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一定要被招安,不招安不行嗎?

影視足跡


我的觀點:宋江是被逼無奈上的梁山,他的理想是加官進爵,封妻廕子,光宗耀祖,所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被招安。

一、被動的逼上梁山

宋江上梁山,完全是被動的。私放了晁天王,招文袋被閻婆惜發現,宋江怒殺閻婆惜,這是導火索,也是意外之事,並非宋江的本意。可以說這是正壓邪,但邪又逼正反。宋江到了清風寨,本是好心放了劉高的妻子,未想到這婦人恩將仇報,倒打一耙。這件事的發生,又把宋江繼續往絕路上逼。江州服刑,潯陽樓題反詩,這是宋江借酒抒情,本想抒發一下自己的忠君報國理想,未曾想被黃文炳抓住了小辮子,判了死刑。待梁山眾好漢劫了法場,殺了黃文炳,打下無為軍,宋江徹底沒了後路,上了梁山。

可以說宋江的梁山之路,是一步步被逼的,跟其他自願上梁山的好漢不同,他並非處於本意。在他心中,做官效忠朝廷始終是第一位的,即便上了梁山,也是權宜之計。

二、出身決定思想

宋江出身地主家庭,本是鄆城縣的押司。押司是什麼官職呢?相當於政府的文書,擱在現在就是政府機關整理資料的打雜人員。宋江的出身決定了他的思想:一心做官,做大官。這種拜官主義思想一直左右著宋江,做大官才是宋江的終極目標。上梁山只不過是被逼無奈,從上梁山那一刻起,宋江從來沒有想過要跟眾兄弟同共苦,他就是要借梁山這個平臺被招安,這一點在《水滸傳》五十七回中呼延灼被捉時說的非常清楚:

“小可宋江怎敢揹負朝廷?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 權借水泊裡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晁蓋死後,宋江就已經把招安作為頭等大事,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就是最好的行動,忠於誰呢?自然是忠君愛國,報效朝廷。後重陽節菊花會作詩《滿江紅》,元宵節進京夜會李師師,這些行動證明,他一定會被招安。

三、施耐庵的創作意圖

一部《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首先這部書是演義小說,既然是小說,便有虛構的成分,所以對於情節和結局,我們不能過於認真。再就是結合歷史,真實的宋江造反其實影響很小,《宋史》描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從史書上看,宋江的造反就幾十個人,而且是從河南到山東,跟梁山也沒什麼關係。

作者寫宋江招安,也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宋朝,外有遼國等虎視眈眈,內部官吏腐敗,百姓困苦。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反反映的是階級矛盾,招安反映的是忠君愛國。最終的結局也是作者的思想體現:雖然招安,但結局是悲慘的,也傳達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教訓。

圖片取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15358702240006496"} --}

大志讀書


宋江如果不招安,會被自己兄弟砍死的。

這得從梁山泊的內部說起。

108將多是忠義之人。

這裡的“忠”是指忠於朝廷,這裡的“義”就是梁山的口號——替天行道。

梁山之所以能聚集這麼多好漢,也是以招安為前提。

不然靠晁蓋這等打劫都打不利索的來勸說兄弟們入夥,誰理你。108將都湊不齊,還玩個蛋。

宋江厲害就厲害在,他看透了兄弟們的心。

大多數兄弟入夥前有家有業,想著報效朝廷然後留個名,也算對得起祖宗。你一個梁山賊寇,還勸老子入夥,做夢呢?

每次到這個關鍵時刻,宋江總會拿招安說事。上梁山是暫時的,等朝廷招安,各位兄弟一樣是大拿。

聽到這,兄弟們都給跪了。

登州兵馬提轄孫立不僅跪了,還和弟弟孫新、弟妹顧大嫂、顧大嫂的兩個表弟(解珍和解寶)組團上了梁山。

青州指揮司統制秦明被宋江搞得家破人亡,一樣跪了。因為宋江許給秦明前程,再加上安排花榮的妹妹嫁於他。

秦明倒樂得自在。照樣學樣,還勸服自己徒弟黃信(青州兵馬都監)去了梁山。

楊家將後人楊志一生追求將門輝煌,可奈何命運多舛,雖是武舉出身,但一直不被重用,不能上戰場殺敵。

結果就護送個生辰綱,還被晁蓋一夥給劫了。

楊志只能和魯智深、武松一起落草二龍山。三山聚義後,他也成為梁山好漢。這全看宋江的面子才入夥,跟著宋江有奔頭。

如果沒有宋江,他也不會和昔日的仇人稱兄道弟。那樣的話,他肯定有毛病。

除了上面這些人,你像盧俊義、關勝、呼延灼、董平、張清、徐寧、索超、宣贊、郝思文等等能打的將領,無一例外,都是宋江來勸。

他宋江有什麼?不就是吃準了眾位兄弟的心嗎!

