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吐槽大會》涼了。這一季的《吐槽大會》,已是強弩之末。網絡上對其的失望聲越來越大,直言節目越來越沒意思,已然沒有最初的味道。相比第一季的火爆出世,第四季可以說是淒涼慘淡。低評分、低口碑、低收視,成功以"三低"成績被列入"綜藝差生行列"。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已是預料之中,這個節目的豆瓣評分前三季都呈"下階梯"式滑落,第四季也延續了這一"傳統",以6.0的"踩線及格分"最終收官,一點逆襲的水花都沒有驚起。

事出皆有因,這檔節目越來越差的原因又在哪裡呢?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初心不在

節目不好看,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輸出內容不被觀眾喜歡。最初對於節目的定位,核心就是"冒犯"二字。而人們一開始喜歡上這檔節目,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犀利毒辣地直指節目嘉賓的痛處,但這些刀子都放在包袱裡,就顯得並不那麼尖銳鋒利。而且,因為是節目設定,人們更容易將其合理化,而不會上升到"罵人"的吵架情境中。這樣的節目具有一定新鮮感,至少在內地,尺度能夠到達這個地步的獨此一家。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每一期請的主咖身上的焦點,都是網友們平日裡在網上吃到的瓜,一般對於主角來說,都不是什麼"好瓜",所以避諱是正常操作。但節目把這些熱點搬到檯面上,不僅當著當事人的面吃瓜,還要讓當事人自己吃自己的瓜,而且操作夠狠,因此就有嘉賓被"吃"得面露尷尬,也有嘉賓因為稿子寫得太"痛"而生氣拒絕表演。

但現在的節目,卻少了這些"重口味"的東西,它距離冒犯的邊界越來越遠。如果說最初的節目是用大針戳人,那後來這個針就越來越小,到現在已然變成納米級別,紮起來不痛不癢,好沒意思。第一期的李佳琦的確有很大話題度,但整一期下來,觀眾的印象全停留在"一口鍋"上了,似乎除了這些,已然沒什麼可吐槽的。而且吐槽的段子笑點也很一般,用的梗沒有什麼新鮮的。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而最讓觀眾受不了的,是這一季節目開始"上價值洗白白"了。圍繞這一口鍋,李佳琦成功解釋了他的"直播事故",甚至節目還特意放了一段他的個人採訪,主題就是解釋"這真的不是他的鍋",以及自己的加油奮鬥史。於是觀眾就迷惑了,之前的"刺激吃瓜",為什麼變成了"和諧丟鍋"?這不是徹底違背節目初衷,說好的在"冒犯邊緣"瘋狂試探呢?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除了淪為"洗白工具",這個節目還擔當了"宣傳小能手"的角色。因為站在流量之上,不少的圈內人都"不惜被罵"也要上這個節目宣傳自己的作品,甚至有人其實根本沒什麼可說的槽點,卻也硬是上了節目,還有的是雖然有槽點但沒人敢提的,只能聊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

像是徐崢,為了宣傳電影也是很拼命,連媳婦的事都拿出來說了;像是林丹,最大的熱點明明是出軌,但全程也只吐槽到他的事業;像是王力宏,槽點居然是一首觀眾都不知道的歌,最後才明白這事實上就是來打歌的,而和李雲迪的事情根本絕口不提。節目辦成了這個樣子,也難怪觀眾愈發不買賬了。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無木可支

在輸出內容單薄的背後,有很大的原因是團隊的人才稀缺。眾所周知,第四季開播之後,人們就發現"吐槽的大梁"離家出走了。池子直接在網上開撕原團隊,從他申請解約並且被踢出群聊來看,這算是徹底地離開了節目,應該不會再回來了。而李誕雖然依然是公司的人,但這一季,也已經明顯淡出節目。

