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在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至今为人乐道: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呀,别说一生了,连一生中的职场生活都过不好呢!

圆圆毕业三年了,算是个职场老人,平时也算上进,总是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收集包罗万象的知识点,百度云盘也好、微信收藏也好,都是圆圆的宝库。爱学习的圆圆,有时候能及时找到各种资料侃侃而谈,大概是因为这样的错觉,老板交给了圆圆一个全新的任务,希望她从零开始,为公司带来新的收益。

圆圆一开始信心满满,赶紧去宝库找寻各种相似的案例,期望通过各种理论,来实现老板期望的目标。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规定时间内,圆圆失败了,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没有成为廉颇的圆圆,倒是成了赵括,让老板失望之极。

知道做不到,是很多职场人的通病,内里学富五车,外里一窍不通,现在的职场,如何将知道转化为结果,才是核心竞争力。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一、《知道做到》:知与行的鸿沟

面对圆圆的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美国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合著的一本书——《知道做到》!

<strong>为什么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

肯·布兰佳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人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获取知识,但这些知识根本不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停留太久。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来说,始终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不止是圆圆,你、我,每一个职场人,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工作中需要紧急制作一张图片,找不到设计师帮忙,自己跟着教程做了,但到了下一次,还是不会;也许是,头脑风暴中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会后才发现完全不接地气,不能实施……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甚至,连知道和说出来,都成了两回事。

知道像你肚子里已经被吃下去的食物,或许被消化,但或许,只是通过另一种途径,回归自然罢了。<strong>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解决知与行的鸿沟,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知道的多,做到的却少呢?

就像你会问自己,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呀,为什么懂得那么多知识,还没有成为叱咤一方的成功者呢?

1.信息过载

平时你收集信息的工具是什么?最简单的动作大概是收藏!花1秒钟收藏,却有可能花几个月阅读!于是,你练就了两项技能:转发和收藏,信息越来越多,直至泛滥。

什么是信息过载?<strong>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人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所获取或接收的信息量总是远远高于其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冗余的信息严重干扰了其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就像人一旦发现可以选择的美食太多了,就不知道午饭该吃什么了。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人们接触太多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处理能力,很多时候,泛滥的信息像一团乱麻,只会越缠越多:

  • 对信息反映的速度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 大量无关无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性的选择。

埃森哲在最新发布的《Fjord 趋势 2019》报告中披露“信息过载令用户不堪重负,消费者渴望在纷扰不堪的世界中,获得清静和价值”。

信息过载,如同海水进舱,不但不能载舟,还会使我们被淹没,以至于无法及时搜索到有用的关键信息。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2.消极过滤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只潜意识的筛子,帮我们过滤信息,但往往,这只筛子,却是消极的。<strong>很多时候,我们都带着消极的、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于是我们过滤掉了很多真正有用的信息。

《说到做到》一书中提到:“当我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开始对自己 ( 以及其他人 ) 产生怀疑。我们的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会因为恐惧而对很多事情妄下断言”。

<strong>这是一种发臭思维症,即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我们会因为消极过滤,形成各种偏见:

  • 样本偏见。对不具代表性的信息过于认可。比如,看到知乎上说平均年薪百万,就觉得大家都是年薪百万;
  • 幸存者偏差。对立面不能被观察到的信息,被过滤。我们会有一些盲区,就像卡车司机一般,有时候会造成严重后果;
  • 信息茧房。人民日报里曾经提到过,我们接收信息时,经常看某一方面的内容,得到的推荐也会是这方面的,信息接受面变窄。

因为消极过滤,导致我们接收的信息,并不能帮助我们在“行”的过程中,有很好的价值体现。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3.缺少跟进

我们说,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下一步,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同样的,信息缺少跟进,仿如珍馐美味在前,却没有吃下去,最后只是浪费罢了。

<strong>及时跟进,就是说时刻跟踪关注事件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发生的情况。让事情有下一步,让信息有下一步!

圆圆曾经和我说过一件事,老板经常批评他们什么事,说过之后就没有下文。比如,和客户对接,方案发过去就无声无息了;比如,和同事合作,要求发过去,就不管不顾了;比如,和领导汇报,完了之后就不关自己的事了。在职场,没有跟进,就等于没有启动,知识也是如此。

在《人民的名义》中,关于光明区的小窗口,李达康书记亲临现场,安排孙连城进行整改。但可惜的是,他安排后没有跟进结果,才有后来的沙瑞金的步骤重现。当时我们会心一笑,但有多少人是想到了下文呢?

