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嘴里说的快慢机到底是怎样一款枪?

革斤春风


快慢机在当下指的是用来切换射击模式的选发开关,而在《亮剑》剧中李云龙嘴里说的快慢机是毛瑟C96手枪。1896年毛瑟兄弟推出了一款半自动手枪,后来经过改进后,推出了可在全自动和半自动之间转换型毛瑟手枪,因此被称为快慢机。

最初的毛瑟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空余时间设计,后来毛瑟兵工厂的老板为此枪申请了专利。毛瑟C96一直希望能够获得德国军队的订单,德国陆军于一次大战期间订购了15万只9毫米口径,型号为“Red 9"的毛瑟C96,而实际只交付了13.7万支,这是德国陆军仅有的一次正式交易记录。

1939年毛瑟长停止生产后,累积共生产了约100万把毛瑟C96,其他国家仿制了数百万把,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在影视剧中毛瑟C96出现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在民国初年,由于我国枪械相对比较落后,除了机枪外,毛瑟手枪是唯一能够实现连发的。特别是M712 schnellfeuer进入中国后,由于其单发,连发射击可方便转换,弹夹容量可以扩展到20发,连发时火力猛,是全球第一款量产的冲锋手枪。毛瑟C96在中国赢得了极好的声誉,甚至还大量流通着根据地民兵仿制的与毛瑟C96相似,但是内部结构,性能天壤之别的仿猎枪结构的“单打一”,“撅把子”,“独一撅”。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配备毛瑟C96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就是朱德配备的毛瑟手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撅把子)

由于我国在20世纪初期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毛瑟枪供不应求,我国的兵工厂也开始了仿制之路。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厂,阎锡山配备仿制的45口径的汤普森冲锋枪和毛瑟枪7.63毫米口径的子弹不能通用。为了令后勤供给方便,阎锡山决定生产45口径的C96。此型号在1929年被命名为17式。17式配10发固定式弹仓,以两个5发弹夹装填。抗战爆发后,不仅阎锡山的晋绥军配备17式毛瑟,西北军和八路军也有不少部队在使用,林彪的115师就曾在山西抗战时期使用过17式毛瑟,而李云龙口中的快慢机极有可能就是17式毛瑟,在性能方面是放大版的C96,由于口径增加了,子弹威力也比较大。由于这种口径的毛瑟仿制枪相当特殊,在抗战结束后就逐渐被淘汰,将其铸熔,流存的数量极为稀少。

(民国17年式毛瑟手枪.照片右下的文字是枪身上的铭文,分别为:"一七式"(上);"民国十八年晋造"(下))

除此之外,还有汉阳兵工厂造1923年仿制的毛瑟C96,发射7.63X25毫米毛瑟子弹,共制造了1.3万把。解放军针面向基层军官仿制的80式手枪,握把使用64式手枪握把,使用7.62X25毫米的51式手枪子弹,手枪子弹容量分别为10发,20发。可单发或全自动射击,附加肩托有两种,普通肩托和附有刺刀肩托。

关于中国军队使用毛瑟枪侧着射击,在影视剧的渲染下,已经成为减少其强大后挫力的神奇偏方。枪口上下晃动和左右晃动带来的射击误差没多大区别,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毛瑟手枪在侧着射击时,其飞出的弹壳更容易砸到眼睛,也很难瞄准。从流传的历史资料来看,毛瑟枪在实战中并没有大量使用这种方法,而大多是使用枪托。



毛瑟枪在我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止是武器,更是情怀。


梓蕤


这是德国毛瑟军工厂在上个世纪初研制的一款军用手枪,正式名称就是毛瑟军用手枪M1896。该枪口径7.63mm,配置20发弹匣供弹,全自动射击模式,部分毛瑟手枪还配置有木质枪托,可以进行精度射击。

不过这种手枪当时推出市场之后,并未得到欧洲国家军队的积极响应,毕竟这玩意在正规战争中,射程近、威力小、精度差,还很耗费子弹,尤其是自动连续射击时,枪机还要向上跳动,导致后面射击精度快速下降,不利于持续射击。

所以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这款手枪滞销比较严重,但是让毛瑟工厂看到希望的却是中国市场。

当时国内各种军阀还有国民政府,由于自身军队重火力和压制火力严重不足,也就是缺乏机枪和火炮,近距离对抗需要一款速射武器进行压制。毛瑟这款自动手枪正好满足需要,价格便宜,配上20发子弹,火力相当于一款冲锋枪了。因此大量引进,甚至还让国内军工厂仿制,军队还一度组建了“手枪队”,全员配置毛瑟自动手枪,在战斗中发乎的作用相当于“半个机枪队”的火力。