招安並不是壞事。

大家心裡都願意招安,畢竟總有老的那一天,不可能整天打打殺殺。更何況,能不能撐住朝廷的圍剿還是個未知數。

實在不願意,獨自跑路就是。

連跟著晁蓋劫生辰綱的鐵哥們公孫勝、劉唐、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最後都接受招安。

其中公孫勝跟著宋江打完仗也沒領封賞,直接回老家安度餘生了。

阮小七倒是謀得個一官半職,結果沒事穿龍袍玩,被貶為平民(不被砍頭算好的),他又過上打魚的生活。

劉唐、阮小二、阮小五如果不戰死,也能謀個一官半職。

吳用撐到了最後,只不過宋江一死,他也不想活了,遂自縊於宋江墓前。同吳用一起自縊的還有花榮。

大家熟知的林沖,也不是電視裡那樣被氣死的。他不僅接受招安,還一直跟著宋江打完方臘。最後病逝於杭州六和寺。

死後追封忠武郎。

最不想跟著朝廷混的,恐怕只有武松、魯智深、李逵了。

武松和魯智深這兩位猛人,在108將要一起喝朝廷賜的御酒時,甩臉就走,管你大哥不大哥。

思前想後,兩人還是繼續跟著宋江,從了朝廷。打完仗,兩人和公孫勝一樣,沒有接受朝廷封賞。

結局武松和魯智深一起出家杭州六和寺。由於武松徵方臘時功勞大,他即使不做官,還是被封了賞:給錢十萬貫、封清忠祖師。

武松一直活到八十歲。

很多人都罵宋江。其實我小時候也罵宋江。

怪他招安,害了兄弟們的命。

等到思想成熟後,再看一看宋江。他真的不該被罵。

招安這等事,怎麼可能由他一人決定,沒有支持者,他算個屁呀!小小的宋押司,翻出天來不成。

他只是集體意志的體現。

108將處於末世,不處於亂世。如果是亂世,眾人可另立朝廷,推舉宋江為王。末世之下,不招安,遲早被滅。

招安是出路。

正因為招安,英雄們才得以留名。不然像時遷這種偷雞摸狗的早就被罵死或打死,哪知最後還能善終:病逝於杭州,封義節郎。

宋江也只能苦笑著說:“你們都是英雄,俺就是那為名的無恥小人。原來大哥就是用來背鍋的呀!”


禾蔚風車


忠與義是貫穿《水滸傳》一條主線。

《水滸傳》前半部主要寫義,即兄弟之義朋友之義,義博雲天,他們活動的重要場所稱為聚義廳。

《水滸傳》後半部寫忠,即忠於皇帝忠於朝廷。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他們的口號是替天行道,這個天就是朝廷與皇帝。

義的核心人物是晁蓋,忠的靈魂人物是宋江。

為什麼宋江一定要接受朝廷的招安?不接招安不行嗎?下面只列幾點原因,不展開討論。

一,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

二,受時代侷限,提不出更新的思想。

三,與宋江的接受的教育與身份及官本位思想有關。

四,受宋代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度的影響。

五,水滸許多人物與朝廷關係錯綜複雜。

六,與經濟制度相關。

七,梁山自身實力侷限

八,梁山的路線方針是,只反貪官不反朝庭。

九,受朝廷和當時社會現實影響

十,梁山多數人只貪圖生活安逸無遠大的政治意識。

總之,梁山在宋江的領導下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接受招安是必然的,巜水滸》人物的悲劇也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泰山移秦


