣寶寶一定會笑的很開心的。
  • 寶寶發脾氣也可能與分離焦慮有關係,大多數的媽媽在寶寶一週歲以後都出去工作了。因為媽媽工作繁忙平時對寶寶關心的不夠,寶寶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引起媽媽的注意希望媽媽多關心自己。媽媽可以平時抽時間多陪陪寶寶,給寶寶講講故事,給寶寶一個擁抱,安撫寶寶的情緒。和寶寶多說說話,告訴寶寶媽媽很愛他,理解寶寶是想媽媽了,媽媽希望寶寶做一個乖寶寶。對寶寶多一些安撫,多一些關心寶寶就會減少一些哭鬧。

可愛的愛笑的萌萌


16個月的寶寶突然就情緒敏感,動不動就哭,這種情緒的來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1. 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2歲以內的寶寶,還處於高速發育期,依然缺乏足夠的自理能力,比如說吃飯、睡覺、大小便等等都需要大人的幫助和照料,所以,當寶寶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通過哭聲來提醒父母;

  2. 寶寶生病了,這個是較為常見的現象,就需要觀察寶寶是否有腸胃不舒服、頭疼發熱等症狀,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可以觀察哭聲是否有不耐煩的大哭,並且怎麼都止不住的情形之下,考慮寶寶是否生病了;

  3. 寶寶的情緒不佳,一般來講,決定1歲多寶寶情緒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要知道孩子的觀察力是十分驚人的,他們能夠直覺地察覺到身邊最親密的人的情緒變化以及心理真實情感,這種變化和情感能夠直接作用到孩子的情緒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開始進入心理敏感期。


以上三種情況,生理需求和寶寶生病是非常容易甄別的,唯有第三種情況,寶寶的心理敏感引發的情緒問題,往往容易被父母所忽略,從而錯過寶寶的最佳心理矯正期,所以,在育兒過程中,時刻觀察嬰幼兒的心理變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作為一名智慧媽媽,在面對寶寶的不穩定情緒時,又該如何教育和引導呢?

第一、對待孩子時,時刻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

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父母順利的成為孩子的第一任情緒導師,因此父母需要時刻保持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寶寶,千萬別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寶寶是非常聰明的,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也非常棒,聊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有一位好朋友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叫莎莎,遺傳了爸爸媽媽的缺陷,長相有點不盡如人意,雖然說母不嫌子醜,但是偏偏好朋友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顏狗”,因此,總是感慨為什麼女兒長這個樣,經常在女兒面前唉聲嘆氣,幾乎每次見女兒都是一言難盡的表情,久而久之,莎莎漸漸的感覺到“媽媽並不喜歡自己”,對於一些不太友善的表情,也能一眼識別,並且用哭聲來表情受傷害怕的情緒。

要知道,小寶貝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最熟悉的氣味和聲音就是媽媽,對於情緒的各種敏感反應也源自於媽媽,千萬不要以為寶寶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只是不懂的如何用言語表達,而哭聲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說,寶寶是通過父母來探索這個世界的,隨著身心的不斷髮展,就會開始學習父母去表達個人的情緒。如果你希望培養一位積極健康的寶寶,那麼父母也要學會管理個人的情緒,去影響寶寶。


第二、及時疏導寶寶的壞情緒

不要以為寶寶天真無憂,實際上也有煩惱,或者說是一些較為複雜的情緒,我們統稱為壞情緒,大人有了壞情緒都會想方設法的去紓解去宣洩,然後寶寶的行動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幫助來排解到負面情緒,否則久而久之,這種負面情緒就會愈加沉重。

那麼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去疏導寶寶的壞情緒呢?不妨嘗試著三個方法:

  1. 晚上睡覺前,和寶寶來一次覆盤,讓寶寶分享今日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者引導寶寶傾述內心的感受和一些想法,面對一些負面情緒,父母一定要及時的開解,儘量做到讓寶寶不要含淚睡覺,今日事今日畢,今天的不開心也要在睡覺前一一化解。

  2. 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父母一定要給予充足的耐心和正確的引導,打罵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倡導虎媽式的鐵血教育,也不推崇人性化關懷,一定要實事求是的去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力爭做到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這個過程當中,父母只是一個輔助性作用,給以孩子的是方式方法,更多時候還需要依靠孩子的個人消化。


  3. 引導寶寶將壞情緒轉移到另外一些對任何人都無害的一些事情上,比如說,玩遊戲、愉悅的親子互動等等。


第三、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

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玩遊戲是開啟寶寶EQ和IQ的最佳方式,能夠塑造寶寶豐富的情感。其實現在許多爸爸媽媽都很樂忠於把寶寶送到早教中心,或者購買大量的玩具來轉移寶寶的注意,這樣父母就能騰出手來做自己的事情。

實際上,對於玩具僅僅只是培養寶寶興趣和喜好的一種方式,對孩子情商以及心理素養的提高最有效的還是親子游戲,比如說,一些角色扮演類的遊戲,大人和小人可以進行互動,在寶寶在遊戲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情感體驗,塑造出獨屬於個人的情感特點;亦或者是參加一些親子運動會之類的節目,親子協作,不僅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同時也能讓寶寶有更加廣闊的心胸和健康樂觀的心態。


所以,16個月寶寶進入情緒敏感期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時刻關注,並作出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順利幫助寶寶走出敏感情緒,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以上配圖選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燕旅聊育兒


