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陶淵明,生於公元352年或365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又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末期詩人、辭賦家、思想家、文學家。

陶淵明,是一個正宗的名仕後代。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期名將,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因為父親早逝,到了他們這一代家族逐漸沒落。

國家的連年戰亂,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再加上家族的不幸衰落,造就了不一樣的陶淵明。

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奚惆悵而獨悲”,面對艱難的抉擇而悲愁失意,陶淵明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出仕做官,卻要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汙;二、歸隱,躬耕勞作,做自己。

“以心為形役”,讓心神為形體所役使,是違背本意去做官,皆因“富貴非吾願”;解決轆轆飢腸刻不容緩,出仕做官實屬無奈之舉。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麼呢?

“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審容膝之易安”,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也一樣舒服。

出仕還是歸隱,一直膠著著的陶淵明感慨萬千,想想還是算了吧,不如歸去,做個閒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棲,豈不悠哉!

義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不惑之年的陶淵明當上了彭澤縣令,後因督郵百般刁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瞬間爆發,憤然辭官。

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從此,陶淵明真正過上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本來的意願,衣服沾溼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獨自一個人去採菊不知不覺來到了東籬下,悠然轉身看見了南邊的廬山。

曾經百般糾結、無所適從的陶淵明最終還是放下了,可我不是你,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們到了讀書的年紀而沒有書讀該怎麼辦?哦,哦,哦,我差點忘了,原來你當過江州祭酒,教書識字你肯定不在話下。可我不是你,我做不到像你那樣。況且,“現在是一個拼爹的時代”某位老師在家長會上直言不諱地說。我或許稍作任性,小孩就有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可能,想想還是後怕。

於是,陸續就有家長心甘情願地把小孩送到這位仁師手裡,不是拼爹嗎?為了小孩,他們拼了!

就這樣,每天一放學,這位仁師就領著幾十個孩子浩浩蕩蕩地穿梭在烏煙瘴氣的車流中間,像極了一隻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仔。

他們補習的地方恰好是我每天下班回家的必經之地,所以經常會迎面碰上。而我又是少數派家長中的一員,並且樣子又比較特別,這位仁師大概一眼就認出了我,故意用手推了推眼鏡,然後昂起高貴的頭顱與地面形成225度的角,就這樣,視而不見。也許,我在她的眼裡卑微得像一顆塵埃。雖然看不清她的眼神,但從她的表情裡我看到了不屑,這與陶淵明封自己為“五柳先生”時所引來的譏笑與不齒恰有幾分相似。我所有的努力打拼換來的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她,隨便帶帶學生,年收入卻高得驚人。在她面前,我愈發地覺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此刻便無處遁形了。我與她完全是兩個世界裡的人,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點。

一位少數派家長憤憤地跟我說“等孩子學藉辦好後就轉學,然後去教育局告發她。”我勸他還是先打消這個念頭,畢竟,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我也不知道天下烏鴉會不會一般黑,也許,可能吧。說的是在勸他,其實勸的是自己:別惹事生非、明哲保身。陶淵明,也許我在你眼裡也是不堪一擊的,可我不是你,我做不到像你那樣。

記得應該在一年前吧,這位仁師找到我,說我家小孩學習退步了,平常都可以考90分以上,這次只考了80幾分。我不假思索地說“老師,小孩偶爾一次考不好也屬正常情況,回去我再幫他提高提高。”沒想到,這位仁師此時正用詫異的眼神看著我,半天講不出一句話來。也許,在她眼裡,我就是《桃花源記》裡那些“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異類。換作一般家長,對話應該是這樣子的:“你家小孩退步了,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哦,謝謝老師的關心,要不辛苦您幫我帶帶?”我想,這一招她應該屢試不鮮了吧。陶淵明,雖然有時候我很軟弱,我做不到像你那樣,但我也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阿諛奉承我做不到。

我知道,酒,是一個好東西,如果可以,我想邀請陶潛兄對飲三百杯以解憂愁,愁到深處,我也會寫一些自認為是詩的詩。

明月夜,壟上行。

綠野依稀,蛙聲成鳴。

小村郭,樹作亭。

和風習習,稻苗婷婷。

杯中酒,生明月。

月上枝頭,頓生閒愁。

低倚闌干,月上西樓為哪般?

悠悠我心,秦時明月照古今。

思鄉切,常有驚夢伴長夜。

遊子淚,任憑愁絲滿堆砌。

相思月,人無眠。

坐看門前風雨稠,

曾經熱血獻丹心。

閒庭往事多惆悵,

日暮深山人自清。

這是我想象中告老還鄉後的場景。雖然我不是陶淵明,我做不到像他那樣,那時的我也應該看淡了一切,該放下的都放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