梁山好漢行俠仗義,替天行道,固然很偉大。但是說到底還是屬於造反派,一旦造反,就註定幾種結果。

結果一,推翻宋朝。

這是李逵的主張,但顯然這種是不可能的,梁山只有一兩萬人,而宋朝有四十多萬軍隊。無論從軍力、財力、權力都相差甚遠。

結果二,和宋朝鼎力。

這是晁蓋的主張。但是要知道梁山沒有多少土地。也沒有人口、農業、商業等等,就沒有賦稅和財政收入,一旦沒有了錢糧就只能去搶,想想就不是長久之計,如果真是這樣以宋江的性格寧肯自殺也不會做這樣的事。而梁山的英雄故事可能也就不會受到後世人們的喜愛,我們也就不會稱呼他們是梁山好漢,而是梁山土匪了。

結果三,招安。

這是宋江的主張。宋江也是一名知識分子,他從心裡就有古人的那種忠君愛國、忠孝節義的思想。他也說過他之所以大張旗鼓的造反是希望朝廷能夠注意到他,也使自己能夠進行國家的核心機構,為老百姓做一些事。他認為朝廷只是被奸臣把控,他想要憑自己的挽回這個混沌不堪的朝廷。所以最終走向了招安這條路。

綜上所述,招安其實是最好的出路了!


暖風醉友人


招安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選,領袖意志決定事物走向。曹gai王龍時期,梁山人也只是蝸居想樂,無非混吃等死,宋江遲遲不去也是不願過這種生活,因為他以前的層次高於此,江州之後不是嘴上說的看透世道而是沒有退路,所以上梁山之前已經將後面的路想好了,對比招安和稱霸一方,他是招安是膽小的表現,二者選其一他知道建立一朝當憑一群江湖草蠻很難成事,軍事吳用也只是和自己能談的來,能力和思想還沒有宋江高。趨於朝廷落個青史留名光耀祖宗總比對賭成王的風險,前者更為牢靠。即便招安不成也是混吃。所以招安就是一種強有力的選擇,而且也能帶動的大家乾點事,不至於就是吃和睡。


海爾非兄弟


朝廷勢大,畢竟還是得人心的,還沒到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的地步。一小撮的人反叛掀不起太大的風浪,動搖不了宋朝的根基。也許宋江是看到了這點。

小時候接觸水滸是從電視劇中,那個時候覺得宋江貪生怕死被招安,能成龍的確成了蟲。那麼多英雄好漢,殺入朝廷得天下都沒問題。

現在想想被招安確實是條正確的出路,梁山水泊發展那麼多年沒有壯大起來。依然只是佔著地利守家,缺乏攻城略地的勇氣,將多兵少,又沒有穩定收入,天天好酒好肉,再大的梁山也會被吃空。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梁山內部問題,被招安都是正確的決定,不為自己也得為將來的孩子想想。



Ab仙作紅木


對於在官場久混之刀筆小吏宋江而言,誰願永遠寄人籬下?環境造就思維,文化強化心智,光宗耀祖仕途才風流。

如若不投降於朝庭,那便不是宋江了。可以恨貪官,可以抱不平,惟聖上以愚忠而為目標。如此,宋江與好漢們的想法總“超前”幾步。

人有所求,自然有所欲。以欲引伸,豈能不卑躬屈膝隱忍謀大局?

可見,統治集團的性格便是梁山的性格?無奈在於文人的能量有太多的說辭,且堂而皇之;好漢們的能量在於被驅使,既是你有個性。

如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呼嘯山莊,殺富濟貧,那就不是宋江了。為了好名聲,也為一己私慾,不動聲色,潤物細無聲中以血濺四方堆白骨,終為招安留苦痛,折了兄弟也隕了卿卿之性命。


風清雲淡6663343995


招安是最好選擇,眾兄弟們的悲慘結局應該怪誰,就是那位坐在朝堂之上的昏君,宋徽宗趙佶。

趙佶,宋朝第八位皇帝。童貫高俅楊戩蔡京四大奸臣,世人公憤,唯獨皇帝老兒一個人偏要寵著這四大奸臣,多少次欺君罔上,他全當沒發生過,任由他們胡作非為,陷害忠良。

招安到朝廷後,皇上本來是準備對眾好漢立刻封官賜爵的,可惜幾個奸臣一唬弄,就完全沒了主意,所以宋江走招安路線是沒有問題的,無奈昏君太昏。不招安,要維持梁山運轉,就必須繼續燒殺搶掠,生靈塗炭,難道那樣的結果才就好嗎。

