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冀门吹雪


众所周知,王莽作为外戚,一步步掌握了西汉的最高权力,最终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了新朝。

我今天不是要说王莽,而是要说说王莽立的最后一位西汉傀儡皇帝---孺子婴。

王莽一路登上最高权位,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作为外戚身份等有利条件外,王莽上台所依靠的最主要手段是----谶纬符命。换今天的话就是,通过装神弄鬼竟然就夺取了天下。

王莽的谶纬符命把戏

西汉因为汉武帝信奉董仲舒的理论,其中的“天人感应”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大意就是:上天在人间呈现了某种异象,那么这就预示了人君的德行有了亏缺,需要及时调整。

本来董仲舒说天人感应只应验在人间君主的身上,但是后来,这种感应上天的特权,逐渐蔓延到高官身上了。上天与人间的沟通,可以通过皇帝或者高官表达出来。

王莽担任大司马时,想要进一步增加威名,就暗中让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西汉朝廷自然“顺应天心”,给王莽加官晋爵。

民间的“有心人”一看,王莽既然喜欢这个,我们就给他造祥瑞呗。于是,各种祥瑞出现了,双头猪崽、母鸡生双黄蛋,都表示是王莽的贤德造成的结果。天地间的众多神灵,通过各种祥瑞替王莽出头说话,为他接替汉朝天下做舆论准备。

此时,王莽已经到了摄政的地位了,他不再需要这种漫无目的低级祥瑞了,于是他就开始直接制造“符命”,也就是直接让上天“说话”,指示人间该怎么办。

公元5年,武功县长挖得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说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如获至宝,指使手下心腹报告王太后。太皇太后虽然看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碍于朝政都在王莽手中,于是就封王莽为“假皇帝”。平民与臣下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为“予”。

(王莽)

王莽为了便于专权,就专门立幼小的继承人为帝

此时,西汉的皇帝在汉哀帝死后,王莽为了便于专权,就不立年岁较大的继承人,于公元1年七月迎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是为汉平帝。公元6年,15岁的刘衎死了,很可能是被王莽毒死的。

接下来又选择继承人。

王莽声称,卜卦的结果,认为册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最吉利。于是,公元6年,年仅两岁的刘婴被立为继承人。后世称他为“孺子婴”。国家的权力当然还是有王莽行使。

每次到郊外祭祀、去宗庙行礼时,都是由王莽抱着孺子婴举行这些仪式。

公元8年,哀章制作了两个终极符命,一个写上“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王莽从王太后那里最终要来了御玺,当上了真皇帝。孺子刘婴一直是皇太子身份,并没有即位。

孺子婴的悲惨生活

王莽篡位后,把孺子婴封为定安公,食封一万户,土地纵横各一百里。在封国里建立汉朝宗庙。王莽很会表演,亲自握着孺子的手,流着眼泪抽泣道:“从前周公代理王位,最后能够把权力归还周成王;可是我迫于上天的命令,不能够如自己的意!”

孺子刘婴,不幸被王莽选中,做了三年皇太子。从他四岁开始,即相当于被王莽囚禁起来了。

在孺子婴的成长过程中,王莽下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说话。这相当于把孺子婴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他独自长大,完全把人的社会属性给剥离了。

结果可想而知,孺子婴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十足的傻子。

王莽虽然封了孺子婴为定安公,但实际上根本不让他去封国。而是把京城的大鸿胪府改为“安定公第”,把孺子婴继续囚禁在里面,并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甚至给他喂奶的奶妈也不被允许和他讲话。

等到孺子婴长大后,王莽将自己的孙女、王宇的女儿王氏嫁给了孺子婴。

就这样,孺子婴作为一个白痴,过着无知的生活。

孺子婴的结局

天下的动乱一直伴随着王莽夺权运动。

到了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击败了王莽的主力。

公元24年,王莽进一步为更始帝刘玄所败。

孺子刘婴当时身在长安。天下大乱的群雄之一,平陵人方望等人也会看天象,他们依据天象认为刘玄必败,而孺子刘婴才是天下的正统。因此,方望他们便起兵将刘婴迎至临泾,史载“欲立为天子”。

