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育兒講座從孩子心理到生理分析透徹,父母照單全做,算不算逆生長?

潘多拉效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育兒已經逐步代替了傳統育兒理念,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育兒專家講座或者各類育兒書籍。紀伯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不屬於你個人,而是一種生命的渴望。

每個孩子都有她與生俱來的天賦和使命。作為父母,我們在重視家庭教育的同時,更要針對自己孩子本身的特質來進行引導和培養,書本上講座上的內容要自我消化而不是照本宣科,才能真正達到因材施教。

作為父母最難接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孩子的差距,其實只要我們能克服自己的虛榮心,攀比心,接納孩子的不足,幫助他克服自身的弱點,不斷鼓勵他幫他放大自己的優點。他才能在人生的航行中逆風而上。收穫成功!



美瑪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很多父母為了能夠科學育兒做了很多的準備。

有的父母去買一些專業的育兒書籍自學育兒方面的知識,有的父母去聽一些相關的育兒音頻,有些父母為了學習專門去聽一些專業的育兒講座。

無論父母以哪種方式汲取養分,無一不是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育兒環境。通過自學提升對兒童心理和生理的認知,從而,更好的和孩子相處,同時,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的時候,家長也能夠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走出迷茫,做孩子心靈的導師,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

家長專門花一些時間提前去學習育兒知識,我們也為家長的行動點贊。但是,如果家長將學到的知識不加以轉化而是強硬的運用到自己家孩子的身上,有時不僅不能起到積極的運用,反而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因為,每一個孩子從生下來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性格、家庭環境、思維模式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照搬照抄,不加以靈活運用,沒有針對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我相信家長在運用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阻礙。家長是否照單全做,也要針對所研究個體的特點,我希望各位粑粑麻麻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到的育兒知識,如果運用得當,就不算逆生長。





教育傳道者


我不知道算不算逆生長,但我知道,你瘋了。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再者說,一個孩子長成什麼樣,知識是一方面,學是一方面,用是一方面,三方面都有機結合,才是好的。

01


多學是好的

生理知識是硬道理,多多益善,但千萬別照單全收,那樣的話,你就不會生活了,不會照料孩子。

如果再有強迫症的話,你的痛苦就開始了。如寶寶這個不能玩,髒;寶寶這個不能碰,有細菌;寶寶這個不能坐,那個不能玩的等等。

再者就是心理方面,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家庭環境。

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長,要取決於父母給孩子創造的家庭環境。一個團結互愛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壞不了,而且性格開朗;一個充滿家庭暴力的氛圍,孩子肯定沒有安全感,卻要強裝自己什麼都不怕,其實內心是狐獨。


02


會用才是真格的

學是一回事,用是一回事。

說起育兒,肯定是孩子不聽話才想著教育,於是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在父母眼裡就成了不良行為,其實這些不良行為裡,只是孩子做出的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又有多少父母懂得,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想法。

孩子有不良行為,其目的是要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具體的講是四個:尋求家長關注;與家長對著幹讓家長少管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受到了家長不理解不公平的對待以示報復;還有一種是他已經自暴自棄了,因為無論孩子怎麼做,家長都不理解他,都說他不對、無能,孩子就真的以為自己無能了。


同時孩子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的,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更不是以父母認為對的事實為基礎。

所以家長要學會改變自己看待孩子不良行為的角度,先改變自己對不良行為的任何負面觀念,不要追求孩子處處完美,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


所以學習育兒知識無可厚非,都是第一次當爸媽,但不要把育兒圈定在某一範圍或某一老師的理論裡。


個人覺得記住兩點,你的育兒路會輕鬆許多:一是孩子的行為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二是不要追求孩子處處完美。


歡迎[關注]@楊楊爸親子驛站,說說育兒、孕產故事。原創碼字,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楊楊爸親子驛站


知識和道理只是具備了有用的條件,“用起來”才是真的有用,不是說,你學了多少知識,就會怎樣,而是你用了多少知識才有用。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你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很大方面影響你對孩子的教育。如果說學了很多知識就可以,那麼,就不會出現“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流行語了。

對知識的理解是否透徹?對知識的應用是否到位?


相伴讀書


所有的育兒知識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孩子都是獨特的,成長中有無數個細節。不可能有一本書或一門課程能夠詳細到每種教育情境。這就需要家長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改變,要因材施教,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無異於邯鄲學步。[機智]


悅朦媽媽


也不能全按照專家的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教育,選擇性的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