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非夢王子


在三國那個動亂的時期,能夠長壽的人並不多,曹丕和曹睿壽命不長,都是不到四十就去世了。而司馬懿偏偏是一個很長壽的人,活了有七十多歲。把曹操當年留下的能有實力與之抗衡的老部下都被熬死了,當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氏三族共計七千餘人的時侯,曹氏已經無人能與之抗衡。



司馬懿雖然比曹操年齡小,但和曹操是同一輩人,當初曹操對司馬懿也是提防的很,可是司馬懿能裝啊,他為了矇蔽曹操,一直在家裝病,一裝就是幾十年,後來終於贏得曹操的信任,可見其人的心機有多深。

司馬懿是三朝元老,曹操活著的時侯,他是曹操得力的謀士,後又幫曹丕戰勝了曹植,曹丕上位後司馬懿得到重用。怎耐曹丕英年早逝,司馬懿繼而輔佐曹睿。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勢力,門生更是遍佈朝野,到處都是忠於他的人,成為權傾一時的重臣。因此在曹睿去世後,朝中幾乎已經無人能與之抗衡。

曹操非常重用本族中人與寒門子弟

曹操雖然是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壯大,但是他對士族一直心存戒備,他害怕如果對士族放任不管最後會管不了,又重蹈東漢的覆轍,所以曹操只讓士族負責一些行政事務。


相反曹操很重用曹氏宗族,他很重視與夏侯氏的聯姻,曹氏和夏侯氏都是他的親族,兵權都掌握在這兩個氏族手中。而且曹操唯才是用,他還重用寒族中的有識之士,比如許禇、典韋等,雖然出身寒門,但是一樣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丕與曹操不同,他與曹操恰恰相反,他總是對本族子弟嚴加防守,生怕本族人奪了他的權。他重用士族,因為曹丕就是在士族的幫助下才登上皇位,所以他對士族照顧有加,對親族卻非常防備。

他雖然給曹氏宗族的兄弟們封了藩王,但是他們手中並無兵權,甚至都不能任免自己領域內的官員。藩王們還常常受到曹丕的嚴加看管和監視,曹丕就是怕他們有朝一日來奪權。


曹丕的這種做法導致曹氏親族的勢力越來越薄弱,這成為後來無法和司馬懿抗衡的最主要原因。

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侯,曹爽已非常不得人心,他獨攬大權,橫徵暴斂。他雖是託孤大臣,卻沒有起到輔政的作用,隨著權利越來越大,曹爽只想排擠司馬懿,這使得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曹爽的種種做法使自己腹背受敵,百姓怨聲載道,大臣們不擁護他,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曹丕當初的做法,使得曹氏王爺手中無權,這就使得司馬懿判亂時,無兵無人能夠來平叛他。


司馬懿一反,曹爽馬上投降,這樣即使別人有心要幫曹爽,怎奈爛泥扶不上牆,外人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司馬懿奪得了大權,曹氏三族七千餘人就這樣被司馬懿殘忍地殺害了。可嘆曹操英武一生,一代梟雄,後代子孫卻慘遭屠戮,若他泉下有知,只怕也會淚灑黃泉,待司馬懿死後也要和他秋後算帳了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調集敢死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冒險成功了,無謀無勇、不敢絕地反擊、背水一戰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謀深算、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一舉誅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事變”。

史載,司馬懿外寬而內忌,善於韜光養晦、耍弄權術。誅滅曹爽集團時,其嗜血殘暴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兩年後,七十一歲的司馬懿故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相繼執政。在這段時間內,忠於曹魏的內外重臣、特別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員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下去。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廢黜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早在司馬懿還活著時,一些忠於曹魏的將領就曾起兵反對他,可惜都沒成功。

