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谁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

老衲法号是道济


说起来敢和张作霖叫板的人不少,在他控制东北以后,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郭松龄、冯玉祥、李景林、北伐军等都先后挑战过他。

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虎踞东三省,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不过在军阀混战时期,敢于和他叫板的人还是不少的。不过既然问题是问东北王张作霖,所以就只说一下那些他控制东三省以后还和他交过手的军阀。

曹锟、吴佩孚

直皖大战以后,曹锟的直系和张作霖的奉系联手控制了北洋政权。不过两人虽然在反对段祺瑞上联手一致,可是在取得胜利以后就为了权力分配起了冲突。并最终随着矛盾日益激化,曹锟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决定和张作霖兵戎相见,这就是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果以曹锟、吴佩孚获胜告终。

张作霖兵败以后努力练兵,终于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击败了曹锟、吴佩孚,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孙传芳

第二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获胜以后,奉军大举入关,并把势力拓展到了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而奉军向南发展的势头极大的影响了长江流域各军阀的利益,于是孙传芳联合江南直系军阀反奉,向占据江苏的奉军发起进攻。

奉军在战斗中大败,孙传芳一举夺取了江苏、安徽两省,控制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成为势力最大的军阀之一。

郭松龄

奉军在江苏、安徽兵败以后,奉系大将郭松龄原本就因为没有得到地盘而对张作霖心怀不满,此时更是奉系的失败是张作霖用人不公所致。最后郭松龄联合了李景林、冯玉祥等人反奉,出兵攻打张作霖。

不过最后因为日本的干涉,郭松龄最后反奉失败,兵败以后被张作霖俘虏杀死。

冯玉祥

第二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能击败曹锟和吴佩孚,很大一个原因是拉拢了冯玉祥。不过奉军入关以后,冯玉祥和张作霖的矛盾也迅速激化。而冯玉祥支持郭松龄反奉,更是让张作霖无法容忍。

因此在平定郭松龄之乱以后,奉军就开始和冯玉祥部交火。而冯玉祥也不甘示弱,命部下和张作霖展开激战。最后因为吴佩孚和张作霖联手,冯玉祥兵败,退守甘肃。

李景林

在吴佩孚、张作霖联手攻打冯玉祥时,奉系大将李景林因为担心自己直隶地盘被张作霖抢占,因此私下和孙传芳、冯玉祥密谋联合反奉。不过最后事情泄密,李景林部被张学良率军包围,黯然下野。

北伐军

北伐军在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以后,就把目标对准了张作霖。而冯玉祥也在五原誓师,率军从潼关杀出,加入北伐。北伐军和奉军在河南、山东一线展开激战,最后奉军大败,张作霖仓促撤回关外,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埋设的炸弹炸成重伤,后来伤重而死。

所以张作霖控制东北以后,敢于向他挑战的人还是不少,而且很多还取得了胜利,并非无人敢惹。


不沉的经远


历史上,敢和张作霖叫板的人还真不少,即使在他成为“东北王”之后,同样如此。

1915年的冬天,张作霖入京觐见袁世凯,就任奉天督军兼二十七师师长,成为了关外最有权势的人,从此虎踞东北,到了1920年,借助各方势力,成为“东北王”。

即使这样,反对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奉系张作霖同直系军阀组成联盟,对抗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经过5天交战,皖系大败,被迫交出政权,直系和奉系控制了北京。

1925年,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起兵反奉,并组织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同奉系对抗,击溃关内奉军,称雄东南。

最大的危机来自身边亲信,1925年,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将自己部下7万多人改编,通电起兵,讨伐张作霖,这实际上就是造反。

面对原先自己手下的精锐,张作霖措不及防,能调动的只有张作相手下的5万多人,其他军队远水解不了近渴。郭松龄长驱直入,先后攻下山海关——锦州一线,距离奉天只有一步之遥。抵抗不利之下,张作霖已经收拾金银细软,准备下野跑路。

