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加强流调力量早快准控制疫情蔓延

2月18日下午,淮北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来到相山区隔离点,对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补充追溯。“这名患者核酸检测为阳性,前期并无症状。经定点医院收治后,各项症状却逐渐呈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前期报告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找出可能的遗漏点”。

“患者手机是否一直在自己身边”“是否在相应时间段走过亲戚”“家中是否有人驾车送其出门”……小组成员与患者正在隔离观察中的丈夫、儿子一一通话,针对疑点事无巨细进行询问。随即,他们又来到患者所在村,与村相关负责同志和其亲属再次详细交谈,进一步核实行动轨迹。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被称为切断传染病传播的信息队、情报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市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流调队伍,对确诊病例逐例进行追溯,查找感染源头,绘制活动轨迹,全面排查风险点,精淮施策抓防控。

“溯源”,这个对于广大市民略显陌生的词,对于流调人员来说,是一项层层推进、严密严谨的程序。“控制传染源、找到传播途径和可疑易感人群的范围,就是溯源,也是控制传染病的三大途径。”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按照相关程序,各医疗机构发现病人后立即上报至“大疫情网”,市专家组诊断是否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流调小分队进驻病例家中,开展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调查与隔离,并进行可疑环境终末消毒。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传染病疫情网报后,原则上要求6小时内(夜间除外)完成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较长,流调队员需要尽早将病例发病前14天的暴露史、发病前3天的接触史和活动轨迹询问清楚,包括每日的行程、家人情况、曾经共同就餐人、搭乘同一交通工具的人员等等。为了得到准确的信息,摸清传播途径,流调人员需要耐心细致询问,不厌其烦的引导,帮助患者回忆前两周的生活经历和细节,有时甚至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的行程。

针对患者在回溯14天情况时有可能出现的记忆缺失、遗漏行程重点等情况,我市建立由县区、卫生健康、公安、通信、疾控、社区等方面人员组成的“1+5”流行病学排除小分队,加强协作、信息互通,找准病例各种各样的可能传播途径和传播易感人群,形成信息“闭环”。以“拔碉堡”的方式,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可能感染人群,扎死病毒传染的“篱笆”。

“医护人员的工作是控增量,流调队的职责是减存量”,市疾控中心负责同志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摸清变量,全面筛查、不留盲点,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 记者 韩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