譬如齊王(曹芳曾封齊王)十二年,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馬懿,然而事機不密,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也在這一年,司馬懿病歿,其子司馬師接了他的班。到齊王十五年,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又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都被司馬師給殺害了。司馬師很惱火,乾脆廢黜掉齊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次年,揚州都督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虧輸,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因關係重大,不得已帶傷親征。得勝後,剛一班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兩年後,新繼任的揚州刺史諸葛誕(諸葛亮族弟)又起兵討伐司馬昭。這一次,諸葛誕吸取了以往兩次起事的失敗教訓,他知道司馬昭權力已穩固、兵雄勢大,不容易憑武力戰勝他,所以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諸葛誕有了依靠,堅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曹魏,西晉將領)大將軍胡奮的部屬擊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壽春被攻破後,諸葛誕的親信部屬三百多人全部被俘,無一人願降,最後全部引頸就戮。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司馬昭在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後,殺害了鋌而走險、率衛士與宦官攻擊自己的曹髦,立曹奐為帝,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之後,司馬昭出兵滅蜀 。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了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改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個新王朝——(西)晉。十五年後,晉軍攻滅東吳。這段歷史被稱作“三國歸晉”。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僅用了 三千死士,幾天時間便成功擊敗曹爽 ,奪取了曹魏最高政權。 因此,許多人就有疑問,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呢?難道就沒有人出來管一下嗎?有,而且還很多。那麼為什麼司馬懿還會成功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搞清楚一個問題,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家的皇室宗親哪裡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為什麼沒有動靜呢?其實他們是想有作為, 但是卻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沒有實力。而造成他們沒有實力的罪魁禍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頒佈一條詔令, 讓各地藩王返回駐地,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而且對各藩王的管理相當嚴峻,每位藩王配備一名監國使者 ,使者負責監視藩王的舉動。嚴格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諸兄弟齊聚洛陽為曹爽發喪。事畢後曹植因為和曹彪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想多說兩句話,即使這樣,監國使者也不讓,催促曹植趕快走。

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

當時的曹氏諸藩王,名為藩王,其實連大臣都不如。他們的親兵不能超過三百人,而且這三百人還都是老弱殘兵,沒有一點戰鬥力。所配備的吏從也都是一些無能之輩。這樣的實力,朝中發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

曹操直系宗親沒有力量,那麼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個表,可以對比一下當時大臣們的情況。看上圖,高平陵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那時曹操的五大重要謀士及五大良將都早已經死了。其中賈詡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將張郃活的最長,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馬懿故意陷害的。(司馬懿強制張郃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設伏,射殺張郃)

曹操時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麼曹丕時期的呢?曹丕時期有四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陳群最後,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這樣,離高平陵政變還有12年之久,因此他們也都無能為力。

曹操、曹丕時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難道就沒有人能管得了司馬懿了嗎?不是的,司馬懿雖然活的時間長,但是還有跟他一樣高壽的人,而且資歷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麼這些人是誰呢?他們就是橫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別是滿寵、司馬懿、高柔、王凌和蔣濟。

首先說滿寵,曹家對滿寵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為許縣縣令,後滿寵歷任奮威將軍、楊武將軍,鎮東將軍,負責鎮守江淮一代。滿寵在任期間,多次阻擋了東吳的進攻。那麼司馬懿發動政變時他在幹什麼呢?很可惜,曹芳當政後不久,滿寵就去世了。如果滿寵不去世,結果未可知。

再說高柔和蔣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高柔為司空,蔣濟為太尉,而他們兩個選擇支持司馬懿,那麼既然司馬懿是謀權篡國,他們為什麼還要支持他呢?說來說去,都是曹爽的錯。

曹叡死後,任命蔣濟為領軍將軍,統領所有的禁軍,位高權重。當曹爽成為託孤大臣後,他為了排擠蔣濟,架空蔣濟為太尉,廢除領軍將軍一職。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表弟夏侯玄為中護軍。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軍。這讓蔣濟氣憤不已,所以蔣濟支持司馬懿。那麼高柔為什麼支持司馬懿呢?

曹爽不僅僅搶了蔣濟的權利,他連尚書檯也不放過。當時宮中有兩個地方權利最重,一個是禁兵,負責皇帝的安全。一個是尚書檯,負責處理朝中的實務。曹爽霸佔禁兵後,開始把手伸向尚書檯。

他任命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選舉官吏,那些溜鬚拍馬的人都受到重用,對何晏有意見的人都被罷免。何晏還給曹爽出主意,將郭太后軟禁至永寧宮。然後曹爽開始以權臣的姿態肆意妄為。

曹爽對於皇家府庫的寶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庫裡的武器可以隨意調用。曹爽又私納了先帝曹叡的七八個才人,用於滿足私慾。還大張旗鼓的 搞排場,吹拉彈唱的人達到三十多人。這一切都被高柔和蔣濟看到眼裡,他們意識到一個即將謀權篡國的佞臣出現了。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而此時的皇帝曹芳,幾乎成為了擺設。曹爽把司馬懿踩在腳下後,沒有人再能夠撼動他的位置。為什麼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們都換成了何晏喜歡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廢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於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願望,蔣濟和高柔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那麼王凌呢?