关键时刻,郭松龄的联盟发生了内讧,冯玉祥在他身后出兵抢占了直隶省,郭松龄部由此成为孤军,加上日军的干涉,郭部无力支撑,最终战败。这场战争,是张作霖人生最大的危机。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各大派系携手对奉系发动进攻,张作霖独木难支,逃离北京,退回关外。


这些只是张作霖在军事上代表性的几个对手,至于在其他方面,从政治上到经济上,从国内到国外,想要对付他的人就更多了,毕竟身处这个位置,不被人惦记是不可能的。

1928年6月4日清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皇姑屯一带时,被炸身亡,结束了这位枭雄传奇的一生。


小院之观


张作霖的奉军雄踞关外闷头发展,当实力壮大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兵入主中原觊觎北京政权,成为他每天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念头。于是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胜;卧薪尝胆两年之后,奉军于1924年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锋烟再起,吴佩孚败。按说同为直系一脉的吴佩孚、孙传芳从此仍然算是张作霖的死对头了吧?非也,其实历史不那么简单。



无论奉系和直系怎么火拼,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之间仍然属于“北洋军阀”的内讧,虽有权力之争,却无关根本利益,开战和握手仅仅是一瞬间就可以发生转变的事。先说吴佩孚,这位“玉帅”率残部逃到豫南、湖北等地后,在奉军总参议杨宇霆的说和下,很快与张作霖达成妥协,联手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这就是奉军为什么没有南下华中的原因:吴张打完架又穿上了一条裤子。

同样,当奉系一脉的杨宇霆和张宗昌先后试图染指华东时,也曾经遭到浙督、未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拼死抵抗,。先是1925年8月,杨宇霆兴高采烈去江苏就任督军,结果孙传芳、陈调元毫不客气派兵驱逐,此时杨宇霆的政敌郭松龄也在背后使绊子,在没有请示张作霖的情况下,擅自将驻扎在南京对面浦口的奉军第2旅调回冀东,这是奉军最精锐的部队,原本可以顶住孙传芳和陈调元的部队。

(张宗昌剧照)

郭松龄这招“釜底抽薪”玩的漂亮,没有骨干部队撑腰的杨宇霆很快就兵败如山倒,几乎是孤身逃回北方,奉系第一次图谋江浙的计划宣告破产。奉浙战争的爆发,导致奉系几乎到手的东南半壁全数丢失。张作霖不甘心失败,随即任命张宗昌为江苏善后督办、施从滨为安徽善后督办,领兵南下收复江苏和安徽的地盘,结果1925年底再被孙传芳击败。

奉系损兵折将,施从滨也为孙传芳所杀(所以后来有了施剑翘为父报仇),按理应该双方是血海深仇了吧?仍然非也,看过《少帅》的应该记得,杨宇霆父亲大寿,张学良夫妇到贺,现场的主持人(知客)正是已经下野的孙传芳,他在奉天成为座上宾且与奉系将领同桌而饮了,无它,孙传芳早在1926年11月就已经跟奉系达成了谅解与和解。

(郭松龄剧照)

当时孙传芳先派心腹杨文恺去拜见张宗昌、再请见张作霖,很快就达成一致,不久孙传芳亲赴天津与张作霖、张宗昌会面,一帮子军阀公推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宣誓就职,同时任命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不久又添了个副司令阎锡山),另外还派遣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增援孙传芳的部队,为啥?因为吴佩孚已经垮了。

所以,北洋军阀内部的斗法只是利益和地盘之争,他们从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真正能跟张作霖“叫板”并且最终击败他的,只有广州政府的北伐军。因为张作霖当时不仅仅是一路军阀,他控制着北洋政府还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权或者说“朝代”,其他大小军阀虽有局部反抗,但并没有哪一路的实力足够推翻他或取而代之。

(张学良剧照)

