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的軍事體制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

路106路


引言:

清朝軍事體制的特點可以追溯到清朝這一政權的發展過程,清朝統治階級自稱是從馬背上得來的天下,這句話不假,清朝能夠入關中原,是一步步壯大之後才有這樣的軍事實力並非真的是因為明末起義,清朝軍事基礎是在明末女真部落開始蓄力待發的不斷壯大自己而形成的。女真是明朝東北建州三衛的地方部落,最擅長遊牧,當時女真的很多軍事部隊主要以騎兵為主。

在明朝成化年間女真部落遭遇了幾次滅種的危機之後,在百年時間裡女真的軍事實力一直沒落,直到出現了努爾哈赤這樣的將才,努爾哈赤是董山的子孫後代,滿清的軍事體制雛形正是在努爾哈赤的不斷完善之下得以形成。

從1644年開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這段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從不斷的完善到開始不斷被瓦解,軍事實力也是從盛轉衰變化。

在清兵入關之時,軍事體制以八旗為主之後組建了漢軍旗的綠營,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凱的新軍,到了洋務運動,有了海陸軍三軍,這個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也接近現代軍事體制。

清朝不管什麼時期軍事體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軍事體制的核心,還有就是軍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為兵,接受帝王的調遣,八旗子弟一輩子當兵,可以入朝為官,這是清朝軍事體制最為核心的。

清朝軍事體制的由來

1601年,努爾哈赤將滿清的軍事體制分為四軍旗後到了1616年擴充為八軍旗,也是在這一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在努爾哈赤這一代逐步形成了軍政合一軍民合一的軍事佈局。

在皇太極登基之後,建立滿清政權,八旗軍事制度得到了完善。八旗軍事制度有一個特點,就是八旗兵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同受一套軍事制度所管轄,八旗之間的族人身份是終身不變的。

並且八旗兵的任務就有所不同,彼此之間的駐防也是不一樣的,順治時期,八旗軍下屬還設置了健銳營,下屬的左領都是世襲制,左領是旗族中最有威望和地位的。在紫禁城,軍事防守也是由八旗軍來完成。黃旗兩軍駐防北城,白旗兩軍駐防東城門,兩紅旗駐守西城門,藍旗兩軍負責宣武門和崇文門的守衛。

雖然八旗子弟既是兵也是民,但是子弟兵是不可以從事農業生產的,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由朝廷調撥的。

根據康熙年間,八旗兵的軍餉制度是有按照等級分配的,每個軍旗下屬分為前鋒、護軍、領催、馬兵、步兵領催、步兵。清兵入關之後,朝廷對八旗子弟的未來也做了規劃,八旗子弟雖然不可以從事農業但是可以進入學堂學習參加科舉,所以當時清廷的官員很多都是八旗子弟與清朝的八旗軍事制度是有關係的。

清兵入關之後針對漢人也建立了漢軍旗所轄的職業兵種,也就是綠營,綠營以營為單位。八旗軍事體制到了清朝中期發展最為成熟,甚至在八旗中還成立了水兵,而且旗族內部還專門成立了專門審理案件的司法部門,形成了族內的司法體系。

清朝水軍制度的發展

清兵入關之後經常遭到了一些反清勢力的抗擊,所以在1636年皇太極就極力的支持造船,1651年就成功編制了一支水軍其編制和陸軍八旗兵是一樣的,在水師建設之初,水軍主要以長江水系防務為主,並不參與作戰。

到了清朝中期,因為清朝和鄭成功的子孫後代長期鬥爭遲遲沒有勝負,所以就實行了海禁,對沿海駐防十分嚴格,所以水師也在這個時候廢弛。

而陸軍八旗也是如此,因為很多有才能的大將都入朝為官了,失去了基本的戰鬥能力,而八旗兵也是因為長期沒有參戰喪失了戰鬥力,八旗兵也因此成為了清廷的負擔,清廷每年需要不斷向八旗貴族調撥軍餉物資,長期下去清廷便開始對八旗兵裁減,八旗墮落之後,綠營業逐漸成為了清朝的軍事核心。

清朝中後期軍事體制

清朝在進入乾隆末期和咸豐時期,八旗兵和綠營逐漸墮落,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加上之後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的軍事體制也被逐漸瓦解,清廷便開始在湘、淮等地培植了地方具有特色的軍隊,而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清兵也就構成了清朝中後期的軍事體制核心。

在清朝中後期,清兵多半都是由湘軍和淮軍組成。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清朝中後期清朝軍事實在走下坡路的,八旗制度失勢,地方武裝崛起。

清朝末期軍事體制

清朝的軍事體制大體經歷了從雛形到發展再到輝煌鼎盛最後到墮落,再到了晚期,清朝的軍事體制頗具近代軍事體制的特徵。洋務運動之後,清朝的軍事體制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清廷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壓力,封建統治階級看到了西方列強軍事的先進,決定修整當時的軍事體制,不惜重金聘請了外國的軍事教練和專家,在這些人的指導下,清朝很快在很多地方建立起具有近代軍事體制特徵的兵工廠,清朝藉此希望重振八旗和綠營當年的威風。