国内正规军、民兵等武装力量在使用这款手枪时候,采用了握枪侧位射击的方式,就彻底缓解了这款手枪射击时跳跃的毛病。在很多影视作品上都可以看到,八路军游击队或武工队与倭寇枪战时,都是侧位射击,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款手枪,国内给其齐了很多绰号,比如“王八盒子”(估计是因为汉奸经常配这种枪)、“二十响”、“快慢机”等。

《亮剑》中出现的快慢机说的就是这款手枪。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毛瑟军用手枪的口径为7.63毫米,威力比较大,但使用时后坐力较大,容易向上跳动,其有效射程能够达到100米。毛瑟手枪在西方各国的军队中很少装备,但是该枪却是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的军阀混战时,西方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是手枪却不在禁运之列,加之驳壳枪的威力大,价格便宜,该枪在中国比较吃香。而且中国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平射,从而解决了使用上跳厉害的缺点。

驳壳枪的衍生型号比较多,除了德国的原装进口之外,中国和西班牙都仿造过不少的驳壳枪。也正因为如此,驳壳枪在中国特受欢迎。例如,楚云飞去县城赴宴时,他有精致的手枪不用而改用毛瑟。再如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双枪中有一把驳壳枪的准星是故意弄掉了的。使用驳壳枪有经验的射手是不需要准星的。


历史军魂


《亮剑》中李云龙嘴里所说的快慢机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在抗战题材影视剧里见到过最多的“盒子炮”或者说“驳壳枪”的改进型,也可以说是自动版本,这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自动手枪,其原版由德国毛瑟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兄弟来命名。



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5年12月取得由毛瑟兄弟研制的命名为“毛瑟”手枪的专利,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开始生产,该枪口径为7.63毫米,配备20发弹匣,有效射程50-150米,标准名称为毛瑟C96手枪,这就是题目中“快慢机”的原版。

快慢机也就是毛瑟C96的自动版或者说是速射版,于1931年5月开始量产,其最大的改进就是在枪的左侧装了一个称为“快慢机”机械结构,这个结构起到了控制手枪发射状态的作用,可以连发,也可以单发,后来被称为“快慢机”也就是由此而来。



这款枪的整体设计非常完美,性能出众、稳定性好、故障率低,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装备量。这款枪在“快慢机”结构位置的枪身上刻有“R”和“N”,分别代表着全自动和半自动模式,就如同当年冰雹在部队时所使用的81-1式自动步枪上那个单连发和保险状态的“1、2、0”是一个意思,很科学和人性化。


毛瑟C96以及快慢机在我国当年有非常大的使用量,至二战前近50年的时间内毛瑟C96共生产了140万把,其中最少有40万把卖给了中国,当然这其中“快慢机”自动毛瑟手枪的量较少。

当年在抗日战场上以及解放战争中就有大量的手持毛瑟C96的手枪队,他们在关键时刻杀出或者去执行深入敌后的任务,起到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直到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特种部队最早的起源就是我国当年的手枪队,而手枪队的标准装备就是每人一把毛瑟C96或者极少的“快慢机”(连发)。


冰雹蓝天


李云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枪迷”,瞧见好枪,比瞧见美人都兴奋。在反围剿时期,李云龙的部队化整为零、积蓄实力,利用游击战和日本军队巧妙周旋。

在此期间,李云龙的部队在日本人手上捞到了不少的好处,什么歪把子、快慢机……都是令李云龙垂涎三尺的好武器。

其中李云龙口中所讲的“快慢机”是我国抗日武装对德制毛瑟军用C-96手枪另起的别称。该枪口径为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也有10发版的),有效射程50到150米,1895年由毛瑟兄弟研制,1896年开始量产。

“快慢机”又称“匣子炮”、“驳壳枪”,是我国抗日武装最喜爱的手持枪械之一,同时也是“抗日神剧”中出镜率最高的枪械。从1896年生产,到二战前夕,德国生产毛瑟C96手枪超过百万只,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卖给了中国,由此可见其在中国的风靡程度。

当然,数量多并不代表它便宜。民国时期,快慢机的价格极其昂贵,一千支快慢机的价格便已经达到十二万元大洋之多,平均一支快慢机的价格在一百二十块大洋左右,足够养活普通老百姓五至十年的吃穿。

如此昂贵的价格不要说艰苦朴素的红军,就是养尊处优的国军也无法大规模配装,只有国军高官的亲卫队才有资格配装这种价格昂贵的武器。

快慢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价值上百块大洋呢?