关于北伐军也绝不是传统认知中就是蒋某人的部队,事实上早在1924年9月孙中山仍然健在时,即已组建北伐军讨伐北洋政权。孙中山设大本营于粤北韶关,同时在广州设留守府,后方以胡汉民为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长,前方以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只是因为陈炯明叛乱以及孙中山北上逝世等一系列意外事件,北伐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才正式誓师北伐,此时总司令蒋氏并未取得军政全权,北伐军仍然属于广州政府的直属武装,其中心目标就是推翻张作霖把持的北洋政权。只是因为吴佩孚、孙传芳还盘踞在长江流域,所以北伐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首先消灭挡在路上的这两支直系军阀余孽。

(蒋介石剧照)

而此前的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正联合吴佩孚直军、阎锡山晋军和张宗昌直鲁联军等部,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冯玉祥被压得喘不上气来自顾不暇。直至1927年初,在北伐军的强力攻击下,吴佩孚、孙传芳先后兵败下野,阎锡山宣布“反正”,北洋军阀才真正只剩下奉军一支,成为1928年“二次北伐”唯一的打击目标。

于是来自江南的蒋系第1集团军、桂系第4集团军,以及原在江北掉转枪口的晋绥系第2集团军和冯系的第3集团军,联手杀向张作霖控制的京津冀地区,最终迫使张作霖逃往关外,结果还没有到达奉天城就一命呜呼了,北洋政权就此宣告寿终正寝。而真正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正是出发时仅仅10万人的北伐军,而之前其他任何派系的势力,都没有对张作霖构成实质性威胁,提什么“叫板”也就名不符实了。

(张学良易帜)


度度狼gg


张作霖在中国近代史上真可谓是叱咤风云了,从一介草莽到入主北京政府成为一国领袖,绝对算得上是一代草莽英雄。

他毕竟也是从一个小人物走过来的,所以在他崛起乃至爬到巅峰的这一路上,敢和他作对,敢和他叫板的人还真不少。

即便是他后来成了北京政府的掌舵人,也一样还有不少人在公然向他叫板,无时不刻不在想着将他拉下马来。

张作霖是办收保护费的“保险队”起家的,他当时势力很小,所以一度托庇于冯德麟旗下,这时候和他叫板的人可就多了。

不过,张作霖也凭着自己的狠劲和倔强劲,打败并且兼并了当时流窜在东北一带的很多股势力,如别的“保险队”和一些胡匪,从而一步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这才引起了官府的注意,随后经清政府招安而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正儿八经的清军军官。

1912年后奉天巡防营被改编为陆军第27师和第28师,张作霖便是27师师长,而28师师长则是他曾经的“老大哥”冯德麟。

张、冯二人也因此成为了奉天最重要的两个实权人物,也都在盯着奉天督军那个位置,明争暗斗得颇为激烈。

所以,这时候的冯德麟理所当然地敢和张作霖叫板,甚至还一度以“老大哥”的身份去压他呢!

只可惜冯德麟却一直改不了草莽的习性,或者说他的能力也就那样了,不论是政治眼光、政治手腕也好,还是军事能力也罢,冯德麟显然处处不如张作霖,所以在段芝贵奉命督奉之时,张作霖只是巧使一计便轻轻松松地当上了奉天督军。

但28师仍然掌控在冯德麟手上,冯也仍然敢和他叫板。

后来冯德麟为了扳回一局,在1917年入京参与张勋复辟,这才让张作霖趁机吞并了28师,彻底掌控了奉天,冯德麟也因此失去了和张作霖叫板的实力。

张作霖当上了奉天督军,便没人敢和他叫板了?显然不可能。

这么说吧,这时候的张作霖不是没人敢和他叫板,而是他终于有了资格和实力去让更多的人人和他叫板。

倘若他只是一个师长,甚至只是一个小旅长、小营长的话,哪有什么资格让别的实力雄厚的军阀和他叫板?

