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在缅甸旅行的时,从仰光一路搭乘夜车抵达茵莱湖(Inle Lake),茵莱湖是缅甸内陆的一个高山湖泊,最有名的景观就是渔夫站着用脚摇桨,晨曦当中丢出一个比人还大的细目网篓捕鱼,在一片朦胧的山水景象当中,潋滟波光当中,燕鸥翱翔天际。这个画面实在太美,让人忍不住在摇晃的船上站起拍下许多照片。

搭着夜车从茵莱又来到蒲甘。蒲甘最有名的就是千座佛塔,每天跟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骑着电动车到各个有名的佛塔看日出,看日落。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到处是佛教的金塔,但是在蒲甘从高处放眼望去是一片漠野上的千座将近千年以降陆续修建的佛塔。那种震撼很难用笔墨形容,我常常在夕阳后凝望这千塔之城,发出感叹。然后转头进入酒吧,回到背包客的狂欢。

我很享受自助旅行的感觉,到处游荡见闻,认识新朋友之后又告别,学习认识当地文化,跟当地人一起挤着大众运输工具,吃着与家乡不同的食物,认识不一样的世界跟想法。知道人跟人是那么的一样又不一样。这是做一个背包客的最大乐趣。

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01 背包客的定义


背包客,是指三五成群或是一个人拟定旅行计画,利用大众运输工具,探索世界的自然美景,并了解历史文化差异。在西方年轻人往往自主规划旅行探索未知的生活环境,从而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也常常带着自己内心的困惑,在旅程中思索着,确立人生的方向。

由于长时间的旅行及利用大众运输工具,背着大背包的穷游变成是最鲜明的表面形象。

近代的背包客兴起于1960年代,由欧美国家开始兴盛,年轻人常常在刚毕业或是刚离职的期间准备一场大旅行,可能是向南走到世界的尽头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或是跟着丝路由近东到远东一路造访罗马,希腊,土耳其,波斯,直到中国。或是沿着地中海,去往阿拉伯,印度,抵达东南亚的香料群岛。

背包客文化也从欧美一路延烧到日本,来到中国。我们常称呼他们为驴友。

真正探索旅行本身的意义,贯彻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西方世界第一人,我们可以追溯到一个义大利冒险家Giovanna Francesco Gremell Careri,就让我们称呼他为葛梅尼先生吧!他是第一个据信只为了自己高兴这个目的而出门去旅行的。

葛梅尼于1651年出生,学习法律专业,在法庭工作,但是由于没有贵族身份,丧失了许多法律事业上的机会。他决定暂停工作,1693年开始了五年的环球旅行,然后在1699年出版了他最为人知的六本巨作《环游世界之旅》(Giro Del Mondo)。

这套书籍的六个主题分别代表了六个不同的世界,土耳其及中东,波斯,印度,中国,菲律宾,新西班牙(墨西哥)。然后在1704出了英文版,1719年出了法文版。

葛梅尼先生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是一边做生意一边旅行,用做生意的收入来支持旅行的费用。他从土耳其开始进入东方世界,经过波斯及亚美尼亚(现在的伊朗跟伊拉克),到了印度,再从印度进入中国,经由义大利的教廷传教士拜见了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参观了长城。再从澳门去到菲律宾,然后由马尼拉跨越太平洋来到当时的墨西哥(新西班牙),最后从古巴搭乘西班牙帝国西印度舰队回到了欧洲。

许多人相信,他的书启发了后来更为人知的一本书:《环游世界80天》。

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02 中国古代的背包客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背包客是西方的东西。背包客的形象往往是拿着登山杖,包着头巾,背着半人高的大背包,穿着登山鞋,在都市或是野外行走着。

但是其实背包客的形象,在中国也是非常的鲜明。

让我们把登山杖换成手拐,头巾换成儒巾,大背包换成箱笼,登山鞋换成草鞋。

有没有出现电影"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的样子呢?

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兰若寺根本就是背包客栈的最佳代表。

在古代,可以在神州大地到处行走的大概都是赶考的书生,做生意的商贩,公务员性质的官吏兵卒。都有非常实际的目的导向

三百多年前义大利的葛梅尼先生是为了看看这个世界去旅行,而在中国,有一个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为了心中有困惑而远走他乡寻找解答的背包客。

西元399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决定从长安启行到天竺求知。与人结伴走丝路出葱岭之后南向抵达印度,在印度留学游历10年之后,又到斯里兰卡游历了2年,终于在西元412年坐船回归中土,途中还因为风暴停留在爪哇,最后在青岛登岸回国,最后来到了南京。

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佛国记》。

他就是东晋的法显。

那个时候还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后秦迎来了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译经师鸠摩罗什,开始了佛教经典的翻译大业。不久之后,法显因为心中困惑不解,决定西行求法。

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又是乱世,无法考据法显的远行是否是政府的任务西行求经,但是法显回归中土之后,并没有回到后秦的长安,反而定居在东晋的南京。或许这个可以解释这趟西行印度的求知求经之旅是他自己的个人活动吧!

唐朝的玄奘大师,也跟随着法显的西行之路,从长安走丝路,越过葱岭抵达天竺,归国后,口述传下了《大唐西域记》,启发了明朝时候的吴承恩,写下了鼎鼎大名的《西游记》。

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03 背包客文化


背包客本身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或是心的世界。在旅行时候跟外界互动时,除了体会新的文化冲击,也检视着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思考及情绪反应,也就是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并从而调整价值观。这是背包旅行带来的最大收获。

所以背包客文化有以下的这些特点:

1.自主:自己规划行程,在旅行之前阅读旅游地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

2.交流:住宿在青年旅馆的宿舍房间,与其他旅人交聊天互动,重视人际的交流。

3.效率:有效率的规划资源。在体力上,由于背包很重,全程得自己背,只带需要的东西。在经济上,旅行时间很长,如何以较省钱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旅行计画便是非常重要需要思考的事情。

5.尊重。理解自己跟当地文化的差异,用尊重的心态看待与自身不同的想法。

日本泽木耕太郎所写的书:《深夜特急》,在1986年出版。其中记录了他在1970年代日本到香港之后,一路行走东南亚到印度,土耳其,欧陆,最后抵达英国的伦敦为止的旅程。在80年代跟90年代,成了许多人的背包客圣经,书中对于世界的奇妙,旅途中的困惑,以及从中找到生命的力量都多有着墨。 读过之后可以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背包客。

一个真正的背包客,在生活上也比较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不要下次来试试看背包客的旅行呢?

背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独立冒险的旅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