的确,从正统性来看,孺子刘婴那绝对是西汉的正统。

而此时的更始帝一派势力的势头正劲,更始帝刘玄于更始三年(25年)派遣丞相李松将方望等人击破。孺子刘婴在乱军中被杀。

结束语:

其实孺子婴是个苦命的娃娃。他被王莽定为皇太子时,他仅仅两岁,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完全是不知道的。

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孺子婴更是悲催。他被王莽与社会隔绝,使这个苦命娃生生长成了一个白痴。

但就这样,因为孺子婴身上的血统,群雄也没有放过这个形同白痴的人。有人想利用,有人视之为威胁。最后导致孺子婴死于非命。

孺子刘婴实在称得上是最悲催的皇帝。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无疑是崇祯皇帝,


天启七年,熹宗朱由校病死,木匠皇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大明律法,兄终弟及。皇位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崇祯,弟弟继承了哥哥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魏忠贤及其党羽控制,崇祯不露声色,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大明臣民对这位神明英武的皇帝佩服的五体投地被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后


励精图治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史载崇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虑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工作狂。崇祯帝铲除魏忠贤的功绩丝毫不逊色于康熙铲除鳌拜,魏忠贤党羽遍布天下,牵一发而动全身,捎诶不谨慎,就会功亏一篑。崇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





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皇帝史上罕见的虽然勤勉不见得能做好皇帝崇祯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国家危难之时,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天下发布罪己诏反省错误,招纳贤才,哀叹自己;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的歪脖树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留信给闯王,朕自登基以来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岁朕薄德寡躬,山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颜面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尸体,勿伤我百姓一人。


崇祯做上皇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问题,老天爷也不帮助他,小冰河时期旱涝频发饥民趁机揭竿而起,就如同星火燎原之势浇灭不了,外患是后金加之崇祯用人不当,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经过崇祯手杀生或逼死的杜帅总督有10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崇祯性格的弱点导致他自毁长城,只能自杀殉国了。




约定9521


有:被臣子欺负死的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曾孙,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在于王导、王敦等人的包装和谋划。...,。王敦没有逼司马睿让位,而是给自己加封为万户侯,实际上控制了东晋朝廷。司马睿变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司马睿渐渐抑郁成病,卧床不起,最后在忧愤中病逝。有:蹲过猪圈的皇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宋明帝刘彧在即位之前,曾经被关在猪圈里,吃过猪食,任人羞辱和大骂。从囚禁到自由,从猪王到皇帝,从地上到天上,刘彧终于从猪圈里艰难地爬出来,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一国之主。有:词帝李煜。被俘以后,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面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缅怀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了他获罪的证据,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赐毒药而死,时年42岁,赠太师,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有:赵佶,是宋神宗第11子,赵佶即位为宋徽宗。在位后期,金兵攻打汴京,不久城破,赵佶和儿子赵桓等被俘获,等金兵在汴京劫掠一番后,赵佶和赵桓以及王公大臣贵族嫔妃等3千多人,被金兵押往北而去。同行的,还有赵佶苦心收集的大量古藉珍珠等等,也不知道这个亡国之君看了心痛不心痛!公元1135年春,这个风流大半辈子,到老来却受尽惩罚的宋徽宗赵佶,终于熬不到被接回南宋的那一天,客死他乡。公元1142年夏,赵佶的棺材终于被运到临安安葬。以下吟诵赵佶二首诗《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皇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这首词作于词人被俘北上之后,抒发亡国之慨。)其二:《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1127年,金兵南下,俘虏了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词人以花喻人,借杏花横遭摧残的命运写自己的悲惨生活,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思。)


吾才是傻瓜


那当然非李煜莫属了。

高中学的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另外一首《长相思》更是让人同情他。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云一涡,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诗三雅字


我觉得是唐宗宗李显,本来唐中宗李显只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但是武则天为了掌权,先后杀掉了前面的两个儿子李弘和李炎,最终李显当上了太子。



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是对李显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当上皇帝后,他并没有吸取前面两个哥哥的教训,而是开始重用自己的人,结果被武则天找一个理由给废了。好在虎毒不食子,或者是对武则天不成太大的威胁,武则天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到庐陵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



