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軍戰敗,戰前劉備與吳軍白耗了大半年,那時為何劉備不採取強攻呢?

一杯枸杞走天下


引言:

劉備在夷陵之戰前夕抽調了各地的守備軍集結了五萬人。劉備不敢強攻耗損兵力,一是怕曹魏偷襲蜀漢將會陷入危局;二是強攻以後這一戰也沒有兵力再繼續打下去了。


古代攻城戰非常消耗兵力

古代科技並不發達,不像近代戰爭一門大炮就可以將城門攻破。古代強行攻城方法非常單調,第一是雲梯,讓大量的士兵不顧生命的搶奪城牆,搶佔一處城牆可能需要犧牲成百上千的士兵生命甚至更多,攻佔一處城牆還不算結束,還要這些士兵奪取城門的控制才能讓大軍入城;第二是用攻城車,用木樁撞開城門這種方式同樣消耗兵力,再者城門並不大一次也衝不進去多少人,百八十人進入城內和石入大海沒什麼區別。

無論是雲梯還是攻城車隊兵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劉備只有五萬人的軍隊,但是強行攻城這五萬人堅持不到兩個月。守城的一方拼命死守,攻城一方很難攻入城內。劉備強攻過程中如果損耗過大,陸遜適機出動那麼劉備就危險了。


劉備如果強攻那麼會出現後繼無力

劉備手裡的五萬人是各地集結的,各部人馬的配合還不那麼默契。如果劉備採取了強攻,而且成功的攻下了陸遜的城池,那麼劉備軍的損失不會再小數,後續的戰鬥還怎麼打?

劉備手上的兵馬本來就是集結的,再集結兵馬蜀漢的內部的各處關隘、城池就有失守的危險。如果孫權邀請曹魏攻擊蜀漢,那麼蜀漢危矣!這一戰劉備本不該打,打了又畏手畏腳。


總結:劉備強行攻城這一戰也就到此為止了,而且蜀漢的防禦體系也會變得薄弱。這些劉備都明白,不然劉備也不會一直想引陸遜出城決戰了。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不是劉備不想進攻,而是陸遜在夷道這個狹隘的咽喉要道兩惻和正面的平原上安營紮寨,這個隘口易守難攻,是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下面詳細的介紹一下蜀帝劉備禦駕親征討伐東吳的經過。

關羽被東吳所殺,蜀國也失去了荊州。劉備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趙雲進諫,他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魏國,再說謀朝篡位的也是魏國,當務之急應該聯合東吳一起討伐魏國,等把魏國消滅了,再收拾東吳。

但是失去理智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反對意見。他派人通知張飛前往江州會師,留下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還沒等起兵,壞消息傳來,張飛由於醉酒痛打裁縫官範疆、張達,在大帳中睡覺被兩個人暗殺,投奔東吳去了。劉備的兩個結拜的弟弟都被殺了,更加激怒了他。他興舉國75萬《三國演義》大軍,又有說十萬《三國志》大軍討伐東吳。

孫權聽說蜀軍聲勢浩大,心裡害怕了。派使者去向劉備求情,被劉備拒絕了。

《三國演義》裡說,孫權派大將甘寧、潘璋帶領大軍迎戰。甘寧被沙摩柯用弓箭射死,潘璋被關羽的兒子關興砍死。孫權是真的害怕了,又派出使者,答應把荊州還給蜀國,並把殺害張飛的兩個裁縫範疆、張達綁著送到蜀營。劉備命人把範疆、張達綁在大樹上,讓張飛的兒子張苞持刀剮死,拒絕了東吳的請求。

不久,劉備大軍攻下巫縣,一直打到了秭歸縣。孫權只好派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大軍前去迎敵。

劉備大軍進軍很快,沒有多久就佔領了東吳大片土地,然後揮兵向東。黃權勸阻,他認為水軍順流而下容易,後退就非常的困難。建議自己做先鋒,劉備在後面壓陣,比較穩妥。劉備急於打敗東吳的軍隊,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他讓黃權守衛江北,防備曹操的魏軍偷襲。劉備率領主力大軍,一直打到夷陵。

劉備從巫縣到夷陵,一路上設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將這些大營連接起來,前後共有近百里長。

東吳的將軍們紛紛找陸遜,要求出戰,陸遜認為蜀軍士氣高漲,而且地處上游,對東吳的軍隊非常的不利,敵眾我寡。他拒絕了將軍們的出戰要求。

劉備派吳班率領幾千人在平地上紮營,向東吳的軍隊叫罵。陸遜的部下大將又要出戰,陸遜說:*肯定有埋伏,看看再說*。等了幾天,劉備認為陸遜看破了他的計謀,就把事先埋伏好的8000士兵們撤了出來。東吳的將軍們才恍然大悟,都非常的佩服陸遜。

