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為什麼沒有被處死?

翀少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刺客未必會被判處死刑。

大家看過小說《鹿鼎記》吧。

當時康熙就讓韋小寶將刺客放掉,然後加以追蹤。

韋小寶說放掉刺客豈不是便宜了他們。

康熙說:刺客雖然犯上叛逆,但只是奉命行事,小角色而已,殺不殺無關大局。

道理也是一樣。

殺死刺客的目的一般是三點:

第一,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不敢繼續行刺。

第二,殺給老百姓看,告訴他們謀反的下場。

第三,刺客可能是內部政敵派來的,涉及複雜內部鬥爭,儘快殺了好滅口,不讓外界知道實情。

可惜,當時這些條件都不具備。

汪精衛行刺是1910年,當時滿清風雨飄搖,武裝起義四起,離滅亡不遠了。

執政的攝政王載灃是個草包,連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談國家。

肅親王之流雖有些才幹,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應付目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式。

之前滿清殺了很多革命黨,甚至把同情革命黨的記者都活活用板子打死,造成世界輿論譁然,仍然滿清殘暴。

此時的老百姓早已看膩了凌遲等酷刑,1910年滿清連酷刑都廢除了,殺了汪精衛又能有什麼震懾力。

至於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顯然也不可能。

當時革命黨委託臥底同盟會會員程家檉(他是肅親王的家庭教師)忽悠肅親王: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你殺了他們,革命黨必然要報仇,將你作為行刺對象。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您也沒有好處。肅親王當時也認為殺了汪於事無補,加上也恐懼自身安全,就稀裡糊塗同意了。

至於攝政王載灃本來就是糊塗蛋,聽肅親王一說,也就同意了。

在載灃看來,將汪精衛永久關押就等於死刑。殺了汪精衛,說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黨繼續行刺他報仇。

載灃此人胸無大志,把做攝政王當做苦差,恨不得早點交權回家享受富裕晚年,當然不願意惹上殺身之禍。

其實說來說去,當時他們都知道滿清估計要完了,不願意把事情做絕,想留有餘地,最終也都是善終。

倒是有傻鳥並不明白這點。

革命者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擊斃了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後,兩江總督端方決定殘殺徐錫麟,將他剖腹挖心,活著砸碎睪丸,慘死。

革命黨大怒,將他列為頭號敵人。僅僅4年後,辛亥革命爆發,端方本人被起義軍亂刀分屍,頭顱還被遊街示眾。

當事人回憶,士兵們像殺豬一樣,將端方按倒在一條長椅上,有的按頭,有的按腳。

隨後,新軍士兵用馬刀,將端方活活砍死。不僅僅是砍死,還是亂刀分屍。

行刑時,馬刀不夠鋒利,連砍多刀才斬下頭顱。端方的頭顱,被泡在煤油裡,裝在木桶中去武昌示眾。鄂軍都督黎元洪下令將頭顱遊街示眾,武漢萬人空巷,圍觀此頭。

看看,端方就是一個大傻鳥。

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薩沙


汪精衛是清朝晚期的知識分子,出身書香門第,熟讀四書五經,曾經考取過秀才。早年以優異成績被大清朝廷派往日本公費留學。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很快成為其骨幹。汪精衛是中國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可以說早期的他曾經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後來與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領袖失敗後,逐漸親日。抗日戰爭時期投靠日本政府,在日方扶持下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成為中國第一大漢奸。

當年慈禧太后去世後,三歲溥儀成為大清國的皇帝,載灃出任攝政王。負責管理朝中政事。攝政王載灃在執政期間推崇西方理念,提出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觀點。這些政治觀點很快受到全國上下的一片反對。汪精衛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提出對攝政王載灃進行行刺的想法。這充分體現了革命黨人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堅定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最為可惜的是,汪精衛和其他革命黨人在行刺之前,由於經驗不足,被清政府發現。致使汪精衛與革命黨同事均被逮捕入獄。獄中的汪精衛更是表現出革命黨人大義凜然的英雄氣節。那種視死如歸的氣概深深震撼著當時的大清審判官肅親王。肅親王曾多次在獄中提審汪精衛,勸說汪精衛改變政治觀點,汪精衛都是不為所動。