此后十多年李显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生活。却整天担惊受怕,一听到朝廷里有使者要来就害怕要上吊自杀,幸亏韦后在一旁劝说才能够得以幸存下来。这十几年对李显来说,实在不是过的什么好日子。



后来好不容易时来运转,回去重新当上了太子。但是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长子李重润由于触怒武则天被杀。当上皇帝后,另外一个儿子李重俊造反 也被杀,最后自己也被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


平安读历史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最悲催的莫过于宋理宗了,死后被人挖出来,把头颅做成酒杯。

宋理宗在位四十多年,把南宋朝政霍霍得很乱,他死后不久,南宋就灭亡了。

杨链真伽,元朝藏传佛教僧人。元灭南宋后,他挖掘南宋皇陵。

宋理宗死时,身体里灌满了水银,因此在挖出来后,身躯并没有腐烂。

杨链真伽把宋理宗的遗体倒挂在树上,经过三天三夜的悬挂,身躯里的水银差不多都滴落干净。随后割下头颅,经打磨抛光后,制作成饮酒的器具。

每逢重大宴席的时候,杨链真伽就会拿出这个特殊的酒杯, 一边把玩一边和宾客们诉说它的来历。

宾客们好奇,纷纷要求细看。宋理宗的头颅酒杯,被他们拿在手里传阅把玩,犹如欣赏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朱元璋赶走元顺帝,进驻元大都,在皇宫中找到这件酒具。在得知它的来由后,摇头叹息。

洪武二年,朱元璋以帝王之礼,将宋理宗的头颅安葬于绍兴永穆陵。

一个帝王,死后落得如此境遇,令人唏嘘。


贱议你读史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作为君王,投降赵光义,被迫北上为奴;临行前,在宫廷乐队的沉痛演奏中,流着眼泪,辞别太庙祖宗,告别与他朝夕相处、列队俯身相送的千百宫娥。

这场景,令人唏嘘!那撕心裂肺的悲痛,无与伦比!

李煜,一生追求善良美好的努力付诸东流,无可赖何花落去,中国最悲情的帝王,没有之一!


谌人


但是就我而言,认为他们都不能算是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

如何才算是悲催呢?首先这个词是有戏谑意味的。所以在我看来最悲催的皇帝就该是一个下场很出人意料的皇帝。

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秦武王赢荡。

要说最悲催的,我觉得就是他了。秦武王上位之后,先是积极外交稳住当时的新君即位的局面,让诸国不好趁火打劫,等到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之后,秦武王就打算主动进攻、建功立业了,在其在位期间,连横卫秦,连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可见他是较有成就远见的王。

然而就是这么以为有成就有远见的帝王,他的死法才是最让人啼笑皆非的。

我们都知道,武王好武,更是有名的大力士,秦武王四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结果力有不逮,被自己举起来的大鼎给砸成重伤,到了晚上就气绝身亡,年仅23岁。可谓是死的最窝囊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如果当年的秦武王不是因此而死,说不定也不会出现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传奇了。




野史志异


窃以为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中宗李显,他从“短暂登基-被废黜-再登基”,期间历经坎坷,死后还不得安宁,也是有够悲情的。

皇位:屁股没坐稳就被废了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于公元683年首次登上皇帝宝座。当时裴炎奉遗诏辅政,武则天是实际话事人。李显自以为聪明,想借皇后韦氏家族的力量壮大自身,却口出狂言得罪了裴炎,武则天借机将他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这一次,李显只在皇帝宝座上坐了55天。

放逐:心惊胆战,一度想自杀

李显被软禁了十四年,与韦氏相依为命。武则天正式登基后,不时有李唐宗室的人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显如履薄冰,深怕武则天过来找自己算账,他甚至一度想要自杀,幸亏有韦氏劝解,才算挨过了那段日子。

