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桃花源記》講了些什麼?


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桃花源記》講了些什麼?

陶淵明(公元365-427),原名潛,字元亮,東晉哥陽柴(今江西九江)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個出身“孤寒”的士人,後來做過晉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曾做過太守一類的官。陶淵明時,家道中落,生活雖較貧困,但他十分好學,“少年罕人事,遊在好六經”,博覽不少儒家著作,這使他產生了追求“仁政”,輔佐“明君的政治理想,立志做番“大濟於蒼生”的事業。另一方面,他受所處時代和老莊思想的影響,也滋生了一種隱居自得、“擊壤以自歡”的生活意願。陶淵明思想中有著“出仕”與隱逸”的矛盾,但在少壯時期,他“猛志逸四海,騫(xian掀,振翼而飛)翮思遠翕(zh0鑄,飛)”,還是積極進取的。

陶淵明想通過出仕實現自己的志向,現實生活卻使他碰了壁。這是因為,他所處的東晉王朝不僅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極其尖銳激烈,而且門閥制度極盛,政治腐朽黑暗。按照當時推行的九品中正”選舉法,人材的錄用晉升,全憑門第家世的高低,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官場裡,大貴族、官僚、地主們勾心鬥角,傾軋殘殺,汙濁不堪,對待門第卑微的下僚輒趾高氣揚作威作福。處於這種世態,陶淵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的機會。他不得不用一次又一次的消極退隱,來表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桃花源記》講了些什麼?

二十九歲那年,陶淵明首次出仕,做了個江州祭酒的小官。不久,他“志意多所恥”,看不慣封建官場種種醜惡現象,又“不堪吏職”,受不了當小官的那種拘束,便解綬歸田了。後來,州墾曾召他做主管文書的小官,他也辭不赴命。大約在三十五歲左右,他又為幻想所驅,短時間出來當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就認識了野心家桓玄的面目,不久便悔恨地“投冠旋舊墟”了。劉裕滅桓玄後,陶淵明迫於生計,做了劉裕的鎮軍、建威參軍,後來轉為彭澤令。做縣令才八十多天,到這年年底,郡裡的督郵來到,要陶淵明“束帶見之”。陶淵明認為這是種屈辱,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憤憤辭官而去。

從二十元歲初涉仕途到四十一歲最終辭官,十三年間,陶淵明三次出仕,三次歸隱,經過了一段曲折過程。最後,現實終於使他看到“世與我而相違”,感到仕宦道路,畢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決心功名一拋,與官場決裂。

歸隱田園後,陶淵明的日子是異常窮困的:“寒餒常糟糠”,“夏日常抱飢,寒夜無被眠”,有時竟至乞糧而食的地步。這時,他雖然也有“貧富常交戰”的思想鬥爭,但鬥爭結果是決計不變退隱的意志。飽學艱辛的陶淵明,對農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瞭解和體驗,使他知道了“衣食終須記,力耕不吾欺”的重要道理。這對他日後的創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陶淵明的作品,以詩歌為主,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寫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的田園詩。在這些詩裡,詩人把田園和官場作為對立物,通過歌唱農村景色和陶然自樂的生活,反襯出封建官場的窒息黑暗,抒發出個人的激憤之情。

陶淵明在農村雖然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魯迅語)。他除了寫出大量田園詩外,還寫了一些詠懷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之類,表達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懷。這類“金剛怒目”式的詩篇,證明陶淵明身在恬靜的田園,內心卻仍然燃燒著要為實現自己政洽思想而奮鬥的火焰。正如魯迅說的,“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

到晚年,飽經風霜的陶淵明,對東晉時代的“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他在總結全部社會經驗,真切感受勞動人民苦難、要求和理想的基礎上,產生出對於“秋熟靡(沒)王稅”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寫出了光輝的傑作《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通過一位漁人於迷離恍惚之中步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描寫了一個烏托邦社會的美好圖景。“桃花源”是一群“避秦時亂“的農民開闢出來的與世隔絕的樂園。那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片和平寧靜的氣氛;那裡,人們“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人人勞動,作息與共;沒有賦稅徭役,沒有剝削和壓迫;那裡,古風佳俗猶存,人與人之間關係十分淳樸親切;那裡,沒有王朝更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沒有戰亂延及,人人安居樂業。總之,是一個美滿的理想國。

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桃花源記》講了些什麼?

陶淵明設計出這樣一個世外樂園,顯然是受了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影響,但並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桃花源記》是作者立足於現實,繪製出來的一幅與封建社會正好相反的理想圖景,用它曲折地影射抨擊黑暗的東晉社會。值得指出的是,陶淵明這一理想,在當時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但是作品中要求沒有王稅,人人平等的思想,畢竟代表了人民的願望,這是最可寶貴的。從這一點,正可看出陶淵明作為一個詩人的過人之處。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創作田園詩的鼻祖,取得了高度的文學成就。但在形式主義詩風風靡的東晉時代,他並不受人重視。唐代以後,他的作品才開始為人尊崇。在陶詩影響下,田園詩、山水詩大量產生,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一個新詩派。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及其創作,如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李白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手法,白居易詩歌白描樸素的風格,蘇軾作品崇尚真實,陸游、辛棄疾充滿現實主義戰鬥精神的詩篇,受陶淵明影響之處,是不難找出痕跡的。當然,陶淵明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消極退隱,與世無爭,安貧樂道等思想,對後世知識分子,特別是失意文人,起了不良影響,也是毋脂諱言的但這無損於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應占有的崇高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