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我们普遍对五代十国了解很少?

春天的小小菠菜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与同为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做对比得出答案。

1、对于一个时代的了解就必须有史料依据,相比五代十国,三国时期的史料是比较多的也是比较全的,比如《三国志》,《后汉书》。但是五代时期的也有《五代史》,《资治通鉴》等,但是这些史书对于五代这一段时间事件以及人物记载相对零散,而且又都是贬低的评价居多,以至于导致关注这一段历史的人比较少。

2、由第一点所说的,史书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评价的较低是又原因的,因为这一段时期是比较混乱的,军阀混战,朝代更替快。虽然三国也是军阀混战,国家更替,但是像刘备,曹操、关羽等人都是从前期一直到了中后期,从群雄逐鹿到了三足鼎立有了稳定的政权,对于历史记录是有利的。五代十国却不是如此,五代一共53年,换了5个朝代,换了将近20个皇帝,这样朝代更替是不利于历史记载的。

3、五代的负面评价太多,这也是对于史书记载不利的。拿朱温和曹操对比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政治上建树颇多被称为枭雄,朱温一上位就废了唐朝皇帝建立后梁,便四处征伐没有任何建树,而且后梁时期额皇位更替也是历史记录者不愿提及的。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将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自己成了“儿皇帝”,这些事件都会被打上负面的标签,所以史书对于这一段时期的记录也多为负面的。

4、一段历史时期能够被被普遍了解其实并非通过史书,而是通过小说、影视剧等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传播,关于三国时期小说和影视剧就不多说了。五代这一段历史由于史料的缘故使得相关的小说以及影视剧不易编写和制作,这也导致五代十国时期了解的人少。

善于写朝代更替过程中军阀的罗贯中也有写了一本关于五代的小说,叫做《残唐五代史演义》,如果对于五代史感兴趣可以从这本书入手,《残唐五代史演义》精彩程度是一定不能和《三国演义》比的。


不羁de汪


你好。

个人觉得自秦代大一统以后,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两个时代,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到公元589年杨坚灭陈,一共369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现了个86国家(割据势力),皇帝更是数不胜数。

五代十国时期呢,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79年赵光义灭北汉,72年的时间里,除了有16个国家,还有许多割据势力。

国家兴亡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在这两个时期,王朝更替变得如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短短时间内出现那么多国家,势力,太过繁杂,非常不利于记录和传播。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涉及少数民族,氐人,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羯人,高句丽人,丁零人,民族之繁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传播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慕容垂

而且,这两段时期,皇帝成了最危险的职业,宋武帝刘裕号称皇帝杀手,一生杀六个皇帝,宇文护杀三个皇帝,五代十国时期这更是成了一种常态,骄兵悍将,动不动行废立之事。

礼义廉耻在这时期完全成了空谈,忠孝仁义也都被抛弃,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两个时期也不为过。正是因为太过现实,黑暗,残酷,血腥,令人发指,不忍卒读。

刘裕

而且这两段时间出于乱世,中国在对外方面往往是处于劣势,甚至还出现两脚羊,儿皇帝这种屈辱事件,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民族自尊心和人民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不过,你愿意深入了解的话,会发现这两段历史也并非那么无聊,风流人物也是层出不穷。

陶渊明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拓拔硅,慕容垂,宇文泰,刘裕,陈霸先……等等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有王猛这种五百年难得一出的宰相之才,有陶渊明,江郎,鲍照,庾信等杰出文人,《世说新语》足矣解闷,《昭明文选》名传千古。

李存孝

五代十国时期,猛将如云,自古“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说的就是后唐大将李存孝,铁枪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后唐庄宗一片大好毁于伶人让人悲叹,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天不欲我汉人收回燕云!