一歲多的寶寶,因為逐漸的有了自我意識,而且有了強烈的情緒表達,很多的時候,不想按照大人的安排來,一旦不如意大人的安排,就會哭鬧。



這代表這寶寶長大啦,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歷程。這個時候的寶寶好奇心強,動手能力也強,小腿邁得很快,稍不注意就會給家長弄一個災難現場。為了寶寶的安全,家長都會對寶寶的很多要求說“不”。

可是寶寶小,並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苦心,只是覺得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自己不高興了,哇哇大哭起來。


比如寶寶吃飯的時候,已經有意識的表達自己想吃什麼,不想吃什麼。如果家長不滿足寶寶要求,寶寶就會大喊大叫,哭鬧不止,直到家長按照他的意願來。

比如寶寶想出去玩,但是家長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帶寶寶出門,寶寶就會哭鬧。因為對於寶寶來說,外面的世界總是那麼的有吸引力,那麼好玩,為什麼不讓我出去玩?

比如寶寶想自己端著水杯喝水,家長擔心寶寶拿不穩,燙著了自己,不允許寶寶自己喝。寶寶就會大哭大鬧。


其實寶寶發脾氣是很正常的,就連我們大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呢。更何況是寶寶呢。我們家長在寶寶發脾氣哭鬧的時候,不要訓斥寶寶,更不要打寶寶哦。因為言語上的訓斥和體罰,雖然會強制寶寶安靜下來,但是也會讓寶寶壓抑自己的情緒。寶寶的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就如同火山一樣,把能量積聚在心底,等到哪一天突然爆發的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當寶寶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體諒寶寶的情緒,給寶寶一個釋放的機會。

寶寶小的時候就應該該哭就哭,該鬧就鬧,這樣才能讓孩子認知到各種情緒的存在,同時培養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力,這是最基本的情商教育。


寶寶之所以哭鬧,肯定是心裡不舒服,想法得不到大人的贊同。比如不給寶寶想要的玩具和零食。這個時候,既然寶寶想哭,想發洩,那就讓寶寶哭。

其實寶寶哭也是看人和時間的。因為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已經知道了看大人的臉色。如果大人一直哄他,說明大人很在乎這件事,寶寶反而越哭越來勁。相反如果大人對寶寶哭這件事不在意,寶寶自己哭一會就覺得沒有意思,也就不哭了。

其次弄明白寶寶為什麼發脾氣哭鬧。


每個寶寶其實都是單純快樂的寶貝,都是愛笑的小天使。那麼寶寶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的。

寶寶為什麼發脾氣呢?這是家長要弄明白的問題,也方便家長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

①身體不舒服:寶寶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時候,自己還不能清楚的表達出來。只有通過哭鬧來給家長信息:我不舒服。

②要求得不到滿足:這一類是最常見的,想要好玩的玩具,想吃好吃的東西,想出去玩,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③安全感缺失:一歲多的寶寶,對父母家人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有些寶寶還是很認生,一旦見不到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親近的人,就會哭鬧。

再次利用寶寶喜歡的事物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雖然發脾氣,哭鬧,但是寶寶對某一件事情的專注力還是很短暫的,注意力也是很容易被轉移的。


所以當寶寶哭鬧不止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寶寶喜歡的玩具、食物、遊戲等,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因為吃不到想吃的零食而哭鬧,媽媽可以拿出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對寶寶說:“哎呀,看看這個玩具真好玩哦,我們一起來玩吧。”又或者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這個遊戲對於大多數的寶寶都有吸引力哦。寶寶很快就忘記了為什麼要哭了。

最後給寶寶一個愛的擁抱。


媽媽的懷抱是寶寶感覺最溫暖和安全的地方。雖然寶寶調皮、淘氣、愛哭,但是在媽媽眼裡依然是我們最愛的寶貝。

平時我們要多給寶寶愛的擁抱,和寶寶進行肢體上的接觸,多陪伴寶寶,這樣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減少寶寶內心的不安。


小風車媽咪


你好,寶寶在一歲的時候,因為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當家長不理解的時候,寶寶就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那麼怎麼安慰一歲多寶寶整天哭鬧就成了許多家長關注的問題。

首先,一歲多的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的情感,他們會利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要統一認識、行動一致,確認寶寶的哭代表的意思,並用語言告知哭沒有作用,不行就是不行。其次是儘量多帶出去,慢慢就會好一些。如果寶寶的性格比較倔強而哭鬧,那就是由於他的哭鬧可以從家人身上得到所需求的滿足,寶寶就經常會這樣做了,但是寶寶本身是意識不到好壞的,所以就需要家長們的引導。最後如果是由於飢餓所導致的哭鬧,那麼合理餵食就可以阻止寶寶繼續哭鬧下去。寶寶因為飢餓導致哭鬧,這個時候的哭聲短促而且有利力,中間有換氣的世界並且規律性非常強。寶寶要是感覺到不舒服也會哭鬧,寶寶感覺不舒服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於尿布該換了,這個時候寶寶會用哭聲吸引家長的注意。

專家提示:一歲的寶寶一直哭鬧是很正常的,主要看寶寶的性格。家長可以通過簡單的引導,這可以有效改善寶寶的情緒,也可以減少寶寶哭鬧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