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韓信二十多歲出道,三十幾歲便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先封為楚王,又被劉邦設計擒拿後降為淮陰侯,韓信本人常常慨嘆自己的遭遇,劉邦死後權力交接(上一次是胡亥時期)會發生些什麼無法估計(實際呂氏一門掌權還算平穩,呂后一死,功臣集團立刻反了,砍了無數宗室),一旦這種機會出現在韓信眼前的時候,你猜韓信可能會怎麼做?以前他不肯獨立,是感念劉邦知遇之恩,那到時候呢,劉邦有負於我,我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從韓信的利益還是道義上來講(哪怕僅僅是為了安全),韓信會做出如何的選擇,都是很難讓人徹底放下疑心。以韓信的威望,只要能夠擺脫控制逃出長安,自己拉隊伍也好,受其他異姓王支持拜將許諾也好,劉邦生前他不願意反,輪到呂后坐天下,韓信還會同樣選擇麼?面對這種局面的話,天下人如何想。

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殺了韓信這一切風險就全沒了,留著韓信猶如一顆定時隱患,你永遠感覺後患無窮,劉邦統一以後就開始為接班人清理障礙(主要是異姓諸侯和匈奴),他活著可能對韓信下不了殺手,但是劉邦身體快不行了,這顆隱患絕不能留到他生後。要知道韓信才三十多歲,他對自己所處的境遇抑鬱不滿,又有著世間無雙的軍事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權力換代(天然動盪),這種人還能留嗎?韓信反背後是需要支持他的集團,這個集團是有的,就是功臣集團,但功臣集團有很多派,有騎牆派,有呂后黨,有中立的,有忠於劉邦的,對分封不滿地,對呂后專政不滿的,有被呂氏迫害的。功臣集團實力也是很強大的,所以除韓信呂后還是需要蕭何設計,而不敢直接亂來。

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韓信和項羽、劉邦、英布、彭越、張耳都不一樣,那些人是有自己隊伍起事的,而韓信只是劉邦拜的將,韓信手下的人(如灌嬰)和手下的兵(劉邦一個人直接進韓信營中把韓信的印拿走)都是劉邦給的,根本不是劉邦的合作伙伴,就該拿錢得了不該要挾拿股份。況且劉邦當時只是漢王,又不是天子,怎麼可以給韓信封齊王,王不可以給別人封王的,項羽分封也是名義上得到義帝的首肯。所以封王這件事韓信太急了,既勒索股份,又讓劉邦自己暴露野心打了為義帝報仇的臉。劉邦的政治頭腦,韓信和項羽加一起也比不上,而且以劉邦的頭腦,是一定不允許3分天下的,劉邦要的是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韓信和項羽只是希望分封制,所以歷史的天平會趨向劉邦的,這就叫天時。

韓信手下大將都是劉邦安插的耳眼,對韓信是聽調不聽宣的,一落實有背叛的行韓信即人頭落地,韓信不是不想自立,只是名份未正,時機不成熟,要不他也不要挾劉邦給他封個齊王,顯然名份也很重要,無奈才暴露出他也是自私的,但擺脫不了劉邦在他頭頂的魔爪。

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細節,劉邦曾經兩次進入韓信的軍營解除韓信的兵權。一次是在韓信滅趙降伏燕以後,一次是垓下之戰後。第一次劉邦帶著滕工夏侯嬰兩個人就進入韓信軍營,拿了韓信的兵符調動完人馬,韓信才睡醒。韓信治軍就那麼鬆散?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混進軍營?隨意就能拿走兵符?後來周亞夫治細柳營,漢文帝都進不去軍營,韓信治軍反不如周亞夫?其實韓信手下的軍隊的各級軍官都是劉邦的人,比如曹參,灌嬰等等,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豐沛集團的鐵桿,韓信能指揮得動他們,是因為韓信是劉邦任命的大將,要是韓信真有異心,估計早就被劉邦安插的人給剁了。從井陘之戰和之後漢王奪軍的事情可以看出來韓信麾下軍隊的基層軍官比例高,戰爭素養高,這才是韓信屢戰屢勝的關鍵;而劉邦詐稱使者入營奪軍,居然沒有人報告韓信和張耳,則說明那些軍官都是劉邦的嫡系,不但認識劉邦,而且是劉邦的死忠。

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劉邦創業的骨幹是呂雉蕭何樊噲張良,樊噲是呂雉妹夫,蕭何和呂雉始終是一起負責後勤工作。張良是劉邦幕僚,韓信是劉邦聘請的軍帥,不屬於核心創業團隊成員。且在開疆擴土過程中有擁兵自重行為,功成只時又不懂像張良一樣身退。所以不得善終!蕭何不僅是創業骨幹,更是建國能臣,並且始終和呂雉保持立場一致。所以是劉邦重用之才。劉邦始終實際最多當半個家,呂雉始終實際上是真正幕後當家的。韓信才能只是個帥才。沒有定國安邦的王霸之氣。沒那個才更沒那個心。出現那個機會也把不住。所以他的命運只在戰爭中,戰事越繁命運越好,戰事結束好運也結束,厄運來臨。戰時功大,又能善終的大有人在,如曾國藩,郭子儀,等人。對劉邦地位有威脅的,不管是誰統統殺掉。

謀士勸說韓信離開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同意的原因耐人尋味

小編認為,劉邦集團的大股東主要是劉呂兩家,這就是劉邦能當皇帝,而呂后能稱制的根本,韓信屬於職業經理人的角色,韓信雖然打仗的手藝很高,但要注意他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基本盤,在他手下聽令行事的都是劉呂的人,所以劉邦才能數次直入軍中奪其軍。職業經理人脅迫老闆,不收拾他收拾誰。彭越,英布跟韓信是不同的,他們本身就有自己的隊伍,自己就是一個小山頭,屬於反楚大業的小股東。原因:一是韓信只是個將才,不是帥才。二是韓信識戰不識人,對局勢,對劉邦項羽認識不足。他始終認為劉邦給他飯吃給他衣穿甚至拜他為將,就了不得了,看不出原因和暗藏的殺機。三是他身邊還缺人,缺文臣武將,孤掌難鳴。自己對自己信心不足,認為自己不能當老闆,只能給劉邦打工。綜上所述,他不能也不會反,最後是“兔死狗烹”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