总的来说,这一段历史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一方面是太过纷繁杂乱不易学习流传,一方面内容太过黑暗,并且没有如《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代为传播(虽然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但流传度没法和《三国演义》比的)。


煮酒放歌


话说,五代十国看起来好像是五个朝代十个国家,实际上这只是表像而已,实际上,五代十国是处于唐宋之间的一段非常混乱的历史时期,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同一时间段内存在的军阀割据政权多的时候可达数十个。


并且这些政权之间经常会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除了军阀间经常混战外,军阀内部,叛变篡位事件也层出不穷。 这样的乱世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因此大家都会选择性的忘掉这个时期。

另外,我们现在很多人了解历史的渠道比较窄,这也是我们不了解五代十国的原因之一。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很多普通人是怎么了解历史的,不夸张的说大概就是这两个途径吧,一是通过影视剧,二是通过各地政府为了塑造城市历史形象而进行的文化宣传。

很可惜,不管是影视剧和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大家选择的都是一些知名度大的,且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或者历史名人。很显然,五代十国并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没有人会去对五代十国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感觉五代十国都存在感不强,实际上,历史书籍对五代十国都记录并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史海钩沉


我是影妹我来回答大家对五代十国了解较少的我原因我认为有几下几点

民间的艺术创作较少

普通人对历史文献的了解较少,正史上描写的帝王将相,神话传说让普通人对古代的正史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民间就有了小说家专门改编正史写成小说在民间流行。

例如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改编的就是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史书三国志而成,还有说书艺人写的《隋唐英雄传》。这样的作品贴近民间,老百姓看武将的阵前厮杀的兴趣延续到喜欢书里描写的那段历史时期。

关于描写五代十国的小说并不出名,在《三国演义》和《隋唐英雄传》这样的影响力很大小说的面前显得黯然失色,使得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

结束五代十国时期的宋王朝被吊打几百年

五代十国那段历史之后就是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北宋王朝的领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地盘最小,很多人称宋朝为“弱宋”对外一直割地赔款被动挨打,一直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等故地。

反观其他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的王朝,例如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紧接着继承隋朝的大唐王朝文治武功更是强横一时,万国来朝。直到现代外国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被称为唐人街。

所以很多在看五代十国那段历史时期时候,看到宋朝结束了中原割据的局面但紧接着就被北方的少数民资吊打数百年,换谁谁也不想去看这个憋屈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并不精彩

还有一点也是根本原因,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故事并不精彩,活跃在历史舞台的人就那么几个军阀,只有朱温,李克用这俩人的对决才算精彩,并且五代十国的主角并不都是华夏民族,契丹和沙陀人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影响。

五代十国的精彩程度相对于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诸葛亮平定南蛮,孙权开发台湾收复山越相比,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面对的就是各种屈辱和荒唐,李存勖的昏庸被杀还有石敬瑭献上燕云十六州还自称儿皇帝。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彩反而有点黑暗,导致很少有人对五代十国进行研究和了解。

总结:

我认为大家不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因为民间小说家对这段历史宣传较少,在民间关于五代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

五代十国的内容也比较黑暗乏味跟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一样,南方政权碌碌无为,整个历史时期充满了野蛮暴力和背叛,正面人物较少,并且衔接五代十国之后的历史时期是宋王朝被动挨打几百年让人不想了解那段历史。


影妹侃历史


五代十国是指在唐王朝(907年)灭亡后,宋王朝(960年)建立前并完成全国统一(979年)过程中中原地区先后存在的五个较大政权和南方存在的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还有位于北方的北汉政权。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了解较少,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代十国的存在历史较短。五代一共只存在53年,十国的历史虽然从892年开始存在第一政权,979年最后一个政权北汉覆灭,但实际上十国并不是并存状态,比如吴和南唐、前鼠和后蜀都属于接续关系。最后存在的北汉是在后汉被后周灭掉后,其宗室在太原建立的割据政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只有28年。存在时间最长的吴越政权实际上早已经成为宋朝的附庸。因为存在时间不长,历史存在感就不强。

其次,唐宋对后世影响过于强大。唐朝存在200余年,国力强盛时,唐朝皇帝曾经被周边民族称为天可汗。即使经历安史之乱唐朝的威望仍然存在,延续了100多年。五代十国后面的宋朝历经三百余年,经济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繁荣影响周边国家,据说宋朝灭亡后,某岛国举国哀痛。不得不说唐宋是真的强大的,就连宋的对手辽国皇帝都希望自己一辈子做后人。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状态,战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人们不愿意回忆和记叙这段历史。

