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引子:

公元860年,南詔軍隊沿著紅河谷地向南突進,並迅速佔領了大唐的安南治所——交趾城,獲得捷報的南詔太和城內,頓時歡騰起來。

南詔君臣們此刻天真的以為,既然先前奪得了滇東兩爨之地後,唐朝可以保持非常剋制的姿態,那麼作為大唐最西南一隅的安南,唐朝即便失去此地,也應該會像先前一般,放手認命了吧。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南詔的此番入侵,不啻於捅了一個超級馬蜂窩,整個唐朝上下迅速開始動員起來,一場傾國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山雨欲來風滿樓,整個大唐帝國的目光頓時聚焦到了這個叫做安南的邊疆之隅。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南詔入侵安南地區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歷史,來近距離感受大唐與南詔之間那場驚心動魄的安南爭奪戰,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使得雙方為了這個邊陲之地,傾盡全力而在所不惜。

安南攻防戰

殺個回馬槍

春,正月,詔發邕管及鄰道兵救安南,擊南蠻。

時李鄠自武州收集土軍,攻群蠻,復取安南。——《資治通鑑》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唐軍開始出動

得到南詔入侵消息的唐廷立即下詔,詔令邕管及嶺南道其他州郡火速發兵,救援安南,從朝廷的反應來看,唐廷雖然非常重視此番南詔的入侵,但也僅將其當作一次區域偶發事件,還沒有提高到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地步,因此朝廷僅僅下令讓嶺南道及附近的山南、劍南等道的軍隊前去救援,而南詔方面也沒有想到,攻下安南之後,唐朝此番的反應竟會如此激烈,所以放鬆了警惕,甚至還沒等到唐朝正規軍到達,就被剛趕出去的安南都護使李鄠殺了個回馬槍,倉皇敗退而去。

還是要不起

南詔復寇安南,經略使王寬數來告急,朝廷以前湖南觀察使襲代之,仍發許、滑、徐、汴、荊、襄、潭、鄂等道兵各三萬人授襲以御之。兵勢既盛,蠻遂引去。——《資治通鑑》

第一次的失利,灰頭土臉敗退而歸的南詔自然心有不甘,上次是我不小心,大意了。

在休整謀劃之後,南詔再次入侵安南,而此時的唐廷也已經漸漸發現,這次南詔可不是小打小鬧,他竟要玩真的。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南詔此番是玩真的,想要吞併安南

誰怕誰?南詔傾力而上,那唐廷也自然全力以赴,很快從全國徵集而來的軍卒們,紛紛從各自的藩鎮出發,開赴安南一線,而隨著安南的軍事實力暴增,迫於唐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南詔此番只得退兵,依然沒有達到佔領安南的目的。

總算給我逮住機會了

南詔帥群蠻五萬寇安南,都護蔡襲告急,敕發荊南、湖南兩道兵二千,桂管義徵子弟三千,詣邕州受鄭愚節度。

是日,南詔陷交趾,蔡襲左右皆盡,徒步力戰,射集十矢,欲趣監軍船,船已離岸,遂溺海死。——《資治通鑑》

上次因為兵力不夠,咱不服,南詔被迫再次退回後,回到國內便立即開始了徵兵,很快其便再次殺回,大唐,咱們繼續來,加註!加註!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安南失陷

因為先前唐廷的大意,以為南詔被自己雄壯的肌肉嚇怕了,因此其只留下少量防禦部隊屯守,大批增援軍隊北上撤離,畢竟這麼多軍隊留在這裡,人吃馬嚼,耗費頗多,吃也能把安南吃窮了。

而南詔打得就是這個時間差,雖然得到消息的唐廷火急火燎地臨時從附近調派了軍隊馳援,荊南、湖南、桂管的軍隊也隨即動身奔赴安南一線,但畢竟遠水不解近渴,安南還是迅速淪陷了。

上面的一系列攻防戰激烈火爆,大唐和南詔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過,雙方圍繞著安南這個地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南詔這個小國,為什麼要因為安南之地,頻頻對大唐冒死挑釁呢?同時為什麼安南這個遙遠的西南之地,會讓唐廷不惜傾盡國家之力,來與南詔生死爭奪呢?