回到皇宫:费尽心思与武后搞关系,夹着尾巴做人

公元698年,武则天想通了,重新把李显定为皇位接班人,接回了洛阳。学乖了的李显想尽办法要与武则天搞好关系,他把两个女儿永泰公主、安乐公主分别嫁给了武则天的两位侄孙,想用姻亲关系来保护身家性命。没想到,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因为议论张易之和张昌宗,还是被武则天无情地处死了。

再登基:看着皇后、爱妃给自己戴绿帽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重病缠身的武则天被迫将皇位传给李显,是为唐中宗。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准许二人干政。如此盛宠之下,韦氏和上官婉儿却光明正大地给李显戴绿帽子,而且还是同一顶——安乐公主的公公武三思。丑闻早已通天,唯有李显视若无睹,总是热烈欢迎武三思到宫中串门。期间,两个儿子李重福、李重俊也死于政变。

盛年暴毙:皇后、妃子、爱女被一锅端

在位仅五年后,李显暴毙,一辈子都是傀儡的他连死后也不得安宁。韦氏密谋要效仿武则天,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则迅速发动了一场新的政变,把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全部诛杀,过程中还传出了”李显系被韦氏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的说法,甚至后来史书上也将此说法作为事实加以记录。仅剩的儿子李重茂刚继位没多久就在政变后被废除,四年后(公元714年)突然死去,时年20岁。

综上,李显作为皇帝的确是有够悲情的。在历史上,李显也算是传奇了,他被调侃为“六位帝皇丸”:自己是皇帝,父亲是唐高宗李治,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儿子是唐殇帝李重茂,侄子是唐玄宗利李隆基,最厉害的是连他妈妈武则天也当过皇帝。“你是皇帝,你全家都是皇帝!”


生猛历史


两千多的帝制史,皇帝一直是所有人都想要的热门职业。争权者们了帝位可以六亲不认,父子成仇,兄弟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皇帝制度的告终一般以清宣统皇帝下台为标志,但帮助孙中山逼宣统皇帝下台的袁世凯却在清结束后称帝。帝制结束已是大势所趋都不能阻止不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说明皇帝是多么的诱人啊。毕竟,皇帝集天下财富、生杀大权于一生,谁能抵御权力的诱惑?谁又不想尝尝集权的滋味?

但是,历史上并不绝对,有的皇帝过得舒心,也有的皇帝过得窝心甚至心力交瘁。

一般而言,若是胜在盛世的皇帝,一接便是大好江山,那日子自然是好过。有能力者开疆拓土,比如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都是集大成者,接来好班子,再已有的基础上建功立业,威名远扬,千古一帝。无能者守得一番领土,也过得逍遥自在,明朝中期出了一堆无能昏君,赖得好制度好基业也能当个自在皇帝,但若是生于乱世呢?那日子并不好过,有时尚不如平常百姓家。

历史上,有的皇帝过得艰难,也是奋斗出来的苦孩子。最典型的就是刘邦、朱元璋,均为草根出身,皆有强大的对手。他们一步步从民间崛起,从草根逆袭成帝王,这其中的心酸苦楚也非一般人能感受。

不过他们的努力也有收获,他们成功了辉煌了,他们造福子孙后代,留下大好江山。也有结局不好的皇帝,比如秦二世胡亥、北齐后主高纬,他们虽然死得惨烈,但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而像蜀汉怀帝刘禅、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则是无论家国怎样,他们都沉迷酒色,愈发颓废,虽客死他乡,但乐不思蜀。他们是不是大智若愚有苦难言不好说,但无心复国大约是真的。

比较特殊的像宋徽宗一类的,带有民族气节,其结局是一个民族难言的伤痛,他的结局固然也有强大外敌金国的缘故。但他本人贪于享乐不思进取,金国强大无以抗拒,还能联合金国先灭辽国,如此昏招使宋更加被动。抛开民族气节,他的结局对得起他的经历,不值得同情,只是可怜了大宋子民。

还有一类皇帝,令人惋惜,他们无心为帝却被推上帝王之位,想要有一番作为却奈何大厦将倾,若能选择大约不愿生在帝王家,但偏偏就是生在帝王家,尝到帝王家的苦,这样的皇帝可怜可悲可叹。