第三,中国大一统文化认识的偏差。中国人的生活总希望圆满,中国一般很少出现悲剧,都是喜剧。导致人们更希望看见一个统一的王朝出现,对这些割据政权有很大的偏见。还有五代的开国皇帝有三位来自于叛变原来的主子(朱温叛唐、刘知远叛后晋、郭威叛后汉),石敬瑭叛后唐虽然有不得以,但割让幽云十六州也没后世不齿。作为后周的继任者宋也不会对后周做过多的宣传。这些因素导致后世对五代了解甚少,十国都不被正统承认,记述的更少。

第四,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五代十国的描写较少。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取材的真实历史时期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水浒传》取材真实历史时期是北宋,《西游记》取材真实历史时期是唐,《红楼梦》没有表现真实历史,大都认为其反映的是清朝的事情。还有反映周代商的《封神演义》,反映东周的《东周列国志》,民间有反映隋唐的《隋唐演义》。后世反映五代的比较有名的是元曲里面反映刘知远的作品《白兔记》,知名度也远远低于反映其他时期的作品,其他反映五代的作品比较少。

最后,反映这个时代的正史史书都有很明显的缺憾。二十四史中反映这个时代的史书有两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这段很短的时间需要两本正史典籍来记述,不是说明这段时间特别重要需要两本书能够说完,是因为最初的《旧五代史》成书时间比较短,内容记述的不够详实、准确。而《新五代史》属于《旧五代史》的补充部分,但其本身为欧阳修私人修史,在里面加入了许多内容使五代这段历史更加详实,但欧阳修更多采用春秋笔法,导致《新五代史》在后世争议比较多。《旧五代史》部分内容散轶,更让这段历史存在欠缺。

虽然五代十国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其承唐启宋的这段历史,很值得后世仔细研究。以上是笔者的浅见,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而其任可得而称也。——《南齐书·序》

学习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这种呈现藩镇割据、分裂混战的局面,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五代十国”。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政权,五代十国正式拉开序幕。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并于公元979年建立大宋统一政权。至此,战乱六十多年,经过五个朝代更迭,十几个小国先后覆灭。

关于“五代十国” 并非没有记载,期间的人物及历史事件在薛居正纂《旧五代史》、欧阳修纂《新五代史》、司马光纂《资治通鉴》中记录较多,如果感兴趣可仔细研读之。

纵观古代中国上下五千年,这一段唐宋之间的混乱纷争,深究起来,着实算不得可供学习的“良史”,故而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这段历史未列其中。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段岁月不为人熟知呢,卑罗列以下,以供参考。

狼烟四起,白骨露野

该时期仅七十余年,但统治集团却不断更替,长的十几年、短的只有二年;从当时南北范围来看,又属于多个割据同时存在,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严重,人民生活、经济、文化都深受打击。

积水之洼,低于沟壑

五代之前的唐朝是辉煌的盛世王朝,有传奇人物、文学大家;之后的宋朝,生活富足安逸,科技发展迅速,是另一个统一富裕的朝代。如此对比下来,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便不值得着重墨评述了。

断烂朝报,枯竹空言

虽然五代中确有短暂的安宁,譬如后周时期,由于政策利好,北方经济有所恢复,但是终究是战乱不止。其他当政者多为重武轻文之徒。后梁朱温流氓出身,背叛、淫乱,父子、手足相残;后唐李存勖执政昏庸,宠信伶人;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当契丹辽人“儿皇帝”;后汉刘知远政权残暴,民不聊生……如此,后世从中也只是吸取教训罢了,并没有太多积极意义。

于政无利,避而不谈

当政者对这段历史的刻意回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登基源于其在陈桥兵变的黄袍加身提起来必然不那么光彩。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历史上中原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动地抵抗游牧民族南下。因此在宋朝趋于稳定后,多不提及。而契丹人的烧杀抢掠对华北地区人们产生了很深的思想阴影,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掌权,为稳固地位,避免触及当年受契丹族人带来的伤害,也刻意不提及这段历史。

古思已去,宜饮新茶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了和谐、融合的民族关系。


作家牛占龙


其实纵观《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乱世,英雄辈出啊!但之所以现在很少提及诸如枪神王彦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五代是乱世,和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晋、汉开国君主性格上阴暗面比较明显,子孙又都是昏君,历来都是当做教训用来警醒后人的,所以学习意义不大;

