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大明王朝1566》可能是大陆最好的电视剧之一,或者没有“之一”二字?

伊恩VV


聊到《大明王朝1566》,就不得不聊聊,这部剧的编剧刘和平,他自认为是最后一代汉人。


以往的历史剧,往往侧重于成王败寇,忠奸善恶的斗争。

但是这部剧,却有意避开这些看似热闹的故事,而是将笔端切入一个王朝深处,以一件历史中并不存在的“改稻为桑”事件,尝试剖析中国几千年来王朝体制的运作过程。


隐藏在忠臣良将、乱臣贼子故事背后的残酷政治逻辑,被狠狠撕开一道口子,人们不禁惊呼,原来天下大事,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帝王心术与党同伐异。

这种写法,惊世骇俗。


观者们在震惊之余,又不得不感慨,电视里演绎的历史又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学者们认为,大明王朝1566呈现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明史研究前沿水平。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是将这部作品,推向了影视剧的巅峰。


这部剧叫做大明王朝1566 嘉靖与海瑞。


嘉靖与海瑞,一个代表着阴冷残忍的皇权,一个代表着阳刚无私的士心,整部剧,实际是这两种力量的对抗。

由陈宝国演绎的嘉靖帝,精明冷酷,又孤独可怜,他以帝王心术,操弄阁臣,通过司礼监遥控朝局,自己则醉心于道家的长生术。我第一眼见到,身披道袍,行走在烟雾缭绕宫廷中的嘉靖帝,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个阴冷强势的帝王,被演绎得淋漓精致。

再说这部剧的另一位主角,海瑞,由黄志忠演绎。海瑞一出场,便展现出了强大的道德感召力。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在大鳄环绕的浙江官场,毫无疑问只是一颗棋子,裕王派系投向严嵩党羽的石子而已。然而,这颗小棋子,凭借着一颗赤子之心,与浙江的贪腐斗争,与私心自用的裕王派系斗争,数次身陷绝境,却毅然不倒。海瑞,海刚峰,真英雄也!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无论剧作水平,演员水平,道具考究,都是精益求精,再次强烈向大家推荐!


凶猛青史


堪称奢华的全明星老戏骨演出阵容、精心打磨的优秀剧本、业内最顶尖的主创团队,这样华丽的形容用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丝毫不为过。然而这部优秀电视剧却经历了种种是非,期间被下架雪藏十年之久,最终与观众见面赢得一片喝彩。

张黎导演、刘和平编剧,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王庆祥、郭东文、赵立新、闫妮等人主演,在中国电视剧史上能与此阵容相比的剧集恐怕没有几部。

这部电视剧作品曾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美术奖等中国电视剧最高奖,被观众称为“说透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权力斗争”、“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巅峰之作”。

“禁播”疑云:十年“雪藏”,全赖芒果台的独播合同

关于所谓的“禁播”,其实都是捕风捉影的民间传闻。

2007年1月8日,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因为《大明王朝1566》被那年仍属一家独大的湖南卫视买断了版权,这意味着,这部盛装上映的电视剧只能在湖南卫视一家电视台播出。

电视剧播了一段时间后,湖南卫视忽然发现这部被业内盛赞的作品观众却不太买账,收视率还不如从韩国引进的二流青春偶像片。

为此湖南卫视经过权衡,决定停掉这部片子,由韩国引进的爱情偶像剧《达子的春天》接档,收视率果然又回来了,只是这么一部优秀的国产电视剧作品却遗憾的与观众失之交臂。

由于湖南卫视与本片出品公司签订了长达十年的独播合同,因此直到独播合同到期的2017年,《大明王朝1566》与在线播放平台优酷网签约,才得以在优酷平台播放。

十年后的2017年,观众群体更加多元、更有品味,早已不是2007年一窝蜂追偶像剧的水准了,再加上优秀网络剧带来的便利性和分众效应,使得《大明王朝1566》在优酷网一经播出,引发井喷式的口碑效应。

