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亡于外患吗?

史书行者


首先,自从公元96○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之后,赵匡胤就不断吸收前朝的经验教训,大力推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战略,并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同时,还又剥夺了许多武将手里的兵权。也就是在这梓的时代背景下,宋朝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多鱼娃娃609


到了宋朝,文人们已经对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作了大量的分析,凡是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因素都被控制得死死的。宋朝的皇帝应该是最不用担心外人会篡权的。

权臣是最有可能篡位的,历史上的权臣无非是从军阀、外戚、太监这几种人中产生的。威胁最大的是军阀,赵匡胤显然不想出现第三次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军队不再为将领个人所有,养兵和领兵分开,尽收天下赋税于汴京,最大程度地抑制了军阀的产生。

宋朝也发生过多次兵变,但领头人都是下级军官,甚至是类似于班排长的兵头,没有高级将领参与,兵变都很快被平息。可见,宋朝防范武将作乱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可以发现,在宋朝已经消除了内部篡权的各种可能性,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延续很多年。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可惜的是,北方又有强人南下了。

宋朝以文治武,军队战斗力低下,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压榨,农民起义只多不少,没有亡于内乱,却两次亡于外患——靖康之变、崖山投海,说明宋朝积贫积弱,统治阶级以人民为鱼肉,笼络官员、地主等权贵阶层,亡国是不出意外的。

宋朝不禁止土地兼并,不搞均田,也不增加田赋,这就使得宋朝土地兼并比任何朝代都要剧烈,流离失所的农民比以往更多,这给了当时城市繁华的各种冶金、瓷器、纺织等城市手工业部门以充足劳动力,借助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获得丰厚的利润。

对外战争靠岁币、对内镇压靠招抚,再加上沉重的官俸支出,以至于宋朝最高峰时期财政收入达到一亿六千万贯,绝对的世界经济中心,但居然还是无法弥补支出黑洞,例如宝元元年(1038年),全国财政总的收入为1950万贯,支出却已经高达2185万,财政赤字将近三百万贯,这可是人人称赞的宋仁宗时期啊!

政府没钱,那就重税加之,这就是宋朝的逻辑。在租庸调之外,对民众日常生活见缝插针、雁过拔毛式征税,买农具要交税、买种子要交税、商业税更是高达30%,还另外搞茶酒盐等专卖和强制摊派制度,变相抢夺民脂民膏,和明朝三十税一、几乎不收商业税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是为什么《水浒传》发生在宋朝,而《金瓶梅》出自明朝的道理。

宋朝之富裕、汴京之繁华,都创下历史之最。金灭北宋前,宋徽宗还自我感觉良好,天下丰亨豫大,一片盛景。哪知被女真一击便碎,两个皇帝被俘,靖康耻犹未雪。





历史上那些事


宋朝表面上亡于外族,先是和辽国耗了几十年不分胜负,刚好签下澶渊之盟可以休养生息,但又来了个西夏,又耗了近百年。

由于失去了燕云,整个河东和河北便成了预备战场,常年陈兵,到了北宋中后期便是兵痞混杂,打打土匪都力不从心,面对打草谷的辽国散兵更是紧门闭户。边境老百姓自然今天是宋人,明天便成了辽国奴隶。

陕西路的西军情况稍好,名将辈出,折家,种氏,狄青,姚家兄弟,王韶。狄青自然不用说,其他人也是独当一面将帅之才,但在以文制武的情况下,就如狄青,也不能幸免,甚至传闻是被吓死的。西事终北宋一朝都未曾有解决之道,更为荒唐的便是司马光当政时要把打仗抢到的地盘还回给西夏,这样的举动,宋庭又有什么军心可言。

同时,也因为终北宋一朝,西北,河北,军务是第一要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北方农民要事生产,又要服各种军务徭役,生产力能到什么水平,便可想而知。于是更多的军粮要从南方转运,转运所耗之人力,又是农民承担,可以说一年下来,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就去了服役,农业生产就是老弱妇孺的任务了。而神宗年间的北方大旱,更是差点要了北宋的命。

外有虎狼耽视,而自己顽疾遍身,如若北宋是屯田制,如若武人地位稍高一些,可能北宋的没落也不至于这么快。

事物的发展终是内因为主,在辽,宋,西夏三国鼎足的情况下,北宋没有审视自身的能力,各皇帝除了神宗有改革之心外,其余更像仁宗,四十年治国如温水一样,国家与士族在政治战略上死气沉沉,远不如辽夏二国。

在历史眼光看,宋朝只是单一民族,中原小王朝,缺乏外来文化的冲击,让理学发展到了颠峰,同时也让士族派系党争在朝堂上影响到国家战略。这才有上面所说司马光的荒唐行为。

文不知兵,治国又私心重重,兵制虚耗国力,朝庭毫无进取之心,这样的内忧才是宋朝亡国之因!