他也曾經在採訪中坦言,自己並沒有那麼想要做脫口秀。這也意味著,這個節目已然不是他的重心所在,他可以隨時放棄,而且憑藉他如今的名氣,並不愁在其他地方混不開。事實情況也是如此,他如今在《奇葩說》做導師也做得很開心,在導師賽裡的突出表現也讓人對他在辯論層面上刮目相看,且"佛系"、"無厘頭"的作風,也為節目吸引了不少流量,光憑這點馬東也不會捨得他離開。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沒有了這兩個人的《吐槽大會》,真的無木可支。儘管還有卡姆和龐博兩個人挑大樑,但這個大梁他們還真的挑不起來。卡姆太"獨",雖然言辭犀利,但就像一個炸彈一樣,丟出去,場地就沒了,跟在他後面的人不好說話。龐博實力是有的,但還是弱了一些,說的段子水平沒法保持穩定,而且太"環保"了,一個梗重複利用幾回,已然不新鮮了。創作團隊的出稿質量堪憂,難復從前。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第一季的時候由李誕一個人作為總策劃,那時候的團隊人也不多,但節目質量依然有所保證。反倒到了現在,團隊擴大了,質量卻下降了。其實公司也在努力地培養脫口秀的人才,但是像李誕池子這樣的,的確難尋。通過在大學、劇場尋找合適的演員,再選出優秀的人輸送到訓練營中,通過訓練挑選出優秀者,這樣層層選拔的結果,最終也不過出了一個龐博而已。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事實上本身培養就是一件十分耗費的事情,在國外一個優秀脫口秀演員的誕生也需要五年時間的磨礪,但在國內的環境下,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龐博的訓練時間也才一年。其中因由,主要還是國內沒有一個系統的脫口秀體系,連脫口秀演員的收入都沒有辦法得到保證

國內環境

在國內,很少有人會做一個全職的脫口秀演員,因為就算你連續講上一個月,也不一定能夠養活自己。能上脫口秀節目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只能靠線下演出來賺點錢,但演出的門票低的才三塊錢,高的也就三十左右。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了生存,也只能將脫口秀作為一種業餘愛好,因而也很難有人能夠成為一個高水平脫口秀演員。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而在國外,選拔的制度已然成熟,有很多的劇場可以容納這些演員,並且在培養幾年之後,演員的水平已然達到要求,再輸送到各種脫口秀節目中。這樣的制度給予演員以希望,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機會上節目。《吐槽大會》的方式雖然也是訓練新人然後輸送至節目,但邏輯上是相反的,是因為先有了節目,擁有了流量和資本,再去吸收人才。這樣一來,後方的補給自然容易不足,和先帶兵打仗,再運送糧草是一個道理。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在國內對尺度審查的力度之下,稍微出格的節目都難以生存,這也是這個節目走向愈發低迷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也不是節目不想播一些刺激內容,而是國家實在不允許。當初第一季剛剛上線沒幾天,馬上就被勒令淨化。於是,重新上架之後,那些"黃暴"和"敏感"內容就統統消失了。但這個尺度一縮再縮,縮到今天,連焦點問題都模糊沒法講了。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嘉賓的施壓和節目的妥協,稿子寫好之後,也需要徵得嘉賓同意才可以表演,否則也沒辦法繼續進行。但國內對於尺度的包容性的確明顯弱於國外,美國的脫口秀節目就連總統都可以冒犯,而且尺度大到字幕都需要打上馬賽克才能播出的地步。而就國內而言,《吐槽大會》已經算是大尺度,可是放到國外,恐怕是最"純潔"的脫口秀節目。

《吐槽大會》不復往日,評分持續走低網友不再喜愛,原因何在?

總體看來,《吐槽大會》的下行其實是必然的結果,已然不是創作團隊能夠說得算的。李誕恐怕也是意識到無力迴天,所以乾脆"躺屍"任由這個節目自生自滅。雖然難以動搖大環境下的制度,但《吐槽大會》還是有意義的,至少它利用獲得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脫口秀演員。不過,想要國內的脫口秀可以真正地長久,而不是在一個節目過去之後又消失殆盡,必須要進行長期的耕耘澆灌,以待環境好轉,春天到來時,這些種子能夠開出較多像樣的花,持續地推動脫口秀這輛大車前行。你們對於未來脫口秀的發展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