很多观众不禁赞叹,原来中国的影视人早在十年前就拍出了这么优秀、这么有内涵的电视剧作品。

剧情内涵:朝野政治斗争背后的名声之争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嘉庆与海瑞》,这直接点名了本片的主旨和内涵。

《大明王朝1566》讲述了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最后五年的故事: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已经练道修玄了二十年,朝政被奸臣严嵩及其党羽严密把持,世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实际上,这个王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始终还把握在嘉庆皇帝手中。

打破这个历史“均衡”的,是以清官海瑞为代表的忠臣良将们,他们眼见着百姓生活困苦,奸臣权倾朝野,因此誓为百姓讨回公道,匡扶朝廷的种种乱象。

本片并没有局限于老谋深算、嚣张跋扈的奸臣严嵩与正义凛然、一脸正气的清官海瑞之间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跳出了惯常的官场戏、宫斗戏的范畴,在不漏声色中把根子挖得更深,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喜。

倒掉了严嵩和他的朋党背后却浮现出王朝危亡的罪魁祸首,那个看起来始终无为而治、痴迷于得道成仙,却始终独掌大权、暗中翻云覆雨的嘉靖皇帝本人……

剧中成功塑造了正义凛然、公正无私的海瑞,他勇敢揭露封建社会的官场潜规则,试图打破荒唐与黑暗的旧有制度,直指封建制度的弊端与不足,却毫无悬念的倒在了时代局限性的最前沿。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看起来一直是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然而却是一个独掌权谋、把持朝政的幕后主脑。直到严嵩一党的倒台,高高在上的皇帝才真正付出水面。

从这部剧的字里行间中,观众能深切的感受到严嵩之所以如此狂妄而不自知,背后是皇权的纵容甚至默认,严嵩的所作所为虽然罄竹难书,然而这一切的因果,却与明哲保身、追求名声的嘉靖皇帝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可见,本片站在了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从现实的高度,总结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根源,是一部风格犀利、分析透彻的历史片佳作。


迷影生活


《大明王朝1566》目前豆瓣评分9.7分,位列国产电视剧的首位,另外一部《走向共和》同样评分9.7分,已经下降到第二名了。

只是这部剧首播的时候收视率较惨,后来又遭遇了十年冷藏,直到近两年才再次搬上了网络,也引起了一股追剧热。

一直想深度解读该局,但不同于《雍正王朝》,该部神剧更加烧脑,没有把握,不敢轻易下笔。

其实两部剧都是刘和平的编剧,所有也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单从第一集来看:

两部剧均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那就是国库没钱!

《雍正王朝》因为没钱,康熙帝要选一个能让国库充实的皇帝出来,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的夺嫡斗争。而雍正帝即位后,又围绕没钱,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这之间又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斗,一直到最后,这个问题也只是缓解,并没有解决。

同样的,《大明王朝1566》也是因为国库入不敷出,众臣和嘉靖帝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大家以为倒了严嵩就大功告成,岂不知即使他倒了,官员仍然贪污腐败,皇帝仍然挥霍无度。即使最后象征为民做主的海瑞见到了嘉靖帝,也被一句“无君无父”的话而面露愧色,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剧中一开始就是周云逸被廷杖而死,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入冬以来不下雪的原因就是:

“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上天示警!”

而在《雍正王朝》中也有这么一个人,也是借天气来说事,那就是孙嘉诚:

“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

自古文人喜欢拿天气说事,总是希望能借天象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两个人都没有错,但是下场都不好,一个被廷杖至死,一个被年羹尧杀害。

在皇权社会,最忌讳的就是拿一些异象来抨击皇上,嘉靖帝让周云逸查一下三代以来盛世无雪的例证来证明,天不下雪跟人事无关,并且行刑前问他是谁指使的,可惜这个周云逸宁死也说:

“我是大明朝观天象的官员,传天意于天子,除了上天,没有谁能教我。”

同样《雍正王朝》中雍正帝问孙嘉诚,弹劾年羹尧到底是谁指使的?