王凌說起來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計殺董卓那個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殺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對王凌很好,王凌後來官至揚州刺史,取代了滿寵的位置,鎮守揚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對曹爽是沒有好感的,但是他對司馬懿也沒有好感。況且王凌屬於地方長官,因此,他無法參與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取代曹爽後,王凌看到司馬懿專權,欺負皇室,於是他舉起了叛旗。

王凌聯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圖扶植曹彪(曹操之子)為皇帝,後被司馬懿及時察覺,然後司馬懿快速率軍達到淮南,親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與司馬懿能夠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馬家族再也沒有什麼大的阻礙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將和五大謀士都早已經死去,就連曹丕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見,司馬懿活得久是多麼的重要。雖然有蔣濟、高柔、王凌等人還在世,但是蔣濟和高柔出於對曹爽的憎惡而選擇了支持司馬懿,王凌在看透司馬懿的嘴臉後舉起叛旗,最後被司馬懿所擒。實力有時候很重要,但有時候時間更重要,司馬懿就是這樣勝利的,你說呢?

多說一句,蔣濟後來看到司馬懿要霸權,於是質問司馬懿為什麼不兌現承諾,不殺曹爽。司馬懿將責任推給了廷尉,曹爽被公開審理,最後被誅殺。蔣濟看透司馬懿真正嘴臉後很失望,最後鬱鬱而終。而高柔則聰明的多,他活了九十歲,善終。


每日趣評


曹操開創的曹魏政權最終亡於司馬懿祖孫之手,可以說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繭自縛。

嚴格來說,曹操與司馬懿並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馬懿大24歲,司馬懿與孫權諸葛亮曹丕等屬於一代人。

因此曹操與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張遼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屬於曹魏第一代領導集體,而曹丕與司馬懿曹真等屬於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司馬懿當政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當然對司馬懿無法構成威脅。

之所以說曹操父子是作繭自縛,因為人家司馬懿一開始壓根就沒想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馬懿脖子上硬逼著他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開創的天下亡於司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聽說22歲的司馬懿有才,派人徵召司馬懿,司馬懿卻因為曹操獨攬大權控制東漢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後代,不想為曹操效力,於是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拒絕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像得了重病一樣,曹操只好作罷。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後決定強行徵召司馬懿,曹操說如果司馬懿再像上次那樣躺著一動不動就逮捕他,29歲的司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絕曹操肯定被滅族,司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徵召。

曹操的確是把司馬懿作為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培養的,曹操讓司馬懿輔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開始懷疑司馬懿,他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意思就是司馬懿回頭看人的時候像一頭要吃人的惡狼。於是曹操提醒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會干預我們曹家的事情。

但因為曹丕與司馬懿關係很好,極力在曹操面前維護司馬懿,司馬懿又盡職盡責,小心謹慎,讓曹操抓不到錯處,最終轉危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司馬懿成為曹丕手下舉足輕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死後,22歲的曹睿繼位,47歲的司馬懿是四名輔政大臣之一,又成為曹魏第三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39年,35歲的曹睿死後,7歲的曹芳繼位,60歲的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輔政,成為曹魏第四代領導集體數一數二的主要成員,曹爽成為司馬懿奪取最高權力唯一的對手。

司馬懿作為太傅,享受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衛軍,獨攬大權,68歲的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以麻痺曹爽,曹爽果然中計,對司馬懿毫無防備。

公元249年正月,70歲的司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派長子司馬師帶領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陽,司馬懿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郭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的冒險完全成功了,軟弱無能、貪圖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屠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兄弟,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兇殘毒辣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

此後,忠於曹魏的大臣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

公元251年,79歲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為數不多還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與外甥令狐愚謀立曹操的兒子曹彪以反抗司馬懿集團,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滅三族,57歲的曹彪也被迫自殺。

不久72歲的司馬懿病死,其長子司馬師成為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等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馬師滅三族。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47歲的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以後又起兵討伐司馬昭。諸葛誕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皇帝曹髦,立曹奐為帝,曹魏朝廷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等出兵滅蜀漢 。

