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路106路


引言:

清朝军事体制的特点可以追溯到清朝这一政权的发展过程,清朝统治阶级自称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这句话不假,清朝能够入关中原,是一步步壮大之后才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并非真的是因为明末起义,清朝军事基础是在明末女真部落开始蓄力待发的不断壮大自己而形成的。女真是明朝东北建州三卫的地方部落,最擅长游牧,当时女真的很多军事部队主要以骑兵为主。

在明朝成化年间女真部落遭遇了几次灭种的危机之后,在百年时间里女真的军事实力一直没落,直到出现了努尔哈赤这样的将才,努尔哈赤是董山的子孙后代,满清的军事体制雏形正是在努尔哈赤的不断完善之下得以形成。

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这段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从不断的完善到开始不断被瓦解,军事实力也是从盛转衰变化。

在清兵入关之时,军事体制以八旗为主之后组建了汉军旗的绿营,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凯的新军,到了洋务运动,有了海陆军三军,这个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也接近现代军事体制。

清朝不管什么时期军事体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军事体制的核心,还有就是军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为兵,接受帝王的调遣,八旗子弟一辈子当兵,可以入朝为官,这是清朝军事体制最为核心的。

清朝军事体制的由来

1601年,努尔哈赤将满清的军事体制分为四军旗后到了1616年扩充为八军旗,也是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在努尔哈赤这一代逐步形成了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军事布局。

在皇太极登基之后,建立满清政权,八旗军事制度得到了完善。八旗军事制度有一个特点,就是八旗兵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同受一套军事制度所管辖,八旗之间的族人身份是终身不变的。

并且八旗兵的任务就有所不同,彼此之间的驻防也是不一样的,顺治时期,八旗军下属还设置了健锐营,下属的左领都是世袭制,左领是旗族中最有威望和地位的。在紫禁城,军事防守也是由八旗军来完成。黄旗两军驻防北城,白旗两军驻防东城门,两红旗驻守西城门,蓝旗两军负责宣武门和崇文门的守卫。

虽然八旗子弟既是兵也是民,但是子弟兵是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由朝廷调拨的。

根据康熙年间,八旗兵的军饷制度是有按照等级分配的,每个军旗下属分为前锋、护军、领催、马兵、步兵领催、步兵。清兵入关之后,朝廷对八旗子弟的未来也做了规划,八旗子弟虽然不可以从事农业但是可以进入学堂学习参加科举,所以当时清廷的官员很多都是八旗子弟与清朝的八旗军事制度是有关系的。

清兵入关之后针对汉人也建立了汉军旗所辖的职业兵种,也就是绿营,绿营以营为单位。八旗军事体制到了清朝中期发展最为成熟,甚至在八旗中还成立了水兵,而且旗族内部还专门成立了专门审理案件的司法部门,形成了族内的司法体系。

清朝水军制度的发展

清兵入关之后经常遭到了一些反清势力的抗击,所以在1636年皇太极就极力的支持造船,1651年就成功编制了一支水军其编制和陆军八旗兵是一样的,在水师建设之初,水军主要以长江水系防务为主,并不参与作战。

到了清朝中期,因为清朝和郑成功的子孙后代长期斗争迟迟没有胜负,所以就实行了海禁,对沿海驻防十分严格,所以水师也在这个时候废弛。

而陆军八旗也是如此,因为很多有才能的大将都入朝为官了,失去了基本的战斗能力,而八旗兵也是因为长期没有参战丧失了战斗力,八旗兵也因此成为了清廷的负担,清廷每年需要不断向八旗贵族调拨军饷物资,长期下去清廷便开始对八旗兵裁减,八旗堕落之后,绿营业逐渐成为了清朝的军事核心。

清朝中后期军事体制

清朝在进入乾隆末期和咸丰时期,八旗兵和绿营逐渐堕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加上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的军事体制也被逐渐瓦解,清廷便开始在湘、淮等地培植了地方具有特色的军队,而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清兵也就构成了清朝中后期的军事体制核心。

在清朝中后期,清兵多半都是由湘军和淮军组成。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清朝中后期清朝军事实在走下坡路的,八旗制度失势,地方武装崛起。

清朝末期军事体制

清朝的军事体制大体经历了从雏形到发展再到辉煌鼎盛最后到堕落,再到了晚期,清朝的军事体制颇具近代军事体制的特征。洋务运动之后,清朝的军事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清廷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压力,封建统治阶级看到了西方列强军事的先进,决定修整当时的军事体制,不惜重金聘请了外国的军事教练和专家,在这些人的指导下,清朝很快在很多地方建立起具有近代军事体制特征的兵工厂,清朝借此希望重振八旗和绿营当年的威风。