孙嘉诚也是干净利落:

“是上天!”

那么他们两个的死除了惋惜以外,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比如给皇上报喜,《大明王朝1566》中冯保见到天降大雪,让其他人禁声,自己跑去汇报嘉靖帝。在《雍正王朝》中也有一次报喜,当时的老十三胤祥和张廷玉却是命令张五哥带人满紫禁城大喊“西北大捷咯”!

同样是报喜,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甚至小命都可能搭进去。

但这个冯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干爹吕芳,吕芳开篇就有一至理名言,那就是什么叫三思:

“‘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同时把他派去裕王府烧冷灶,并指望他以后能救干爹,这剧情何其相似?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也有一个好六叔,也是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于是隆科多去烧了老四胤禛的冷灶,如果后来他不犯浑跟老八胤禩搞什么八王议政逼宫的话,他可以跟冯宝一样,笑到最后!

周云逸死了,嘉靖帝该出来表态了,什么叫权谋,这就是榜样: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随后嘉靖帝开始在宫内斋戒祈雪,第七天雪下来了……

至此,整部大剧正式拉开序幕,嘉靖帝的权谋之术确实牛,一方面他利用严党一派给他搜刮钱财,另一方面又启用清流一派用于制衡严派,同时他又有司礼监及其掌握的特务机构用来监视群臣,他就利用各方的矛盾,维系这其中的平衡。他们斗得越凶,对于皇权来讲,就越稳固,几千年以来,一直遵循这个道理。

尤其是嘉靖帝的敲钟执法,大臣们就要猜测他敲还是不敲,具体政令都由大臣说出,他不会说任何一句话,只会敲或者不敲。一旦政令出错,那就是底下臣子妄度天意,理解错了天子的意思,如果对了,那么就是皇上英明。

总之皇帝永远不会犯错,犯错的只能是大臣,当然,天不下雪这种事情,不属于这一类。

剧情最后,嘉靖帝审问海瑞: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是啊,这个世界上谁是清官,谁是贪官?谁能说得清?

尤其是嘉靖帝那句: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可以理解成让人们保持初心,不管是云还是水,总是那么纯洁,而他们都是水的不同状态而已;也可以理解成,云就是云,水就是水,云自然高高在上,水却是可以装进瓶子里;在剧中就可以理解成,无论忠奸,本质是一样的,一个离不开天,一个可以装进瓶,暗指皇权才是最终制衡的器具。

这部剧也给我们一个不同视角思考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仍然寄希望于某一个特定的人,寄希望于这个人圣明,把本属于自己的希望交给他人。那么证明这部剧,算是白看了,而中国人,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扭转。

换种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系列,即将开始,不同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该系列将更注重剧情的分析上面,朋友们,敬请期待吧!


杨角风发作


另类君斗胆开讲^_^

《大明王朝1566》作为神剧,一直是国产剧在豆瓣口碑的颜面。

除去口碑这个硬实力外,我想从两个方面阐述《大明王朝1566》的神走位!

一、存在感和影响力。

通常《大明王朝1566》都会和《走向共和》被人共同提及,两部剧的编剧都是刘和平,这是其一,而且这两部剧豆瓣评分都是9.7。

另类君说大家都不知道的第三点:这两部剧都是中纪委内部教育视频节目。

该剧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北京天风海煦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摄制。谈及为何参与联合摄制,中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主任王萍说,除了查处官员的腐败大案要案外,廉政文化建设也是中纪委的一项重要职能。《大明王朝》的题材正好与这一职能吻合,所以中纪委就参与摄制并提供许多帮助。

遗憾的是,《大明王朝1566》播出不久即被雪藏,而《走向共和》更是被禁播,令人不胜唏嘘。

二、演员实力。

海瑞的演员黄志忠算是男一号,他在剧中有非常出彩的演出,该剧杀青后,黄志忠还参与演出了《亮剑2》,但他在该剧中饰演的李云龙却饱受诟病,毕竟,李幼斌的演技无可超越,而黄志忠一味因袭李幼斌的戏路,邯郸学不了。

但,熟悉《大明王朝1566》的观众都知道,剧中主要人物,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和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比划比划。

这里举两个栗子:

先说反一号严世藩

他是内阁首辅严嵩的儿子,自己也是内阁成员,他的嚣张一出场就气焰滔天不可一世,大家看他这个造型,是不是和《人民的名义》中的高玉良书记一个样啊,对比高育良的深沉内敛,《大明王朝1566》中,张志坚老师是真的演技炸裂了!