還好老天有眼,害死梁山眾好漢的昏君很快就迎來了上天的懲罰。沒過多久,金國兵臨城下,昏君繼續犯渾,各種昏招連出,結果城破國亡,昏君和他的一大家子全部被俘虜到遙遠的金國,受盡各種屈辱虐待折磨而死,昏君這樣的結局,梁山眾好漢泉下有知,應該可以瞑目了。


阿偉理想國


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下面的文章是我之前所寫,專門討論宋江選擇招安的問題,望採納


招安是梁山霸業的轉折點,也是對梁山出路的一次艱難探尋。它直接改變了梁山聚義的性質和全體梁山好漢的命運,使得全書由如何上梁山開始向如何下樑山發展,可謂《水滸傳》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分水嶺。宋江等梁山高層當時選擇招安作為梁山的最終出路,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後的必然結果。儘管有許多人詬病宋江的招安投降政策,而招安的結果也的確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但是站在當時宋江的角度,招安其實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是宋江和梁山集團許多先後天致命缺陷的必然結果。

原因一 宋江自幼形成的忠君思想影響

方臘以宗教起家,王慶就是一個不拘法紀的浮浪子弟,田虎則是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這三個人皆沒有道德上的束縛和羈絆,可以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作的事情。而宋江則不同,從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長大後又靠忠義形象立身,驟然間讓宋江完成從一個忠君愛國之士向弒君滅國之人的轉變,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這不僅對宋江而言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心理門檻,而且還會對其苦心樹立的忠義形象有很大損壞,甚至會在梁山內部引發巨大震動。更重要的是此時宋江手中握著的王牌只不過是一張希望渺茫的卑微小牌,並非一錘定音的絕殺王牌。在這種底氣不足、前途不明的情況下,思想上的雜念便會異常活躍,忠與不忠就成為縈繞在宋江腦海中來回反覆的問題,並對最終決定產生很大影響。若宋江有席捲天下的資本,所謂的“忠義”絕不會對宋江產生任何束縛。但在這種需要艱難抉擇的情況下,顯然長期養成的忠義思想會在無形中佔據上風,促使宋江在情感上更傾向於招安。

原因二 梁山核心人物對於朝廷的感情

人心向背,向來都是當權者作決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梁山上反對招安的為數不少,但真正反對朝廷的卻寥寥無幾。朝廷可能對不起三阮、二解這些底層百姓,但對包括宋江在內的前朝廷官員都可謂皇恩浩蕩,讓這些人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以“清君側”為目的與朝廷開戰可以,但要他們改朝換代顛覆趙宋王朝,恐怕有很多人做不到。不要說呼延灼、楊志這些與大宋王朝感情深重的功臣之後,即使魯智松、武松這些招安的強烈反對者,也只是恐懼官場的黑暗和權臣的奸邪,而不是因為對皇帝的絕望和仇恨。只要給予魯智松、武松等足夠的保證,他們還是願意為這個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梁山上骨幹力量對於朝廷的感情,決定了在招安與造反問題上天平的傾斜方向。

原因三 宋江個性偏軟,缺乏霸氣

佔山為王尚有招安的退路可走,揭竿造反則只能在君臨天下和株連九族的冰火兩重天間豪賭。從宋江為吏時腳踏黑白兩道的圓滑,以及多次遇險時哭天搶地的窩囊表現來看,宋江既沒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慷慨激昂,也沒有汪刺客當年“引刀成一快,不枉少年頭”的灑脫不羈,更沒有西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決。要想統帥一支相對弱小的部隊問鼎天下,統帥者如果沒有氣吞山河的豪邁來鼓舞和感染屬下將士,那是根本做不到的。宋江謹小慎微、畏首畏尾的個性決定了他不敢拿身家性命豪賭天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招安這條相對比較保險的道路。