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去世,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西晉王朝。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晉軍攻滅東吳,一統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其實很簡單不管曹操當年的老部下管不管,結果都差不多,沒有才能的管不了,有才能的,不想管,管了結局也很慘。

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用人唯賢,不論門第,頗有識人眼光。但同時他的性格是比較容易猜忌和狠毒的。

就連被曹操立下赫赫大功的的荀彧等人,就是因為反對他稱王,就被殺掉了。他的護衛想幫他蓋衣物,結果被他以夢中殺人的藉口殺掉。大家心裡不說,心裡其實很寒心了。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當年就是曹操征戰天下的文臣,能到司馬懿的這個年代都死的差不多了。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比如典韋、許褚、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等,這些文成武將基本上都已經死了。

人才的指數效應

而曹操的旁支,沒有多少有才人的人物,有才人物的大多早死。曹操的後代旁支,肯定也不得到鍛鍊,因為宗室一旦有了實力和能力,對皇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沒有鍛鍊,才能就沒法提高。沒辦法形成做指數效應,慢慢提高。

最重要的是曹爽作死,曹爽上臺以後大肆啟用何晏等無才無德之人,破壞朝綱,大肆賣官鬻爵,令大家都頗為不滿。可以說已經接近離心離德了。司馬懿他是隻老狐狸,歷經三朝,論手段,論知識經驗等等,曹爽都不是滿意的對手。


曹操部下有起兵的,可惜失敗了。

但是司馬懿叛亂以後,曹操的部下並不是沒有出力,也有起兵反對的,比如淮南三叛(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等人,但是被打敗了,所以再也無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

這是我剛才說的,沒有才能的,沒有辦法做反抗。有才能的,不想出力,甚至有的出力的人死的都很慘,這樣像這樣怎麼可能有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呢?


職業減肥營養師


公元249年,魏國元老級將軍司馬懿起兵造反,將曹魏一舉拿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晉。史稱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的叛變將歷經五十餘年的曹魏湮滅在了歷史的浪潮之中。三足鼎立時期實力雄厚的魏國,歷經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四朝元老將軍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高柔、王凌和蔣濟,這些老部下見證了曹魏的興衰過往,按理與曹魏已經融為一體。但為何司馬懿叛變曹魏,其他老部下甚至曹氏一族都坐視不理,無動於衷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曹氏宗親並無實權,沒有能力抵抗司馬懿叛變。

曹丕在位時,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為了避免曹氏宗親有謀朝篡位之嫌,曹丕對宗親實行了嚴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親配備一名監國使者,意在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曹丕不僅不給宗親高官厚祿,還不許他們隨意離開封地;如若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難上加難,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

史載,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親齊聚洛陽,為其發喪。期間,封陳王曹植和弋陽王曹彪因久沒見面,相談甚歡,卻被監國使者強行分開,唯恐他們密謀造反,動搖江山。如此種種,曹氏宗親的日子還不如外姓官員來得自在。他們完全生活在曹丕設定好的條條框框中,抱負難施,即便有雄才偉略,也難大展拳腳了。沒有權利的曹氏宗親,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司馬懿叛變,曹氏宗親拿什麼來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顯而易見。

二、高柔和蔣濟在曹營備受排擠,支持司馬懿的叛變。

曹芳在位時,託孤大臣曹爽代為執政。不曾想曹爽有負先王所託,利用職務之便,將朝中重要職位全部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同於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親是用。而且,曹爽還喜歡聽甜言蜜語,對他拍馬溜鬚,見風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蔣濟等元老,不願隨波逐流,討好曹爽,曹爽實行暗地打壓,將他們調離原本的核心職位,導致他們的權利被架空。堂堂四朝元老,卻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廬卻善於拍馬溜鬚的人的下場,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長期以來一副唯我獨尊的嘴臉讓他們失望透頂。他們對曹爽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為今之計,只有推翻曹爽,讓他下臺,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於使曹魏烏煙瘴氣。恰好,此時司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蔣濟等的下懷,於是紛紛支持他與曹爽動兵。這也是為何司馬懿叛變,高柔和蔣濟無動於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員,與叛軍司馬懿抗衡有心無力。

