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未能东山再起,在谩骂声中走向自己的终点

甲午战争

大清将环渤海以及朝鲜半岛交给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属于主场作战。

陆上战事失败首先是淮军部署失败、抵抗失败,其次是日舰失去牵制,可以协助日军登陆。

归根结底,是以李鸿章和慈禧为首的主和派放弃抵抗。旅顺港完全是淮军放弃抵抗的结果。

日本以海陆军的优势打败淮军陆上的防卫力量,进而攻陷威海卫军港将北洋舰队瓮中捉鳖。

参考日本与俄国远东舰队的战事,最后远东舰队是在被旅顺要塞失败后,覆没的结果。俄军能够坚守旅顺要塞,只要俄太平洋舰队还在,战局依然未定。

淮军在从朝鲜到辽东,节节败退、溃散、畏敌,以及沿岸总督巡抚料敌不能,没有形成顽强、刚果的攻击方向,最后北洋水师覆没,战舰、弹药归了日本,至此淮军都没有形成稳固的防线。

换而言之,战术上错误可以找理由,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战略上肯定错了。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未能东山再起,在谩骂声中走向自己的终点

(中学历史教材甲午战争地图)


就历史而言:淮军及北洋水师的消耗殆尽,清廷才有可能编练新式军队“北洋军”。所以,旧式军队的弊病被总结出来了。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它在当时作用!


甲午战争,日本是赌国运的。消灭北洋水师,获得渤海的制海权,进而逼清朝廷签订“停战合约”。

从现在公布的情况来看,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期,国内都快撑不住了,毕竟建立这么大规模的舰队,不是一般容易。

此时,北洋水师就是牵制一下日本舰队,也不打,那么,在陆上淮军也不会麻木不仁,依靠防御工事、本土作战,也不会是国土防御的主力全军覆没的。毕竟,无论水师还是淮军,这都是清朝廷花费重金打造的。

试想:直隶,京师东大门,重点依靠淮军、北洋水师防卫海上和沙俄远东的呀。无论谁都无比重视!

签订《马关条约》,意味着受清朝支持重病兵团与日本支持的重兵兵团作战失败。两国国内基本没有其他力量了。


这种失败速度之快,除非战略进而导致战术上的错误,没有其他的解释了。至于装备、训练、战术素养,扯!“黄海大战”是北洋水师主动撤离战场的,主力还在,就算平时最差的战备状态,到此时,是船开不动了,还是炮打不了?

就是还有三发炮弹,只要船还能开动,就到日军的母港,依靠军舰重炮和海军陆战队,打个稀巴烂,叫他朝野崩溃。此时谈判,不是谁军事态势牛,谁沾光的。换句话说,就仅仅是远距离干扰日军登陆、威胁后方运兵线路,淮军、水师毕竟是一系的,有了协助,淮军可以有个战略依托。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未能东山再起,在谩骂声中走向自己的终点

(北洋水师将领)


李鸿章就是因为自己的军事力量在甲午战争中消耗殆尽,所以,以后碌碌无为,充当替罪羊,不能东山再起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走向生命的终点。

他的罪过是因为:淮军、北洋水师是他的私人地盘,他应负领导和指挥的最高责任。

甲午战争失败了,主力丧尽,京户之门洞开,连谈判的的筹码都没有,若是对方还有余力,结果更加严重。

客观的说,朝廷让淮军守自己的东大门,它也会有担负自己重担的样子的。但是主和派让这种“水路防御”错的离谱。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未能东山再起,在谩骂声中走向自己的终点

(北洋水师战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