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越大,越發現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有道理,大家怎麼看這句老話?

劉文龍177548827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屬無稽之談。七歲到大學畢業二十多歲,這十多年變數極大。尤其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家長極難控制,搞不好事與願違!如果這觀點成立何須高考,直接從七歲兒童中選拔人才不就得了,培養一個孩子成人成才是個極其艱難而又費時費力的過程,內因和外因時時刻刻在影響他的成長過程,學校和家長的任務就是保證孩向正確的航向行駛!


老朽20


小的時候我姥姥常說的一句話,當時以為是沒道理的,甚至覺得這是迷信,現在覺得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我小時候有個發小從小沒媽,父親是民政局長,兩腮無肉,一直流黃鼻涕,當時有街坊老太太就說他沒福,長大以後果不其然死於一場意外事故,死時才30多歲。


誰是我知心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民間廣眨流傳的經典老話,經常聽到民間長輩用這句話點評小孩子,這句話在社會上的認可度也相當高,大多數小孩在三歲左右就會初步顯示他的性格和未來的身高和體質,這就是這句老話中的三歲看大,到七歲了基本能看出他長大後的智商及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這就是這句老話中的七歲看老,所以隨著你的年齡越來越大,閱歷越來越豐富,看到應驗這句話的例子越來越多,也就自然而然的越相信這句老話了。我也有和你一樣的感覺,謝謝!




天口和乙


這個說話流傳這麼久肯定有道理!

但事事無常,以後社會的發展這句話會越來越不成立!

那這句話到底成立在哪呢?

第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格。

一般小孩三歲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習慣,七歲有了思維模式。

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習慣差,思維模式差,這個人基本一輩子就這樣了!

第二:看大、看老,不僅是看的這個孩子,還有孩子的成長家庭。

我們說的看,不是隻看小孩本身,還有他的家庭和父母。

有一個好的家庭,優秀的父母,而且是父母撫養教育長大,

這個孩子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反之,這個孩子可能不會有什麼成就。

這也是為什麼,優秀的人扎堆,反之,也一樣。

那為什麼以後這句話會越來越不成立呢?

第一:父母和孩子的脫離!

現在不僅成年人壓力大,孩子也一樣,這種補習班,這有弊端也有好處。

如果好的家庭,這種生活會導致缺少對孩子的教育,缺少矯正他壞習慣的機會。

但如果原生家庭父母不眨地,反倒對孩子說是好事。

第二:社會知識的泛濫!

當今社會,知識也好,雞湯也好,已經非常氾濫。

如果吸收好的知識,那這個人會改變自己的缺點,摒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東西。

反之,吸收不好的,這個人只能說也會超出你的想象。

拿我舉個例子:

小時候父母非打即罵,爺爺奶奶死後更是如此。

在外人面前,除了鄙視我,就是罵我。

成年的我也自卑,懦弱,不明事理,脾氣暴躁。

導致自己沒朋友,沒生活。

剛大學畢業時,賺的錢少,父母能兩年不聯繫我。

後來賺錢多了,才開始聯繫。

知道自卑,懦弱的我為什麼賺錢多了嗎?

就是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改變了自己的問題,雖然還有“餘孽”。

當你改變自己時,你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好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以後的社會,需要的精英人才

而,好的家庭就是為了把孩子培養精英努力。

而,不僅是努力使自己成為精英。

現在大城市,中上層收入的家庭,在孩子的身上投資的非常多。

這些投資,能很大程度改變原生家庭的一些缺陷。

所以老話說的道理

成立的基礎:原生家庭成長,並且影響孩子。

不成立的基礎:

現在孩子的培養越來越脫離原生家庭,而是介紹良好的教育。

以及,後期自己的努力!

你覺得呢?






<strong>


狂浪大俠


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個小孩子在三歲左右,如果聰明伶俐、思維敏捷、乖巧聽話,那一定長大了會有出息的。

而七歲的孩子已經進學校了,假如能刻苦勤奮地學習、孜孜不倦地努力,那就是可塑之材。那麼他(她)這一生都會有出息,會成為大有作為的社會棟樑之人!


華4402


答:這很有道理!

1、因為我是教“大循環”(1—6跟班)整整四十一年,確認此話言之有理👍

2、兒時的行為習慣真的會影響一輩子。

3、所以,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確實有道理。

4、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 好習慣是生命的格言,壞習慣是人生的債務!





綏格格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三歲看大是看孩子的先天智力,聰明健康的孩子,和愚笨呆傻的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而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質量,七歲到老是在孩子幼童時期的成長教育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形為意識的改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以後人生的影響,從而使孩子在性格和智力開發方面打下一個不同的基礎,至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成功失敗還有著千差萬別的種種原因,所以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只不過人們是對孩子有一個好的差的願望的期許,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規律,很多小時不被看好的孩子成大器的也有很多。小時候聰明伶俐過人平平淡淡的甚至窮困潦倒的也不少。


生不逢時566


三歲前是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它為一個孩子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良好的早期啟蒙和充足的營養對孩子未來的學習發展有重要影響。

七歲前是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期,一個孩子在7歲左右的狀態可以預測他一生的發展。

推薦大家看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記錄一群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軌跡,每隔七年拍一集。這部片子也印證了這個觀點,這些孩子七歲時的家庭背景、做的事情、就讀的學校、說出的夢想和他們未來人生的境遇基本一致。


小圓子的奇幻漂流


我們這裡是這樣說的,三歲到老,七歲到死,說法不同,意思一樣,是說孩子從小就要教育,不要養成壞習慣,一旦養成了,習慣成自然,到死也改不了。

明朝夏完淳,是個神童,由於父母教育得法,一成就了一個年青的民族英雄和詩人。同祥的是神童的宋朝仲永,三歲識字,七歲能詩,由於父母教育不得法,天才被泯滅,成了一凡人。

現在有人進行胎教,就是從孃胎教起,養成一種知識氛圍,培養強智商的大腦,再出生後加強教育,這樣的氛圍長大的人,在某個領域肯定有建樹!

孟母三遷就是防止孩童有個艮好的學習氛圍,使其健康地成長也。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成了岳飛的座右銘,岳母的教育鑄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

孩提時代,對孩子的教育,確是影響孩子的一生一世!


江山毛春旺


行為是由心理支配的,心理的反應取決於本質。同一對夫婦所生的三個孩子,丈夫打妻子的時候,大兒子想“以後一定不可以像父親一樣”,後來成了好男人;二兒子想“男人還有這福利呀!真好”,以後就繼承他父親的衣缽了;三兒想“說好的愛情呢,這就是愛情”,從此不再相信愛情。面對同樣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產生不同反應的是不同的本質。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溫度中,有公雞的雞蛋能孵化出小雞,沒有公雞的雞蛋是孵化不出小雞來的。

同樣的種子,一個在肥沃的土壤裡,一個在貧瘠之地,結果也是會不一樣的。所以環境也很重要。內因佔99%,外因佔1%。99%的勤奮加1%的靈感,但是1%的靈感比99%的勤奮更重要。比99%的勤奮更重要的那1%的靈感完全是天生的。99%的勤奮主要來自於先天,只有10%是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