当然,此时执掌北京政府的段祺瑞没时间搭理他,只是希望他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冯国璋和直系盯着北京政府看,阎锡山也没瞧得上东北。

所以,张作霖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兼并吉、黑两省,那么这吉、黑两省的军阀们当然是敢和他叫板的,如黑龙江的毕桂芳、许兰洲等人,又如吉林的孟恩远、高士傧等人,谁不曾叫板过张作霖?

不过,张作霖此人确实有手腕,他吞并吉、黑二省几乎没用什么蛮力,靠的是智取。

张作霖夺取28师兵权之后控制了奉省,如今又吞并了吉、黑,如此一来,东三省便尽数落到了他的手中,此前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他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成为了“东北王”之后,依然还有人敢和他叫板,只是这些人比起之前的人档次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时候谁敢和他叫板呢?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和孙传芳,人称“倒戈将军”的冯玉祥,乃至于缩在山西的阎锡山。

实际上,这个阶段内很长一段时间不是别人向他叫板,而是他在向别人叫板。

他掌控了东三省之后,想要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地盘,那么只能把手伸到关内,可是关内基本上已经被分完了,那怎么办呢?只能打呗!所以,他在1920年介入“直皖战争”,便是在向段祺瑞和皖系叫板。

后来,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奉张又和曹、吴闹翻了,所以只好又和曹锟、吴佩孚叫板,于是打响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只可惜打输了。

第一次打输了,张作霖不甘心呀,缩回去埋头发展了两年,于1924年又打过来和吴佩孚叫板,所以有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他以为打败了吴佩孚,北京政府便落入自己的掌控了,谁知道冯玉祥却和他叫板起来了。

所以,张作霖只好又放下和直系的成见,一起挥拳打向了和他叫板的冯玉祥,冯玉祥脖子一缩,跑出国了。

冯跑了,那么北京政府也就完完全全地由张作霖掌控了。

张作霖掌控了北京政府,势力几乎已经达到了巅峰了,还有没有人敢这么不开眼地和他叫板呢?

仍然有,此时远在湖北的吴佩孚可时时刻刻想着打回去的,还有盘踞在东南一带的直系孙传芳也是如此。

除了吴、孙二人敢和这时候的张作霖叫板之外,蒋、李二人当然也是敢的,不然又怎会发起北伐呢?

蒋、李不仅敢和他叫板,还敢将他拉下马呢!北伐一役,他们不仅打败了吴、孙,收编了冯、阎,连张作霖都被逼得退回老巢。

这一次蒋、李叫板张作霖之后,还收编了少帅,天下再无奉系。

张作霖一生基业,也因此毁于一旦。

不独张作霖,不论在哪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英雄或枭雄,莫不是从叫板别人到被别人叫板之间崛起,随后又在被别人叫板之中陨落。


宁糊涂


张作霖虽然身为“东北王”,他手下的奉军实力在各大军阀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敢当面和他叫板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冯德麟

他和张作霖同样是土匪出身,后来被清朝庭招安后,八个人一同拜了把兄弟,张作霖要向冯喊一声五哥。



民国时期,张、冯二人分别为二十七师、二十八师师长,实力相当。而冯德麟又因为结拜时辈分靠前,经常在张作霖面前耀武扬威,很多事情他都自己一人决断,根本不听张作霖的建议。之后张作霖所辖二十七师被调派到了奉天,因为奉天是经济、政治、军事的要地,冯德麟认为张占了便宜,两人的关系开始闹僵。

因为张作霖得到段芝贵的保荐,袁世凯把东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张作霖,而原本与张旗鼓相当的冯德麟只落得个帮办的职位,这让他很不满意。袁世凯多次派人安抚,冯德麟就是不去就任,扬言张作霖不亲自来请他,他坚决不去上任。张作霖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带了几十万的礼物送到了冯府,将冯德麟迎到奉天后更是当年赔不是,并允诺两个人依然平起平坐,冯德麟的气才消。后来张作霖任用王永江实行大改革,遭到冯德麟的极力阻挠。

