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蓝山社区:“人脸识别”防疫情,智能系统大管家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基层防控,落实好基层“守家护院”的疫情管控职责,东站街道办事处蓝山社区将“AI智能”技术引入疫情防控中,以“人脸识别”代替“人工登记”,全面实现“无接触”入门管理,完善园区管理,优化老旧小区的居民生活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作为基层社区的管理者,蓝山社区书记吴春英对于居民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疫情管控工作尤为关注。物业小区,有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无论是人力和物力都有保障;老旧的弃管小区只能由社区网格员以及志愿者进行“人工作业”,耗时费力,工作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老旧小区的疫情防控难题,春英书记将关注点放在了当下流行的“AI智能”技术,这也正是大东区“一网一格多功能”的关键技术支撑。给老旧小区安装智能门禁,人脸识别无接触式进入小区的想法,孕育而生。

大东区蓝山社区:“人脸识别”防疫情,智能系统大管家


2月20日,经过多次调研、实地探讨,蓝山社区智能门禁系统正式启动,作为试点院落的283号小区、百余户居民享受到了安全生活新体验。

疫情期间无接触,刷脸进小区、感应出小区。

当天下午,283号院的刘阿姨走到小区门前,将面部对准摄像头,不到5秒钟,只听“咔哒”一声,门就自动打开了。“现在咱们老小区也有了智能门禁做安保,咱居民的生活是越来越便捷了。”刘阿姨高兴的说道。

与传统门禁相比,智能门禁系统更加安全便利。疫情前期很多老旧小区的居民出入时一般采取现场填写个人信息发放纸质出入证或是手机微信二维码注册的形式进行登记。但实际工作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一部分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微信登记;有些年轻人经常探望父母,除了自己居住地之外无法登记父母家地址,出入登记有困难;还有一些人总是忘记携带出入证,遇到上下班等高峰时间段,经常发生排队登记的现象造成人员聚集。同时,由于使用公用纸笔,无形中又会造成交叉感染的可能。新增的人脸识别方式在特殊疫情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直接接触操作,降低和避免接触交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同时也解决了居民忘带门禁卡而无法进门的问题。

实名制信息录入,加大对人员车辆的管理力度

为了智能门禁能顺利安装,本小区居民出入无误。283号小区网格员前期依托“一网一格”登记再次入户确认信息进行了后台常住居民实名制录入,将信息数据共享到社区网格员手机终端,真正将“大数据”与“一网一格”融合起来起来。一是外省归来人员管控。将其作为近期疫情管控重点,设立信息预警,对其行动轨迹特别是进出小区的情况进行预警监控;二是外来租户入住情况监控。系统设置了租户租住截止日期,时间一到刷脸自动失效无法进入小区,新租户要到社区信息录入方能进入小区,有效解决了外来租户人员复杂登记不及时的情况;三是车辆扫码管控。针对老旧小区外来车辆停车较多的情况,实行车辆扫码管控,确保了本小区居民停车权益,减少了居民因此产生的投诉,维护了小区的和谐稳定。同时为了防止没有授权、违法乱纪的人员翻越进入,汽车门挡特意做了加高和密闭设计,小区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助力“一网一格”,让AI多功能切实融入到社会基层治理中

疫情当前,智能门禁防控体系旨在帮助社区有效地管控外来人员,防止疫情输入。疫情过后,社区网格员可利用整套智能体系,建立起以居民信息为基础的大数据,通过下载手机APP直接打通居民家庭、连接社区,开展网格内服务。网格员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掌握网格内区人员变化情况、人口流动数据、特殊人群需求、居民社会关系以及房屋属性变更状态、房屋空置率、租售交易等,大大提升社区智能化管控水平,为真正将“多功能”的智能技术融入到社会基层治理中,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

蓝山社区以疫情期间为老旧小区安装智能门禁为契机,将此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社区一项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在实行一网一格管理体系中,全力构建以“社情全掌握、服务全方位”为总体目标,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亲情化、参与多元化”为基本框架的“两全三化”社会管理模式服务居民。让网格说话、让基层减负、让群众便捷、让指挥精准。在紧张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蓝山社区智能门禁激活了社区社会治理现化整盘棋,不仅将战斗在疫情防控狙击最前线的网格员从繁琐的信息登记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是引用现代化科技解开老旧小区管理难题,最终达到社区服务无死角,各种人群全覆盖。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体验到幸福,所以我们的社会治理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治理新模式将成为大东区蓝山社区的一项创举。

(通讯员:杨海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