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夏朝不被考古學術界承認,為什麼?

海納百川萬一是我呢


考古界不是不承認夏朝,而是到目前還沒找到夏朝。都城遺址在哪裡?有沒有形成國家形態,夏朝文字是什麼樣?同甲骨文有沒有演化關係?能否根據文字記載,推演出紀事年表。。。等等等等,這些都通過考古證實了,才真正把我們的文明史繼續前推。而目前的情況是,即使被認為最可能的“二里頭遺址”,也沒有發現任何文字,連考古隊長許宏,也反對存在定論:“二里頭有可能是夏,極有可能、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要說它已可以肯定是夏,那我是堅決不能同意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排除任何假說所代表的可能性。在學理上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因為這句話,許隊長受到了N多N多的謾罵。現在很奇怪,科學似乎成了為某種利益服務的工具,不是我想象的東西,那你就一定是反動的可恨的數典忘祖的。特別是網絡上,一大群極端的病態般的民族主義歷史觀,沒有絲毫科學的態度。


1、古文明的認定是有條件的:城市、文字、國家(一說是青銅器)。如果隨便發掘出一個遺址都認定為古文明的話,那世界上的古文明多如牛毛了,兩河流域、東非埃及伊朗一鏟子下去,都是遺址!目前聯合國教科文認定的全世界遺址都有800多處,都是古文明的話,咱眼裡的5000年華夏文明還值幾個錢?


2、考古是科學,沒有誰不認可華夏文明,拿出過硬的證據鏈就行。以前西方也不認商朝,後來“殷墟”出土了甲骨文,不也認了嗎?中國古文明的硬傷,在文字,目前發掘的最早文字是殷墟的甲骨文,再往前,無論發掘了多少遺址,至今都沒發現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所以即使是最自信的史學家,包括官方,都只是叫“XXX文化”而不是“xxx文明”,比如良渚、仰韶、紅山、河姆渡文化等等。


3、中國考古的路走偏了:總認為中原才是正統,所以總在黃河邊上挖啊挖,其他地方挖出來的不算。比如著名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迄今4600年前,可以輕鬆地將中國古文明推到5000年附近,而且出土的文物,比同時期的中原青銅器不知先進多少倍,可就是不願意去重視,目前三星堆也只發掘了十分之一不到。三星堆的癥結也是沒出土文字,但是還沒挖完啊,要是繼續挖下去呢?誰敢說一定不會出現文字?!也許是不敢挖了吧,震撼太大。


4、目前考古學家的口風,已在慢慢改變,以前都說中國文明單一起源,現在變成了吸收融合的多地起源。說白了,是被現在挖出的東西,嚇尿了。。。目前出土的遺址,長江流域明顯比黃河流域更高一個檔次,文物更先進歷史更悠久,四川三星堆—湖北石家河(三星堆的山寨版)—安徽凌家灘—江浙河姆渡(良渚)。


5、關於人類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前都是猜想是假說,直到出現了“核彈”—分子人類學。人類起源於東非,目前已被分子人類學證實了,全世界的人類無論種族無論膚色,都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線粒體“夏娃”和Y染色體“亞當”,夏娃亞當是西方說法,換成線粒體女媧和Y染色體伏羲,是一樣的道理。這很不可思議,但就是事實。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是胡說八道,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很多人對進化理解為一種必然,比如問現在的猴子怎麼沒變成人?其實進化是一種偶然,漫長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就進化了,有進步的進化也有退步的進化,“退步的進化”被淘汰了而已。


6、關於遷徙,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呀,現在這麼先進,去一趟埃及還要很久呢,古人怎麼能滿世界跑?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和決心,人類的遷徙動輒數百上千年,不是我們理解的幾天一個月,遠古人類沒有國家疆域的限制,又不需要護照簽證是不是,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農耕文明之前,這裡食物吃沒了,種族搬遷去另一個地方,這是很正常的事,候鳥動輒遷徙幾千公里,一隻東北虎活動範圍就達近千平方公里呢。而且6000年前蘇美爾人已經發明瞭馬車,重物遷移成了可能。


7、“北京人、元媒人”哪裡去了?消亡或被我們的祖先消滅了,以前的教科書上,“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現在早改啦,所以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的認識和歷史也是改變的,夏朝誰也不能否定沒有,從科學上,找到了就有了,沒找到之前,沒必要理直氣壯;從情感上,我認為一定有,這也沒有關係,但沒必要做學術上的爭論。