肅親王在殺與不殺的選擇中思索再三,最後選擇對汪精衛等人免除死刑,改判終身監禁。為何出現這種局面呢,一方面肅親王認為殺掉汪精衛後,很有可能引來更多革命黨人的報復,激起廣大人民的不滿情緒。那樣對朝廷來說更加危險。另一方面如果不殺汪精衛,也可以體現大清國對反對者的仁慈之心,大有籠絡國民之心的嫌疑。畢竟當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瀕臨大廈將傾的局面。這就是汪精衛等其他革命黨人得以不死的歷史原因吧。

另有說肅親王還是比較喜愛汪精衛的個性。對他視死如歸的革命信仰那是讚賞有加,愛惜汪精衛這個人才,因而才動了憐憫之心。不論何種原因,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後,確實沒有召來殺頭之罪。


折返888


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以失敗而告終,可是他的運氣非常要好,在獄中碰見了貴人,於是就撿回了一條命。1905年他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一起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目的就是為了暗殺攝政王做準備,光緒的弟弟、溥儀的父親當時攝政王王載豐,刺殺失敗後,被關進大牢。面對審訊,他與黃復生爭相當主犯,而且汪精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思維敏捷,洋洋灑灑的千字作答,使主審官章宗祥、善耆惜才、愛才之心徒起,



對她的才幹感慨不已,有心成全,出手相救。當時清朝刑律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原來十大罪惡,已經取消等環境下,在他倆的斡旋中出現了轉機,未被判死刑,而且在獄裡受到頗豐後的優待。同時汪精衛的才幹也引起了肅清王的重視,查看了他倆的供詞後,深被汪精衛才華所吸引,再加之清廷又怕革命黨的報復,採取更大範圍的刺殺行動,於是勸說攝政王饒恕他二人不死,才保住汪精衛、黃復生的性命。清廷為了掩人耳目,以汪、黃“誤解清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終身監禁,就這樣撿回兩條命。所以說,臨死不屈,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主審官的鄰惜之心,峰迴路轉,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就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爭取了才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



和諧131679225


汪精衛以暗殺攝政王載灃一舉成名,他在獄中所作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更顯激昂悲壯,然而他的性格卻是優柔善變的,還就註定了他以“烈士”登上歷史舞臺,以“漢奸”結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國正處在內憂外侮,水生火熱之即,為了救中國,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極大地震懾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黨人也將目標鎖定在了實際統治者身上。

汪精衛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東京他與黃復生,喻培倫,黎仲實,曾醒等7人組成了一個暗殺團體,他們籌款,買炸藥,學習爆破技術,秘密地進行著暗殺前的準備。1910年初,汪精衛等人悉數潛入北京,他們在琉璃廠開設了一個守真影相館作掩護,並在東北園租了一間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討的場所。


開始也沒有特定的暗殺目標,先計劃謀刺慶親王奕劻,由於警衛過嚴作罷,又謀劃炸死載洵、載濤兩貝勒,因無從下手而放棄,最後,汪精衛建議炸死攝政王載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因為載灃是大清的實際掌權人,殺死他影響大,也會給清政府的統治造成一定的混亂,於是一切謀劃圍繞著炸死載灃而展開。

他們偵察到載灃住的醇王府和鴉兒衚衕之間有座石板橋,載灃每天上朝必從此橋經過,這地方又比較僻靜,沒什麼人家,於是決定在橋墩下放炸藥炸,為了加大炸藥的力度,他們在騾馬市大街太永鐵鋪定製了一個可盛五十磅炸藥的“鐵西瓜”。暗殺團會議決定,由黃復生、喻培倫去安放“鐵西瓜”,到時由汪精衛負責引爆。


4月1日夜,黃、喻兩人在橋下挖好坑,然後埋好“鐵西瓜”,由於敷設的電線太短,只能隔夜再來按裝,結果,第二夜再來時引起了暗探的懷疑,兩人正在敷設,忽發現有人偷看,驚慌之中趕忙跑開,不一會警察趕到,經搜查發現了埋在橋下的“鐵西瓜”炸彈,暗殺計劃以失敗而告終。警察查到了鑄造“鐵西瓜”的鐵匠鋪,又順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館以及他們的集會屋,汪精衛、黃復生等人被逮捕。

