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陶淵明: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世人都讚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大家也都深諳陶淵明生逢亂世、報國無門的苦悶;更多的人則同情他歸隱田園後終日勞累卻食不果腹的苦難。

然而,你卻不知道,儘管生活給了你太多的苦難,但同樣也使你的人生圓滿。

陶淵明,又名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至劉宋時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傳世的作品有一百多篇,篇篇都是精品。其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結廬在人境》,深受後世人的喜愛,在中國幾乎是耳熟能詳。

1、所謂的魏晉風流、超然物外,不過是說說而已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火紛飛、時局動盪的亂世,老百姓們過著顛沛流離日子,就連知識分子也活得膽戰心驚。

棲心塵表、解脫世事一直是魏晉名士們的人生理想,許多人選擇了逃避和歸隱。

阮籍的理想是:“願耕東皋陽,誰與守其真”。

嵇康嚮往的人生是:“巖穴多隱逸,輕舉求吾師。晨登箕山巔,日夕不知飢,玄居養營魄,千載長自綏”。

潘岳講:“長嘯歸東山,擁類耨時苗”。

陸機則說:“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而延佇”。

謝靈運更是在詩文中不斷地抒發歸隱的想法:“廬園當棲巖,卑位代躬耕。”“昔餘遊京華,未嘗廢丘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然而,這些名士們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現實中,遠遠沒有這麼超脫。

阮籍免不了要寫勸進表;嵇康一直深陷政治的泥淖而無法脫身;陸機在孫吳政權倒臺後,就迫不及待地投向司馬氏的懷抱。因為“好遊權門”而“以進趣獲譏”。——《晉書陸機傳》。

潘岳的吃相就更難看了,他經常守在石崇的家門口等著,希望能抱上這位大佬的大腿。《晉書》本傳說他為人

“性輕躁,趨世利”

謝靈運號稱一代山水詩之宗,然而在現實中,他貪名好權樣樣都不在人下。“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沈約《宋書謝靈運傳》

只有陶淵明,能脫棄軒冕,不耽世榮,將歸隱這件事做得徹底和決絕。

朱熹曾說:晉、宋人物,雖曰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招權納貨。陶淵明是真個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陶淵明: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2、擺脫名利的羈絆,多一分踏實和安然

陶淵明早年生活貧苦,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出來做官。

他在《歸去來兮辭》中這樣寫: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然而,每次踏入仕途就像鳥兒被關在籠子裡一般,萬般窒息苦悶。

從29歲到41歲,13年間,他四進四出官場。陶淵明把官場的束縛稱之為“役”。

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年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自古嘆行役,我今使知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 其二》

風波未靜,心禪遠役。——《歸去來兮辭》

混在官場,實在無奈無趣。

陶淵明41歲的時候,任最後一個官職:彭澤縣令。然而,僅僅81天,陶淵明便不願“為五斗米與鄉里小兒為伍”,拂袖而去,從此不再出仕。

這時候,他明白了,自己“性本愛丘山”,就他這樣,窮極一生,也無法實現曾祖父陶侃那樣的赫赫武功。

從此,他不再“心為形役”、“委屈累己”。

他希望做一個像外公孟嘉那樣的人,灑脫不羈,自由自在,“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對,回到田園,做一個莊稼人,只需要播種和收穫,只管釀造和飲用,一句話,為自由而活,為自己而活。

追尋自我是要付出代價的,你要承擔起這種選擇的後果。

農事並非等閒,儘管詩人勤勤懇懇,“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得到的回卻是“草盛豆苗稀”、“荒草沒前庭”。

儘管貧窮,儘管勞累,詩人享受的歡樂卻是真實的。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

他對這種清貧的生活,並不覺得難以忍受,反而覺得自己像個神仙一樣,

“常言臥: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他即使挨餓受凍,也依然快意瀟灑,活得像個“羲皇上人”。

陶淵明: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3、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陶淵明回到老家的第三年,一場大火讓田園更加頹敗,陶淵明甚至淪落到討要的地步,但是他仍然拒絕了政府的召喚,守在自己的田園。

有人說,陶淵明一生苦多樂少,禍多福少。

也有很多人說,陶淵明是一個極其幸運的、幸福的人。

掙脫鎖鏈之苦,避免殘殺之危,留有做人的尊嚴

我們來看看陶淵明生活的這個時代裡知識分子、高官權貴們的命運如何。

曹操時代,連孔融這樣有才華有情趣的人都被殺了。

到了司馬氏的時候,還是不斷地殺,殺,殺。

前後幾十年裡,死於統治者屠刀下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楊修,丁儀,張華,陸雲,陸機,潘岳等等。

