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少年时喜欢刘备,中年时喜欢曹操,而老年时喜欢司马懿?

为鱼痴迷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费尽心力之作,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三国演义》那么着迷呢?就是因为罗贯中把三国时期历史上这几个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读来就像是自己就是那个人一样,或者说这几个人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我们来看题,为什么少年时会喜欢刘备?

一、刘备虽然是皇室后裔,有着尊贵的血统,但是到他这里却穷困潦倒。这和我们此时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高中毕业早早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样的,没有家里的扶持,没有好的工作,生活是一塌糊涂。

我们再看刘备,人家也有一技之长,仁心爱民,人缘较好,这不就是我们在社会上最应该有的才能吗?人缘好,桃园三结义,张飞愿以自家家私募集兵勇,这是能力;一技之长就是仁义,辗转多地,无论是贫还是富,都有老百姓愿意跟谁;因为仁义,再无立锥之地之时无论谁都能收留。困难再多,雄心壮志不减,拼搏半生依然不改初衷,这就是少年人为什么喜欢刘备的原因。

二、进入中年的我们都是有妻有子,再也不是那个想随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少年郎了。这个时候的责任已经在肩上摞起来了。中年的曹操就是如此,少年时的跳脱不再出现,相对出现了稳重与责任心。不再像青少年时的刘备一样任人唯亲,而是不拘一格的,唯才是举。招揽了各种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对忠言往往能虚心求教,对失败也不再像当初单独追董卓时惨败而归时的怒气难平。而是用一种平常心去对待失败这件事,大不了从头再来,雄心壮志丝毫不受失败影响。这也是我们有妻有子的中年人应该学习的心态境界,无论面对什么都不能后退,因为在我们身后是我们的妻子与孩子。这就是中年人为什么喜欢曹操的原因。

三、进入老年时代,我们该享受的也享受了,该有的风光也不曾错过,此时的我们已经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庞大人脉圈的老年人。老年人应该有的是老成持重,享受天伦之乐。老年的司马懿就是如此,老成持重是司马懿一生中,特别是在曹操去世之后,就逐渐的表现出来的,因为他知道不仅曹操防着他,曹丕也防着他,甚至到后来的曹睿也防着他,但是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老成持重,还有就是在家享受着天伦之乐,用这些真实的现象瞒过的曹家的耳目,才能在最后的年月里掌控曹家的大权。老年的我们喜欢司马懿,并不是想要夺谁的权,而是要学习司马懿老成持重的做法,享受天伦之乐的态度,甚至在最后的光景里也要给儿孙们做一些儿孙做不了的事,为儿孙减轻一些心里负担。老年的的我们喜欢司马懿,远不止这些,更多的需要每个老年人去琢磨怎么让一家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好。

这才是我们读《三国演义》应该思考的东西。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9674251829547225"} --}

黎顾百年


我听到的版本是少年喜欢诸葛亮,中年喜欢曹操,老年喜欢司马懿。

总之这都无伤大雅,刘备和诸葛亮在人物个性上是差异很大的,但是在少年眼中的形象有很多雷同之处。

首先说下少年喜欢诸葛亮/刘备

刘备和诸葛亮都属于“蜀汉”,少年时期血气方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蜀汉是正统,刘备高举匡扶汉室扫清奸佞的大旗,这在年轻人眼中是多么正义的化身啊。

再多说下少年喜诸葛的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大家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可能更多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这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历史的记载,有很多神化的元素在里面,而诸葛亮就是被神话色彩重点渲染的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甚至能呼风唤雨向天借寿,又是蜀汉名臣,又正义又厉害,自然俘获了年轻孩子的小心脏啊。

中年喜欢曹操

曹操家境虽然不错,但是他也算是白手起家,自己聚义了一部分志同道合的战友,然后四处拼杀,很会用人,很多人对曹操的忠诚都是死心塌地的,许褚,徐晃,曹仁,尤其是许褚,号称是曹操让他砍他自己的母亲,这许褚都绝无怨言,有家业有头脑有智谋有兄弟,又当机立断,这些特质是很多中年人羡慕的,曹操在我们后世眼里可谓是人生赢家。

当然还有另外一点啊,很多中年男人可能会羡慕曹操,天下美女尽入囊中。

老年喜欢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又韬光养晦的一个人,不止是老年人喜欢,我现在临近30岁,司马懿就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之一,司马懿看尽天下形式,在最不可能夺天下的时候隐藏自己,名利啊钱财啊都从没真正入过他的眼,那些蹦跶的太早或者太过显眼的都死的挺惨,像吕布、杨修。