原因四 四大寇之間缺乏互信,難以形成攻守同盟

從宋徽宗御筆親題四大寇名號的時間來看,早在梁山招安之前,四大寇已然都頗具規模,並且聲震龍廷(後面的補續部分,顯然存在時間上的紊亂,應以四大寇被御筆親書的時間為準)。但無論是朝廷圍剿梁山,還是梁山後來逐一剿滅三寇,都沒有看到四大寇之間同仇敵愾,互為唇齒的肝膽相照。特別是後期,眼看其他諸侯被各個殲滅,剩下的卻根本無動於衷,不但沒有絲毫的牽制行動,反而採取作壁上觀的冷漠態度。這充分證明了四大寇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信任,甚至樂於看著別家被消滅。如此的不信任狀態,聯合起來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更別談立誰為盟主,統一號令了。與其被各個擊破,倒不如明哲保身,在自己尚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主動投靠到朝廷的懷抱之中,沽取一個合適的賣價,相信這也是宋江選擇招安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因五 梁山缺乏遠程持久作戰能力

梁山的戰鬥力一流,毋庸置疑。但要說梁山具有席捲天下,橫掃群雄的能力,那就有些誇大其詞了。戰爭是全方位的,比拼刀鋒銳利之時,還要考慮後勤補給,側後翼保護,兵源接續,佔領地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有時候這些問題對於勝負的影響甚至猶勝過戰鬥本身。梁山除了刀鋒銳利之外,在其他方面明顯都是嚴重的先天不足。梁山招安前的歷次遠征,要麼是偷襲劫營,趁其不備,如西征華州;要麼就是滲險過關,險象環生,如攻克大名府。後續不足,補給線路脆弱,側翼缺乏保護一直都是梁山難以解決的頑疾。即使是梁山事業的巔峰期,如徵遼國,滅三寇,後勤補給和攻戰城池管理也主要是由朝廷大軍代為執行的。在徵方臘的戰鬥中,朝廷大軍更是直接參與許多重要戰役,減輕了梁山的許多後顧之憂。即使如此,每每管理城池過多,需要分兵四處時,梁山的戰鬥力便會大打折扣。由此也可看出,梁山的無堅不摧是建立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基礎上。若無朝廷作為強大後援,梁山根本不具備剿滅其他三寇的能力。可以說,單論戰鬥,梁山不俱怕任何對手;但若論戰略,梁山卻也無法從根本上消滅任何對手。綜上所述,梁山的戰力固守有餘,遠襲不足;善於閃擊,無法持久。聚而無堅不摧於天下,分而難堪重任於各處,這樣的戰鬥力又何來得稱雄天下,問鼎中原?

原因六 地緣政治不佳

四大寇中,方臘佔據了江浙富足之地,錢糧充足;王慶盤踞淮北偏遠,天威難至;田虎則毗鄰金國,進退自如;只有梁山位於大宋腹地,京師一側,被重兵圍困,難於發展。如果宋江執意造反,朝廷從“攘外安內,遠交近攻”的策略出發,首當其衝就是剿滅梁山。即使經過長期鏖戰,官軍最終失敗,梁山拿下京師,但強弩之末的梁山也很難抵擋其他三寇以逸待勞的攻擊,最終還是難逃替人作嫁的悲慘命運。地緣的特殊性,使梁山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就要經歷連續大戰的摧殘,梁山作為獨立集團存在下來的幾率非常渺茫。既然註定要淪為人臣,與其跟了前途未料的方臘,倒不如披著忠義的美名隨了實力更加看好的大宋正統,至少在底線上能夠保證大家有一個相對較好的結局。