8、網絡一談起西方,什麼“陰謀論”“造假論”就來了,這是一種自卑、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即使我們比別人遲,甚至是外來的文明,那也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有啥自卑的?歷史悠久的就一定好嗎?放眼全世界,歷史悠久的現在哪一個不被埋在了地底下,除了中國?18xx年西方掀起兩河和埃及考古熱潮,幾百年前就開始造假,而且是系統性造假,不光是成系統的文字、地下埋的遺址,還有地面上上百座金字塔,多腦殘的人才會相信這是造假。。。再說了,西方要造假,直接在古希臘的基礎上造假多好,跑到兩河去造假幹毛啊,兩河也不是西方是不是。陰謀論更沒道理了,幾百年前西方就開始系統性針對中國了,我們好大的臉哇!


9、“西方將神話當歷史”。這更是一句謊言了,沒哪個西方國家或史學家將《聖經》《荷馬史詩》當歷史,反而一開始都當做是神話。一直到特洛伊城的出土,才發現荷馬史詩中的某些記載是真實存在的。這跟中國的《山海經》類似,山海經的某些記載,照樣被考古證實了,比如著名的扶桑樹,在三星堆裡。甚至以前連西方人都不知道自己眼皮底下還有一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被髮掘,還是從兩河和埃及出土的文字中被發現,然後跑回先希臘去挖的。


10、考古是要講證據的,再怎麼鄙視古希臘文明,人家也出土了文字,線性文字也是字啊,5000多篇的線性文字。而7000年前的蘇美爾文字,更是出土了上幾十萬片之多,而且根據其文字記載,整理出了紀事王表。夏朝存在與否,終究還是的靠考古發掘,歷史的長短並不會決定國家的盛衰,否則美帝早完蛋了。。。我們既沒必要妄自菲薄,也沒必要目中無人。


泥人171753399


這個問題的表述應該是“考古發現還沒有證明夏朝”。

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記錄了五帝的傳說,及第一個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兒子啟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之後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

「帝啟-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洩-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發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為商湯所取代。夏朝滅亡。

但以考古學的角度,確認一個王朝的存在,不能簡單憑藉後世史書的記錄,必須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即文物和遺蹟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時代的文字。

曾經也被懷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為河南安陽殷墟的發現,而被證實。隨著大量甲骨文的研究與破譯,與《史記》的記錄基本吻合。同樣西周歷史的認定,也是基於青銅器銘文和史書文獻的比對。

一些觀點判定“二里頭遺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遺址”是堯都的論斷。但都缺乏完整的證據鏈,假定推論的成分居多。或者說,用發現去對號入座史書,卻還不能構成自證的完整邏輯。兩處遺址的“更古老文字”發現也是缺失的。

目前對於1959年5月發現的“二里頭”的描述,比較客觀的是:“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的證據等。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但這些“最早”並不等於夏。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覆河南省《關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選址的請示》中,特別強調:“原則同意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涉及二里頭遺址建設控制地帶的選址方案。我局建議該遺址博物館名稱中不含夏都”。這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此外,上世紀末,有關部門曾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中對於“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雖然急匆匆的公佈了研究成果,但並未被社會所認可。

直到今天,我們去尋找“夏”的路還很遠!

圖:天津博物館的一件青銅爵,沒有標明來歷,但說是與二里頭一個時代。曾經存疑。再去天博,無意中蹭聽到講解員小姐姐說是很多年前從廢品收購站挽救回來的……


幾葦渡


其實,在中國史學界,認為夏朝不存在的學者是極少數的,這其中則以郭沫若,胡適和顧頡剛等學者,文人為代表。

雖然關於夏朝的相關歷史資料極度匱乏,但在主流觀點看來,夏朝的存在肯定是無疑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司馬遷曾在《史記.夏本紀》中用大量篇幅對夏朝進行記載,這其中就有夏朝詳細的帝王世系順序。

司馬遷是一個嚴謹的史學大家,《史記》的真實性歷來受到學者們的認可,對於夏朝的記載,也應當是相當具有可信度的。

而在2004年,重慶出土的“景雲碑”中,就有人們對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及其先祖的歌頌和追憶,其中寫到:“先人伯允……術禹石紐、汶川之會”,其中,伯允既夏朝第七世國王“伯杼”。