再说剧终男神胡宗宪。

充满磁性的男中音,老成谋国的人设,兼济天下的胸怀,提拔任用戚继光的识人者明,这些光环集聚于一身,也只有王庆祥老师能够完美演绎。

试举两个最精彩的桥段

①、抗倭台州大捷战场。

胡宗宪居高临下,身边众副将相伴左右。

一群倭寇眼见大势已去,拿着枪铳攒射胡部堂,部属劝胡部堂暂时躲避,胡宗宪不为所动,任凭矢石搭载自己的甲胄上,凛然不惧。暴雨如注,在暴雨中,胡宗宪满脸雨水,面对倭寇最后的疯狂,巍然屹立的形象,寻常演员绝不可能演绎其万一。

以当时的场面,不难想象,胡宗祥为了维持东南抗倭大局,为了筹集粮饷,启用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良将,不得不与严嵩严世藩虚与委蛇(后来还是和严世藩闹掰了),他矛盾的心情在这一幕场景中刻画的淋漓尽致!


另类文史


《大明王朝1566》,最好的电视剧,评分高,估计是看的人少。

比较起来,前半部,好于后半部。

前半部,着力于多方的斗智。谋划,看起来,算无遗策,而每每底牌翻开,结果出人意料。

而后半部,主角变成海瑞,就只有死扛的份了。

不满意的地方:

1、 嘉靖,演的用力过度,尤其是,最后与海瑞的面对面,不可能。嘉靖,应该是,阴。

2、 严世蕃,演的太蠢。

3、 吕方,前后,判若两人。

4、 李时珍,打酱油似的角色,看起来太奇怪,不如没有。

5、 李妃,每至关键时刻,总是一锤定音。这是将来万历朝的李太后,与张居正、冯保,构成铁三角,助张居正全面改革执政,仅此推定李妃的政治能力,太简单了。

6、 海瑞,展示清官海瑞的一面,而对于海瑞执政手段的另一面,没有表现。当然,可以理解。

7、 剧中人物的对话,引用了不少前人诗、话。这部分有点难,既要贴合剧情,更显睿智,毕竟是大明顶尖人物的对话,最后还要让观众理解,就算了吧。

最后,做为安徽人,剧中多次出现安徽。当时应该是南直隶,至大清朝,安徽才从江南省分出,取安庆、徽州各一字成省。


合肥2371143


说《大明王朝1566》是国产剧的巅峰,没有之一,不在于它豪华的阵容,老戏骨陈宝国,倪大红,王庆祥,黄志忠,赵立新等精彩的表演只是成为了它优秀的保证。因为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豪华阵容扑街的例子。


而真正让人赞不绝口,回味无穷的是它人物,事件设置的复杂性,它是一张网而不是交织的几根线。政治中的这张网,诡云叵测,各方的利益,敌对关系会在事情的发展中不断转换,人性的复杂也就此凸显。剧中每个事件发生,人物做出的反应和应对,不是最直接的反应而是剧中人物对各个势力方权衡之后所做的决定。所以这就是这部剧让人惊叹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浸淫官场里的油滑和老道。很多地方看一遍,观众都是不能理解的,需要反复看思考,所以《大明王朝1566》其实是一部烧脑剧