原因七 梁山具有開疆拓土的能力,卻沒有守疆衛土的本領

梁山軍團無疑是《水滸傳》中最具戰鬥力的驍勇之師:北掃大遼,南滅方臘,西進華州,東克“昌”“平”,每一次都如尖刀利刃,斬殺得對手魂飛魄散、體無完膚。梁山的兵鋒雖利,卻也有致命的弱點:就是奇缺守疆衛土、開創一方基業的能臣。梁山的作戰模式更像是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掠奪式作戰,只滿足於搶奪掠取,卻沒有長久經營管理之道,缺乏後續之力。而反觀其他三路反王,田虎、王慶、方臘都經營出了一片天地,不僅擁有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具備了非常開闊的戰略縱深,可進行持久作戰。而梁山集團卻始終拘泥在水泊梁山一個狹小的空間內,沒有展現出半點根據地建設的能力。如果朝廷採取重兵圍困,堅壁清野的持久戰策略,用一個“拖”字便可將梁山拖垮。西漢之初的匈奴兵鋒是何其銳利,連一向心高氣傲的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調戲都得委曲求全,但最終還是在漢武帝武力打擊,分化瓦解,孤立圍困,壓縮空間等綜合打擊下,永絕於史冊。強大如匈奴尚且如此,僅僅是區區數萬人馬、一泊之地的梁山,又豈能長存?不管是因為梁山能力不足,還是領導人目光短淺,終水滸一書,偌大的梁山集團都只不過是蝸居於水窪狹小空間中,始終未成為割據一方大諸侯的山大王。因為梁山無法有效地建立起廣泛的根據地,這就決定了它只能是一個禍亂天下的流寇,卻永遠都成不了問鼎中原的王者。

原因八 沒有子嗣

歷代皇帝喜歡重用宦官,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沒有生育能力,缺少了千秋萬代永享皇權的奢欲。宋江雖不是太監,但卻也沒有子嗣,並且很有可能永無子嗣。整部《水滸傳》,宋江自被閻婆惜在讀秒的鄙夷神情中挫傷後,便再無與女人交歡、甚至接近的紀錄(遇到李師師時,有點苗頭,但被李逵轉身一泡尿澆滅了)。宋江固然公務繁忙,日理萬機,但在行軍打仗、料理政事之餘取個媳婦的時間還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他既然能忙裡偷閒給秦明花小姐、王英扈三娘訂了終身,那麼也就應該有時間解決一下個人的婚姻大事。只要宋江少把一點時間花在聽樂和吹簫上,就足可以為自己找一個延續血脈的女人。特別是宋江上任楚州後,已然功成名就,成家立業也是勢在必行之事,以宋江的位高權重(楚州安撫,兼管總領兵馬),想要什麼樣的女人都不成問題,想巴結宋江主動投懷送抱的女人肯定也不在少數,可是宋江卻毫無表現,在“出郭遊玩”中虛度了生命的最後半載。宋江最後死時的年齡,在古代絕對都可以當爺爺了,以孝義著稱的宋江卻床帳空虛、子嗣全無(古人無後視為最大不孝),這種反常的現象只能說明宋江早已斬斷了男女之歡和傳宗接代的念頭。既無子嗣,又何必冒那麼大的風險追求不過半世的君臨天下呢?

原因九 缺乏頂級謀臣的相助

看起來自身能力並不出眾,甚至尚不及宋江的劉邦、劉備,卻能在群雄逐鹿中異軍突起,成為開疆拓土的一代雄主,而起點不錯的宋江卻只能在名滿天下的美譽中最終飲鴆謝幕。如此天淵之別的迥異結局,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於是否有頂級謀臣在關鍵處指點迷津。和宋江一樣,文韜武略並非劉邦、劉備的長處,但他們卻有賢臣良相作為彌補,比如漢高祖有張良、蕭和悉心輔佐,劉皇叔有諸葛孔明鼎力相幫。劉邦低迷弱小時,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妙計連連,幫助劉邦扭轉頹勢,戰勝項羽;劉備沒於人群之時,孔明便一語道破天機地講出了“三分天下”的神論,使劉備從一個流離失所的毫無建樹之人一躍成為雄踞一方的蜀國之主。與劉邦、劉備相比,宋江在武將上並不缺少能征善戰的勇士,但在謀臣智囊上卻是帳中空虛:一個吳學究,既無胸懷天下的寬廣,又無料事如神的精明,設計的計策常常都是漏洞百出,百疏而無一密,更何談治國平天下;一個入雲龍,名號雖然神乎其神,但其實就是一個法師的角色,還天天想著開溜,心不在焉,難託重負;再一個就是朱武,雖然識得幾個陣法,但連老大(史進)陷於華州都應對無方,又何來得“神機軍師”?宋江和吳用、公孫勝、朱武四人打桌麻將玩個勾心鬥角可能還會精彩紛呈,若對著大宋地圖商討如何定國取天下,四人肯定都是面面相覷,緘默無言。若吳用等人能提出當年諸葛亮三分天下般的神論給宋江作指導,相信宋江的視野將會大開,奪取天下的信心也會急劇膨脹,是戰是和的決定必將重新權衡。只可惜,沒有頂級謀臣的輔佐,自身條件又不過硬的宋江除了感慨時運不濟外,又怎敢有覬覦天下的野心呢?

