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定义所谓的心灵鸡汤?

MrZhangx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呢,我有时候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些感触。一些朋友看了觉得有所收获,一些朋友看了之后就在说“你怎么写这么多鸡汤”。我就打趣的说,“因为我是开养鸡场”的。

所以,在朋友你提到这个问题里,我想还是能够讲出来一些东西的。

不过,我的答案可能与朋友你所期待的并不相同。但不好意思,我在这里只会忠诚的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在朋友圈里讲出来一些自己的感受,那么文字是不变的。

但是不变的文字,在一些朋友眼中是收获,在另外一些朋友眼中就成为了“没有实际意义的鸡汤”。

这里有两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第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第二,鸡汤是否真的没有意义。


其实就像看同一个笑话,有的人笑,有的人没有笑一样。


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这取决于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侧重点,以及内心的期待。

那么直白点说,当你有能力看到一些有利的方面,并且个人状态也合适的话,你就会从一些看似是鸡汤的东西里,看到一些收获;当你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并不能看到一些话语背后的现实意义,那可能那句话对你来说就是鸡汤了。

所以,这时候我觉得文字本身没有是否是鸡汤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我们是否有能力从中看到一些积极的东西。


那么,如果现在的我只能看到“鸡汤”,那是否就代表着,鸡汤就是没用的,我并不能收获到价值呢?

价值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定义。也许并不能看到背后的东西。

但是至少,我们从鸡汤中得到了一些共鸣,这也是情绪价值。


所以,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看到。而于每个人而言,看到万事万都价值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老友手札


心灵鸡汤这个词很早就有了,鸡汤就是滋补身体的膳食,而前面加上心灵二字,指的是滋补心灵的膳食:

而这个滋补心灵的鸡汤,却是以文字为载体的:

通过励志、情感和正能量的语言和故事来达到,安慰自己或他人的目地的文字

心灵鸡汤是从何起源的呢?它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说起。

杰克.坎菲尔德(JackCanfield)先生,60年代在哈佛大学读书,学的是中国历史!之后坎菲尔长年在加州当大半辈老师,到八十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

45岁时,他用一张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看。紧盯目标,果然有用。他后来每次演说,说到这都感动万分。

“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种事,西方人叫做“灵感”,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

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很快书写好了,大约100个真实的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

取名字的时候,他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书写好后被143家出版社拒绝,投到第144家出版社时,终于以1500美元的价格出版。然后《心灵鸡汤》第一年就狂销8百万册。从此后,全世界最伟大的励志书系列作者诞生了:

一部部横空出世:《给豆蔻年华的心灵鸡汤》、《给为人父母的心灵鸡汤》、《给爱宠物者的心灵鸡汤》、《给军人妻子的心灵鸡汤》……等等八十本心灵鸡汤系列共卖出八千五百万册!

就比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子对话的那经典的一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心灵鸡汤!

主角威尔史密斯也正是靠这一种信念,最后取得了成功!

当然,心灵鸡汤虽好,但是没有行动就是毒鸡汤了!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王阳明先生的理念在现在依然适用!


第三章第四行


鸡汤是好东西,但是喝多了也会让人讨厌,因为太腻。

心灵鸡汤出现有其历史原因

心灵鸡汤流行的很久了,是一种抚慰心灵,传递积极力量的文章总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流行,读者受众也特别多。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节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多改变,人的心灵会有空虚感,而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也更多,而又没有更多地方吐露,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于是,心灵鸡汤应运而生。


给人慰藉,具有励志作用,试图让人乐观积极的文章、话语、行为都可以称为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有它的套路

一般情况下,心里鸡汤的写作套路是先讲一两个故事,然后通过故事再总结推导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一般都是劝人奋进,劝人向上,积极面对,勇往直前。但相对来说都没有具体的方法,只是一些口号式的大道理。还有很多是将一些人生道理罗列,说教的感觉非常强。

其实很多所谓的道理并不一定能站得住脚,只是用文字逻辑堆砌的而已,甚至是对大众智商的愚弄,是不负责任的思想引导。

在流行之初,确实有很大的市场,对70后和80后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90后进入社会,00后走上舞台,逐渐就走向负面了。

百家讲坛的于丹,余教授这块的“造诣”很深。

现在更流行心灵毒鸡汤,人心需要宣泄

心灵鸡汤流行的时候,是大家互相打气,互相鼓励的状态。积极面不仅仅体现在读者或者作者,而是大家都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这也是社会在健康向上发展的一种文化和心理的体现。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靠鼓励、引导已经没有太多效果,而人们需要的是宣泄,于是便有了心灵毒鸡汤。

心理毒鸡汤是心灵慰藉的反向操作模式,是对人、对事、对社会最直接了当,最真实的宣泄。能起到纾解的作用,但对人们心理的反噬作用也很大。

咪蒙是毒鸡汤教主。

有社会需求,但过犹不及

我们上学那会,语文老师教过,写作文就可以套用心灵鸡汤的模式,先编故事,然后再讲道理,我一直对这个非排斥。

存在既有他的合理性,也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才会有这样的文章。心灵鸡汤有他的社会价值,但过犹不及。

读者都是很聪明的,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他们都能体会得到,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水平的提升,未来更是如此。真实、有趣、有深度的文章和话语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疯哥哥l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但是,现在网络上的鸡汤,有点泛滥,年轻人不太喜欢看了,大妈大爷却很喜欢,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各种转发。也是很奇怪的现象,大妈大爷,一把年纪了,喝太多鸡汤,不怕胆固醇高吗?(玩笑)[捂脸][捂脸][捂脸]

心灵鸡汤是从何起源:杰克.坎菲尔德(JackCanfield)先生,60年代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当时嬉皮士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嬉皮士唾弃成功。这个学士学位确实没有用处。坎菲尔长年在加州当中学老师,眼看大半辈子马马虎虎地过去。到八十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45岁生日时,他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看。

紧盯目标,果然有用:他后来每次演说,说到这里,感动万分。“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种事,西方人叫做“灵感”,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总之,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书写好了,大约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林蓉


这是一个鸡汤沸腾的年代!