嵇康夠謹小慎微的,依然還是斷送了性命。

我們再看陶淵明的幾任上司的命運。

陶淵明任江州祭酒的時候,頂頭上司王凝之的來頭可不小,他的父親王羲之、妻子謝道韞可都是大名人。

然而,王凝之卻是一個百年不遇的蠢材,敵人大軍壓境,他卻在燒紙畫符,請“鬼兵”相助,結果城破,一家人全部被殺。

可想而知,陶淵明要是不離開,跟這這號人,結果是什麼。

接下來,投奔恆玄,不料恆玄野心勃勃,36歲失敗身死。

就在詩人迴歸田園以後,他曾經跟從的建威將軍死在了部下王孟子手裡。

劉裕掌握政權後,對恆玄的餘黨進行了撒網式的殲滅,太多的人死於非命。

就連出生世家大族的謝靈運也沒有逃離厄運,被胡亂判個罪名,當街斬首,年僅49歲,一代文豪倏忽隕落。

那個時代已經不是黑暗,而是嗜血。

陶淵明曾經服務過恆玄集團,況且在社會上還有一定的名望,若不是及早躲開,等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

離開官場、迴歸田園,是陶淵明最明智的選擇。

“紅塵滾滾,世人皆醉,只有陶淵明是最清醒的。”這是蘇東坡對陶淵明由衷的讚歎,原話是這樣的“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

他懷著一顆清醒的心,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田園裡,不折腰、無奢望,踏踏實實地拋灑汗水、自食其力。

他既掙脫鎖鏈之苦,又避免殘殺之危,保留著做人的強烈尊嚴。

夫妻相伴、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

陶淵明的歸隱和大多數的隱士不同,他並沒有躲在深山窮谷的無人之地,棄絕於人世、無意於妻子,而是“結廬在人境”。

他回到平民百姓當中,成為一個勞動者;迴歸了家庭,與妻子相濡以沫,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人間可親,田園足樂。

陶淵明的詩文中處處都洋溢著這人間摯愛與溫情,散發著生命的淳樸與本真。

他對子女慈愛感人至深,兒子剛呱呱落地,他便“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像每一位做父親的人一樣,他望子成龍:

命子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

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當兒子們辜負了老父親的期望,好吃懶做,學業上不求上進,不是貪吃,他又禁不住感嘆:

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首詩還遭到了大詩人杜甫的嘲笑: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足掛懷抱。

意思是,陶潛真是俗人一個,整天想的都是兒子長兒子短的,真是沒有出息。

陶淵明看淡世俗名利,超脫生死窮通,然而卻深於人間至愛。

《紅樓夢》裡,元春在自己人生巔峰時期,卻發自肺腑的說:“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

權勢地位算什麼?人生最幸福的也莫過於此:夫妻相伴,兒孫繞膝。

陶淵明:生活給你多少磨難,就會給你多少圓滿

喝酒,讀書,寫詩,種地,一生悠然自得

陶淵明“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最終“復得返自然”

聽從自己的本性做人,跟隨自己的內心而走。在日常生活、言談舉止中無處體現出他這種任真率性的個性。

有客人來訪,陶淵明陪客人喝酒,自己先醉了,便對客人說:我醉了要睡覺,你走吧!

他喜歡撫琴,但琴上卻連弦都沒有,酒喝多了,抱過琴來,撫摸一番。別人對他這種“彈琴”的方式很不理解,他卻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原來,琴趣二字,並在於音聲,而在於你是否有這份閒適和心境。

有人把陶淵明歸隱田園,看成是他品行高潔,不願與汙濁的官場同流合汙。

其實在陶淵明看來,對於仕或隱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存在高潔還是鄙陋。

你適合當官你去當官,你不喜歡當官你就回家種地;你想喝酒了,就將你的思緒、光陰都泡在了一杯杯的酒裡;你想寫詩了,就將你的歡喜、坎坷、都寫進詩歌裡。

你只要能儘自己的性情去生活,你就是你人生的主人,你就是人生的贏家,你就擁有了一切。

而陶淵明,他只想擁有一份晴耕雨讀的生活,東軒嘯歌,黃昏把酒,籬邊採菊,斜川嬉遊,一生悠然。

飲酒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聊復得此生”,自己曾經迷失過此生,但是,現在你又將“此生”贏了回來,你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握此生,熱愛此生,享受此生,不枉此生。

陶淵明將自己從功名中解脫出來,減去所謂名利、世情的負累,坦然品味人生的美酒,雖然貧困、勞苦,但此生也較少遺憾、近乎圓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