載灃本來是想處死汪精衛以儆效尤,這時同盟會有個叫程家檉的會員正在肅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師,他對善耆分析說“大清殺汪、黃,只不過洩一時之氣,並不能根本杜絕革命黨的活動,反而引起他們的報復行動,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殺,反而能體現政府的寬大為懷,從而減少革命黨人對朝廷的敵對勢態”,善耆一想說的在理,於是找載灃去商量,載灃想想也是這個理,不殺他們起碼可以讓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不那麼激烈,到最後也可以有個協商、談判的可能,於是清廷下令將汪精衛、黃復生交法部永遠監禁,這樣汪精衛逃過了被殺頭的命遠。


武昌起義勝利後,汪、黃兩人被清政府釋放。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1904年9月,汪精衛與朱執信、胡展堂等在日本求學,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的一員。1907年至1909年,孫中山領導的各次起義先後失敗了,一部分革命黨人也因此意志消沉,清廷和改良派對此欣喜若狂,更加大肆鼓動吹籲和玩弄“立憲”的騙局。

面對這種形勢,汪精衛決定赴北京進行暗殺活動。1909 年12 月,汪精衛攜同陳璧君、喻培倫等人趕赴北京伺機進行暗殺活動。他們密議,決定刺殺清攝政王載灃。當時載灃居住在後海北岸醇王府。他每天上下朝都要經過銀錠橋。汪精衛等人決定將炸彈埋於橋下。

▲攝政王載灃

但是不巧,銀錠橋下的炸彈被人發現,並報了警。第二天,北京各報紛紛刊載這一消息。民政部尚書善耆、步軍統領正黨毓朗及警察廳廳丞章宗祥等即親往銀錠橋勘查。發現盛藥的鐵罐為中國貨,旋即查問城內各鐵鋪,很快得知是鴻太永鐵鋪為守真照相館特地製造的。經鐵鋪掌櫃確認,汪精衛、黃復生等很快被捕。

▲汪精衛

汪精衛被捕後,他索來紙和筆墨,奮筆疾書、痛斥了清廷假“立憲”之騙局。汪精衛暗殺載灃,載灃對此極為震怒,欲殺汪而後快。但肅親王認為,當此立憲時期,殺死革命黨人,只能激起其他革命黨人更加激烈的反抗,不如從輕判處,以收緩和民心和拉攏革命黨人之效。

清廷遂判汪、黃無期徒刑。與此同時,孫中山、胡漢民、陳璧君等人也展開行動,設法營救。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自治。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一方面調兵遣將,起用袁世凱加緊對武漢地區革命黨人進攻,企圖將革命鎮壓下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推行安撫政策,以此來緩和反清情緒。於10月30日宣佈“開放黨禁,以示寬大,而固人心。”由此,汪精衛等人獲釋。汪精衛也因1901年謀刺攝政王而聲名顯赫,世人皆知。

▲這兩句話是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的題詞,而汪精衛從他的政治遺囑中也提煉出這兩句話。


ReaderX


“卿本佳人,奈何為賊”對這位亂世中風雲人物最貼切的描述,才華出眾的革命派人員,為中國的崛起不懈的努力,只可惜在與蔣介石的爭權之中失敗後,怒投日本,成為後人所憎惡的漢奸走狗!

銀錠橋刺殺案件

年輕的時候誰還沒有瘋狂過呢?汪精衛正是年少輕狂下,被梁啟超和康有為諷刺下,展開了一場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的瘋狂計劃。

汪精衛通過關係瞭解到,載灃每天都要路過銀錠橋,因為那是他進宮入朝的必經之路,所以1910年汪精衛夥同黃復生將自制炸藥埋藏在這座橋下。不知是汪精衛等人運氣太差,還是載灃命數未盡,竟然被巡查的軍警識破,兩人也沒來得及跑掉就被抓了起了,心有餘悸的載灃立馬將他兩關起來,即日問斬,可沒想到最後載灃無奈地將他們二人平安無事的放走了。

汪、黃二人平安而返

攝政王載灃主政時期,滿清的氣數早已經日薄西山了,此時清朝不僅面對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還有民間百姓各種暗潮湧動的勢力以及袁世凱一派的窺視,因此載灃表面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則是個紙老虎處處受人牽制。

所以無罪釋放汪、黃二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日本方面力保汪、黃二人,因此肅親王善耆對他們兩人厚待有加,一方面為了討好日本人,一方面也是為了樹立在皇室宗族裡的地位。

二、民間的輿論壓力實在太大了,要是慈禧在世,自然會很容易鎮壓住了,只可惜載灃這個人實在太平庸了,一步步退讓和妥協,致使民間實力日益龐大,直至可以影響朝政。

三、袁世凱等人的暗中操盤,因為袁世凱早已經看得出,未來的天下不會再屬於愛新覺羅,而是擁有新思想新浪潮的人物中,因此袁世凱極力接觸革命黨人物,以為自己謀後來。

在這多方面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無罪釋放汪精衛等人!