快慢机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全自动手枪”,它不同于扣动一次扳机只射出一颗子弹的“手动步枪”或“半自动手枪”。只要手指一直压着扳机,快慢机便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射子弹,直至弹夹中的子弹用之殆尽为止,换言之,快慢机就相当于一挺小型冲锋枪,不仅火力猛,而且便于使用,比一般的步枪、单发手枪更加具有威慑力和杀伤力。

张召忠将军曾在节目中“吐槽”我们中国人善于给各种武器取“外号”,并且取得十分准确。

“快慢机”这个外号源于手枪在设计、性能方面的独到之处,快慢机就像是“王者荣耀”中具有两种形态的游戏人物“李信”。枪身上刻有“R”和“N”,分别代表着全自动和半自动模式。

快慢机的机匣上有一个不起眼的旋转杆,旋转杆的位置正好在右手大拇指的握枪处,当战场环境适用于长距离点射的时候,使用者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旋转杆将手枪切换到“半自动模式”。当战场环境适用于近距离扫射,或短距离火力压制的时候,使用者可以将毛瑟C-96手枪切换到“全自动模式”。

在“半自动模式”下毛瑟C-96手枪的射击速度慢,在“自动模式”下M1932手枪的射击速度快,故快慢机因此而得名。

事实上,快慢机虽然量不小,但在西方各国的军队中很少装备,因为这枪的射击稳定性太差,开枪时枪身容易上跳。其之所以能够西方不亮东方亮,在中国大规模装备。主要时由于当时西方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是手枪,尤其是德国手枪并不在禁运之列,加之驳壳枪的威力大,弹药量足,所以得到了青睐。至于其射击方面的缺陷,中国人很好的采用一种“平射”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咱们在电视看到的那些使用者们,开枪时基本就是把枪歪着拿。

当然了,快慢机不光光是手枪,其还可以当步枪用,一般快慢机都会配备相应的木柄枪托,加上以后调成自动模式,那就是一把突击步枪啊。其在但距离上形成的压制火力比一般的机枪也差不了太远。

所以当时我军还出现了专门的“手枪队”,其算是我军特种部队的前身。电视剧《雪豹》里面就有着这样的一段历史背景。


白话历史君


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毛瑟C-96手枪

快慢机,又称驳壳枪、木壳枪、20响、盒子炮、大镜面、大肚匣子、自来得手枪等,事实上就是德制毛瑟军用C-96手枪。

C-96手枪在发明国德国军队中装备数量极少,因为嫌此枪体积大、份量重,携带不方便,但却大量出口到了东方的中国,成了中国军队的制式手枪,且在国内大量仿造,产量不下数十万到上百万把,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驳壳枪有两种型号,早期是机匣上方10发弹仓供弹,仅能单发射击,最常见,装备数量也最庞大;另外一种是M-1932年版,是改进提高型版本,采用了20发弹匣供弹,既可单发,又能连发射击。

这两把枪械,都随枪配有木壳枪盒,是江浙一带“木壳枪”称谓的由来,可以将枪与木壳枪盒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不仅提高了射击精度,而且有效射程提高到150米,20发的弹容量,使得此枪成了一把微型冲锋枪。

对缺少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等自动枪械的中国军队来说,10发弹仓供弹特别是20发弹匣供弹的毛瑟C-96手枪,就成了步兵手中得心应手的一把枪械。

不仅正规部队,而且游击队等抵抗组织等,也喜欢装备驳壳枪,在抗战中,中国军队班、排、连级卫队,装备清一色的20响驳壳枪,曾给予冲锋的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对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毛瑟C-96手枪发射毛瑟7.63x25毫米手枪弹,初速每秒450米,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手枪弹,采用瓶型无底缘弹壳,弹头为圆头平底,战时弹丸的消耗非常大,中国军队大胆使用了7.62毫米手枪弹,奇迹般地解决了毛瑟C-96手枪子弹的来源问题,就不用担心弹丸的问题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快慢机有两种含义,广义上来说是可以连发的驳壳枪,从狭义上来说是德国毛瑟712冲锋手枪。