3,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历来受到中国人,特别是华北地区人民的痛恨,这使得清朝时期从北方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比较忌惮,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时期的时间轴不像三国时期那么好把握,记录第一手资料的《旧五代史》又长期被搁置,加上宋初对太祖陈桥兵变的极力掩盖,以及后世君王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对五代的国君犯上夺权的贬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导致五代历史流传较为小众;

5,五代时很多著名人物并非是汉族人,所以在民族认同度上不如三国时期的乱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蒙森的生活漂流记


简单来说,因为五代十国太乱。

一个时代能不能被后人熟知,靠的是什么?不是历史记录,几乎不会有人人翻史书的年代,现在也一样,而是靠故事。一旦关于某个时代的故事火了,这个时代的曝光度就起来了,如果能够持续下去,这个时代绝对能够在大众心目中留下一席之地。

最典型的,我们知道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而不是因为《三国志》史书。同样的,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因为诸子百家、《诗经》等等;知道秦汉,是因为孟姜女哭长城、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知道隋唐,是因为《隋唐演义》、唐诗等等;知道宋朝,是因为杨家将、《水浒传》、宋词等等;知道明清,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清宫剧、不平等条约等等。

五代十国在这份名单上缺了席,原因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故事不火,故事不火的原因是载体——文学作品的质量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又能指向时代本身,往往是时代太乱导致故事难写,进而导致传播度不够,时代不知名。

举个例子,罗贯中,我们都知道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可有几个人知道他还写过五代十国呢?他的《残唐五代演义》只有个别章节有所名气,比如李存孝和王彦章的故事,其余都很平凡。

这就是主线的重要性,《三国演义》虽写三国,却是以蜀汉为主线,前期的主角是刘备,刘备死了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这本书就没多大意思了,静候完结。而五代十国除了时间,根本捞不出主角,像冯道这种墙头草不适合当主角,适合当主角的压根就不可能走完全程。

五代十国堪称中国最混乱的一个乱世,短短几十年间,比较大的政权就有十五个(五代十国),还不算那些比较小的,即便把范围缩窄到中原,五代(梁唐晋汉周)的平均寿命是十年。

这段历史放到书里怎么写?前面才写这个政权君明臣贤,活脱脱要一统天下的节奏,结果几年后亡国了。取而代之的政权猛将如云,几年后也亡国了,读者看着那叫一个窝火。

政权林立的同时,政权统治集团内部也极不稳定,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权核心,臣子普遍不忠君,父子兄弟相互残杀,君主无力控制悍将,悍将无力控制骄兵,凌迟、剥皮、生吃活人等暴行不绝于书,用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的话来说,这就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其他时代崇尚的仁义道德、忠君爱国,在这个时代被弃如敝履,完全不顶用,作者就算想写,都难找落笔处。


平沙趣说历史


一、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就七八十年,说的挺热闹,打的挺热闹。

二、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栋栋说史


1. 相比于其他时代,五代十国的文学作品和电视剧都偏少。没有文学作品作为载体,让大众直接啃史书会很吃力。只有有趣的情节,只有动人的故事,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2. 五代历时满打满算也就只有短短七十余年,皇权更替非常迅速,短的只有几年。而按全国范围来看,又属于多个政权同时存在。中原政权交替迅速,几十年间似乎都在打来打去,十分混乱。而且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太严重,经济、文化都深受其害。

3. 五代前面的唐朝是辉煌的盛世王朝,有传奇人物、文学大家,而后面的宋朝,生活富足安逸,科技发展迅速,又是另一个统一富裕的朝代。这样看来,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就显得存在感很弱。

4. 五代处于后世认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价值观不是后世的普遍价值观,有违史学正统。

5. 三国虽然是乱世,但这段历史广为人知,除了《三国演义》的功劳,三国本身就有主线能将乱世情节串联起来。而五代十国,不像三国那样可以有人物主线将整个五代变迁串起来,就是简单的一个接替一个,一个倒下,另一个登上历史舞台。没有主线就显得作品很乱,难以理清。

五代十国其实有很多风流人物,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从故纸堆里面刨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