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

Z在下頭很硬


這問題怎麼充斥著濃濃的民族主義味道?

假設

如果英國工業革命提早了三百年,那英國的堅船利炮正好打到了嘉靖皇帝的朝堂上,強迫其通商開岸,設領事,駐軍隊,劃租界。那會不會有這樣的言論“大明誤我中華三百年?”

很明顯不會嘛!漢人怎麼誤中華?對大明的態度最多就是“有感情地”輓額嘆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僅此了。但絕不會是本題這樣的態度——將歷史車輪碾壓過的痛苦,宣洩到統治階層的一個異族人身份上。如果我們現代人對歷史的認知,依舊是以這樣思維在解釋,那才是真正應了魯迅先生的名言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抬槓

少荃都想到了有人會反駁,而且理由很紮實“大明是漢人的骨氣,不賠款,不割地的作風歷代堅守不破,如果真要英國人打來,那迎接他們的必是神機營的火銃。”

確實,少荃也堅信會是這樣的結果。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其根本是由堅決的禁海政策造成的。此時英國人要來通商,明顯是撞大明朝的槍口,戰爭是一定不可避免的。

那麼問題來了:

死戰不和談的大明,同一觸即簽約的晚清比較,哪種方式才是真正的“誤我中華”呢?

大明的風格

縱觀大明一朝的所有君王,在危難逼近時作風表現上的確“硬朗”——御駕親征、死不投降、堅守都城。代表性的有永樂皇帝朱棣,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以及明思宗朱由檢。尤其是朱由檢,在清軍南下入侵,大順軍(李自成)北上進犯的雙重壓力下,愣是沒有南遷陪都金陵,最終導致了大明政權的崩毀(不南遷的原因,少荃不在此探討)。

明朝對外的態度,基本上是從永樂皇帝朱棣開始逐漸成型且奠定的。

首先是通商海外——鄭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朱棣主持操辦的,但動機上更多的是宣揚國威,讓萬邦來朝,其次搜尋朱允炆的下落,最後才是同海外通商貿易。因此,在物力輸出和財富收入上完全不成比例,完全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利國之策,最終被迫喊停。而造成的後果,則是歷代皇帝對“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訓更加深信不疑——“海外通商,誤國之謀。”

其次是面對危局的做法——面對北禍,朱棣雄才御駕親征,朱瞻基英武御駕親征,朱祁鎮,不自量力御駕親征,結果兵敗土木堡被俘,京城陷入危機。面對瓦剌大軍兵臨城下,朝中出現了堅守和南遷兩種聲音。結果提議南遷的官員被打成了“奸臣派”,之後再無人敢提“遷都”一詞,朝局氛圍談虎色變,一直蔓延到明朝末年。

大明朝持有這樣的政治思維與態度,那面對英軍會做和結果?

真正的悲劇

正如上面所說 ,大明朝勢必和英國發動一場戰爭,在“不投降”政策下必然曠日持久。但如果第二次鴉片戰爭依舊是英法軍艦從海上直撲京師,那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絕對是悲劇的!因為不論皇帝是嘉靖還是萬曆,他們都不具有晚清時的朝局氛圍,天子能在政治上更理性,決策上更圓滑,百官能夠不重名節保皇室等。因此,面對英法的堅船利炮,清朝的咸豐皇帝能麻溜地跑熱河去,把恭親王推上去主持大局。但大明朝則沒有這樣的機會,王朝勢必將如同北京保衛戰一樣,讓當朝天子坐堂,死抗到底。

當高維度的文明打擊低維度文明時,結果可想而知。全世界也沒出現過封建統治打贏工業革命的“奇蹟”,然而卻有殖民統治將更低維度文明打入“瀕臨滅絕”的實例(參照美國對印第安人的做法)。

戰爭的泥潭不會讓追求財富的帝國文明輕易收手,而明朝統治系統的短淺戰略思維更不會將戰爭拖入持久戰。一旦大明中央朝廷被擊垮,結果就會按照印度被殖民的結果發展下去。所以,面對蠻夷鋼槍猛炮的入侵,由漢人執掌的大明王朝即使誓死抵抗,也難以從更高明的政治角度去剖析發現問題的根本,解決戰爭問題的實質。

說實話,晚清的外交手段與政治思維確實高明

當初,英法聯軍兵臨城下,身為天子的咸豐能逃到熱河去,這在老百姓看來是奇恥大辱呀,但對現實問題確實得以解決。一來蠻夷不直面天子,天子的權威並未被直接侵犯;二來交待一個“擋箭人”同洋人協商談判,解決問題;三來是“最政治的手段”,一但協約引起天下萬民和百官的積憤,擋箭人迅速可以轉化為替罪羊平息事態。要知道,天子統治的不是洋人,是普天百姓,只要安撫住百姓對統治地位不動搖即可。

英法打入北京城時,遠在安徽的李鴻章就和曾國藩說到:“英法夷人遠道而來,目的只是為利,以利給予則無大礙……。”

晚清自始至終對帝國主義的進犯從來都是示好中以求相持,相持中謀求自強。

滿清政府的示弱,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是非常理性的。成熟的統治系統是十分清晰“雞蛋撞石頭”和“留的青山在”之間的界限的。

晚清的示弱,其做法最大的好處就是——晚清的合法統治性一直並未被動搖,它一直是同各帝國主義進行外交的唯一合法政府。所以鮮有帝國扶植傀儡政府來稀釋大清的合法性。從長遠的眼光看,中央政府的合法唯一,則讓同帝國簽署的所有條約都有實際作用,同時相互聯繫起來的利益關係則也在各個帝國的關係中產生了制衡的作用,確保了自己不被推翻,確保了清廷一直對這片土地具有統治權。

而這樣的政治思維,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明思宗朱由檢覆滅,整個近300年中都未有丁點展露。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

總結

再往前追溯,其實宋朝人的政治思維也同清朝幾近類似,但不可取的是,他們在民族融合與統治力度上不能同清朝的滿蒙聯親,滿藏聯誼,征戰西北新疆方面相提並論。所以,滿清政府無論是在疆土統一上,還是制度過渡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與其說“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不如說“滿清遞過來的接力棒實屬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