吴佩孚

论和张作霖叫板,吴佩孚也要算一个。



1920年,直系将段祺瑞赶下台后,与当时身为陆海军大元帅的张作霖争夺控制权,直奉战争开打了。

第一次交火,直系打的奉系节节败退,在天津一带奉军吃了大亏,十几万军队被冲散,张作霖只好下令推出关外,大元帅职务也被罢免。

仅仅过了三年时间,直奉之间又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张作霖联合冯玉祥、卢永祥等对吴佩孚进行打击,结果吴佩孚败逃,北京落入奉系手中。

郭松龄



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发迹全靠张作霖的提拔,因为在讲武堂教学时被发现,任命为旅长,后来在直奉战争中更是与张学良搭档击溃了直系部队。可能张作霖想要给郭松龄来一个三起三落,以后张学良掌权的时候能更好地掌控他,便冷落郭松龄,把原本属于他的军长职务给了姜登选。

对于这件事,郭松龄心里很不情愿,外加张作霖想要与南方革命军开战,便秘密联系冯玉祥的西北军,打算一同反奉。当起义军打到山海关的时候,张作霖获得了日本关东军的援助,郭松龄的七万军队溃不成军,他和夫人也被逮捕。


历史红尘


东北王张作霖一生有很多对手,日本人是最大的敌人,还有俄国人,应该说张作霖敢和日本人和俄国人叫板,除此外在绿林起家时,对手有辽匪杜立三、蒙匪陶胡等,进军奉天时,对手有段芝贵,经营东北时,敢跟他对着干的有“二麟”冯麟阁和汤玉麟,但很快被镇压,进关争天下时,爆发直皖战争、直奉战争,都是其对手,要说这么多都是敌人,而真敢和张作霖称得上叫板的,个人认为只有2个人,一个是徐树铮,因为他屡次三番暗杀张作霖,另一个是郭松龄,这人倒戈,公然反叛,搞得张作霖差点自杀。

图中为张作霖,右二为汤玉麟。

徐树铮这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他曾收复外蒙,就凭这点,功在千秋,他是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的马前卒,也干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所以他是个“有爱国之心,亦有误国之处”的军阀。直皖战争时,张作霖打着“调停”的幌子来北京,不但表面上偏袒直系,暗地里狼子野心,皖系的徐树铮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开始谋划弄死张作霖,找了个请张作霖出席皖系讨伐曹锟的会议时,枪杀张作霖,由于段祺瑞担心严重的政治后果,一直没有示下,张作霖从眼皮底下逃脱。

图为徐树铮,因杀害冯玉祥舅父陆建章,于1925年在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逮到,枪杀。

气愤的徐树铮摈弃上司,决定自己干,第二次组织杀害,听闻张作霖要返回奉天,在廊坊车站布下杀手准备截杀,当时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的靳云鹏和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偷听到了徐树铮暗杀计划,于是向张作霖通风报信,张作霖改线路回奉天,又逃过一劫。但徐树铮依然不死心,他第三次组织了暗杀团,由姚步瀛率领13名杀手携带12万巨款到奉天四处活动,找机会暗杀,因为奉天是张作霖的地盘,马上暗杀团全部被抓,徐树铮的第三次暗杀计划失败,马上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通电助直反皖,皖系大势已去,段祺瑞引咎辞职,徐树铮潜逃日本。

张作霖巅峰时期,任北陆军大元帅,掌握北京政权。

郭松龄和奉系那些绿林军阀有区别,他是同盟会成员,接受过三民主义的洗礼,又参加过护法运动,到了奉军后也不受张作霖信任,但和张学良本是良师益友,所以郭松龄崭露头角后,宣扬不打内战,一起抵御外敌,是奉军里一股特殊的势力,并且在老派、新派、士官派、陆大派中,斗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李景林主政直隶,张宗昌主政山东,杨宇霆主政江苏,姜登选主政安徽,郭松龄本来如口袋之物的安徽督办落空,他感觉被捉弄了。