淡墨青史


當時的攝政王載灃,肅親王民部尚書善耆都被汪精衛黃復生的氣勢嚇倒了。

汪精衛:

黃復生:

而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無法控制政權。1905年廢黜科舉之後,士紳極為不滿。他們除了八股文之外別無所長,卻又是控制中國最廣大地區、最多人口的農村。此外,此起彼伏的暴動,保路運動,極大動搖了清政權的政治基礎。

所以善耆與汪精衛接觸過之後就勸說攝政王載灃,殺了汪精衛兩人,不過讓他們乘機立名,亂黨反而會將其捧為典範並更加仇恨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而留下他們的命,一是可能軟化他們,未來收為己用。二可以留做與亂黨的溝通渠道。

攝政王載灃和肅親王善耆:

因此,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二人死罪判永遠監禁。

一年後武昌起義爆發,全國20多個省市響應起義宣佈獨立。為挽回民心,清廷趕緊宣佈廢除黨禁釋放政治犯。包括汪精衛和黃復生。1911年11月6日,汪、黃二人被釋放出獄,受到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四川達州


很少有未遂的刺殺事件能像汪精衛行刺攝政王載灃那樣,有那麼多的看點!那麼多的造化弄人!

故事的開頭就相當的耐人尋味。

有一段時間,以梁啟超為首的一批人對孫中山倡導的革命事業提出了嚴重質疑。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話說的相當刻薄,你們這些傢伙只是忽悠別人去送死,自己則躲在高樓華屋裡享受別人的饋贈之財——

梁啟超的話音剛落,章炳麟更是抓住了把柄,日本友人饋贈的兩萬日元,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塊活動經費,其餘的自個全都帶走了。

究竟是你花錢重要還是革命事業花錢重要?

這一切都被熱血青年汪精衛看在了眼裡。為了證明老大以及老大的團隊不是梁啟超、章炳麟所說的那種人,汪精衛決定效仿荊軻。

你說我們貪生怕死還搞貪汙,那哥們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麼叫“壯士一去兮不回還。”

就這樣,汪精衛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直奔京城、刺殺攝政王的赴死之旅。

與他同行的不光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小夥伴黃復生、喻培倫,還有一位紅顏知己陳璧君。

那時的陳璧君是汪精衛的鐵粉,鐵到為得君心願隨君死的地步。將迷戀昇華成生死一諾,必須承認,陳璧君在當時成就了一段佳話,若汪精衛真的慷慨就義了,此佳話必成千古美談。

無奈,早死三年是完人,多活幾載成妖孽。

還是回到他們的慷慨赴死之旅。

在當時,如何將喻培倫制好的炸彈帶入京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過程很精彩。一個叫鄭毓秀的美女同盟會員幫了大忙,這姐妹找來個一直苦苦追求她的法國外交官,讓法國佬幹了回拎箱子送炸彈進城的活。

1910年2月10日,法國佬拎著藏有炸彈的箱子過安檢,清狗沒敢查。

將炸彈成功帶入京城後,汪精衛和黃復生租了個房子,並隨即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過去的照相館堪稱地下活動的理想地,在暗室內組裝個炸彈、配個炸藥包啥的,很安全。

一切進展的似乎很順利。

炸彈組裝好,路線勘察完,接下來就該輪到真玩命了。

針對攝政王載灃的刺殺方案,汪精衛設計的不算精妙,但足夠慷慨。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銀錠橋埋下炸彈,完事後,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一塊報銷。

運氣好,汪精衛慷慨就義不成問題。

遺憾地是,命運似乎不想讓汪精衛成為那個慷慨就義的民初英雄。

首先他們選擇埋炸彈的日子就跟開玩笑是的,3月31日,直接一個愚人節的前奏。

結果還真就出現了個愚人節式的人物。正當黃喻兩人趁黑鬼鬼祟祟在橋底下埋炸彈的時候,一位老哥出來撒夜尿,結果撒著撒著就瞅見了正在幹壞事的倆小同志。

皇城根下覺悟高!撒尿老哥一嗓子喊過去,很不鎮定的倆小同志嚇的是撒腿就跑。

撒尿老哥摸過去一看,好傢伙!立功了!有重大發現!