铁乌龙


确切的来说,宋朝败给了前所未有的敌人蒙古人。

北宋时期,辽国和金国都对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但随着中原经济文化的渗透,辽国基本汉化了,金国也最终与南宋隔江而立,双方来往频繁,各自安好。

无论北宋,南宋虽然一身都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其繁荣发达程度。辽国和金国的威胁都得益于宋朝的岁币和贸易政策。结果,蒙古人出现了,这是一个国家终结者,占领了地球二分之一的陆地区域,当然不会放过宋朝。

经过四十余年抗争,以皇帝跳海自杀结束了南宋,由此可见,南宋的灭亡确实来自于外部!


以史知今


第一,军队经商。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宋朝不仅并不落后,他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辽、金、西夏乃至后来的蒙古远为强大,却为什么老是军旅不振,被对方吊打呢?这是因为宋朝长期奉行的是“花钱买和平”的政策。靠给对方送“岁币”来换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对待收复本族领土“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宋太祖最初采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桩库”,多攒些钱买回来。

那既然宋朝凭借自己擅长赚钱的优势,用“破财消灾”的策略来维护和平,那军队的建设自然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于是,军队就被整得很惨:首先,重文轻武。这种国策造成宋人普遍不愿意当兵,再也没有了汉唐尚武的风范,士子们不再向往边塞立功,再没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热血,也没有了唐朝“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其次,削弱军队。别的朝代都是希望强军,宋朝国策却是弱军,唯恐军队强大后,将领们重演自己“黄袍加身”的把戏及唐朝藩镇的跋扈。于是驻军上强干弱枝,劲兵荟萃中央,边疆不敢多驻精兵;练兵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时阵图遥控,文官监军;兵种上,招饥民入伍,将军队变成慈善机构,养兵百万,却委靡不振。最后,军队经商。宋朝人擅长赚钱的本事也向军队转移,不好好操练,忙着赚钱,贪腐成风,丧失战力。到后来,宋兵的竟然要脸上刺字,以防逃跑,军队的士气可想而知。

宋朝军队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终成功地削弱了军队力量,打压了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老百姓也喊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口号,但是“弱宋”的帽子也从此丢不掉了!军队是国家的台柱子,军队经商,军人忙着赚钱,军心散了,军队垮了,经济强大的宋朝成了对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国家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张爱萍上将说:“宋朝皇帝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推行军队经商之略,结果是武功荒疏,军纪涣散,面对一个西夏小国,也是屡战屡败。金兵入侵时,中央政权失控,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开国上将张爱萍解读北宋灭亡:军队经商的恶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北宋统治者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为了预防大臣专权,将权力一再分散,一个岗位设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将相权一分为三,由中书、枢密、三司分别掌管政、军、财三大权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统摄;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将官称和实职分离,分割各级长官事权,削其权力;“官”常是拿俸禄而无所事事的空名,“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也非实职;只有担任的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实际差遣的工作才是实际职务。

这样一来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皇权稳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专权,避免了权臣控制朝政,影响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龙治水”,相互争斗、相互扯皮,“龙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斗得越欢”,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严重影响了决策的快捷高效。于是,宋朝常被人讥笑说“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经渡河”。最后,财政吃紧。政府机构空前庞大,给财政造成严重压力。

经过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终于削弱了军队,搞乱了官场,将朝政大权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虽然诸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奇高,在腐化堕落上也没有其它朝代严重;但是,他们在军事、外交上却极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军事傻瓜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辽,被射两箭,结果乘驴车狼狈逃窜,并最终因此伤折寿而亡;后有糊涂透顶的军界奇葩宋钦宗宠信江湖神棍郭京,大开城门让他领七千七百神兵杀敌,结果都城陷落,被敌人俘虏押解北上而终。

要说皇帝也未必都得懂军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学会分权用人、委任责成,比如刘邦就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从宋太祖以武将之身篡权得国之后,宋朝皇帝就将兵权与相权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说什么也不肯轻易给人,非要牵制众臣,自己独揽决策大权。偏偏宋帝在军事上又没那两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贱俘的可悲下场,只可惜苦了与他们陪葬的大宋百姓。