這是對朐忍令景雲及其家族的追憶和歌頌,作為大禹後裔,伯允後裔,後人對自己先輩的記續,還是有很大可信度的,這也表明了夏朝曾經是存在過的。


而考古發覺中,同樣有支撐夏朝曾經存在的證據出土。

河南二里頭遺址,是一個被稱作是“夏都”的存在,我們先不糾結二里頭是否為夏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二里頭並非商文化遺存。

作為一個年代早於商文化,又非商文化遺存的文明遺蹟,很顯然,二里頭文化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夏文化遺存。而二里頭是夏朝遺蹟的觀點,在我國學術界也是統一這樣認可的。
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只是相關資料並不充足而已。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推進,關於夏朝的蛛絲馬跡,肯定會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發現。


Mr這史香


注意措辭上一定要嚴謹,不是不被“承認”,而是不能證明。


實際上關於夏朝,網上的很多爭吵都很無聊。

有點像什麼呢?打個比方說吧,好比說你姓李,然後你喜歡沒事跟人說,你家祖上是唐太宗李世民。

然後就有人出來質疑了,你好朋友問你:有證據麼?

你回答:我爺爺是這麼跟我說的。

然後別人就更納悶了,為什麼你爺爺說的就是真的呢?

這時候你惱羞成怒,與這個好朋友絕交,理由是:你居然敢質疑我們家的偉大傳統。


請注意,你的朋友一直都沒有“不承認”你說的話,而是“懷疑”,希望得到更翔實的證據。

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說的是要有懷疑精神,單看到這句話,我相信沒人會覺得這話說得不對,但是一旦牽扯到“民族”“國家”這樣的大話題,很多人是不允許別人有一丁點兒的懷疑精神的。


於是,我們會看到,對這種懷疑精神質疑最激烈的人,往往會這麼說:

《史記》等我們老祖宗的歷史書裡頭寫了,憑什麼是假的?外國人懷疑,我們就懷疑,這是崇洋媚外,我說有就有,不僅夏朝一定有,炎帝黃帝也也一定有!


這個不叫嚴謹的學術,而是撒潑罵街。


對於古史的懷疑,根本不是什麼洋人帶來的東西,而是中國自己就有的。清代乾嘉學派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考鏡源流,辨別真偽。我們管這個東西叫“科學的態度”,即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一切都要存疑。誰告訴你們,科學精神是外國人獨有的了?


“二重證據法”也沒聽說是外國人提出來的,而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他說:“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

王國維說的意思是,除了依賴文獻證據之外,還要配合考古發現,兩重證據的耦合才能確鑿證明某個歷史事實。

這難道不應該是理所當然?

文獻是人寫的,距離我們越遠,越會出現蓄意造假、以訛傳訛的現象。這一方面歷史上並不罕見,官修正史中,同一本書不同人物傳記涉及同一歷史事件也常常出現不同的記載,何況上古之際?


所以沒有人否認夏朝的存在,而只存在懷疑的態度。因為夏時期出土的文物並不能夠證明就是夏朝,所以這一問題會持續存疑下去。

就這麼簡單。


夜小紫


學術界有學者認為夏朝存疑,也有學者承認夏朝存在。中國有學者認為夏朝存疑,外國也有學者承認夏朝存在。首先我們要心平氣和去看待和探討,而不是一上來就認為不承認夏朝是漢奸行為。中國考古界認為夏朝存疑的代表,主要有許宏(即本題答主“考古人許宏”)、陳淳和劉莉、陳星燦等人。其實單從考古看,不承認夏朝並不意外。因為考古並沒有發現“夏”的東西嘛!有人說二里頭遺址不是夏朝嗎?那麼我問你,二里頭遺址有沒有寫一個“夏”字?憑什麼就說這是夏朝不是商朝不是別的朝呢?