這是當晚銀錠橋底的好戲,守真照相館裡也有好戲。

就在黃喻二人遭遇攪局之時,汪精衛和陳璧君正在演繹此生無憾——四哥,你明白就要慷慨赴死了,也沒啥好送的,就讓我陪你睡一晚吧。

可讓這倆位沒想到的是,這邊的好事剛辦完,那邊的好事卻已漏了個底朝天。

大概是幾位小同志低估了清狗的辦案能力,他們原以為清狗查不到守真照相館,哪知道清狗裡也有辦案能手,他們順著炸彈上的螺絲釘查到了賣螺絲釘的鐵匠鋪,又順著鐵匠鋪查到了買螺絲釘的守真照相館。

4月16日,照相館被圍,汪精衛被抓。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川島芳子他爹,肅親王善耆。按說老傢伙對行刺大清當權貴胄這種事應該深惡痛絕,必殺之而後快才對,可誰能料到死硬派老頑固非但沒有深惡痛絕,相反深深地被汪精衛的慷慨氣度給折服了。

本人不認為所謂的滿清想以德服人,想借此收拾當下人心是汪精衛逃過一死的主要原因,這些說法是決定放過汪精衛之後附加上去的理由,我更願意相信,就是那種捨身取義的死硬慷慨擊中了善耆這個老傢伙。

這老傢伙又何嘗不是個死硬分子呢?

要相信,共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是互為敵人之間的共鳴更是如此!

當然,汪精衛能逃過一死,還有載灃的因素。這位當時和汪精衛同齡的幼嫩主政者實在缺乏真正的主張與鐵腕,從想殺袁世凱最終不敢放棄,應殺汪精衛最終又糾結放棄就能看出來,這傢伙完全就是個左右搖擺的軟柿子。

再說到汪精衛,你說曾寫過“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熱血慷慨之人後來怎麼就叛國投敵了呢?

實在不是因為他怕什麼!

歸根結底,他根本不適合走他後來走的那條路,他是誤入歧途了!

這歧途不是從他叛國投敵那一刻才開始的,而是老早就開始了。

他的才情,可詩,可風流,可快意,但不適合爭權奪利,更不適合做領袖。

所以說,走一條根本不屬於自己的路,玩自己根本玩不轉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讓自己面目全非、萬劫不復!


黑句本


汪精衛為什麼刺殺攝政王載灃?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汪精衛為什麼刺殺攝政王載灃?從這個問題中我們能稍微瞭解汪精衛這個人,對待革命忠誠態度!

汪精衛,這是他的筆名,原名“兆銘”,跟魯迅一樣兒,文章寫的好,所以大家都習慣的記住了他的筆名,汪精衛出生貧困,但是出於書香門第,這也是他文筆好的原因吧,去日本留學,認識了孫中山,也被孫中山所賞識,加入了同盟會,也一直擔任機關報的編輯。說到這裡跟刺殺攝政王載灃好像沒什麼關係!繼續看下去!



這要跟保皇黨的梁啟超有關係,同盟會已成立,也進行許多起義,但是都失敗了,梁啟超發表了對此批評孫中山的同盟會暴力革命的言論,同盟領袖身在海外,瑣事別人在國內搞暴力革命,白白送死,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



汪精衛懷揣革命理想的人,豈能容忍這樣兒的言論批評,於是汪精衛攜幾個革命小夥伴謀劃刺殺攝政王載灃的計劃,因為當時攝政王載灃掌握舊王朝的實權,擒賊先擒王,刺殺攝政王載灃無非是最好的人選,也是最有效的推翻舊王朝的方法。可惜的是計劃還未實施完成,中途被人發現,謀殺未果被清王朝逮捕。

攝政王載灃是看清大勢的偉大政治家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大叔浩浩蕩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載灃就是個看清大勢的人。