劉備在夷陵受阻,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與東吳軍隊決戰的機會。蜀軍是進退不能,江南的三伏天是十分的炎熱,蜀軍是人困馬乏,防備松歇了很多。

陸遜通過觀察,心中已經有數了,於是派一支軍隊試探進攻蜀軍的大營,雖然打敗了,但是卻找到了進攻的方法了。

接著,陸遜命士兵每個人拿著一把茅草衝入蜀營,順風點火,發動火攻。這天晚上,風颳的特別的大,蜀軍的大營都是連著的,馬上就陷入了火海之中。陸遜率領大軍乘機殺入蜀軍大營中,一連攻破四十多個營寨,殺死蜀軍張南、馮刁等眾多將領。蜀軍被大火燒的自相踐踏,包圍夷道的蜀軍也都潰不成軍的逃跑了。

劉備在十幾位大將的拼命保護下,逃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大軍又四面圍攻,又殺死蜀軍一萬多人。劉備在眾將軍們的保護下,趁夜色逃歸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夷陵之戰使蜀國的實力大大的耗損,劉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勇猛善戰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一大批蜀國年輕優秀的將領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從此以後,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


隱者康司馬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帶領70萬大軍討伐東吳,陸遜以以區區5萬人馬大破蜀軍,創造了堪比赤壁之戰的輝煌戰績。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想不通了,劉備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在自己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空與陸遜對峙半年線,為啥不進行強攻?


其實,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據《三國志》的記載,三國時期,因為連年戰亂,人口銳減,那時中國總人口不超過800萬。蜀國人口大約在100萬左右,劉備要是帶70萬大軍,恐怕連老人婦女都要算上。實際上劉備帶領的部隊不過7萬人左右,幾乎佔了蜀國人口九分之一,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再看看吳國,陸遜所帶的兵力有四萬人,駐守的荊州諸葛瑾手上也有1萬兵馬,可協同陸遜作戰,加上孫權手中的2萬激動兵力,陸遜的實力實際並不遜於劉備,可以說雙方是一場旗鼓相當的戰鬥。陸遜是在家門口打仗,無論是糧草供應,還是人員調動,都要強於劉備。

那麼劉備當初為何能夠取得節節勝利,這就是所謂哀兵必勝。劉備是打折為關羽、張飛復仇的口號討伐東吳的,將士們是同仇敵愾,恨不能一下子滅掉吳國,為關張報仇雪恨。因此,剛開始蜀軍士氣旺盛,一路上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深入吳境幾百裡。後來,孫權登臺拜將,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兵抵抗劉備。陸遜深諳兵法,知道劉備老師遠征,貴在速戰速決。因此他避其鋒芒,才去誘敵之計,一路撤退到夷陵、虢亭一帶,據險而守,與劉備打起持久戰。

劉備也是也是一員老將,深知在雙方几乎實力均等的情況下,盲目強攻徒勞無益,只會損兵折將。因此,他就派張南帥兵攻到夷道,想誘使陸遜出兵解圍,來個圍點打援。但陸遜識破了劉備的計謀,依然堅守不出。劉備又派人到兩軍陣前罵陣,欲激怒陸遜出城決戰,陸遜還是不為所動。劉備又心生一計,派吳班領著四五千老弱殘兵坐誘餌,自己則帶領精兵強將埋伏于山谷中,給陸遜來個甕中捉鱉。劉備這點小伎倆,豈能瞞過陸遜的眼睛,陸遜就是倆字:死守。至此,劉備真的已是黔驢技窮。攻又攻不下,打又打不成,只能這樣耗下去。

就這樣,蜀軍被陸遜擋在夷陵寸步難行,加之士兵水土不服 ,士氣大落,早已沒有了剛出正的鬥志了。隨之而來的是炎炎夏日,蜀軍在太陽下是苦不堪言。於是,劉備將兵營移到深山密林之中,以躲避暑熱。想等到暑天過去,在於陸遜決以雌雄。可惜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卻忘了一點,在密林中避暑是挺舒服的,可遇到火攻,必將全軍覆沒。

陸遜抓住戰機,主動出擊,以火攻大破蜀軍。被燒死的蜀兵不計其數,包括張南、馮習等大將都戰死。劉備只帶領幾十人倉皇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羞憤、失望中死去。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劉備夷陵之戰戰敗,可以說影響了蜀國此後的國運。至於劉備為何不採取強攻,不是不想,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劉備伐吳準備不足

首先,要打贏一場戰爭涉及到從後勤補給到前線戰術戰略方方面面都需要考慮,而劉備伐吳本就遭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眾多大臣的反對,這就在內部都沒有完成統一戰線,更何況對付的不是小魚小蝦而是一方霸主東吳呢。

劉備的兵力嚴重不足

史料記載,劉備伐吳的兵力並不超過四萬。

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三國志·文帝紀》

三國志記載劉備伐吳,孫權上書曹丕,請求救援。既然孫權是向曹丕求援,那對劉備的兵力只能往多了報,或者如實上報。所以劉備其實伐吳的兵力並不多,還有其他兵力防守,防止曹魏偷襲。不僅如此,東吳本身水戰就強,有學者提出,劉備的士兵水軍戰力遠遠不如東吳。