當然,不少學者特別是歷史學家,廣泛認為夏朝存在,因為他們認為,儘管二里頭遺址沒有文字,但是時間、地理以及形態等方面,都和文獻記載的夏朝有重合之處。這涉及的是歷史解釋問題。我們知道記載夏朝的文獻既不是夏的也不是商的,而是周代以後才有的,那麼周代對於夏代的記錄是否可信呢?嚴格來說,我們目前既不能說他可信,也不能說他不可信,因為這是周代的記錄,而不是夏代本身的記錄,甚至商代甲骨文也沒有提及。所以說存疑而不是不存在,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觀點。


林屋公子


關於考古學承不承認夏朝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考古學承認一個朝代的標準。

那麼考古學如何界定一個朝代是朝代呢?第一就是要有文字,第二是要有建築,第三需要證明這一區域的古人有共同的國家認同,都認為自己是夏的人。

我們可以以商代作為一個例證。100年以前,世界的考古學是不承認中國有商王朝的,因為商王朝只存在於史記以及各種史料當中,我們沒有系統科學的考古發現商朝的城市,只有零零星星的甲骨出現。直到1924年,對殷墟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上面明確的記載了,傷商王的世系,以及商人的占卜和生活,同時出土了大量與商有關的遺物,這才證明出,原來商是真正存在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夏代。夏代只存在於史書之中,《尚書》、《詩經》、《國語》、《春秋》,有很多種先秦史籍中都有關於夏朝的記載,但是我們並沒有明確的考古學發現,證明某個地方是夏朝。也許有的朋友會說,二里頭就是夏,可是而裡頭並沒有發現文字,他不能證明自己是夏。

並且主持二里頭發掘的許宏老師,他認為二里頭的上層是帶有早商文化元素的,而在二里層的第一層的下層,有一些與早商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但是也並不能證明這裡就是夏或者是夏都。

所以說,如果我們以考古學來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個朝代的話,必須要找到實物材料,例如在當地地層中出土的,能夠證明他自己就是那個朝代的文字材料,以及風格與同時代非常類似的器物出土,這樣才是有理有據的論證。


張博力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夏朝為什麼不被考古學術界承認”這個題目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考古學界,包括歷史學界,始終都沒有完全否認夏朝的存在,只是在對夏王朝及其遺址的認識上存在較大分歧,而且否認夏王朝存在的也是少數人的觀點,當然,否定的聲音在國外可能更多一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在夏王朝的認識和研究中存在分歧呢?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考古發掘工作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考古發掘和考古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最大可能地認識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況,而這需要考古遺存作為支撐。當前,我們已經發現了相當豐富的、在年代和地域上符合夏王朝相關記載的古代遺址,但尚缺乏更為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遺址就是夏王朝的廢墟。因此,這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來提供更為有力證據。

其次,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需要經過科學的考古研究來闡釋和論證,而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許多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是斷層的,即進行發掘的不見得就是最終的研究者,而研究者也不一定參與了遺址的發掘。在很多情況下,對某一遺址或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的學者,具有不同的學術經歷和研究方向。

因為研究者的差異,也必然導致會存在不同的理論、方法和視角,進而產生各種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對於“夏”遺址的研究正是如此。

再次,科學是純粹的,但科學研究卻並不都是純粹的。

仔細分析對於夏代的認識便可發現,否定的聲音多來自於國外,肯定的聲音多存在於國內,這不乏一定偏見和個人感情摻雜其中。當然,有些時候也多是由於國內外對文明理解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學術的魅力是多樣的,正因如此,它才吸引著我們不斷去探索。

另外還需指出的一點是,尋找夏王朝似乎肩負著為中華文明正名的責任,就如同早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一樣。正是這種責任意識影響到了我們的研究工作。

我們已經找到的早於商代的文化遺存,而且有相當部分確已進入到了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都是被考古證明了的。換句話講,我們存在著早於商的政權形式,只是過於急切地把它(或它們)命名為“夏”,因為急切,所以會導致很多問題顯得過於倉促。

那麼夏朝是否存在呢?當然是存在的!文獻絕非憑空捏造,即便古史辨派一直強調後世對於前代史事的記載都是不可靠的,但也不能說“大禹是條蟲”就是一個真理。

質疑文獻之真,或否定史籍之偽,都是很難說服對方的。只有在堅實的考古發掘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運用多學科手段,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當然,這條路顯然還很漫長。

我們古代的夏代,不過是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眾多璀璨的明星之一,當時還有很多部族政權的與之並存,只是夏是中原地區最為強大的一支而已。因此,夏代更適合作為一個劃分時代的名詞,夏政權或夏王朝更適合作為一個朝代的稱呼,這是需要我們認清的。


史海爛柯人


第一,缺乏關於“夏王朝”的考古資料。

前一段時間,有了關於商王朝的“婦好”抗擊雅利安人的猜想,那會不會商王朝抗擊的對象不是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是夏王朝的反抗,夏王朝的統治精英是白種人而不是黃種人呢?