巨流河一战,郭松龄大败,夫妇被俘枪毙,并暴尸三日。

杨宇霆和姜登选上任后,不出一个月就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发誓要报仇,刚迎来的和平又陷入了军阀混战,此时郭松龄觉得不能坐视国家再遭兵祸,立刻请求张作霖结束内战,保境安民,并消极对待张作霖的命令,拒绝发动战争,当听说张作霖准备跟日本人谈“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获得战争支持时,郭松龄再也坐不住了,枪毙了姜登选,通电倒戈,并突破山海关北上,一直打到锦州,当时张作霖已经收拾好家财装好27大车,随时准备让家人逃命,而自己要举枪自杀,幸好身边的王永江夺下手枪,众人劝阻后,决心与郭松龄死战,在争夺奉天的巨流河一役中,因有日军参战,郭松龄败北,惨遭杀害。


图文绘历史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在张作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说无人敢与之争锋不可能,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各个省份都有雄踞一方的大佬,张作霖只是其中之一,其中最为典型就是与奉系张作霖恩怨最深的直系和皖系军阀也就是吴佩孚段祺瑞,今天我们这些人不说,我们只说奉系内部郭松龄与张作霖的争斗。


得益于东北兵工厂的先进的近代工业,东北军是当时中国诸多军阀中装备最齐全,最先进的部队。但是,东北军的战斗力却难言最强,派系林立的东北军内部,各支军队的战斗力更天差地别。而东北军各支军队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名义上属于张学良,但实际由郭松龄控制的部队。

因此,当1925年11月23日,奉系军事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发表反奉宣言,将所属的奉军第三方面军改称东北国民军,发动对张作霖的进攻之后,得益于反奉的突然性和郭松龄麾下大军的强大战斗力,反奉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并一度即将打到了奉天城。当惊慌失措的张作霖冷静下来,竭尽全力应对郭松龄的反奉大军,同时,张作霖不惜答应卖国条约,换取了日本人的支持和干涉以后,最终于巨流河一战击败反奉军,平息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郭松龄夫妇也被俘虏。

经过郭松龄反奉事件之后,东北军队精锐的部队几乎被打光,被张作霖经营建设为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由于战争元气大伤,东北军的许多优良传统也被破坏无遗。在第2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达到极盛的东北军势力,也因此由盛转衰。所以郭松龄反叛事件算是张作霖一生中最大的挫折了,而且还是他自己的手下对他发起的战争,是可悲、可恨又有可叹。


大老二爷


张作霖,奉天人(今辽宁沈阳人),人称“东北王”,是东北三省的“土皇帝”,喜被人称为“张大帅”。

1896年,21岁的张作霖加入绿林,成为了一名土匪。1900年,义和团运动,沙俄入侵东三省,张作霖组织保险队进行治安。

所在的“保险区”治安稳定,秩序井井有条,张作霖名声大振。

1911年张作霖因镇压“武昌起义”有功,被袁世凯委以重任。1918年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巧借日本人的势力控制了东北三省,成为奉系首领。人称“东北王”。


(张作霖)

作为一个土匪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的内忧外患年代,能与张作霖叫板的人很多,比如日本人,比如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等等。

但是,这些人,张作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真正让张作霖元气大伤的是自己的亲信郭松龄。

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首领,虽有过失,但是其爱国主义情怀是无法被抹杀。

这种爱国情怀一部分来自于骨子里的民族大义,另一原因他们是军阀,对自己拼死拼活打来的领土有着极强的占有性。

所以,张作霖完全把东三省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正是由于这原因的,张作霖对苏联和日本的态度其实是很强硬,日苏两方列强无法达到吞噬东北的目的。


(张作霖)