市面上各种鸡汤不下百种:励志鸡汤,情感鸡汤,哲理鸡汤,成长鸡汤,劝学鸡汤,禅学鸡汤,养身鸡汤,逆袭鸡汤,开挂鸡汤……!

而鸡汤之最者当属“成功学”鸡汤!世界上的学问有很多种: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数学,物理学,热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地理学……但现在有“大师”生造出了一门学问——“成功学”,据说有某chen姓“专家”凭借此学,设坛讲道,敛财数以千万计!此学问,据江湖盛传,学好了短期就可以赚他“一个小目标”,“成功学”最后“实至名归”!

鸡汤是个好东西,常喝益寿延年,身轻体健,红光满面!但汤好歹是用来喝的,不是讲的,也不是写的,更不是充斥手机屏幕的“负能量”“毒鸡汤”“伪鸡汤”“黑鸡汤”“臭鸡汤”“狗血鸡汤”




楚襄蛮


只陈述事实,陈述真实世界发生的事件,不去评价和感悟,让读者自己去评价和感悟,这就是鸡,有形体的鸡,自己无论是烤着吃还是炖着吃都有营养。

不陈述事实,胡编乱造一个小故事,或断章取义一个桥段——注意!断章取义也是在撒谎。然后就来一通感想体会解读,不是开中药方子就是灌迷魂汤。读者看不到鸡,只有汤。

事实上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汤,大概率上是作者脑袋里的水勾兑的东西,不卫生,可能有病毒,很有害。


欧比旺罗克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禅言禅语


如何去定义所谓的心灵鸡汤?

这个应该是看他的文章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以及他是否总是重复性的鼓励口号,并没有质性的指出解决的问题,用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或者掩盖真实的情况,只是一位在语言上给你安慰的感觉!

对待心灵鸡汤,我个人的看法是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会困顿,也确实需要别人的安慰,华丽的辞藻和语言,的确能够让我们困顿的心灵,得以暂时的舒展,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方法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认识自己,认识当下的问题,去面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想办法去解决它和改变它,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

当然,每个人对待事物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别人给你的建议不一定能够直接了,当的帮助你,但是应该相信人家,人家劝慰我们的这份心是好的,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感谢!

鸡汤可以补人的身体,也可以让人补了之后失去元气,如何真正的去对待,我觉得还是取决于人本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是青花有语,谢谢你的提问!


青花有语


真正的心灵鸡汤是个人人生经历的体验,感悟。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所以才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同一样的经历可能有很多的体验、感悟。正因为如此,小溪汇集成了大河,但,每一个小溪又有不同的特色风景。所以,会赏景的人,能够观赏到无数的美好的风景,而那些动辄走马观花的人是领略不到的,或许,只有感同深受的人才能观其奥妙。

心灵鸡汤由于品尝的口味不一样,其自身的需求不一样,会产生大量的不同的感觉、评价这个很正常。但是,大量的厨师厨艺并没有高超的技艺,所做的鸡汤引起人的反感而不是赞扬,这是个可悲的事情,这个比喻可以从那些励志的故事、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只不过大多数的人达不到其定位的目标罢了。

不能容忍的是,为鸡汤而做鸡汤,把它当成一般的规律去认证这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变成了有毒的鸡汤,引起人强烈的反感,人们不但没有汲取到营养反而损害了身体,这是才人们不喜欢的原因。

但是,要看到绝大部份的心灵鸡汤还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自己去辨别、去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鸡汤才是最好的方法。


今天看起来更好


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最早的来源大概就是《读者》杂志了,同时互联网中也有大量的针对文艺青年和小资群体的“心灵鸡汤”文字。

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大概以下的特点:

一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以及结果背后的逻辑

比如那个著名的鸡汤——海边沙滩上,流浪汉和百万富翁都在晒着太阳,流浪汉对百万富翁说:你那么辛苦的赚钱干嘛?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沙滩上晒着太阳,百万富翁想了想表示赞同。

这个故事中,流浪汉想到了结果的可类比性,但是忘记了在一样的结果后面,是有着不一样的过程和逻辑,而过程背后有着巨大的价值。

我们可以猜想,百万富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企业,而且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而流浪汉的贡献,就是他成为了一个流浪汉。

二是心灵鸡汤只把善良的情感当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因,而忽视其背后的客观性原因。

我们分析事物发展的因果律,就是要以普遍理性原则为基础来分析,可是心灵鸡汤总是放弃理性分析,把善良的情感作为第一要务。

例如:

人生无常,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三 心灵鸡汤只一味的强调个人努力,忽视了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很多因素

个人的成功和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可是心灵鸡汤夸大了个人努力。很多成功人士,其实都过分夸大了成功因素中的个人天赋成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名人,恰好也是心灵鸡汤的制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