原因十 忠於國家民族,不願賣國求榮(這裡的國家並非指趙宋,而是漢室正統意義上的國家)

宋江在個人品質上的確存在許多的瑕疵,但在對待國家民族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宋江絕對是一個忠義之士,這也決定了宋江絕不肯依靠割地賠款的賣國手段來謀取帝位。否則當年攻打北方軍事重鎮大名府時,完全可以像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那樣換取大遼國的支持,與大遼國裡應外合,夾擊大宋,則河北、山東諸州盡在宋江控制之下。在強遼援助之下,宋江建立一個類似後晉那樣的小政權易如反掌。假以時日,宋江做強做大,問鼎整個中原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宋江雖然熱衷於功名,也曾為此不擇手段,但卻也不會為了功名毫無底線,作國家和民族的罪人。這一點從徵遼時遼國開出優厚條件誘降宋江,宋江斷然拒絕的態度便能得到充分印證。宋江有點像後世的張作霖,什麼都敢幹,就是不敢賣國。基於此點,向宋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宋江不願通敵叛國,也就失去了打破北宋包圍,自立為王的絕佳機會。既然沒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本和在群雄紛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良機,招安也就成為此時必然的選擇。


姚看江湖


宋江是水滸梁山中的領軍人物,在他的手中有很多有勇有謀之人。按當時的情形,宋江足夠可以自己當皇帝,反朝廷。可是,他最終選擇了朝廷的招安。難道他對當皇帝一點興趣都沒有嗎?

宋江是刀筆吏出身,很懂世故人情。走上招安這條路,其中原因自然很耐人尋味,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梁山就這麼大,既不是一座大州,也不是一座大城,人口也不是很多。想要憑藉它來與大宋朝廷抗衡,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宋江之所以藉助它來打個漂亮仗,就是為自己談判謀個好價位。

第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宋江自己就是文人,且寫得一手好詩詞,雖然曾經想著要做黃巢,但骨子裡缺乏改朝換代的本領。入了山寨之後,他常常把朝廷放在嘴上,動輒以忠孝教育大家,那個孝義黑三郎和山東呼保義的名號都不是胡亂叫的。至於梁山的軍師吳用,他本身就是個不第秀才,自然也把宋江的思想揣摩透了。

第三:山寨的領導成員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投降分子,或者與大宋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呼延灼、關勝、秦明等人本身就是朝廷的將軍,因為戰敗才暫時棲身水泊,一旦歸順朝廷,再能夠去端國家的鐵飯碗,如何不爭先恐後?因此,都是贊成朝廷招安的。雖然幾個很激進不願意與朝廷合作的人物,如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也大都被宋江等人同化的差不多了。因此,大是大非還都是唯宋江馬首是瞻。

第四:向朝廷妥協,自己一生可有榮華富貴。自己繼續革命,萬一不成功,自己和手下弟兄可能會萬劫不復。誰能跟朝廷抗衡?自己手下雖有人馬,可是長期下去,如何得了。如果擄掠百姓財物,肯定會激起民變;如果不對老百姓進行燒殺擄掠,自己又不能自給自足。時間一長,梁山上的弟兄自然缺乏最基本的保障,無衣無食。這樣下去,自然會讓梁山走投無路。

第五:造反的目的是什麼?不外乎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只要朝廷招安,自己和手下的馬仔就能過上好日子。既然勝利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何必還要東奔西跑?再說,一旦革命成功了,說不定還有其他人藉機上位。梁山上英雄眾多,至於誰笑到最後,這一點還真不好說。

宋江為什麼要招安?可以說,宋江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把梁山水寨搞得紅紅火火,什麼一敗高俅再敗高俅;另一方面和朝廷的公關小姐李師師不惜重金相求,這樣兩手都做足之後,才招安進朝廷,順利成為體制裡面的人物。

說到底,梁山並不是宋江一個人的,還有很多出生入死的兄弟。宋江可能只想讓自己的兄弟過上好日子,不想冒風險,所以選擇了朝廷的招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