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將大明周邊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原因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偏安一隅的

安南(今越南北部)也在其列。然而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於永樂四年(1406年),供故安南王之孫陳天平之請,由名將張輔率軍出征安南。在攻佔安南之後,朱棣在安南設置交阯布政使司,即大明的行政機構,此舉標誌著大明正式將安南劃入明朝的版圖。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瞻基

  可惜好景不長,永樂四年(1408年),明朝大軍剛剛從安南班師回朝,張輔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安南再次發生叛亂,張輔只能再次督師到安南平叛。雖然張輔的大軍獲得最終的勝利,然而卻不能解決安南的問題。從此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安南總會發生叛亂,一直持續到宣德年間。

  明宣宗朱瞻基也對安南的叛亂問題很是苦惱,正巧安南黎利派人請求支持稱帝。黎利此舉無疑是在打大明的耳光,朱瞻基問計朝臣,部分朝臣認為支持的話就是示弱,堅決不能答應。大臣楊士奇說:“陛下體恤百姓,漢朝放棄珠崖郡,後人以此為美談,這不是示弱。”朱瞻基最終採納了楊士奇的意見,答應了黎利,並撤兵安南,這就標誌著安南又脫離明朝的統治。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瞻基

  明朝長期在安南用兵,耗費較大,收益甚微,朱瞻基對此早已厭煩,心中已有罷兵之意。即便如此,朱瞻基也不應該答應黎利。朱瞻基想撤兵的話,找個理由撤就是了,至少要保留安南名義上是明朝的國土。安南那地方亂得很,他日有機可乘,明朝可再次進兵,窺視安南。然而朱瞻基答應了黎利的請求,實際上是承認安南獨立,這無異於承認明朝的失敗和明朝一直以來對安南用兵的非法性,,浪費了朱棣和張輔近20年的心血,同時在名義上斷絕大明未來謀取安南的機會。明朝下次再謀取安南時就變得名不正言不順了,也就是說,朱瞻基徹底放棄了安南。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瞻基

  朱棣執著於謀取安南,是因為安南對於明朝有著特殊的意義。朱棣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出兵安南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目光。安南地處明朝與西洋的連接處,以安南為跳板,明朝可以經略西洋。朱棣在進兵安南的同時,還派遣鄭洋下西洋,海陸同時並進。鄭和的船隊雖然能走得更遠,但只能臨時停靠,明朝還需要一個永久的基地,這就是安南。明朝在安南的失敗,確實是示弱於西洋諸國,使明朝喪失威嚴,同時也會影響到鄭和下西洋。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棣

  朱瞻基也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惜他並沒有理解朱棣的深謀遠慮,遇到挫折,選擇了放棄。楊士奇是個文人,更不能理解朱棣的意圖了。楊士奇在勸朱瞻基放棄安南時,引用了漢朝放棄珠崖郡的例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棄珠崖議》,即西漢明臣賈捐之發表的放棄珠崖的論調。所謂的珠崖,就是現在的海南島。西漢佔據海南之後,同樣屢屢面對海南本地黎族人的反抗,耗費無數,認為得不償失,最終西漢放棄了海南。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誇讚賈捐之所謂的《棄珠崖議》,稱海南是個蠻荒黑暗的孤島,朝廷卻在這個孤島彰顯武力,這是毫無意義的行為。這只是賈捐之和司馬光作為普通人的思維,幸虧光武帝劉秀雄才大略,讓伏波將軍馬援攻略交趾,順道撫定珠崖,將珠崖又重新納入漢朝的版圖。時至今日,恐怕再沒有人會說海南是個蠻荒黑暗的孤島吧?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楊士奇

  楊士奇建議朱瞻基放棄安南,是因為楊士奇擁有與賈捐之同樣的思維。楊士奇作為名臣,自詡大明是天朝上國,周邊的小國都是屬國,所謂的安南其實就是窮山惡水之地。為了這麼一個窮山惡水之地,卻耗費這麼多的精力,當然是不值得的。然而當朱棣在安南設置郡縣之時,朱棣已經把安南當作明朝的一部分,明朝理應寸土必爭。如果朱瞻基視安南為明朝的一部分,那他肯定也不會放棄安南,可惜朱瞻基和楊士奇的想法一樣,認為安南對於明朝而言是可有可無的。

因自古以來的偏見,朱瞻基無奈撤兵安南,但承認安南卻是致命錯誤

朱棣

  所以,導致朱瞻基放棄安南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骨子裡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的傲慢與偏見。在這種想法之下,明朝人認為花費這麼大的精力去爭安南這種破地方沒有什麼意義。朱元璋是如此,朱瞻基也是如此,唯有朱棣眼光獨到、深謀遠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