其实,宋朝也有一个聪明一点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无能,就声称“王与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于将帝王权柄分于下属,经讨论得到共识后执行政事,又敢于权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军事统帅,不掣肘、不置监军,充分发挥统帅的调度权职,终于赢得了平定广西叛乱的重要功绩。所以,史书评价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后来,王安石变法,一味加强集权,经过一系列党争,分裂了北宋社会,使得相权与君权最终脱离了有效制约。终于,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带领下奔向了万丈深渊。






篼鈄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宋朝灭亡是金国制造的。但根本原因并不是来自外患,而是在朝代建立之初,就埋下了祸根。赵匡胤利用自己的军权,夺得了政权。他最害怕将来自己的事情再重演,所以把军权全部集中到了中央,地方上的兵力不足以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这样他才安心做皇帝。可这样就却造成了边疆守卫力量的薄弱。在敌人入侵时,没有了屏障,让外敌轻易地突破了防线。

另外,到了宋朝末年,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皇帝不太关心政治。宋徽宗是有名的文艺皇帝。是被皇帝职业耽误了的书法家画家。他只痴迷艺术。另外,在宋朝重文不重武。武将得不到重视,也没有很高的地位,造成国防力量薄弱,真正有外敌入侵时无兵可派,无将可用。





举杯邀明月了吗


宋朝确切的讲是亡于内忧!自宋朝立国以来便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所以在大宋开国之初兵势最强之际都无法实现九州的统一!

到了宋真宗时期同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算是从法律上认可了契丹对幽云十六州的合法占有,宋朝实际上也放弃了对燕云一带的收复!到了仁宗时期党项族崛起,大宋又被迫放弃黄河以西大面积领土。这还是实力较为强悍的北宋,南宋已经是纯粹的苟延残喘,最终亡于异族之手。

宋朝的灭亡不可否认因为异族的强大,然而主要原因还是宋朝内部问题太多。重文轻武贯彻了整个宋朝,使得为大宋保家卫国的武将得不到应有的权力。北宋文人直言“武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功劳比不上文人考上状元”;金国完颜亮入侵南宋,一个五品文官到前线慰问,对一个职位远高自己的武将说“打赢了认对方当干儿子”,那位武将特别高兴!如此畸形的朝代焉能不亡?





石说大史话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宋朝看似亡于外患,实则败于内政!

公元960年,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被诸将领拥戴,随即发动了推翻后周王朝的兵变,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于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史称“宋朝”!


宋朝分南宋北宋,历经三百一十九年,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都可谓是鼎鼎有名。

宋朝的国库

宋朝的经济在整个历史上的排名都是名列前茅,整个大宋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大唐,姑且不论宋朝国库怎么样,单单就民间的薪资待遇都是个顶个的高!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在财力上超过宋朝的可谓凤毛麟角,按说宋朝这么有钱,国库应该丰盈才对,但事实确实国库空匮。钱哪?都被当做贡币,岁币给了金国西夏蒙古!


宋朝的冗官冗吏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没有哪一个像宋朝这样,把官员的职责划分的如此清楚,也没有把候补官员的排名都排到了一百年以后,更没有把官员的工资水平提到了致使国库吃紧的地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宋朝的官吏实在是太多了!

宋朝的奇葩皇帝

宋太宗以武立国,偏偏对宋朝的将领多有打压,文人的地位要比武人高上许多。宋徽宗在位期间,文学水平和鉴赏能力那叫厉害,但是沉迷于享乐的他面对金人的进攻,一味避战求和,称臣纳贡,致使金国对昔日仰慕的大宋嗤之以鼻,接连攻打,为了保全自己,竟然不顾脸面,连忙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宋钦宗,妄想让儿子代替老子去受罪,结果连同媳妇女儿都被金人捉了去,受尽侮辱和虐待。宋高宗赵构更是自毁长城,北宋灭亡后,赵构仓皇南逃,建立了南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毫不在意,不但没有痛定思痛,反而变本加厉,听信谗言,将南宋有能力又忠于自己的将领,逐一杀死。