在这个时候,不被重视的神机营成为了清朝军事体制的核心,当时的神机营是专门配备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的部队,清廷曾对这支武装不断的扩大编制,企图让这支部队成为守护京机的核心部队。1866年,清廷决定大规模的组建一支在绿营的基础上不断被强化的新军,也就是“练军”。

可是很快这支军事武装在遭到列强的重创之后也堕落了,而这时李鸿章组建的海军也得以发展完善,当时所造就的定远舰是清廷军事核心,被清朝称为亚洲无敌的铁甲巨舰。这个时期,清朝军事体制就开始接近近代军事体制,在1885年,李鸿章等人得到了清帝的允许之后成立了水军衙门,是,由此清朝组成了四支水师,构成了清朝的海陆两军。清朝的军事体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基本上的完善。

清朝军事体制的特点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到光绪为止,清朝军事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四军旗建立,努尔哈赤逐渐创立清朝军事体制,后在清兵入关之后,建立绿营等直属于皇帝统辖的武装,第二阶段为八旗军败落,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朝主力部队。第三阶段,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逐步完善军事体制,建立了初具近代军事体制的武装,总的来说,清朝拥有八旗兵、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新军、水师这几个军事编制。而在武器形式上从传统的步兵骑兵到近代军制,采用以由热兵器为主的近代武装。

此外,清朝的军事体制虽然与当时的兵部有直接联系,而且清朝的不少军事武装都是归于兵部管理,这点结和前朝一样,少数武装还是直接由皇帝调度,比如神机营以及近卫处等都不归兵部管辖。所以在清朝,军事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兵部的权力相比前朝小了很多,在体制上有诸多的限制。

结论

综合来看,清朝的军事体制有兵民结合的特点也有军政结合的特点,不过这几个特点到了清朝中期不再凸显,后军事体制上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湘军和淮军。后期清军的军事体制接近近代,初步形成了海陆军的近代军事编制。


旧时楼台月


“八旗军”是满清赖以争霸天下的主要力量。它的来历并不神秘,最早就是女真部落狩猎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努尔哈赤将这一组织形式发扬光大的



早期的八旗并不能称之为“兵”,他们只是部落里的青壮年组成的“团队”,主要的工作就是狩猎,但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也会拿起武器保护家园,也算是早期的“部落武装”吧。不过随着后金政权在辽东崛起,各个部落如果依然各自为政的话显然是不行的,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形成不了战斗力,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将原本分散的“小组织”集中起来,在战场上以颜色鲜明的旗帜加以区分,这就形成了“八旗军”的前身。



一个政权必须要有一支军队来保卫,不过因为女真人的生活特点,很难像中原王朝一样组织军队,所以,在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原本的“牛録”基础上,将原来的狩猎组织进行了改制,在基础的军事建制“牛録”之上,以五进制的形式增设了“甲喇”,“固山”两个军事建制,早期的固山建制只有黄、红、蓝、白四旗,但随着后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增加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这就是“八旗军”的来历。后来随着后金政权治下人数的扩张,蒙古人和汉族人大量加入,随之又产生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成也八旗,败也八旗,早期的八旗军骁勇善战,为满清夺取了天下,但随着岁月流转,八旗军的锐气被消磨殆尽,享乐之风盛行,甚至到了晚清时期,八旗军被“鸦片”侵染,完全成为了“废军”,只能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上的“笑柄”!

以上内容是本人个人见解,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BV疯言疯语


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清朝管理全国武职官员和军事行政的机关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职权,比历代都小,并且无权调动和指挥军队。清朝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兵部所掌管的武职官仅是绿营官,八旗军的职官和各项事务皆非兵部所辖。兵部的具体职责是:管理绿营武职官员的品级、考选、考核、升转、奖惩、抚恤等;管理全国马政,以及传递文书事务;掌管全国的兵籍及军器;管理关禁、海禁;还负责武科举事务。

八旗军分为“禁旅八旗”、“驻防八旗”两种。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负责保卫皇宫的亲军营,组成侍卫处,其主要职责是“随侍宿卫”。侍卫处下设: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管官。另外,禁旅八旗还设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等,负责保卫京师。在京师设步军统领衙门,“统辖京营,总司缉捕”。此外,还有设置了一些特殊部队,皆系八旗之精锐。例如,火器营、健锐营等,一并负责担任京畿守卫的任务。

八旗驻防衙门是驻防各省坐镇的八旗官兵的衙门。驻防八旗按各自专城分别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官员外,还有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领、总管、总理、参领、佐领等


谈历解史


他们比我清楚,他们的功课做的好,我就是个调皮小学生,对清朝的军事体制不懂,我也不会装懂,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