只有我们能看尽繁华的时候,才能读懂司马懿。


三国闺蜜


哦,这回我简短一点。像以前写的那么长,我怕大家烦我。我妻子就说我的文章说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话归正题,少年时崇拜刘备。是因为有理想,看看桃园三结义,白手起家,到最后成为一代帝王。就一些文字,看起来特别简单,煽动力极强。而且刘备一生以仁义道德自居。虽然这只是表面现象。但不可否认,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们也是一种杀伤力呀。因为在懵懂无知的少年心里,义气,仁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特别是这个混蛋的那句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再续?更是煽动力极强。对于青少年来说,伤害极深。由于还是少年,哪来的妻子?所以对于少年来说,只有手足而不知妻子为何物。当我们成人后,这种义气的思想就会自动的缓缓褪去。因为随着进入社会,每一个当初的少年都会成长为青年,壮年。他们也会对当初少不更事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并加以纠正。成年后,有了家庭,更加有了社会责任。总之一句话,成年后有了各自对社会的担当。而这个时候,刘备的那一套就显得有些过时了。不信你回家对老婆说,妻子如衣服试试。你这是厕所门口跌跤——离死(屎)不远了。就算不死。河东狮吼的狂风暴雨也会把你浇成落汤鸡的。再加上老婆孩子一大家的人,谁还有心情像少年时候那样,说走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呀?真要那么做,大家都会说这人是个二杆子。是吧?在事业上,我们更加看好曹操的精髓。因为曹操一辈子总是干实事,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在用人上也不会像刘备那样,任人唯亲。我们都希望像曹操那样,虚心求教,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招揽各种人才。为己所用。因为正处于青壮年,我们在身体上正处于黄金时代,精力上也有着可以大把挥霍的豪情。就算是碰到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那又何妨?大不了从头再来。因为我们都还年轻,精力旺盛。只要我们像曹操那样雄心不灭,终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等我们老了的时候。该风光的都风光过了,该热闹的也都热闹过了。老年是成功的标志。也是个平稳沉淀的年龄。这时候的人,什么风光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因为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年轻人的风光风采已经跟他无缘了。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剩下的只是无比丰富的社会经验。说白了就是见多识广,再折腾吧,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能做的也只是给孩子看门,逗逗孙子。再者,跟孩子出出主意。老家叫掠后手,或者是给孩子捉尺子。说白了就是孩子们的智囊。而这个时候,三国里面的司马懿就成了他们看起齐的榜样了。因为司马懿最后成功的摘取了曹操的劳动果实。而这也是老狐狸的来由。呵呵,又是一大篇。又臭又长。赶紧闭口。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你好,我是阿东,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三个人的出身和性格作风!

刘备少年可谓怀才不遇,身为汉室宗亲,不仅没有得到身份的待遇,而且被遗弃在一个不为认知的地方,靠卖草鞋为生!可谓悲剧!试想一下好多青少年那个不想刘备那样,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即使星二代富家子弟有的都默默无闻!更何况大多一般的工薪阶层家庭少年,空有豪情壮志!创业更是九死一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才是汉室的唯一正派接班人,所以少年的你喜欢刘备。

人到中年更多的是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有个机会不会像刘备一样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仁义二字不能当饭吃的。所以喜欢得到想得到的,喜欢驾驭自己眼前的所有事情,就想曹操一样按自己的想法办事,最多有个遮羞布。想和曹操一样过得洒脱。这个年龄对事物的对错观念也会有新的看法!最后也过得越来越现实!

司马懿一辈子就是忍了一辈子,受曹操防备,曹操死前告诉曹丕一定要防着司马懿!该用你对付诸葛亮时候用用,不用时就把你隔一边!司马懿隐忍一辈子,毕恭毕敬对曹操父子!最后羽翼丰满直接除死曹家,建立晋朝。可以说是大智若愚!这才是人到老年时的看法!要成大事者,做事要低调!不断努力,最终成就自己!可谓老谋深算!符合老人观点!