下面我们就开挑几个小点简单聊一下。不过在聊之前要说明的是,这部剧是一部架空剧,我们单纯从剧集的角度理解,不要太过纠结于历史真实是怎样的。


善变而复杂的人物关系

看过该剧的人,脑海里有个大致的人物派系图谱:高拱徐阶张居正一派,严嵩严党一派,司礼监太监一派,然后就是皇帝了。

但实际上

  1. 高徐张在对立严党上,他们是同样的立场。他们内部依然有矛盾,看到结局大家都知道,高拱斗徐阶,出任首辅,张居正斗高拱,最后成为首辅,更有一种黄雀在后的感觉。

  2. 严嵩父子,虽然父子一体,但严世藩却背着严嵩干了很多事,所以这也给严党倒台埋下了隐患。
  3. 陈洪内心有异,他跪在嘉靖面前被敲打审问也是很经典的一幕。
  4. 嘉靖自成一派,但前提是其他不管是严党,清流还是司礼监都要在他的掌控之中,即便像严党,贪污腐败,草菅人命,嘉靖都可以用他们,赏他们,但是,一旦超出了嘉靖的掌控,就会杀了他们。所以严嵩吕方的话里说过:我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在我大明朝只有一颗太阳,能照着两京一十三省,那便是皇上。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严嵩吕芳能在他们的位置上屹立那么多年的原因了,虽然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他们知道一切都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大方向都是为皇帝服务。

周云逸之死拉开这场权力角力的大幕

剧集开篇就是周云逸上奏国库亏空,在雪地里被活活打死。加上剪辑手法,当时看的我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也是优质剧集另一个方面的体现。

徐阶高拱张居正毅然决定在正月十五的御前会议上对严党发难,严世藩说高拱:算来算去都算到皇帝头上。这是对高拱们的有力回击,也是严党手里的利器或者说是有力的保护:什么事都跟皇帝扯上关系,因为什么事情,皇帝是不会错的,就算错了谁敢说错?

当然后来出来了个海瑞,这得另说了。

在御前会议上,严世藩已经把对方逼退了,而且说到这里的时候,嘉靖都从帘子里走出来了,这么重视,为何严嵩没有在继续浇油点火呢?严嵩父子单独见嘉靖的时候,仍说内阁里没有周云逸的后台?

细说起来,那就是高拱张居正背后是徐阶,徐阶背后是裕王。严嵩不会去动徐阶和裕王。对于徐阶,他是清流的领袖,是嘉靖专门留着掣肘严嵩的,这个他自己明白,所以嘉靖不会让他一下就把徐阶打成什么样。其次是裕王。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儿子,后来还给嘉靖生了唯一的孙子。另一方面,打了徐阶,间接就是打了裕王的力量。这里又得多说一句,虽然裕王和徐高张在倒严上是一个阵营,但他们又不是真正的一派。所以有很多人评价说严嵩活成精了。

再就是司礼监的这些人,吕芳,陈洪,冯宝。冯宝打死了周云逸,而吕芳在内阁会议上又明显是帮着严嵩的。

杨金水说过:我头上只有一片云,这片云在宫里。这是太监们的特殊性决定的,老死在宫里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而在宫里经历改朝换代幸存的就更少。杨金水的云是吕芳,吕芳的云就是皇帝。所以他们的一切都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走,像吕芳,他就从来不隐瞒皇帝。

这就是周云逸事件做的简单的分析,写太细不知道要写什么时候去。

还有吕芳对冯宝说过:如果真有裕王入住大内那一天,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还有冯宝被陈洪打的时候,嘉靖在后面说过,陈洪以后还有被冯宝打的时候,(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这点我记不起来了)这都是他们看人的眼力的体现。而且冯宝这人整个的成长以及城府变得极深的过程,也是很有看头的。


这部剧值得反复看,仔细梳理,才能看懂官场政治的角力。

是我心中第一国产神剧,不可逾越的高峰。至少在今天看依然还是。


影视剪辑酱


日慕乡关一直认为张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国大陆电视剧的神作,当然,

《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电视剧。今天就说说他好在哪?