結合“三星堆”基本存在白種人造型的客觀現實,而他們也存在神秘消失的情形,會不會就是商王朝在婦好帶領下覆滅了夏王朝後裔的反叛呢?

這是很大的一個疑問。

第二,可能有這麼一個王朝,但是否叫“夏”,我們也不能清楚明白的肯定。

如果這個王朝的名稱不是“夏”,就是一覽無遺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作為現代人也有可能視而不見。

看了有篇文章,稱甲骨文中的“夏王朝”有可能被描繪為“羌”,這倒是有合理性,因為“羌”的造字意思就是“羊人”,就應該是擅長遊牧文明的“牧羊人”,聯想我們漢字凡是美好的詞彙都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羊”的造字意思,甚至“美”這個字也離不開“羊”的字根,這種猜想應該說也有極大的可能性。

第三,這個王朝的地域,我們還不能確認。

按照我們現在的認識,所謂中國,古代應該是指黃河流域的河南,但這是反現代的果推論的古代的因。

但是,根據現有記載,如果進行大膽推論的話,夏王朝也有可能就產生於長江流域的四川巴蜀大地。

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主體就是“巴”(大蛇🐍的意思,“蛇身”就意味著巴人的融合)和“蜀”(天蟲🐛的意思,“蟲麟”就意味著蜀人的融合),他們是在炎黃聯盟的領導之下,黃帝部族本來就有“遊牧工業”的可能(軒轅氏),夏王朝說不定就是黃帝部族的傳承呢?


河東來


誠邀,如題。夏朝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史書記載其為大禹治水後建立,傳世500年後被西方的成湯所滅。夏朝的神秘之處不僅在於時間遙遠,還在於其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遂於華夏文明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考古學術界不承認夏朝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史書記載堪稱混亂

對於夏朝文明的記載,史書本就不多,當然這也有可能與始皇帝焚書坑儒,先秦史籍被損失殆盡有關。實際上現存的描寫夏朝的古籍只有《山海經》《竹書紀年》等聊聊幾本,不但量不多,而且質還不好。舉個例子,按照《山海經》的描述,夏朝的統治地域應該遠達海外,而且《山海經》本身的可靠性也有待質疑,史學界自然不會以此為根據。

其二:缺乏考古證據

和夏朝一樣,本來史學界也對商朝的歷史表示懷疑,因為考古學≠歷史學,考古學需要實物加以佐證,而商以前朝並沒有確鑿的實物遺存被髮掘出來,後來直到甲骨文的大量面世以及殷墟,婦好墓,後母戊大方鼎等文明成果的出土,商朝才被史學界認可,所以夏朝的存在與否,還要等待更多的考古證據的出現才能證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夏朝的考證毀在了“中華文化起源於中原學說”裡了,更有甚者說是中華文化是起源於河南,最後讓那個“斷代工程”弄成了個下不來臺的笑話。

往遠了說,中國大地上應該是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因為這兒不能放牧。北方淨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南方那些枝枝蔓蔓的江河湖海也不能放牧,所以遠古的人類是看不上中原的,再說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應該就是追著動物跑的方式,農耕社會是有了勞動工具以後的事兒了。

華夏應該是兩撥兒人組成,華人是從西伯利亞那邊兒過來的,夏人應該是從高加索阿爾泰那邊兒過來的。經過漫長的東西對進過程後,兩撥兒人在中原碰面,由於誰也幹不掉誰,兩撥兒人握手言和,這可能才是華夏族群的由來。

西邊兒來的夏人熱衷於放牧,東邊兒的華族人喜歡春種秋收,那時候兩撥兒人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雜交融合,所以相安無事是生活的主旋律。由於草原上的放牧生活及其不穩定,碰上個災年連牲口帶人口就得死個差不多絕跡,沒辦法,只能是集合身強力壯的去別地兒搶,草原民族搶掠的本性由此而生。

後來可能是一部分夏人覺悟了,認為老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於是也打算跟著華族人學找種地,民族融合開始出現。但是夏人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離著心靈手巧還遠著呢,這也是至今為止為什麼老是找不著夏人文化遺留的原因。

五胡亂華的時候,西北地區是曾經有過一個大夏國的,宋朝年間又出了個西夏,這個永遠也抹不掉“夏”是為什麼?該不會是夏人的遠古記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