在跟进上,我们有个心理误区:<strong>认为采取一个行动重要的是掌握新的知识,所以人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新事物,但是却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跟进之后对知识的应用。

一旦如此,我们往往就是古人口中的半途而废,自然不能知行合一。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三、如何知道又做到,三个转变不能少

在《知道做到》一书中提出,<strong>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历三个层面的转变:认知转变,态度转变,行为转变。贯穿其中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就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持续地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

1.认知转变:信息超载——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新知识总是能带来更多的及时满足感和虚幻精进感,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过载,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最值得干的事上,重复、重复、再重复。

<strong>由此我们得出,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秘诀——努力做到少而精!选择一些关键点,集中精力、专注地、反复地干这些真正值得干的事。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一个观点:当选择一多,少即是多。宝洁公司将26种海飞丝洗发产品减至15种时,销售额上升了10%;金猫公司停止销售10种最差的猫粮,营利上升了87%;世界十大零售商之一的阿爾迪只提供给顾客1000多种商品,其中罐装番茄酱只有一种。过度选择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决策,“少即是多’是许多商家的成功要诀”。

如今,这也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成功秘诀!

《精要主义》中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东西对我们都是无用的,只有将有限的精力,专注于“少而精”的事情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2.态度转变:消极过滤——克服偏见

《杀死一只知更鸟》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该如何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狭隘,学会去接纳和理解,因为只有超越了各自立场的束缚,站在生命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个体,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strong>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二个秘诀——努力克服偏见,消除消极情绪!也需要“间隔性重复”(拒绝——抵制——部分接受——完全接受——部分吸收——完全吸收)。要克服我们潜意识的偏见,可以做的是:

  • 培养自己的成长思维,而不是固定思维。成长思维的人永远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有学习的价值,但固定思维的人则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不会有错;
  • 避免先人为主。很多人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做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人为主的泥潭。我们为什么经常会被舆论引导,很多时候,就是先入为主在起作用;
  • 避免"循环证实“。
    有些人一旦有了消极的偏见,会不断找理由和论据来证实,比如你对某人抱有反感,就会觉得对方处处做得不如你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 扩大自己的视野。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包括你看的电视、电影、书籍以及音乐等,关注一下那些跟你背景不同的人,多听听那些跟你不一样人的声音,不要总是坚持表达你的观点;
  • 多跟别人交流。听听他们对各种知识信息的看法等,最好不要打断或跟他们抗辩。

《三国》的解读里,有人说,关羽一直对刘备的养子刘封有偏见,在败走麦城之前,如果刘封能及时发兵救援,关羽可能就不会兵败被杀。但由于刘封一直对对他有偏见的关羽不满,所以才拒绝发兵,最终导致了关羽父子丧命。虽然只是一种个人的解读,但也不失为一个道理。

去年很火的《哪吒》,其实电影借助“哪吒闹海”这一经典神话外壳讨论了一个最为普世的价值观问题——偏见。“人类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纵使英明神武如李靖,仍然在被救之后因为闻出敖丙身上的龙族味道而立马改变态度。

知识信息过滤时,克服偏见、移开大山,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指导。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3.行为转变:缺乏跟进——持续跟进

持续跟进,<strong>就是要对你所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解码,用间隔性重复,习惯性地挖掘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

信息是什么?信息的原创者想说明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哪些情况适用于这些信息,哪些不适应?这些信息可以迁移到哪些领域?还有没有别的领域信息能够补充?你是否认同这些信息?你有没有从这些信息里衍生出新的观点?

《知道做到》一书中,有持续跟进的步骤,在此基础上,我认为,《精进》一书中的步骤,更加完善,书中提出,<strong>我们要洞察只是背后的深沉结构,融合、迁移、印证、互补,运用。

  • 融合:就是将知识与自身相融合,比如你看了一本书,发表一下读后感;
  • 迁移:将知识迁移到你认为合适的领域,比如《知道做到》一书,可以迁移到职场;
  • 印证:找事实依据,或者行动依据,来证实,比如你掌握了一项技能,那么自己去实施,或者传授给别人,印证你所迁移的领域,是否合适;
  • 互补:找朋友或者专业的人,进行评价反馈或者学习模仿,人不可能知道所有,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知识互补;同时,要从不同的人力,肯定自己的坚持和进步;
  • 运用:根据反馈修正之后,再次运用。

在以上的步骤中,不断重复,循环往复,直至知行合一。

懂得多却干不好?《知道做到》三个转变,助你将知道转化为结果

四、总结

<strong>柳传志说:知道怎么做的人,不一定是人才,能做到的人才是人才。

“知道做到”并不难,一是要善于抓住核心信息,二是要不带偏见获取信息,三是要持续跟进刻意练习。当然,关键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知道做到,你学会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