小草的生活日记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刘备、曹操和司马懿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作为创业领袖,深受大家的喜爱。

不过有趣的是,人们在自己不同的年龄阶段时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不同的,这主要因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也特别喜欢给自己塑造一个心里的崇拜偶像,所以不同的年龄段喜欢人的不同 。年轻时喜欢刘备仁而有“志”,中年时喜欢曹操勇而有“为”,老年时喜欢司马懿忍而有“成”。

一、刘备仁而有”志”

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司马懿声隆的士族背景,一个破落的皇族,为生计卖草鞋度日,但他穷而不堕青云之志,《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也是他们高高举起的道德旗帜。从此一个卖草鞋的带着一个买绿豆的和一个杀猪的,开始了他们从一穷二白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草根创业历程。这太符合年轻人创业的梦想了。

1、刘备爱民以仁

刘备第一次担任官职是做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后任平原相,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受命屯住新野,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民众讴歌“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五回);当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军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行”;有人从军事角度讲兵贵神速,应舍掉民众,迅速撤退到江陵,刘备心知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一仗,刘备军事上一败涂地,而道义上赢得了巨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践行政治诺言的自觉选择,是在当时各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仁德爱民”深入人心,是他区别于其他集团领袖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人的修齐治平的创业追求,是每个年轻人成己达人的创业理想,年轻人初入社会,刘备符合他们的追求,这时大多喜欢刘备。

2、刘备创业有志

刘备一生备受坎坷,大起大落,他曾拥有徐州,却又很快被吕布所占去。看重的陈登、徐庶等有识之士,却被曹操挖走了。到了40岁还无立锥之地,每天疲于奔命,一直被曹操追赶的到处逃亡。刘备客居荆州,和刘表处饮酒中途去上厕所,回来之后泪流满面,刘表问原因,他说:“我以前身子就没离开过马背,大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现在不怎么骑马,腿上竟然长出了肥肉。时间过得好快,我很快就老了,但还一点功业都没成,因此感到悲哀啊。”“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注)刘备竟然没有一天忘记建功立业的初心,看到身上的赘肉都引发了自己创业力求始终的感慨。刘备立志坚韧不拔,在汉末逐鹿天下的群雄中,他屡遭挫败,有时败得甚至很惨,但他从不灰心,而是败而不馁,折而不挠,这种精神使他每每转危为安,终于在诸葛亮等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
年轻人喜欢刘备,也在学而致用的目的指导下从刘备的奋斗精神中找到慰藉和鼓励。

二、曹操勇而有”为”

曹操出身乱世,虽然出身官宦,但富有雄才大略,他具有政治家的胆略识鉴和积极进取精神。董卓进京, 文武官员, 一筹莫展。一次大臣们聚集在王允家, 尽皆掩面而哭, 独曹操抚掌 大笑说:“满朝公卿, 夜哭到明, 明哭到夜, 还能哭死董卓否?”,于是自荐刺杀董卓。这足见其胆识勇气过人。随后曹操发起矫诏讨卓,他真心推举实力最强的袁绍作盟主,自己充当配角,辅佐袁绍成其大功。当董卓连战失利, 溃退长安时, 曹操建议应乘胜追击, 但群雄各怀异心, 按兵不动, 独曹操一人出兵, 结果大败而归, 险些丢掉了性命。这两次斗争虽然都失败了, 但曹操的胆识、勇气和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斑。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自己兵少,后方又充满危机,但他敢于与袁绍硬碰硬一决死战,终于以少胜多,奠定了中原基础。
中年人坎坷半生,事业有成,更想开拓新的蓝图,喜欢曹操勇而有“为”,也是自然的道理。

三、司马懿忍有”成”

司马懿可以说三国最后的赢家了,他在曹操时就是文武能臣,曹操对他既用又防,甚至在除掉杨修等人的时候几乎要除掉司马懿,特别是临死还提醒曹丕要注意防备司马懿。但他善于忍耐,懂得韬光养晦,而且他特别能拖能熬,拖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睿,凭着顽强的忍耐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宗族5000多人,最终掌握了曹魏的大权。
司马懿的这份成功的经历鼓舞了很多老年人。期盼老年忍耐以晚成。

综上所述:年轻时,才走向社会,总是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成己达人,再加上年轻时一无所有,刘备仁而有“志”,白手起家,所以希望像刘备一样白手创一番事业;而中年时,都经过一番打拼,也有一定的基础,想事业实现更大目标,就希望自己像曹操一样勇而有“为”,事业做大做强;年老时也许经过大半生拼搏,坎坎坷坷,也许一事无成,但却不忘初心,为求有始终,仍希望像司马懿即使是熬也熬成寿星,熬死所有曾经的对手,忍耐以求晚成,所以喜欢像司马懿一样忍而有“成”。