今天,就介绍三位可怜可悲可叹的皇帝。

曹髦,可怜空有斗志却斗不过权臣。给中国的著名奸臣排个榜单,司马昭应当是名列前茅的。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原话,便是曹魏这位被压迫着长大的小皇帝曹髦所说的。正始五年(244),作为魏文帝曹丕的庶孙、东海定王曹霖的庶长子,年仅四岁的曹髦被封为高贵乡公。他原本是脱离中央斗争的地方侯爵,但在正元元年(254),在朝中众人一番争斗之后,曹髦作为继承人,被接到了京都洛阳。

由于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长大,曹髦也养成了一种坚持己见的单纯性格。最初,他作为一个中央朝廷的外来者,理应听从安排。群臣们要他直接入住玄武馆的前殿,他却以前殿是先帝居住的地方为由,兀自住进西厢房。

而在他正式进入洛阳城的时候,百官都来西掖门迎接,而曹髦也坚持回拜,且和百官一起步行入城。因为在他看来,他也只是以臣子的身份被召入京,没资格被特殊对待。而这样有些"一根筋"的曹髦,在遇见老奸巨猾的司马昭之后,二人之间就爆发了无法调和的冲突。

曹髦很想把自己皇帝的这份"工作"做好,可司马昭却一直在他身边指手画脚,甚至对他横加干涉。甘露五年(260),即将加冠的幼帝,终于怀着不忿对亲近的王经、王业等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结果王业等在曹髦对司马昭动手之前,就已经向司马昭告了密。当曹髦手握佩剑,率领守卫和奴仆冲向司马昭的府邸时,他在宫门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拦住。一番混乱之中,在司马昭的授意之下,这位年轻的帝王,就此辞世。

曹髦是死在反抗叛贼的战乱之中的。至死,他都想保住曹魏的江山,做好自己的这个皇帝。无疑,他是死得对得起曹家,死得有气节的,但也正因如此,才令人感慨万分,令人愁思难过。

李煜。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只能用"可怜生在帝王家"来形容,本来他不想当皇帝,也轮不到他当皇帝,他是中主第六个儿子,他的第一个哥哥是最想当皇帝的,可是因为太想了,用了一些手段反而把自己给害死了。其他的哥哥们好象都有先见之明,都不愿当亡国的君主,所以都抢先早早地把自己先给亡掉了。李煜只好当皇帝。

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李煜也想过一些措施来拯救,但他确实不是这块料,他的举措或者成效不大,或者起到了反作用,客观上宋朝强大他阻止不了,主管上他能力有限,无能为力。

李煜让人同情的地方在于他也知道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冷笑秦皇经远略",他也不想当皇帝,他只想当诗人,但他没有选择,亡国后他投降宋,又表现得"幼稚",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葬送了自己。,他将自己心底对南唐的深情,酿成了心头血。他本可以像刘禅一样,沉醉于汴京的繁华,而忘了金陵的故人。但他并不。别人的金陵遗梦,都是他每夜期盼的东西。他死在他乡,死得无奈,却也是和南唐一道,奔赴黄泉。

崇祯。崇祯也是一位赶鸭子上架的皇帝。他是天启皇帝的弟弟,子承父业的年代,皇位与他无关,他也没接受过继承人的相关教育,偏偏天启皇帝无后,他被推上了皇位。十几年的皇帝生涯不好过,内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极,还赶上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

在崇祯以前,明朝一连出了几个昏君,像万历二十几年不上朝,明末许多问题都是万历的锅,但万历生的好,他把烂摊子丢了,留给后边的人收拾。明在一系列内斗后,终于崇祯继位,终于,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但那时候大厦将倾,为时晚矣。

怀着亡国之痛,崇祯皇帝先是目送周皇后、袁贵妃自缢而去,又亲手斩杀了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长平未死)。死前,崇祯皇帝曾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崇祯丢了江山,但他想的是百姓,到了最后的最后,他依然心系百姓。

这三位帝王,乱剑中丧生,幽院里丧生,敌军将至时丧生,他们都演绎了皇帝的另一面,无心称帝却偏偏为帝,有心治国却无力回天,一生之痛便是生在帝王家,所有可能,他们是否不愿再生帝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