比如,日本曾逼迫张作霖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条约规定以“满洲为出发地的五条纵贯铁路(敦图铁路、延海铁路、洮索铁路、长大铁路和吉武铁路)的修建权,应当全权划归于日本”。

日本打着“促进东北繁荣发展”口号,其实是为全面侵略中国战争做准备,只要他们拿到了五条铁路的修建权,中国境内纵向横向对的铁路干线就实现了联通,日本就可以在整个中国实现兵力的快速汇集,吞噬中国的目的指日可待。

但是,张作霖对日本的诡计了如指掌,所以,他一再与日军周旋,耍得日本团团转。日苏虽赞其为“压不倒的小个子”。

但是,张作霖不配合的行为作风极大地惹恼了日军,致使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虽有爱国情怀,但是他毕竟是个割据势力的土匪头子,所以,他的爱国情怀还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所以,他可以对外与日苏斡旋,尽可能保持东三省的周全。

但是对内却时常发动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除此以外,张作霖还镇压革命起义,迫害革命人士,比如李大钊就是被张作霖迫害致死。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张作霖不惜借助日本人的势力达到自己割据势力稳定与强大的目的。而这一做法也是导致张作霖深受重创的原因。

让张作霖遭遇滑铁卢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信----郭松龄。

郭松龄,相传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曾参加过同盟会,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先进。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老师,深受其爱戴,所以张作霖对郭松龄也是相当器重。就是这样的关系,郭松龄为何和倒戈反奉呢?


(郭松龄)

一方面是由于奉系军阀内部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奉系军阀内部有新旧两派之分,由于思想不同,新旧两派的矛盾较为突出;即便是同属新派,郭松龄与杨宇霆等成员因利益问题而导致的矛盾也无法调和。

其实不管是新旧矛盾还是新派内部矛盾,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的问题。而这利益分配的决定权是来自于张作霖。

所以,为奉系军阀立下汗马功劳的郭松龄对张作霖心怀不满。

另一方面是由于张作霖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进行反革命战争,这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都曾参加同盟会,接受新革命思想,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很是认同。

郭松龄有一颗救国救民之心,当在日本的郭松龄得知张作霖在日本采购了大量军火,用于准备内战的消息后,郭松龄对张作霖大为恼火。


(郭松龄反奉)

这也是郭松龄反奉倒戈的根本原因。 由于郭松龄手握七万精锐军并且已与冯玉祥合作,而张作霖手边只有五万人,所以战争初期,郭松龄所向披靡。

节节败退的张作霖,欲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逃跑。 然而,此时,郭松龄内部出现内讧,同时冯玉祥也背叛了与其的承诺,再加之,日本人也出手帮助张作霖,所以在四方夹击下,郭松龄迅速败北,他夫妇二人于农家地窖中被击毙,并被张作霖暴尸三天。


(郭松龄妻子)

郭松龄叫板张作霖,表面为军阀内部战争,实为新革命思想与旧军阀势力的斗争,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虽有牺牲,却是黑暗尽头的黎明。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提起民国,那一定绕不开各据一地犹如土皇帝一般的军阀,而如果提到近代民国的军阀,东北王张作霖则是绝不容忽视的一个人。东北王张作霖从一个无权无势的土匪出身,最终成为东北王,在其白手起家崛起的路上,必然历经坎坷。

东北王张作霖

虽然张作霖犹如主角模板一般的经历令人瞠目结舌,但是,敢跟张作霖叫板的自然也为数不少。例如,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晋奉战争、二次北伐等等,吴佩孚、段祺瑞、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等人,都曾不止一次与张作霖叫板。

而且,在军阀混战之中,很多次张作霖的奉系其实并不占优势。而在东北军内部,敢挑战反对张作霖的,其实也并不少。但是,要说到东北军内部敢和东北王张作霖叫板,并给张作霖带来了巨大伤害的,有且只有郭松龄反奉事件。

