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走街串巷儿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顺治的太庙大搬家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中国,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变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仅保留了明朝原太庙皇帝的牌位,还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看来都是非常罕见的,其原因也比较复杂。

清明两个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一些评书作品也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君臣斗》里有一个章节,说到刘庸使坏要参乾隆,要列举乾隆罪证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动了明陵里面的木头,所以有了“偷坟掘墓”的罪名。

当时刘庸是这样解释的:“明朝末帝崇祯有道无福,老祖宗进关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为公爵并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他们是看明朝朱家的坟,吃清朝的俸禄。”因此,乾隆动了明陵的木头也是有罪。

评书作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但历史上清朝对待明陵的态度确实如此。因为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而清军入关的口号也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这就等于清朝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

清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清政府一直强调自己是“承明”,也对太庙、明陵进行了保护,但民间反清的气氛还是很浓。所以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对明朝的态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还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唐宋!

结束语

清朝入关后的很多举动在封建时代都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中间多了一个李自成的起义,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太庙和皇陵的保护,既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又达到了安抚民心的效果,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水煮汗青


清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前朝后朝的关系,按照清朝统治者所说的,是李闯李自成率军进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祯皇帝,应吴三桂的请求,摄政王多尔衮这才率军入关,而且当时南明小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竟然是一片欢欣鼓舞,竟然还觉得吴三桂的驱虎吞狼之计非常之好,连史可法当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见那时候文人的脑洞多么奇葩。

清军进驻北京之后,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请到了偏殿之中的历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顺治还跑到崇祯的陵前哭了几声“皇兄”,后来康熙下江南还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当然凡事必有其因,毕竟中原的汉人太多了,而满族想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团结汉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尽量弱化满族是异族的概念,尽量让汉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对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犹如历朝更替时一样,古往今来,也只有元朝时期得到官方许可的杨琏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了饮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这种野兽行径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决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为了江山更稳固的统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飞凡看历史


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被移到了历代帝王庙中。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清朝迁都北京后继续沿用明朝的宫殿,将清朝祖先牌位随同顺治帝一同到了北京入太庙进行祭祀。

而此时的明朝皇帝牌位放在里面已经不太合适了。

历代帝王庙是明朝的发明,用于祭祀中国历史的贤君明主。

在明朝时入选的标准极为苛刻,从上古三代开始到明朝之前总共只有十六位皇帝入选进历代皇帝庙。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没能够入庙进行供奉。

清军入关以“吊民伐罪”、“为明朝复仇”为口号,将自己入关说成是“承明”而不是“灭明”,因此清朝对明朝皇帝多有尊奉,不仅派人明朝皇帝陵寝,也经常进行祭拜。以此来缓和清军入关后民众的抵触心理。

清朝皇帝在占用明朝太庙后,同样的清朝不可能将明朝皇帝的神主一丢了之。

而历代帝王是个不错的选择,其里面供奉的都是中国历史有贤名的君王,将明朝皇帝打包进去,即为自己的祖先腾了位置,也让别人挑不出什么错。

因此清朝迁都北京后就分两次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迁到历代皇帝庙中进行供奉。

需要说明的是

清朝入关之后,为表示其正统地位。按照乾隆的话说是“中华统绪,绝不断线”。能够入祀历代帝王庙的皇帝越来越多,最后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共有188位皇帝进入庙中供奉。


历史小知


清朝入关后,没有盖太庙,盖宫殿,而是继续使用明朝太庙及紫禁城,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代皇帝移至历代帝王庙。

清朝的这一做法,对明代皇帝能予以尊重并妥善处置,且竭力保护好明十三陵,是值得称道的。

后人的评价,是清朝为争取民心,巩固政权之举。这说得通,也符合当时的实际。

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也许,顺治、康熙所考虑的还有它因。

一是勤俭建国。清朝入关,剿灭李自成,同样是在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建国。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面临百废待兴,化钱的地方不少,必须克勤克俭,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解决好民生,剿灭反清复明势力,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等大业。

二是知因识果。过去的人信因果报应,懂得应当如何安置先人。顺治皇帝佛缘深厚,是一个不恋皇权慕出家的帝王,康熙大帝更是少有的英明之主,他们断然不会不知道必须慎重、妥善安置好明代帝王的供奉问题。


慧光2787


清朝没有入关的时候,本来也有自己的太庙,当然那个太庙在后金自己的首都,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灭掉了明朝,而满清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旗号出兵北京,最终干脆就占领了北京,揭开了满清入住中人的序幕。



因为满清打的旗号是为明朝报仇,也就是说和明朝是盟友,所以进了北京城之后,对于明朝的太庙还有帝王的陵墓都加以保护,并没有破坏。当然明朝的紫禁城也被满清拿来直接用了,并没有在另外建造。而明朝的太庙也被满清拿来一块用了,因为明朝的这个比满清自己的要大要豪华,并且从北京到沈阳实在太远了,每次祭祖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实在不太划算。



至于明朝的那些皇帝,满清因为要做做样子,不至于把他们全丢出去,但是却移到了北京的另外一个庙,也就是历代帝王庙里面。因为按照满清自己的说法,之前是明朝统治天下,所以他们将他们的那些皇帝放在太庙中,但是现在是满清统治天下,明朝已经是过去时,所以不适合再继续待在太庙里面,而只能放到历代帝王庙里面去了。



满清建立之后,为了收买人心,同时也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强调满清是继承明朝的政权,而并不是灭掉明朝的政权。所以满清的皇帝对明朝的皇陵都保护的非常的好,并且康熙几次到南京都要拜谒朱元璋的孝陵。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清朝不仅未毁掉明朝的太庙,也没有毁掉明朝帝后的神牌。清朝入关后,派辅国公叶布舒、镇国公高塞、都统柏达里等会同明朝遗臣将太庙里供奉的明朝历代帝后的牌位移送到历代帝王庙供奉。清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不仅反映了人性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具有笼络人心、安抚明朝皇室成员和遗臣的作用,以此来巩固统治。


嘉1240嘉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