晴空远望史


喜欢少年时的刘备是因为他从小就有称王的理想;喜欢中年时的曹操是因为他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喜欢老年时的司马懿是因为他成功地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刘备少年时,就有着和一般人不一样的理想和信念。他家不远的地方有棵参天大树,小时候和伙伴们玩耍,经常把这棵树的树冠当成皇帝的车盖,端坐在树下,扮演皇帝的角色。他叔父刘子敬听说了这个事情,惊为天人,知道刘备不是寻常人,今后肯定有大出息。又怕被官府的人知道。于是出钱让他出去游学,学习知识。

我们从这里看出,刘备年少时候虽然家里贫穷,但丝毫没有能阻断他的那颗充满热血的心,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放在当下,我们就是要学习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和梦想的人生目标,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找到方向。是对少年人的一种激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喜欢曹操的中年。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已经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已经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的百万大军,已经夺取了大汉最富裕的地方,已经没有如何人能够动摇他的地位和财富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曹操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当然是值得任何人羡慕嫉妒恨的,也是最值得人们去喜欢他的时候。

现实生活中,这个时间段的人,就是高官加首富,还掌握了军队,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

老年的司马懿更是一部励志大片。

司马懿其人,是隐忍的最佳参照,可以和勾践的“卧薪尝胆”有得一拼了。

曹操其实是看出了他的野心的,但架不住司马懿的才干,的确是曹魏很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最大的特点是不露锋芒,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充足理由。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才干是非常高的,他拖死了诸葛亮,又拖死了曹操,更绝的是,他能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起兵造反成功。

这是不是和我们当下的屌丝逆袭很是相似啊,跟着老板混啊混啊,混着混着,把老板的公司变成自己的了,牛不牛,当然牛。但我们这个社会,这种事情还是最好不要干的好,不然就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下场。

但司马懿隐忍的功夫的确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没有成功的希望以前,不断继续力量,最后取得成功。

所以老年的司马懿值得我们去喜欢。


白云山水居


少年时代生活单纯善良,无求无欲,无拘无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莫大的关爱和无微不止的呵护。刘备的仁爱慈善和高大上的情怀正迎合了少年这种饥渴的心理要求,有慈父的伟大缩影,所以有所喜欢。

中青年随着步入世俗的规道,人生观的成熟,生活的艰辛,世情的冷暖,个人的荣辱,不得不使你八面玲珑。必须之时,需用必须手断。曹操虽以反角出现于三国时代,但其为人处世的态度非常人能及。临危不俱,处事不惊,居乱世而能保全其身,立大志而威震四海,正是中青年人创业学习的榜样。

人到老年,可谓老诚持重。好汉不提当年勇。虽豪气尽失,但并非一无事处,用余辉为晚辈照亮前行的路。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典范。辟锋芒而能韬光养晦,鸣其声而能传四海。文韬武略,天文地理,官道人文,应用自如,游忍有余,独善其身。终为司马家族迎得了历史少有的辉煌。





竹影临风


我的回答可能会有一点天真。少年的刘备,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天生乐观,性格开朗,待人宽厚,胸怀大志,而且能够遇到合作一生的朋友知己,这是人生一大快事,可遇不可求。

中年的曹操,经历了世事的磨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济资源,且位居高位,可以大展宏图,快意人生。

晚年的司马懿,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但胸有城府,有容乃大,终能成就自己。


西米尔郎


因为青年把三国当武侠片看,认为刘备是正义的,桃园三结义充满江湖味道,为兄弟两肋插刀,看得青年热血沸腾,中年把三国当职场生活片看,觉得曹操这样的人在职场更如鱼得水,管理能力够强,做事够狠,老年时把三国当历史教育片看,认为人一辈子可以输100次,但最后一次必须得赢,像司马懿那样一辈子忍辱负重也值得,战争的对错是有活着的人来定义的!


三点钟旺仔码头


这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走上社会,先要立名。到了中年,实践的经验告诉你,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時,不先考虑自已会吃亏的。世人多奸,善者几何?老了集一身经验,深谋远虑,到此地步岁数,坦若败下去再恢复元气的机会就很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