郭松龄夫妇

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军阀生涯中,张作霖从未缺少背叛。例如他的麾下的五虎将之一的李景林,就多次参与反对张作霖的叛乱,但是,这些此起彼伏的倒戈反奉事件,却很少给张作霖带来多大的伤害,除了军阀混战遭遇的惨败,带给张作霖伤害最大的,莫过于郭松林的反奉事件。

从成为土匪头子的那一刻起,张作霖就一直将自己麾下的队伍视为私军,这样的观点,哪怕其占据东北三省,成为东北王之后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虽然这样治理军队的方式,给张作霖对东北的统治乃至于张家在东北军的势力传承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与此同时,也极大的桎梏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张作霖和奉军将领

得益于东北兵工厂的先进的近代工业,东北军是当时中国诸多军阀中装备最齐全,最先进的部队。但是,东北军的战斗力却难言最强,派系林立的东北军内部,各支军队的战斗力更天差地别。而东北军各支军队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名义上属于张学良,但实际由郭松龄控制的部队。

因此,当1925年11月23日,奉系军事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发表反奉宣言,将所属的奉军第三方面军改称东北国民军,发动对张作霖的进攻之后,得益于反奉的突然性和郭松龄麾下大军的强大战斗力,反奉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并一度打到了奉天城。

郭松龄剧照

成为东北王之后,张作霖从未遭遇如此大的危机和惨败,哪怕是入关参与的军阀混战失败,他依然可以从容退回关外。因此,老巢都面临灭顶之灾,惊恐万分的张作霖甚至做好了弃城而逃的打算。

虽然当惊慌失措的张作霖冷静下来,竭尽全力应对郭松龄的反奉大军,同时,张作霖不惜答应卖国条约,换取了日本人的支持和干涉以后,最终于巨流河一战击败反奉军,平息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郭松龄夫妇也被俘虏。

张作霖

但是,经过郭松龄反奉事件之后,东北军队精锐的部队几乎被打光,被张作霖经营建设为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由于战争元气大伤,东北军的许多优良传统也被破坏无遗。在第2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达到极盛的东北军势力,也因此由盛转衰。

所以,虽然郭松龄反奉之后,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最高统治者,似乎达到了巅峰,但是,此时的奉军实力已大不如从前,国民党四大新军阀的联合二次北伐能够进展如此顺利,与郭松林反奉事件导致东北军实力大降也有密切的联系。


鸢飞九天2018


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四起,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称霸,拥兵自重,但不得不说的,经常被人提起的当属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虽坐拥东北,军队有实力且装备精良,但仍然有其惧怕和尊敬的人,敢叫板张作霖。

袁世凯

张作霖与袁世凯虽然都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但是他们的地位却并不相同。张作霖虽然在东北是一方霸主,但也只是局限在东北而已,袁世凯却是民国的大总统,所以,他们的地位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袁世凯在北京召见张作霖,张作霖为讨好袁世凯,带上厚礼早早来到总统府,等待召见,对袁世凯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表示心中只有大总统,在他心里大总统就是皇帝。另外,为了让袁世凯认为自己不求上进,隐藏实力,张作霖在北京包下了所有的妓院,夜夜流连烟花之所,所以说袁世凯在张作霖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

赵尔巽

赵尔巽虽然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很少有人提及,但他却被誉为第一代东北王。赵尔巽在宣统三年时,成为了东三省都督,集东三省权利于一身,而此时的张作霖还是混迹一方的土匪。赵尔巽招抚收编了张作霖的队伍,将他提升为团长级别(当时的统带),这成为他以后发迹的资本,所以说赵尔巽对张作霖有知遇之恩,没有赵尔巽就没有以后的张作霖,而且很有可能会跟其他土匪一样早早地就被剿灭了。虽然赵尔巽最后赋闲在家,成为普通人,但是张作霖对待他仍然是毕恭毕敬,不敢说一句脏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