中国历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仅仅因为他距离现代社会比较近,还因为他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电视剧从雪中开始,漫天飞舞大雪营造出天地萧杀万物入冬的不祥之兆,而此时的深宫之中,以严嵩严世藩为首的腐败分子和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派正斗的不亦乐乎。

而醉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端坐一方,坐看群臣内斗。

如果不知道电视剧名字中有嘉靖与海瑞(电视剧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会以为这不过是一部反映宫廷权力斗争的正剧,按照历史发展,徐阶等人最终斗倒了严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后续得隆庆改革奠定基础。

如果电视剧这么拍就很普通了。

张黎的野心不止于此。

江南制造案看似是严嵩与徐阶两派的矛盾焦点,实则是引出一则争议:大臣或者是国家究竟应该维护百姓的利益还是皇帝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个聪明人,甚至有可能是明朝仅次于太祖成祖最聪明的皇帝,正因为他聪明,所以他更自私,引用著名学者钱理群的说法,那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的设想中,个人长生是放在第一位的,为此他可以堂而皇之的牺牲百姓的利益,不上朝,不见儿子。那些束缚皇帝的成法,譬如祖宗的江山社稷,子嗣的万年延长他毫不在乎。

嘉靖当然不是昏君,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十分精巧的控制住自私的程度,既满足了个人私欲,又能有效的把控局势。电视剧中说他是大明朝最大的会计,十分精确。

嘉靖最为恰当了体现了封建社会君王的普遍心态,也是其中最为出色的利己主义者,而明朝的党争更有代表性,严嵩和徐阶,不能简单的用忠奸来区别,严嵩父子通过揣摩圣意无条件满足嘉靖需求来达成自己的政治野心,时时事事把皇帝放在第一位,徐阶等人则以读书人自居,坚信百姓利益为重,在皇帝与百姓利益冲突的时候主张百姓为先。

双方的分歧在于皇帝百姓利益的优先级。

就在此时,海瑞出场了。

海瑞的形象无疑被电视剧大大拔高了,在张黎的设定中,海瑞一改刻板的书呆子形象,变成了一个做事认真,谋略出众却意志坚定品质高洁的好官员。

他的使命只有一个: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海瑞的出现真正确立电视剧的平衡,一头是个人利益为重的皇帝,一头是以天下百姓为先的海瑞,如果把电视剧看做是一个跷跷板,海瑞和嘉靖分居两头,群臣、太监、商人等人就在中间不停的流转。

以海瑞的身份地位,他与嘉靖的博弈是不对等,也绝无胜算,所以电视剧巧妙的把这一系列矛盾隐藏在“江南制造案”中,通过这个案子不断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打垮海瑞很容易,但海瑞垮了,江南的案子就永远也解决不了,江南的案子解决不了,胡宗宪就没有军饷,胡宗宪没有军饷就无法打赢倭寇,无法打赢倭寇就无法出口蚕丝,而无法出口蚕丝嘉靖就没有钱继续修仙问道。

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给了海瑞与皇帝博弈的空间,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制造新问题,最终把矛盾聚焦到皇帝与百姓的利益对立中来。

而皇帝利益与百姓利益的对立是王朝更替的根源所在。

电视剧到这里,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的界限,所展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再是一时一事,而是千百年来王朝兴衰的周期律。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只有海瑞,把这句话当成真的。因为只有他,把做官看成是为百姓谋福利,实实在在的践行圣人之言。

他最大的特点不是刚直,严苛,而是他的真实。而夹在在那个年代中的各色人物,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忘记了读书的初心,比如说一心报国却陷入师徒恩义的胡宗宪,笃信理学却又沉迷权术的赵贞吉,进退两难的太监吕方,老谋深算的严嵩,霸道无脑的严世藩,绵里藏针的徐阶,一惊一乍的高拱,儒雅睿智的张居正。。。。

他们用独特的个性演义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百官群臣的众生相,共同构成了这幕大剧。