高柔和蔣濟支持司馬懿叛變,而王凌呢?他倒是忠義之士,因為曹操曾對他有救命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王凌對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揚州刺史。然而,也因為王凌只是管轄揚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遠,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獲取信息嚴重滯後的王凌根本沒有辦法衝到前線與司馬懿展開廝殺。

而且,以古代的行軍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時間得知司馬懿造反的信息,並立即整裝待發,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計還沒到達洛陽,司馬懿已經坐擁天下了!由此看來,唯一忠於曹魏的王凌,並非坐視不理,而是因為地方限制,無法及時獲取情報,生生錯失了救助曹魏的機會。

所謂時勢造英雄。司馬懿之所以叛變,是因為曹魏內部不穩,根基已朽,氣數已盡。曹魏滅亡是大勢所趨,而曹魏曾經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鮮明地詮釋了這一點。司馬懿雖不忠於曹魏,卻帶領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邁了一個臺階,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百姓之福了。不過公道自在人心,司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後人去評論吧!








Zh上善若水W


司馬懿歷經四朝的元老,為何會在第三任曹氏皇帝即位後,選擇了篡奪之舉,而一直人才濟濟的曹魏政權,為何對他的叛變之舉不加以打壓,甚至是誅滅?萬事皆有因,那就看看那些曹操的老部下為什麼會坐視不管。

先來看看到曹芳即位時還有那些曹操當年的老部下。到曹芳即位時先祖輩留下的只有蔣濟(曹操時期的老臣),高柔(曹叡時期的老臣),王凌(雖然是老臣,卻不在京城,而是揚州的地方官),關鍵是蔣濟和高柔雖然是老臣,卻在曹芳時期權力日漸收縮,這一切都是拜曹爽所賜,曹爽其人,喜歡奉承之言,蔣濟等人自然不屑與其為伍,那也就只能靠邊站了,讓這些失去權力的老臣拿什麼與司馬懿抗衡?

其次,來看看曹氏家族自己內部。曹丕受漢獻帝禪讓後做了7年皇帝就駕崩了,其子曹叡即位為帝,做了12年也駕崩了,到了曹芳即位為帝這年曹芳才8歲,昔日的牛人也都老去,曹操內部除了曹爽是託孤大臣外,其他曹氏子孫早就沒有先輩的血性,作為曹操時期的外戚夏侯家族也是人才凋敝,曹爽大權在握,排除異己,連司馬懿(託孤大臣)都不例外,既然天下還是曹魏家的,那就讓曹爽繼續爽下去吧。

最後,司馬懿得“感謝”曹爽。正是曹爽的大權獨攬,排除異己的行為,讓朝中的大臣封為兩派,一是守舊派,這一類大臣對曹爽而言,和自己的政見不和,那就不好意思了,邊上涼快去,都被架空了權力,還有什麼還說的呢,頂多是在職人員到時到點打卡上下班唄,二是溜鬚拍馬派,多為曹芳即位後,曹爽受封為託孤大臣時出現的,他們這一類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曹爽心情舒暢,實幹的能力倒是其次。司馬懿能不高興嗎?想護曹魏的大臣被架空了,溜鬚拍馬的沒有真本事,那麼他的對手就一個-----曹爽。於是暗中培養死士的司馬懿終於接著皇帝掃墓之時,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曹爽等人,從而鎖定勝局,那些被曹爽打壓的舊臣倒是鬆了一口氣,可惜的是,他們低看了司馬懿,一切塵埃落定,再管也無力迴天了。


農夫說歷史


正如當時匆匆忙忙從城裡逃出來的謀士恆範所言,上策就是此時只需與天子同遊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司馬懿必死無疑;中策就是此時點起隨行兵馬軍隊,以天子為首,討伐謀逆之司馬懿,司馬懿依然必死無疑;下策也有,攜帶天子與百官,前往就近郡縣,發附近郡縣之兵討伐司馬懿,司馬懿還是逃不過一個死。

須知道,曹爽當時可是握有實權的大將軍,首都的那些禁軍司馬懿只能控制一部分,而曹爽若是握住天子發力,首都禁軍會作何感想?就算是跑到許都或者其他地方號召天下兵勤王滅司馬,司馬懿再怎麼能打,也必死無疑。

可偏偏曹爽選了一個最不可能的選項——我要做富家翁。氣的謀士恆範都爆粗口了:“子丹(曹爽他爹)佳人,奈何生子如豬狗”,但是這依舊阻攔不了豬腦子一般的曹爽帶著天子、百官、軍隊、兵符向只有區區三千死士的司馬懿投降,司馬懿大喜過望,夷滅曹爽三族。

曹氏一族據說七千多人全部被司馬懿斬殺殆盡,那麼,當年曹操的那些老部下們,為什麼不勸阻一番呢?畢竟這些人都是老部下的子孫後代啊!

