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迫不及待的撤销军机处呢?

用户6093132260070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军机处的历史。

军机处何时建立,为什么建立?

军机处于雍正七年,即1729年设立。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当时西北战事吃紧,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去平叛战乱。但由于西北战事相持不下,粮草时常供应不上,户部又推搪完不成任务。雍正迫于形势发展,决心成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挑选,如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封建社会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乾隆为何撤销军机处

在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继位。不久以后就罢除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巩固和加强自己统治的强烈愿望。毕竟军机处的权力太大,而雍正留下的老臣用起来不顺手,又不能马上罢免,只能把这个机构废除,由另一个自己设立的部门代替。
  2. 乾隆认为雍正当时设立的军机处存在弊端,需要改进。只能通过大刀阔斧的手段来进一步完善,同时听命于自己。

其实,在乾隆撤销军机处不久后,又重新恢复了,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使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人选上,乾隆吸取了教训,改变雍正时期军机大臣不超过三人的惯例,而让六名军机大臣分别负责军机处的事务,以便让他们互相监督和牵制,以至于不敢有越轨行为。


古今博学


新君即位,对权力的控制是第一大事。乾隆为了牢牢掌握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行政、舆论、人事等多个方面采取了加强皇权的措施。而在行政上,主要表现为裁撤雍正丧期内设置的总理处,恢复军机处。

在刚即位时,乾隆是把军机处当作前朝政治的弊端来撤销的,但头脑敏锐、颇有远见的他很快就意识到:真正的弊端并不是军机处的设立,而是由亲王和重臣把持政务要职。于是,为了充分削弱他们的权力,乾隆又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制定相关制度,使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要打造的军机处,也并不是历史上那种拥有很高权力的“宰相”之职,而仅是能够贯彻皇帝意志、通晓文字工作、工作效率较一般大臣高的高级秘书而已,当然,这个秘书是皇帝御用。

谋权之重在于用人。在军机处的人选上,乾隆吸取教训,为免大权旁落,他将皇族完全拒之门外。但为了保证满族人在清政权中占重要地位,他还是规定首席军机大臣必须为满人。在任选满人为首席军机大臣上乾隆也有他的手段。比如,挑选年纪轻轻的毛头小伙子来担当,他的小舅子傅恒就是一例。

傅恒在年仅25岁时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这时候的他虽然少年英才,但毕竟在处世阅历上有所不足,乾隆如此抬举,傅恒自然拼命为皇帝分些劳苦,并且对皇帝言听计从,没有任何异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忠实的传达人。因为乾隆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便担心军机大臣们有二心,为了彻底收买他们为自己卖命,又规定凡为军机大臣者可不以资历高低为标准提拔自己的亲信。

收买了人心,还要控制人心。为了更牢固地独握大权,乾隆一改雍正时军机大臣不超过三人的惯例,而让6名军机大臣分割军机处的事务和权限,使他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不能有任何越轨之举。他还规定军机大臣不能同时入见皇帝。当时傅恒不认识汉字,乾隆特许他可以和其他大臣一起入见。此外,对于象征军机权力的大印,乾隆也管理极严,印文钥匙分别由职事太监和军机章京保管,为了保密起见,还规定只能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充任军机处听差,还派御史往来检查,不许任何人在外窥探。

在建立、健全军机处及其管理工作制度后,乾隆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大肆削弱中央和地方其他机构的权力,把权力集中于军机处,由皇帝亲自领导。实质上,军机处权力的扩大,就是皇帝权力的扩大,它不仅将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剥夺,使之名存实亡,而且也使内阁形同虚设。所以才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得中央集权制在乾隆时达到了顶峰。不过,有了军机处,过去可能要经过众多环节才能处理的公文,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它到皇帝或下级,这样相对来说还是大大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


小心飞


雍正设立军机处,经历一个过程,即七年置军机房,十年铸造关防,这一机构是在不断完善并成为定制的过程。雍正崩,乾隆守丧期间,把它改名总理处。复名军机处。后来这个机构坚持到清末,所以说雍正创立的军机处,成为清朝一代的制度。

军机处虽然处理的事情比较复杂,但其官员的设置却很简单,只有两个职位: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但他们都有别的官职,派充军机处职务;军机大臣不是专职,本职事务仍照常办理;军机章京以此为职责,但仍属原衙门的编制,占其缺额,升转也在原衙门进行。

军机处的职权是,当面奉谕旨,写成文字,并给予转发。雍正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形成一套制度,其详细情况记载缺略,不得而知。稍后的情形是,每天寅时(3点至5点),军机大臣、章京进人值房。辰时(7点至9点),皇帝召见。有紧要事务,提前召见。每天见面一次,有时几次。退出后,军机大臣书写文件。在军机处设立之初,主要是办理战争、军政和八旗事务,而后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机要政事。

军机处作文字工作,就是秘书性质,所以军机处成为皇帝的秘书处了。军机大臣对皇帝负责,它的下属军机章京因系其他部门官员兼任,所以他们之间虽有上下级关系,但后者不是前者的绝对属吏,很难结成死党。因此军机大臣不能对皇帝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能绝对秉命于君主。