毛瑟手枪在中国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自动手枪,毛瑟C96的工艺无可挑剔,但是对于手枪的定位并不准确,毛瑟手枪的体积重量都很大,但是随着步枪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手枪的攻击力迅速降低,手枪的主要作用在于自卫,或者成为军官的身份象征,在这种定位下,手枪需要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而这几个要求,毛瑟手枪都不达标。所以在欧洲国家,毛瑟手枪使用的不多。

但是在中国,情况则大大不同,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期间,但是中国自身的军火工业又略胜于无,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军火需求,这种情况下,中国成为欧洲国家最大的军火市场,但是欧洲国家对于中国进行军用武器禁运,理由吗就是什么不向内战国家提供武器一类的,但是手枪属于个人自卫武器,不在禁运之内,而德国的军火在中国有着良好的信誉,所以毛瑟手枪在中国销售数量巨大,同时不只是德国欧洲其他国家也是出口了大量外形类似毛瑟手枪的手枪,其中西班牙出口的最多,而且全自动的冲锋手枪是西班牙首先推出的。



一开始毛瑟公司认为手枪采用全自动射击方式是浪费弹药,所以一直没有全自动的型号,但是西班牙首先推出了全自动的型号以后,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这种情况下毛瑟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全自动型号,凭借着良好的口碑,毛瑟手枪又夺回了市场的老大地位。


红色手电筒


记得我们小时候用纸就折过快慢机手枪,然后跟大家玩起小游击战。

那在著名战争片中《亮剑》里的快慢机枪到底怎么让李云龙一直挂念在嘴边的?据记载我们当时的八路军还比英国特种部队先行建立手枪队,差不多比他们快了十几年。而且这把枪在中国很多的战役中,协助手枪队、武工队,取得不少的战果。

这把快慢机原名叫毛瑟M1932冲锋手枪,经过改良后增加了一个快慢机,既可以进行半自动射击,又可以进行全自动射击。快慢机的特点是自动射击的时候,可连发三发,初速是455m/s,是速射型手枪,而且击锤的两侧、准星上面跟机匣两侧凹下造型平面,又是又是很明显地展现出来,并且主体线条的走向是一致的刀纹痕迹,看起来比较粗犷有力,能更好地掌握在手中,像李云龙那么豪爽的性子的军人,肯定会比较喜欢的。

战争年代就有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军人比较喜欢这把手枪,因为它的设计是有细长的枪管,方便持枪者能更好地以其为瞄准基线,有很好的指向性,明显提高射击精度。比较有经验的军人还能把这把手枪的性能发挥得淋漓精致,常常把枪面向右倾斜45°,或将枪面向坐倾斜近90°进行射击,这样很好地快速射击命中目标。

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前大部分的战斗模式都是游击、突袭、村落战、地道战,这时候一方面是重武器的装备不足,另一方面是在游击中快慢机比较容易携带,又能近距离射杀多个敌人,算是一把得心应手的好装备。


红军各级指挥官和精锐突击部队也装备毛瑟手枪,比如著名抢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除了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外,精锐突击部队也装备毛瑟手枪。勇士们迅速占领了渡河的工事。还有一次是飞夺沪定桥,当时的突击行动中二十二勇士每人配备了一支冲锋枪或者毛瑟手枪。因为这些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对火力的需要是很强的,毛瑟手枪的二十发装弹量,每分钟40发/分的射速都可以满足突击实战的需要。


据说在抗战中,八路军的便衣部队也是装备了不少快慢机,游击突袭日军,让他们也是极其恐慌。

后期是随着突击步枪的兴起,才导致攻击手枪退出历史的舞台。


WarOH协虎


你好,这个很简单,快慢机是二战期间,毛瑟M1932冲锋手枪在中国的别称。这是1932年由毛瑟工厂研制的,是在96式手枪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快慢机而成的,这样既可进行半自动射击,又可进行全自动射击。其结构是在枪的左侧装上一个快慢机,并刻上“R”和“N”字样,分别代表全自动和半自动,此枪的供弹机构也改为l0发和20发活动弹匣供弹。因该枪出厂时编号712,又称712式手枪。此枪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快慢机”。快慢机”表尺及抽壳钩

德国毛瑟M1932 7.63mm冲锋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932年定型生产的M1898 系列自动手枪的最后一种产品,该枪的工厂内部编号为"712"号。我国对其称谓多样,例如"二十响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鉴于我军老一辈军人大多称其为"快慢机\

撩影奇谭


二十响驳壳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