第一點的原因是:

由於與曹操後代的聯姻,有部分老臣也在三族之內,自保尚且不足,何來勸諫之說?

第二點的原因是:

曹操的老部下們在曹爽執政期間。被曹爽的騷操作氣的三尸神暴跳,轉而支持司馬家了。

第三點的原因就比較尷尬了,有許多很有地位的老部下此時已經去世了。


戴老師講歷史


之所以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視不管,跟曹魏立國之後,曹丕施行壓制宗親和地方勢力的政策有關。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三國亂世,地方割據勢力太過強盛,趁著漢室衰微,各地紛紛興兵逐鹿中原。因此,東漢末期的亂狀,與地方割據勢力過於強大有著很大原因。

而經歷東漢末年征伐,好不容易建立曹魏的曹氏家族,在立國之後,最先做的就是去限制地方割據的勢力,並且對於分封的曹氏家族內部宗親,也進行過度的壓制。

曹丕稱帝后的“預防”,導致最後曹氏家族的衰微:

曹丕稱帝之後的為政舉措,很多都是為了預防東漢末期亂世的再現,所以針對導致亂世的諸多因素都進行了限制。

  1. 限制宦官參政,“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是為了預防桓靈時期的宦官專權;

  2. 限制後宮參政,“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為了預防外戚干政的產生;

  3. 削奪地方封王權利,曹氏宗親藩王無地權和治權,當然也無兵權,預防漢末地方割據;

這幾項舉措,都是曹丕針對漢末時紛亂原因,做出的預防。但卻因為這些舉措,導致地方宗親、外戚等勢力的削弱。

並且,加強曹氏與地方士族的聯繫,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導致大批士族包括司馬氏的出仕參政。

兩方相較,曹氏宗親勢力受到限制,司馬氏等士族逐漸強大起來。雖然中樞集權得到鞏固,但卻為之後司馬氏奪權埋下禍根。

地方宗親無兵權,不能勤王:

在以上基礎上,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京都洛陽,就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加之九品中正制之下的曹魏朝廷,士族子弟壟斷曹魏實權,曹氏家族無法形成有效反抗。

並且,地方宗親、外戚力量,因為曹魏自身的壓制,無地權和兵權。面對中樞皇權被篡奪的情況,也只能望洋興嘆,無兵可用,也無力勤王。

也因此,當初作為曹操主力部下的曹氏家族,在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只能選擇坐視不管。或者說,不是不管,是無力去管。


亭安讀書


曹魏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正月,第四位皇帝曹芳在輔政大臣曹爽兄弟的陪同下前往先帝曹睿的高平陵掃墓祭拜。我很好奇為啥不是清明時候去?如果清明時候去這個事情或許就免了。

歪史估計應該是時間不同,所以習俗不大相同。

皇帝去掃墓了,一起出行的是當時掌握實際大權的曹爽兄弟以及他的親信,幾乎傾巢而出,對於曹爽來說,當時帝國心臟洛陽完全成了一座空城,對曹氏權力的來說也一樣。

雖然權力幾乎成了真空狀態,但是曹睿的皇后,當朝皇太后郭氏在洛陽,雖然她已經被曹爽派人軟禁。曾經的四朝元老司馬懿也在洛陽裝病,此外,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度保證享有特殊權利的眾多士族精英都在洛陽。

曹睿死後,託孤的人有兩個,宗室曹爽,大將軍曹真的長子,曹真原來叫秦真,曹操養子。曹爽以曹氏養子後裔身份能混得宗室託孤的地步完全是靠的曹真的功績,論起託孤重任,本人十足的草包一個,論起敗家,可一點兒都不輸人。

曹爽是怎麼作死的?