雍正创设军机处,使它日益取代内阁的作用,是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它使议政处名存实亡,使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大臣虽具有一定权力,但主要是秉承皇帝意旨办事,没有了议政处的议决权,内阁的票拟权,这些权力通统归于皇帝了,来揭秘吧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所以行政机构的改革,加强了皇权,削弱了满洲贵族和满汉大臣的“相权”。但是,军机处的出现并非偶然。纵观历史,它实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清初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由于军机处的建立,加强了雍正的统治,因而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736年,雍正去世不久,皇帝要守孝,由庄亲王允祿以总理事务王大臣的身份辅政,规定一切大事均出于总理事务处,这是军机处第一次被撤销。1737年,皇帝丧服期满主政,裁撤总理事务处,恢复军机处,并改铸章印为“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此后,作为清代重要的中枢机构,它一直存在到1911年,当时正值清朝灭亡的前夕,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迫于形势,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宣布实行“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这样军机处第二次被正式地永远地撤销!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唐僧观世界


军机处是清代特有的政治机构,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保密,提高办事效率,让皇帝的旨意绕过内阁直接转发。题主的问题应该是发生在雍正去世,乾隆守丧期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改军机处为总理事务处之事。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乾隆的上位,原来的军机大臣权力过大,而且都不是乾隆提拔的人,所以就把军机处给裁了。然后转眼第二年,乾隆又恢复了军机处,换上自己的人,这样办事才能放心。从乾隆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军机处对于皇帝的统治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那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清廷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机构吧!

军机处的诞生

当是雍正正在对厄鲁特用兵,军报的传递频繁,由于战机稍纵即逝,所以军务都需要紧急处理,而且军机是重要信息需要严格保密。于是雍正设立了一个由亲王大臣组成的临时部门,这个部门位于乾清门,当时叫做军机房或军需房。

最初这个部门只是处理军务,由雍正直接领导。军机房的军机大臣和其他官职也基本上是兼职,人员没有定额编制,随皇帝需要增减。但是都必须由皇帝任命,从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人员。

军机处的职能

军机处的职能可以概况为两样,一是下达谕旨,二是上报奏疏。其核心是奏折制度的演变。康熙时便开始有密折上呈皇帝言事,康熙也很重视奏折的保密性,其晚年曾言:“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非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而雍正即位以后,也着力推行密折制度,将可以密折的官员人数扩大到一千余人,某些品级不高的官员也得到雍正特许可以上呈密折。

军机处开始是办理军机要务的临时机构,后来扩大到了所有的重要政事。军机处与密折制度结合,内外大臣的奏折直达御前,皇帝直接批复,就完全的绕开了内阁,皇帝下达的旨意便不用内阁审核,直接进行执行。于是便天下之事决于一人,天下之权集于一身,封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发展

军机处最初位于乾清门外面,后迁到门内进入内殿。最初的军机房真的就是的简单的房子,用木板盖起来的。到乾隆稍微好一点,改用砖瓦搭建,但内部陈设简陋。


乾隆年间军机处的编制有一定完善。主要职务有军机大臣,正式称谓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我们熟悉的影视剧中和珅就兼着这个官职,他是满军机处之首。还有一个是汉屋,即汉军机处,主管汉人军政要务。满、汉各有一个首领,又分别称作“揆首”和“领袖”。次要职务称为军机章京,主要负责写文书,执行办事。另外还有军机处选补章京,相当于实习生,都是各部门推荐的优秀人才。

军机处始于雍正,兴于乾隆,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一直到1911年即宣统三年,在立宪派的压力下被迫裁撤,一共实行了180余年。

军机处虽然可以说是清廷最高的权力机构,但是不过是封建皇权统治的工具,最终听命于皇帝一人而已。


狐瓜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军机处。军机处是雍正七年时建立的一个临时机构,目的最初是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后面保留了下来成了一个专门机构。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职能主要在于处理军务,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大臣们只需要跪奏笔录即可。不难发现,这时候军机处的运作基本跳过了群臣议政,全凭皇帝一人决断事务,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极大地助长皇帝的独断专权,另一方面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撤销军机处呢?

说白了还是为了巩固权力

公元1736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即位。清廷的规矩是新皇帝要给老皇帝守孝,乾隆为雍正守孝了27天。这段时间里,朝中大政都是由庄亲王爱新觉罗·胤禄以总理事务王大臣身份负责,一切大事决断都要由军机处那边点头才可实行。

后来,乾隆帝为了巩固自己帝王的权力,自然容不得这样的军机处,立马撤销。

但是第二年的时候,乾隆帝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意思就是“我太忙了,还是恢复军机处吧,这样就近我好办公”,军机处又被恢复了。

凉夜认为,乾隆帝这一废一立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主要还是想把原先雍正时期的班底全部换成自己的人。雍正驾崩那个时候乾隆刚刚即位,明面上直接换人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而且原先军机处的大臣都和自己沾亲带故,做事不好那么绝。先废再立,过了一年,乾隆的帝位逐渐稳固,找个借口重立军机处,自己任命军机大臣,整个军机处都是忠于自己的班子。再加以改进,把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集中到军机处,由皇帝亲自管理。

简单来说,军机处的废和立本质上都是为了巩固乾隆帝的统治,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效果的确不错。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军机处建于雍正七年,原是西北用兵期间为了军事上的保密而设置的一个临时机构,一些事宜既不经内阁审批,又不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由雍正帝通过军机处亲自处理,所以这一机构的建立对于雍正皇权的加强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军机处也仅仅是对西北军务起作用,所以军机处建立之初,由于皇权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军机处在管理国家事务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最高统治者足够的重视。所以雍正皇帝去世之后,在政策的调整中,乾隆皇帝将其作为前朝的一项弊端予以取消。但乾隆很快就意识到,真正的弊端并不是军机处的设立,而是由亲王和重臣把持政务要职。于是,为了充分削弱他们的权力,乾隆又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制定相关制度,使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宇哥讲历史


乾隆为何要迫不及待的撤销军机处。?首先对于新皇登基之初为了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军机处的权利大,所以要撤销军机处,把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