其實在南詔看來,安南之地,關乎本國國運命脈,而對於大唐來說,這個安南之地,更是不容有失,其爭奪的不僅是疆域國土,還有海上貿易路線的安全和穩定。

南詔方面:

南詔,一個內陸政權的通海夢想

地圖上來看,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南詔這個政權是個內陸政權,其南面是中南半島的一堆國家,而西北面則是強大的高原政權吐蕃,東面是區域大國唐朝。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南詔是個內陸政權

同時南詔最初是由唐朝扶植起來的,在吐蕃軍事實力迅速崛起的時期,唐朝感到應對起來,實在有些吃力,於是便想拉著旁邊這個吃瓜觀眾一起抵抗吐蕃,剛開始南詔這個小弟配合得倒也挺好,雙方蜜月期關係相當不錯。

被姚州都督張乾虔陀等離間部落,因此與漢阻絕。——《蠻書校注》

但奈何這個小弟有個大哥夢,在利益糾紛之下,雙方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而轉身投靠吐蕃的南詔,自此成為了大唐的一場難以擺脫的僵夢。

南面的路不好走

其實南詔本身也知道自己的那點兒分量,根本和唐朝不是一個當量級的,因此其剛開始和唐朝的關係是不撕破臉皮,不冷不熱先處著。

自己向南發展,把勢力向中南半島延伸,結果雖然打了幾個小勝仗,但最終還是迫退回了雲貴高原,因為那個時期的中南半島,一個區域強國正在迅速崛起,其強大的國力,讓南詔最終不得不知難而退。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柬埔寨的吳哥窟,七八世紀建立

這個王朝的就是著名的高棉帝國--吳哥王朝,而吳哥窟也是現代人去柬埔寨必去的景點之一,此刻正是高棉帝國黃金時期,強大的吳哥王朝讓雄心壯志的南詔人最終知難而退。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強大的高棉帝國吳哥王朝逼的南詔不能南下

南面的路走不通,那麼北面呢?南詔根本不敢和現在的大哥吐蕃翻臉,畢竟當初救援南詔時,吐蕃騎兵大破唐軍的威力,南詔軍民始終難以忘記,那就只有你了,沒辦法,三選一,別的咱都惹不起,你惹不起我也得上呀。

通海的夢想

從南詔國的地圖上起名就能看出,南詔人的性格還挺豪爽的,想幹啥,也不藏著掖著,拓東節度,就是為了打東面唐朝,開拓自己土地的,而通海都督府,地靠安南地區,擺明了自己的希望,我要打通海路,讓自己的領土通向大海。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通海都督,就是為了通向大海

而通向大海的前提便是,拿下安南地區。

安南地區是南詔通往大海的最近的地方,也是最現實的辦法,而且還有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一點,那就是這個地方離唐朝有力管轄區域,很遠。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安南距離廣州,太遠了

安南都護府,隸屬嶺南道,而嶺南道的治所卻在東面的廣州,從廣州到安南,陸路艱澀難行,而海上通向安南的道路,也因受到自然環境影響,危機四伏。

自己離安南這麼近,而安南卻在唐朝的一隅之處,南詔覺得志在必得,它迫切需要打通海路,因為沒有海洋的日子,過得太難受了。

尷尬,一個臨近海洋貿易圈的內陸政權

作為一個內陸政權,自然有內陸政權的苦惱,吃喝可以靠南詔人民賦稅供著,但消費可就單調了,想要西面大食、天竺的香料、寶石,陸地上是別想了,可海上呢,自己又不靠海,想要買就要受一道道二手販子們的剋扣,從波斯灣到馬六甲,被三佛齊國加點價也就忍了,再經過佔婆、林邑,這些國家的盤剝加價,讓誰能受得了,到手價翻好幾倍,消費還得咬著牙。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南詔這個內陸政權壓抑呀

買東西這麼費勁,那麼出口外銷就更困難了,自己連個港口都沒有,想銷售些土特產換點東西,還要長途運輸到臨海港口,租船、僱人出行,但是這些都是要花大價錢的。

離自己最近的自然就是唐朝的交州了,倘若遇到與大唐交惡,人家不給方便,那自己可就要面臨選擇,是放棄還是繞道長途跋涉去別的國家賤賣了。

沒有海港的內陸政權,滿滿的無力感,為了地方富強,必須要搞個出海港,南詔心裡也是滿滿的委屈。

但你也不應該去搶呀,畢竟人家地方再好也是人家的,大唐也是捨不得這裡呀。

唐朝方面:

唐代的貿易變革

絲綢之路的海洋化

及潼關失守,河洛阻兵,於是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曩時軍營邊州無備預矣。——《舊唐書》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安史之亂後,陸地絲綢之路停滯