在載灃執政期間,也積極改革,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力挽救大清局勢,在武昌起義之後,載灃看大勢已去,也不苦與掙扎了,順勢而去了。

回到主題,汪精衛被捕之後,抱著誓死的決心,也不抱著能活著的心態,於是把所有責任一攬於自己身上,載灃想竟有如此不怕死之人?況且有有才有志之人,如果能為己所用,當是等好事兒,但是說服無果,汪精衛並沒有此意。在當時刺殺按照大清法律是必死無疑的,但是也沒有殺了他,當時也存在壓力所迫,如果殺了汪精衛,怕有更多的革命黨前來進行刺殺,所以改死刑為永遠監禁,到後來被釋放。


歷史追逐


讀過王樹增的1911。。感覺無論是汪精衛還是委員長這幾個代表人物都不簡單。。記得在1911這本書中詳述了在清廷末期,內外動盪。。當時的革命黨主張刺殺者極多,一度暗殺成風。。作為非對稱對抗手段。。有一位革命黨人,甚至著述了一篇刺客學說考證,作為公開的政治主張。一度動搖到了清廷統治,整個清廷感到岌岌可危,人心惶惶。。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理由懷疑。。清廷大量的採用了孫子兵法中說的用間之術。。本身作為異族,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人口數倍於己的國家。。除了暴力之外,便是用間之術。否則,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是毫無可能的

在另一位革命黨人的傳記中,比如清末時期逼迫四川總督趙爾豐辭位的革命黨人尹昌衡就回憶,早期赴日留學時,就曾懷疑閻錫山是清廷密派的奸細,他們幾個同學秘密檢查閻錫山的日記。。而日本人與清廷之間也存在著隱秘的依附關係。。比如有一位親王的女兒,認了日本政客為義父,這是著名的間諜川島芳子。。同樣情形的臥底到底有多少。。這是無法考證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汪主席與委員長都有可能是清廷或策反,或密派的諜報人員。。至於公開啟用作為隱秘政治代理人面目出現,則是大局面穩定之後

肅親王捉住了汪精衛。。但幾番審問之後。。放掉了汪氏。。在表面上彷彿示以開明。。但是在整個清廷的統治中。。仁慈在他們的字典中是極為罕有的。。比如雍正曾經仁慈的饒恕密謀聯合川陝總督鼓動造反的儒生曾靜。。並讓曾靜和他的學生組成宣講團,宣講一家親思想。。在大義覺迷錄中有過記載。。但當數年後乾隆繼位之後,卻很快處死了曾靜,並收繳燒燬大義覺迷錄。。如果清廷願意做出妥協,那必然是面臨嚴峻的局勢挑戰下的變通之計。。像汪氏這樣的奇遇,不管在國共時期,還是在數十年以後國際共運統治時期,通常都會面臨嚴格的內部嚴苛的內部審查。。在無法證實與說不清楚的情況下,因為不可信任之故,當事者往往會被雪藏閒置棄用,不再擔任重要職務。。

而固然汪氏曾經做的一首俠客詩頗有豪氣。。傳播甚廣。。但是在最終的過程中他有沒有叛變。又如何成為蔣的對頭。。又如何成為戲劇中的臺詞,姓蔣還是姓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畢竟作為政治人物,大多數尤為善於變通。。但這兩人總的行進路線與公開主張,似頗有極多相近與交集之處,但也有不同。。。

而委員長根據史料記載,是由袁世凱的保定軍校,派遣至日本留學。。而袁世凱根據現在的史學考證。。是維護清廷的。。乃至於稱帝行為也不排除是曲線之策,以圖恢復帝制。。後來歷史為什麼選擇了蔣汪二人。。在史學界應當存在很大的疑問。。

還有一個是著名學者何新考證。。委座日記中在記述圍剿朱毛紅軍時,屢屢用到了民族這個詞彙。。屢屢提到我民族之生死存亡。。而究其實質,僅有階層階級衝突。。而並無民族干係。。學者在此段文字打上一個重重的,劃重點的疑問號。。

總之一個重要的線條可能即是日滿中東亞謀略。。這個線條貫穿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乃至延續至今。。這是1911這本書得到的啟示

而終究還是三國演義末尾的那首詞。。

是非功過轉頭空,慣看春花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