首先在暫時掌權之後,愚蠢的以為大勢已定,於是軟禁了郭太后。自比皇帝,將當時佔據帝國統治地位的士族一味的排擠。對其他曹氏宗族也是有意的打壓。朝內朝外全都是自己親信,皇宮內部也都是自己兄弟掌握衛隊。長了一副豬腦子的他又朝令夕改,作威作福。軟禁郭太后,授人大不敬的口實,要說不謀反信的人能有幾個?

《資治通鑑》卷七十五:“大將軍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晉書》:魏齊王正始……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時,曹爽專政,遷太后於永寧宮,太后與帝相泣而別。連年地震,是其應也。

其次,曹爽任人唯親,你要專權可以,但是你也要有頭腦,不然豬腦子專權,而且養子子孫出任宗室要職,當然,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曹爽本來就不是曹氏子孫,給人浮想聯翩,於是這一系列的行動在當時引起的怨恨不絕於耳。周公嘔心瀝血的也曾經恐懼流言。而曹爽這樣的身份,無論是誰都不認為他對曹魏是忠心的,完完全全是一個企圖謀權篡位的奸臣行徑。在宗室中完全的孤立。

何況這個時候的宗室,也只是名義上的宗室,曹丕篡漢以後多次的打壓宗室,逼死毒殺一大堆。在託孤的時候竟然託孤給曹真,曹操的養子,作為宗室代表人物,非常滑稽。到曹睿時候一如既往,曹爽,曹真 的兒子,與曹操宗室已經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了。

再次,在這個士族當道的年代,有名望的士族眼高於一切,面對曹爽的專權跋扈,任人唯親,即使司馬懿,四朝老臣,德高望重,兩朝託孤大臣,曹爽沒多久就將他架空,司馬懿不得已裝病躲避。隨後,他的親信開始互作非法,踐踏司法。招來天怒人怨。

《三國志》: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及晏等進用,鹹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颺、謐為尚書,晏典選舉,軌司隸校尉,勝河南尹,諸事希復由宣王。宣王遂稱疾避爽。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有司望風,莫敢忤旨。

他們的政治利益是被完全排擠的,換誰都不容許自己的利益受損。即使是曹丕也為了代漢,做出政治妥協,而曹爽,又親力親為的試圖打壓這一些已經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寵信的人又沒有多少有才能的,也沒有幾個是世家大族有分量的人,就是說,在政治上沒有盟友,世家大族都是他的敵人。

所以司馬懿登高一呼,假託郭太后的詔令,聚集在洛陽的士族,這一些掌握帝國政治權利的幾乎一邊倒的支持司馬懿,出了一個桓範跑出去之外,曹爽完全的孤家寡人一個。愚蠢無能的他拿什麼跟手握郭太后的洛陽士族集團抗衡?

於是,愚蠢半生的曹爽再次的做了糊塗事,放棄了桓範的抵抗計策,自請免去官職,自縛請罪,司馬懿的政變輕鬆取得成功,

《三國志 魏書九》:範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爽疑,羲又無言。範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

現在看來,司馬懿政變幾乎一帆風順,一副大義凜然,忠心千古的樣子,他當權以後,有才能的人紛紛得到重用,對於政治士族也是拉攏任用,保護他們的利益,另一邊也對親信酌情安插,逐步的控制曹魏權力。

司馬懿取得政變成功之後,為了權力穩固,先後託言曹爽與後宮妃子有姦情,疑似謀反,夷滅三族。受牽連者幾千人。隨後遷曹氏宗族於邢臺。

《三國志》:遂免爽兄弟,以侯還第。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奸,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這個是司馬懿奪權起因以及結果。可以說非常輕鬆,在歷朝歷代,也是最卑鄙無恥的一個朝代開創過程。很多人都很好奇,當初,曹操以一個人的力量聚集很多人才打出來的天下,曹操對這一些人都知人善任,也從不吝嗇賞賜,甚至曹操都打壓豪強,用人不問出身。按道理說,這些人應該報恩都來阻止司馬懿篡權,可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他們好像都消失了,為什麼?

歪史以為,他們確實是消失了,正始十年離曹操去世已經30年,皇帝都歡樂三個,哪一些跟曹操的文臣武將都最少六七十的年紀了,有很多是曹操一個年代的人,這個時候早都入土了。

何況,九品中正制定制定以後士族權力得到保障,寒族完全受到排擠,那些曹操的人這個時候即使不死也都遠遠的被排擠出了權力核心。即使有心要管也無計可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