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桃花源记》讲了些什么?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桃花源记》讲了些什么?

陶渊明(公元365-427),原名潜,字元亮,东晋哥阳柴(今江西九江)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个出身“孤寒”的士人,后来做过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陶渊明时,家道中落,生活虽较贫困,但他十分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博览不少儒家著作,这使他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政治理想,立志做番“大济于苍生”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受所处时代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滋生了一种隐居自得、“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意愿。陶渊明思想中有着“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但在少壮时期,他“猛志逸四海,骞(xian掀,振翼而飞)翮思远翕(zh0铸,飞)”,还是积极进取的。

陶渊明想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志向,现实生活却使他碰了壁。这是因为,他所处的东晋王朝不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尖锐激烈,而且门阀制度极盛,政治腐朽黑暗。按照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选举法,人材的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的高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官场里,大贵族、官僚、地主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对待门第卑微的下僚辄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处于这种世态,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的机会。他不得不用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桃花源记》讲了些什么?

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首次出仕,做了个江州祭酒的小官。不久,他“志意多所耻”,看不惯封建官场种种丑恶现象,又“不堪吏职”,受不了当小官的那种拘束,便解绶归田了。后来,州垦曾召他做主管文书的小官,他也辞不赴命。大约在三十五岁左右,他又为幻想所驱,短时间出来当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就认识了野心家桓玄的面目,不久便悔恨地“投冠旋旧墟”了。刘裕灭桓玄后,陶渊明迫于生计,做了刘裕的镇军、建威参军,后来转为彭泽令。做县令才八十多天,到这年年底,郡里的督邮来到,要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种屈辱,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愤愤辞官而去。

从二十元岁初涉仕途到四十一岁最终辞官,十三年间,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经过了一段曲折过程。最后,现实终于使他看到“世与我而相违”,感到仕宦道路,毕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功名一抛,与官场决裂。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日子是异常穷困的:“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有时竟至乞粮而食的地步。这时,他虽然也有“贫富常交战”的思想斗争,但斗争结果是决计不变退隐的意志。饱学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验,使他知道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的重要道理。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在这些诗里,诗人把田园和官场作为对立物,通过歌唱农村景色和陶然自乐的生活,反衬出封建官场的窒息黑暗,抒发出个人的激愤之情。

陶渊明在农村虽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他除了写出大量田园诗外,还写了一些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之类,表达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怀。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篇,证明陶渊明身在恬静的田园,内心却仍然燃烧着要为实现自己政洽思想而奋斗的火焰。正如鲁迅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到晚年,饱经风霜的陶渊明,对东晋时代的“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他在总结全部社会经验,真切感受劳动人民苦难、要求和理想的基础上,产生出对于“秋熟靡(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写出了光辉的杰作《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通过一位渔人于迷离恍惚之中步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乌托邦社会的美好图景。“桃花源”是一群“避秦时乱“的农民开辟出来的与世隔绝的乐园。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人劳动,作息与共;没有赋税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那里,古风佳俗犹存,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淳朴亲切;那里,没有王朝更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没有战乱延及,人人安居乐业。总之,是一个美满的理想国。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桃花源记》讲了些什么?

陶渊明设计出这样一个世外乐园,显然是受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桃花源记》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绘制出来的一幅与封建社会正好相反的理想图景,用它曲折地影射抨击黑暗的东晋社会。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这一理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作品中要求没有王税,人人平等的思想,毕竟代表了人民的愿望,这是最可宝贵的。从这一点,正可看出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的过人之处。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的鼻祖,取得了高度的文学成就。但在形式主义诗风风靡的东晋时代,他并不受人重视。唐代以后,他的作品才开始为人尊崇。在陶诗影响下,田园诗、山水诗大量产生,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新诗派。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及其创作,如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手法,白居易诗歌白描朴素的风格,苏轼作品崇尚真实,陆游、辛弃疾充满现实主义战斗精神的诗篇,受陶渊明影响之处,是不难找出痕迹的。当然,陶渊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退隐,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等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特别是失意文人,起了不良影响,也是毋脂讳言的但这无损于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崇高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