在這個時候,不被重視的神機營成為了清朝軍事體制的核心,當時的神機營是專門配備西方列強的先進武器的部隊,清廷曾對這支武裝不斷的擴大編制,企圖讓這支部隊成為守護京機的核心部隊。1866年,清廷決定大規模的組建一支在綠營的基礎上不斷被強化的新軍,也就是“練軍”。

可是很快這支軍事武裝在遭到列強的重創之後也墮落了,而這時李鴻章組建的海軍也得以發展完善,當時所造就的定遠艦是清廷軍事核心,被清朝稱為亞洲無敵的鐵甲鉅艦。這個時期,清朝軍事體制就開始接近近代軍事體制,在1885年,李鴻章等人得到了清帝的允許之後成立了水軍衙門,是,由此清朝組成了四支水師,構成了清朝的海陸兩軍。清朝的軍事體制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基本上的完善。

清朝軍事體制的特點

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到光緒為止,清朝軍事體制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四軍旗建立,努爾哈赤逐漸創立清朝軍事體制,後在清兵入關之後,建立綠營等直屬於皇帝統轄的武裝,第二階段為八旗軍敗落,湘軍和淮軍逐漸成為清朝主力部隊。第三階段,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朝逐步完善軍事體制,建立了初具近代軍事體制的武裝,總的來說,清朝擁有八旗兵、綠營、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新軍、水師這幾個軍事編制。而在武器形式上從傳統的步兵騎兵到近代軍制,採用以由熱兵器為主的近代武裝。

此外,清朝的軍事體制雖然與當時的兵部有直接聯繫,而且清朝的不少軍事武裝都是歸於兵部管理,這點結和前朝一樣,少數武裝還是直接由皇帝調度,比如神機營以及近衛處等都不歸兵部管轄。所以在清朝,軍事體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兵部的權力相比前朝小了很多,在體制上有諸多的限制。

結論

綜合來看,清朝的軍事體制有兵民結合的特點也有軍政結合的特點,不過這幾個特點到了清朝中期不再凸顯,後軍事體制上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湘軍和淮軍。後期清軍的軍事體制接近近代,初步形成了海陸軍的近代軍事編制。


舊時樓臺月


“八旗軍”是滿清賴以爭霸天下的主要力量。它的來歷並不神秘,最早就是女真部落狩獵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努爾哈赤將這一組織形式發揚光大的



早期的八旗並不能稱之為“兵”,他們只是部落裡的青壯年組成的“團隊”,主要的工作就是狩獵,但是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也會拿起武器保護家園,也算是早期的“部落武裝”吧。不過隨著後金政權在遼東崛起,各個部落如果依然各自為政的話顯然是不行的,就會像一盤散沙一樣形成不了戰鬥力,因此,當時的統治者們就將原本分散的“小組織”集中起來,在戰場上以顏色鮮明的旗幟加以區分,這就形成了“八旗軍”的前身。



一個政權必須要有一支軍隊來保衛,不過因為女真人的生活特點,很難像中原王朝一樣組織軍隊,所以,在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在原本的“牛録”基礎上,將原來的狩獵組織進行了改制,在基礎的軍事建制“牛録”之上,以五進制的形式增設了“甲喇”,“固山”兩個軍事建制,早期的固山建制只有黃、紅、藍、白四旗,但隨著後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又增加了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這就是“八旗軍”的來歷。後來隨著後金政權治下人數的擴張,蒙古人和漢族人大量加入,隨之又產生了“蒙八旗”和“漢八旗”。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早期的八旗軍驍勇善戰,為滿清奪取了天下,但隨著歲月流轉,八旗軍的銳氣被消磨殆盡,享樂之風盛行,甚至到了晚清時期,八旗軍被“鴉片”侵染,完全成為了“廢軍”,只能成為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上的“笑柄”!

以上內容是本人個人見解,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


BV瘋言瘋語


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清朝管理全國武職官員和軍事行政的機關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清朝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兵部所掌管的武職官僅是綠營官,八旗軍的職官和各項事務皆非兵部所轄。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選、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八旗軍分為“禁旅八旗”、“駐防八旗”兩種。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負責保衛皇宮的親軍營,組成侍衛處,其主要職責是“隨侍宿衛”。侍衛處下設: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侍衛管官。另外,禁旅八旗還設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等,負責保衛京師。在京師設步軍統領衙門,“統轄京營,總司緝捕”。此外,還有設置了一些特殊部隊,皆系八旗之精銳。例如,火器營、健銳營等,一併負責擔任京畿守衛的任務。

八旗駐防衙門是駐防各省坐鎮的八旗官兵的衙門。駐防八旗按各自專城分別設置: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官員外,還有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協領、總管、總理、參領、佐領等


談歷解史


他們比我清楚,他們的功課做的好,我就是個調皮小學生,對清朝的軍事體制不懂,我也不會裝懂,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