自安史之亂以後,西面隴西駐防的軍隊奉命東撤入關,平叛亂軍,此舉導致安西、隴西一帶防禦立顯薄弱,而一直覬覦此地的吐蕃自然不可能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迅速攻陷了大唐的安西區域,這便導致整個大唐的陸上絲綢之路遇阻斷。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陸路絲綢之路的斷絕,導致唐朝必須要選擇其他途徑

陸地上的貿易停滯,使得唐帝國不得不另闢蹊徑,去維持東西方的貿易溝通交流,畢竟大唐如今也不富裕,經歷了安史之亂,河朔三鎮割據之後,大唐的經濟全靠東南這邊補貼了,發展海上貿易,成為了維繫大唐國運命脈的一個重要手段。

南海舶,外國船也, 每歲至安南、廣州。——《唐國史補》

唐置市司於廣州,以招海中藩舶。 ——《資治通鑑補》

很快廣州、泉州、杭州等地的市舶司紛紛興起,唐朝官方的海洋支持政策也紛紛落地,這裡面自然也包含遠在西面的安南,而且安南相比其他地方,還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你以為去馬六甲是這樣的

咽喉要地——安南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古代航海中風浪是一大挑戰

從現代航海技術上來看,從廣州地區想到馬六甲地區做生意,輪船可以直接穿西沙、南沙群島,然後折行向西即可,然而在古代航海技術落後的情況下,這種路線可是要命的行為,木船在海中最難以抗擊的便是海風,為了避免船覆人亡的悲劇發生,很多船隻都會沿著岸邊行進,一遇到海風,立即靠岸躲避,因此,北部灣地區反而成為了一個必經之路,而安南之地則正處於這條黃金航道的咽喉之地。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其實它是這樣走的

一旦南詔把安南把控住後,大唐的貿易就面臨著一個躲避不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和敵人相處,關係不好人家可以徵收重稅,還可以不讓你過去,伏擊你的船隻,最終的結果就是貿易受到重創。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海上絲綢之路

對於這種巨大的不確定,大唐是無法承受的,作為財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的海外貿易,決定了大唐是絕不可能放棄安南的,為此,舉國收復安南,迫在眉睫。

再復安南

鑑於安南的重要性,大唐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再次派出軍隊收復安南,此番派出的將領名字叫做高駢,作為唐末的實力名將,此刻其還默默無聞,但其名字最終被南詔君臣所銘記,併成為了南詔一朝一直到滅亡還耿耿於懷的人物。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高駢,南詔君臣最痛恨的唐將

九月,駢至南定,峰州蠻眾近五萬,方獲田,駢掩擊,大破之,收其所獲以食軍。——《資治通鑑》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安南攻擊戰

在高駢的攻擊之下, 安南最終克復,而南詔在損失慘重之後,敗退回國內,自此沉淪,天覆二年(902年)南詔大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南詔國自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之上,而另一方的唐朝,在經歷了舉國動員,南征安南之後,也是元氣大傷。

自從近歲,頗欠豐年,百姓凋殘,四方空竭。邕、交防戍,邛蜀徵行,租賦罄於東南,衣糧耗於西北。--《鹹通七年大赦》

復窮兵再犯朗寧,重陷交阯,兩俘邛蜀,一劫黔巫。城池皆為灰燼,士庶盡為幽冤。——《回雲南牒》.高駢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黃巢起義

戰後,唐朝國內民生困頓,很快便爆發了王仙芝、黃巢大起義,唐朝的根基也被這場起義衝擊得七零八落,國運自此日漸衰微。

雖然爭奪安南使得兩國都是元氣大傷,但雙方還是選擇了拼盡全力,因為事關生死,不得不盡力而為。

結語:

唐末南詔入侵安南,引發了南詔和唐朝的激烈爭奪戰,對南詔來講,這是國家突破內陸束縛,通向海洋的唯一現實辦法,而對於唐朝來說,安南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去,整個海上貿易就會受到重創,大唐國家財政也會折損很大部分,為了保證海上貿易的順暢和安穩,唐朝舉國南征,在耗費國內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後,最終南詔慘敗而歸,並一蹶不振,最終消亡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唐朝雖然打贏了這場戰爭,保住了海上貿易的咽喉要地,但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後來的農民起義當中,國運搖搖欲墜,但換一次機會,讓唐朝來選,相信它依然會堅定的選擇收復安南,因為這裡對整個大唐財源、貿易生死攸關,確實不容有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