劉備伐吳將領缺乏

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的時候,他的好兄弟關羽,張飛皆已身亡。五虎上將中的黃忠也已去世。剩下的馬超鎮守西羌,魏延鎮守漢中,趙雲因反對劉備伐吳,被派去江州。跟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的吳班、馮習、張南等連傳記都沒有,說明其戰力,將才令人質疑。

綜上所述,劉備倉促的伐吳,準備不足,雖然前期取得了一點勝利,但是最終卻依然不能迅速的拿下東吳,耗了那麼久的劉備不是不想強攻,而是無能為力了。


千古星空


首先戰爭初期劉備與陸遜的兵力大體相當,且陸遜略佔優勢。第二劉備在等,他在等荊南馬良的進展反饋,而後伺機而動。第三是關注北面襄陽的動向,避免被兩面夾擊。第四是當時劉備出征之時所帶諸將幾乎都不是老班底,劉備也是想借此機會鍛鍊一下第二梯隊,為劉禪即位留下一套班子。第五是劉備手中沒有長江的控制權,此事最為致命,也是劉備最後敗北的最主要原因。第六是劉備當時後勤不利,物資出川過永安走夷道,道路崎嶇難行,舉個例子來說,劉備敗逃之時,傅彤率數百白毦軍就可以在夷道口阻擋陸遜大軍很長時間,之後在夷道口焚燒輜重,殘餘白毦軍從容走入火海。說明此地之險要,物資運送自然艱難。第七是是孫權諸將也非泛泛之輩,此戰將決定兩國命運,必然拼盡全力,劉備也自然慎重。綜上七點,絕無強攻的可能。


不是好餅是好餅


怎麼沒采取強攻呢!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大將軍曹仁)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到了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上軍大將軍曹真)

佔領秭歸、包圍夷道、進抵猇亭、吞兵長江兩岸,這不都是強攻的戰果嗎!陸遜為避其鋒芒不得不撤至猇亭一線進行阻擊,直到222年2月劉備的強攻勢頭才被遏制!從221年7月起,8個月的時間,劉備一直都在強攻。注意⚠️,當時沒有機械化部隊!更沒有空軍。需要一座城一座城的奪、一道關一道關的攻、一步一步的走、騎兵部隊都稀缺。況且還是在三峽地區,進兵速度已經相當可以了!

從二月到六月,兩軍相持不決,這是因為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在這裡劉備犯了致命的錯誤,舍舟船上岸!把擁有絕對優勢的上游打下游的戰機給葬送了。另外,劉備在此戰中的心態就不對,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採取了許多毫無疑義措施,如,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等等,徹底暴露了他的迫切求戰的焦急😰心態。(徵東大將軍曹休)

其實,之前趙雲曾經告誡過他,和東吳交戰容易,停戰難!豈能卒解?怎麼能馬上就打完了呢。劉備應該做長期打下去的思想準備,如果按照趙雲的經驗做長期作戰的準備,別說白白耗了大半年,耗他個三年五載的,也不是沒有過,攻取益州就打了三年!不是嗎?誰知道還會發生什麼變故!真的,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不信你們繼續看!(徵南大將軍夏侯尚)

同年222年10月,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曹丕勝利在望……

😂😂😂!這個時候劉備如果順流而下,勢如破竹是肯定的了。為什麼說趙雲才是常勝將軍呢!不聽能打勝仗將軍的建議,無異於自取滅亡。


中行偃1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陸遜所敗,七十萬大軍幾乎喪盡,而且士兵士氣大減,黃忠,張飛等大將折損,其身邊並未有類似諸葛鳳雛法正此等具有戰略判斷的謀士(聽從了的話,關羽死後,劉備必不會出川),劉備也不敢傾蜀漢最後的本錢壓在東吳,自身已是花甲之人。若再不撤離夷陵,退守白帝,那麼可能蜀漢也保不住,成也荊州敗也荊州,夷陵之戰以後,蜀漢終2朝,都未從白帝出川,改為北伐


民間閒話君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魏和吳當時已經結成聯盟,劉備執意攻打東吳,後方空虛魏國隨時可以發動進攻,這也是蜀漢集團以諸葛亮為首的有識之士反對出戰的理由。

其次,蜀國內部贊同攻打吳國的人並不多。劉備以為兩位把兄弟報仇為名發動戰爭,不能引起益州舊人的共鳴,甚至產生牴觸心理,這屬於是嚴重的非戰鬥減員。

再者,蜀國在軍事實力和糧草供應上並不佔優,他們不是硬茬,吳國也不是軟茬,啃不動。

戰爭不是意氣用事,不是劉備不採取強攻,而是他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