宋朝最大的毒瘤

如果说宋朝的皇帝奇葩,不务正业,那么作为宋朝的臣子,理应劝阻,上鉴,力求皇帝悬崖勒马,改邪归正。但是,宋朝的大臣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蒙骗皇帝,欺哄瞒报,凡是对于自己好的,统统解决,凡是对国家好的,根本不让皇帝知道!蔡京童贯之流,为了自己可以名留青史,不顾宋朝军力强弱,朝力实情,诱骗皇帝夺取燕云十六州,最后失败,童贯推出了辽国降将当替罪羊,极大的丢失军心民心,私自用钱买回一州,蔡京帮着掩护,稀里糊涂的皇帝竟然大加赞赏,随后就被金国再次收了回去,狠狠地打了宋朝的脸面!还有南宋宰相秦桧和贾似道,一个害死了民族英雄,一个封锁襄樊被围的消息,等到三年之后,皇帝才知道!

诸如此种,在宋朝屡见不鲜。但是,宋朝不乏名臣名将,奈何皇帝重用小人,朝堂奸臣当道,就算他们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望洋兴叹!


失去了脊梁骨的宋朝,被自己人掏空了身体的宋朝,没有了文风武胆的宋朝,如何能在群狼环伺下生存。依我看,宋朝虽似亡余外患,实则败于内政!


诗涵果果


宋朝的灭亡有诸多的原因,当然宋朝面对的局势要比以前的朝代要复杂的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宋朝建立之前的背景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建立,在这个53年的乱世中,很多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各自称帝,而中央的皇帝早已经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导致在那个乱世,全然不顾道德,只要有实力,就造反,弑君,杀父,只是为了获得最高的权力。后来,赵匡胤成立了宋朝,就问赵普,我该如何让这些不能在造反呢?于是赵普提出“重文轻武”的政策,让文官当第一把手,武官是第二把手,而已武官最高的官品才三品,不断提高文人的地位。另外,还实行调岗的政策,放武官在这个地方工作两年了,就得调到其他地方,这为了防止地方的将军拉拢势力,但是也在需要战争的时候,抵御外敌的时候,军队因为将军和士兵不熟悉,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容易打输。

第二点,就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学习中原建立国家,辽国,金国,到后来的蒙古国,他们逐渐学习中原文化,引进大量的汉人官员为他们服务,比如说辽国就成立了南院和北院,其他南院仿制就是汉人的政治制度,而北院就是辽国自身的制度,很好地强大自身。

第三点:自从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自身利益,请求辽国出兵,主动献出了燕云十六州,这导致秦始皇当年建立的万里长城落在异族之手。从来导致了外族可以轻而易举地进攻中原。

第四点:宋朝末年,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激烈,全然没有一点为国为民的好官当任高官,宋徽宗宠信蔡京,童贯等奸臣,导致金国慢慢认识到宋朝只是一个纸老虎。导致后来的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第五点: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尽管重用岳飞,而岳飞和他的岳家军的确打出了威名,让金人闻风丧胆,但是赵构骨子里就是一个求和派,偏安于一隅,从此导致秦桧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导致了宋朝失去了抵抗外族非常重要的武器。自作虐,不可活!


书书蚁馆


重文轻武,积弱之源.

得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他自从陈桥兵变而戏剧性地得了天下之后,就千方百计地防止别人也像他这样做。建宋后第二年,他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邀请禁军众将共饮,叫他们都交出兵权。翌日,他们或告老还乡或搬到边疆,从此迷醉歌舞,不涉兵戎,只顾安享晚年。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把禁军兵制改为“三衙分立”的掌管制,于是带兵者没有发兵权,发兵者没有统兵权,这就消除了禁军兵变的可能性。同时,他下令各边防把最精锐的士兵选派来京补充禁军。

同时,他创立“更戍法”,把部分禁军轮流外派到各地协助守卫,达到“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目的。还有,就是设立中央“通判”的文官职,外派各地去担任州县的长官。凡是有关兵民、钱谷、赋役、狱讼等政令,如没通判签署,就不能生效。这是中央在牵制地方的行政。

另外,他在科举的殿试制度中取消了淘汰制。即凡是参加殿试的,无论优劣成败,都可以分到官做。他们被统称为“天子门生”,明显地重用文臣,贬降武将。

还有一段故事,关系君臣主次。有一次宰相与他正分坐着讨论国政,赵匡胤故意说要看奏本,当宰相上前递交奏本时,他所坐的椅子便被拿走了,退下来时就只能够站着。从此,“坐而论道”变成“站而论道”。虽然,这只是象征性改变,但是,“君尊臣卑”就这样确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