不能不说,张黎和编剧刘和平的野心太大,他们想创造的不是一部年代戏,而是一首贯穿整个民族历史的史诗。

而演员精确的表演也为电视剧加分不少,陈宝国依旧用他熟悉的傲慢来掩饰嘉靖的精明,倪大红迟缓的动作下隐藏着一颗悸动的心,黄志忠亢奋的语调把海瑞的为民请命刻画的入木三分。最为出彩的是小阁老高育良书记,把一个霸道的严世藩塑造的十分精彩。

但我个人依旧认为这部电视剧不完美,她最大的优点恰恰是最大的缺点所在,那就是用代理人的方式来展现社会分裂,犹如冲关打怪的游戏一般,通过前期无数的铺垫,最终“王见王”,而嘉靖也在海瑞的感召下反思自己,最终通过对儿子的期许来实现救赎。

这种升华对于传播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却陷入了一种佛教式的顿悟禅机,把人性的复杂一股脑忽略了,仿佛几十集的情节安排,无数的人头落地就是为了唤醒一个瘾君子,并最终赋予他拯救地球的责任。

比起《走向共和》中大谈制度革命,这种押宝式的救赎太不真实。

当然,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君圣主身上,习惯了!



日慕乡关


毫无疑问,《大明王朝1566》是内地电视剧的巅峰之作,不仅是因为它长期占据豆瓣排名第一位,也不单是因为它有过被禁的经历,我认为他真正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内涵丰富、写实实在,每读一遍总是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每看此剧都感受到不同角度的难。

家国关系是《大明》的一个核心点,家有大家小家,小家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各自的家庭,而大家,在皇权社会的背景下,即中央政权。皇权社会服膺于父权社会,因此在“家”这个共同体里,父是掌握最高权威的那一极。在故事中加重宦官的戏份,正是为了达成这种“三者并存”的状态,但三者并非互相制衡,而是以君父为主导,三者互动。《大明王朝1566》的宦官不像传统历史剧叙事般被妖魔化,他们未必个个都忠厚老实,但也绝非十恶不赦,他们的善是人性的善,他们的恶也是人性之恶,刘和平没有去刻意写极端的非人之恶,也更没有将这些恶强加于宦官头上。吕芳、杨金水、黄锦都体现了人性之善,他们本质上是皇帝的奴仆,但他们没有泯灭做人的本性。

而媳妇是这种权力结构中最受气的一方,却也是缓和家庭矛盾必不可少的一方。徐阶说:“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可媳妇再能干,也只是裱糊匠,无法打破这一权力结构,家庭有难,媳妇可以缝补,难以挽回。

一场大雪而起,一场大雪而终。大明王朝的问题看似有所好转,却如同一个轮回。而历史也告诉我们,隆万改革只是没有挽救大明王朝,只过了不到20年就半途而废。《大明王朝》里有很深的对天的敬畏,天不只是王侯将相们的信仰,也成为命运的象征。命运弄人,穹顶之下,更显个人渺小。《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却也能流露出浓郁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超越政治立场、善恶忠奸、阶级隔阂,渗入到几乎每一个人物的骨髓。海瑞、嘉靖、严嵩、杨金水、沈一石、芸娘,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直臣、君主、士大夫、宦官、商人、歌女。司礼监值房里,吕芳对冯保说的“为官三思”;浙江总督署签押房,胡宗宪对谭纶的点拨;点点月光下,王用汲和海瑞的惺惺相惜;出皇城后,杨金水在水中的挥臂呐喊;还有严嵩倒台后在六必居的感慨、嘉靖雪夜里的若有所思......大明朝的日光之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交织在一起,就是天下。





周周说古今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一批大叔全爆发的演技,特别是陈宝国演的皇帝,每个动作、眼神,都把皇帝这个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这部剧的演员都带着纯艺术的的心态来演绎这部作品。

大明王朝,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还有里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最是让我难忘。因为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台词成为了这部剧的点睛之笔,让这部剧更加的艺术化现实化,让其成了排行第一的电视剧。

  1. 做人做官,都要懂得“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危险就要避开危险,这叫思危;躲到别人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了才有机会再来,慢慢看、慢慢想,哪出错了,以后怎么改,这叫思变。(吕芳)

