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1》

草地上的青草,嫩的像是碧色的青絲。

綠樹上的葉子,也長得茂盛。

風吹過,鬱鬱蔥蔥的枝頭,隨著微風搖頭晃腦。

天氣愈發晴朗,像是能將最近籠罩在人們頭上的陰翳驅散。

在這個有點特別的春天,所有人都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洗手。

哪怕是平常在上桌前,總是拿著髒兮兮小手偷吃東西的小侄子。

這段時間,在看見炸雞塊的時候,也先小跑到洗手間裡,站在洗手檯前的小凳子上,想要洗一洗手。

小傢伙這般主動,難道是忽然懂事了嗎?

這麼問的時候,小侄子只見小嘴往下一癟,可憐兮兮的說:寶寶怕,不想生病。

原本以為在家長的保護下,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對孩子沒有影響。

可原來在電視,電腦上的新聞裡,小侄子還是懵懂的知道了,為什麼最近不能出門的原因。

正是因為知道了講究衛生的嚴重性,他知道了在拿手抓東西之前,要認真洗手。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廣大茶友才能意識到投茶時,稱茶的重要性?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2》

為什麼泡茶前,要稱茶?

茶文化,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距現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時間。

對於茶來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既然是文化,自然是百花盛開,爭奇鬥豔,才得繁榮。

從前,達官貴人喝茶,販夫走卒也喝茶。

雖然都是茶,但也因為兩者所喝茶類,喝茶需求不同,而生出了涇渭分明的界限。

前者喝茶,是為了享受以及社交。

例如來人待客,拿出新得的珍稀好茶,也是彰顯實力的一種表現。

後者喝茶,更多是為了生存,滿足生存需求。

泡一杯濃茶,方能提神集中注意力,為一家老小的生計奔波。

茶葉除了作為茶之外,還可當做搭配乾糧的“湯”,一個大餅,一碗茶便是一頓。

喝茶若是講究,必然要注重儀式感。稱多少茶,用什麼茶具,都是泡出一杯好茶的關鍵。

至於為謀生存,自然是隨便抓些茶葉,無論濃淡。

甚至為了提神,一味將茶泡濃,不追求口感,無視健康,也是常有的事兒。

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對於茶的飲用要求,自然也有提高。

不該僅限於有茶喝即可,而該追求喝好茶,將茶泡的好喝。

而稱茶,正是在泡茶過程中,將茶泡好喝的重要步驟。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3》

品質好,內質豐厚的白茶,一定要稱茶投放

或許爛茶,可以隨便投茶,但對於好茶來說,精準稱量是很重要的。

這是什麼原因?

首先,爛茶中包含品質差,內質缺失的茶葉。

在內質少的情況下,茶葉當中的滋味物質也少。

若是投放不夠多,便很容易變得寡淡。

茶水中,只有一丁點零星的滋味,甚至和白開水有些類似。

這樣的茶,很容易給人留下投茶不夠,故而滋味不夠的印象。

於是下意識的,就會增多投茶量。

其實想想,滋味不夠可能並非投茶量不夠的緣故,而是茶自身品質的缺失。

至於好茶,卻沒有這樣的困擾。

既然能稱得上是好茶,自然不會有內質不足的困擾。

在沖泡這類茶葉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要放的過多。

就像是雞湯裡的調味料,稍放一些,能夠把整個鮮味提起。

可要是放的夠多,滋味難免會受到影響,變得過濃過澀,甚至有苦味出現。

最為穩妥的辦法,當然是用克秤進行稱量。

其實對於稱茶這件事兒來說,本身並不困難,甚至連繁瑣也說不上。

不過是在稱茶的時候,將蓋碗放在克秤上,依舊進行投茶。

而日常克秤可以擺在茶桌的桌面上,或者是抽屜裡,不用起身,就能拿取。

和茶夾、茶針、茶濾等一樣,不過是輔助泡茶的工具罷了。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4》

投茶比例不對,會有什麼影響?

投茶比例,會影響茶湯滋味。

之前在文章當中和大家說過,一些單包的巖茶的克重,從8克,增加到8.3克。

這樣的變化,雖然能夠增加巖茶的香氣(內質多,香氣自然越顯)。

甚至有些茶友,還會以為這是賺到了。

可茶友們不妨細想,同樣的價錢,茶葉量增多,可能是商家在做慈善派送嗎?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大的可能性是,茶葉的品質下降,故而增加投茶量,在口味上不至於讓人覺得過淡。

品質差的茶,可能表現為香氣變雜,內容便少,湯水不夠勁道。

可這些細緻的品味,許多茶友暫時無法品鑑出來。

那麼商家,就依靠這一點,用更多的投茶量,維持滋味的濃淡,呈現出一種品質並未下降的假象。

當真是茶友賺到了嗎?

不是,因為現在的價錢,你本可以買品質更好的茶,卻生生跌了一個檔次。

就像是買正常水果的價錢,買到了更多的處理水果。

東西不一樣,怎麼能用多少來衡量是否值得呢?

在沖泡巖茶的時候,投茶量是8克,搭配100~110毫升的蓋碗。

至於白茶,則是5克幹茶,搭配100~110毫升的蓋碗。

茶葉不同,投茶比例也相應調整。

而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泡出更好喝的茶。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蓋碗沖泡白茶前,你稱茶了嗎?

《5》

或許有很多茶友,覺得稱茶困難,但實際並未實踐過,就成了行動上的矮子。

對了,或許又要有人來說,喝茶適口為珍。

這句話,說的不夠準確。

相信大多數人喝茶,對健康和口味的要求,各佔一半。

投茶過多而導致的濃茶,對健康有不利影響。

茶友當真能夠在枉顧健康的前提之下,依舊肆意飲用,或是濃,或是淡的茶湯嗎?

沖泡前,養成稱茶的習慣,百利而無一害。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