  2. 文官的衣服绣的是禽,武官衣服绣的兽。穿上这身衣服,咱们哪个不是衣冠禽兽?(郑泌昌)
  3. 你这点道行,都降服不,朕也不要做这个天子了。(嘉靖)
  4. 吕公公,奸臣都一个个跳出来了,高拱一个,还有张居正(严世蕃)
  5. 小阁老,奸字怎么写知道吗?一个女一个干,就在昨天,你都取了第九个姨太太了。(高拱)
  6. 读书就是为了明理,明了理才有主张,明白该怎么做。但理一直在变化,不能死守。
  7. 做事情,不问能不能做成,要问该不该做。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胡宗宪)
  9. 只有架起锅煮白米,没有架起锅子煮道理吧。(高拱)
  10. 什么封疆大吏,永定河的绿毛龟都他稀罕。(锦衣卫)
  11. 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有听过商人还能闹翻天。(严嵩)
  12. 大明不能没有东南,东南没有胡宗宪。倭寇不能不剿,也不能全剿,胡宗宪在东南一天,我就倒不了。(严嵩)
  13. 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到半两,但放上秤就是千金也扛不住。(杨公公)
  14.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胡宗宪)
  15. 大明能呼风唤雨的只有一人,就是皇帝,但能遮风挡雨的也只有一人,就是我。(严嵩)
  16. 裕王:“谁是大明朝的贤臣?”嘉靖:“没有真正的贤臣,贤时用之,不贤黜之。”
  17. 我大明朝没有造反之臣,只有死谏之臣。文官谏死,武将战死。
  18. 我大明王朝还有利剑吗?放在你们手里,再利的剑也要生锈。
  19. 你的头昂的好高啊,是不是想看天上的星星?(高拱)
  20. 朝廷不查你,我不查你,但上天会收你。
  21. 不需要你有多大的本事,懂规矩就是最大的本事。
  22. 黄河泛滥,我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何罢严嵩父子等人的道理;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何罢黜杨廷和、夏言、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山,但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嘉靖)
  23. 吃蛋莫忘下蛋鸡,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鸡吧,呸,这些“下蛋的鸡”。(嘉靖)

一场人生一场戏,一部电视剧演的是人生百态。官场的尔虞我诈、阴奉阳违,跟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会相差太多。

看了这些台词,确实句句经典,我也学到了很多,其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你有多大的本身,懂规矩及时最大的本事。这些台词真实高级补品。


大国布衣


从豆瓣上国产剧的排名就能看出来,《大明王朝1566》的确可能是大陆最好的电视剧之一。《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评分最高,都是9.7分。不过从评价人数来看,《大明王朝1566》还是比《走向共和》略胜一筹。《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的电视剧,评价人数为56917人,而《走向共和》是2003年的,评价人数为35501人。

《大明王朝1566》绝对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传奇。整部剧是湖南卫视2007年的开年大戏,不过由于当时正好和《贞观长歌》、《卧薪尝胆》等剧同时播放,该剧反应平平。所以湖南卫视特意还在春节又重播了了一次,不过依然没有太好的响动。之后,该剧便一直没有消息。

据编剧和制片人刘和平介绍,湖南卫视是有首播权和5年的持有权的。所以《大明王朝1566》怎样运作,刘和平是没有办法的。

《大明王朝1566》虽然收视率不高,但是播出之后却在史学家、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网络上《大明王朝1566》评价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观众的推崇。真正验证了那句话,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当然,用现代互联网上的话来说,这就属于典型的口碑营销。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评价如此之高呢?这肯定绝非偶然。从电视剧本身来说,该剧制作非常精良、剧情极为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深度。

当然对于观众来说,该剧最大的特点便是尊重了观众的智商,第一次把所有的人当做真正的人来写。《大明王朝1566》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很聪明,都有自己的难处,都在尽力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真正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比如司礼监的太监杨金水、贪官郑必昌、何茂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便让人深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治国,为何把大明朝拖入水深火热之中了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