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罪己詔”,一般什麼情況下才會有“罪己詔”?

清風39567861


小編認為這最罪己詔是皇帝發佈的,對自己過失和國家出現的災禍,皇帝反省的詔書。

各朝頒佈罪己詔有漢朝有15位皇帝頒佈過。接下來三國就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有14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3位,清朝八位。

以上看來主要都是一些天災人禍。比如像漢武帝晚年發佈的罪己詔。是對他勞民傷財和對他所作所為做了一個深度的檢討。總而言之罪己詔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檢查書。只是寫這份書的人身份特殊。是當時的天子,皇帝。其實我認為這是一個皇帝對自身的反省跟轉折。雖然這份詔書不能從實質上改變什麼。但是最起碼代表了皇帝對天下人的負責。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分保存完好,內容豐富。皇帝對自己所作所為所做的批評詔書。謝謝大家欣賞,希望大家多多點評,關注評論。點贊,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說起“罪己詔”,中小學教科書裡應該沒有,大多數人都是看了《康熙大帝》等清宮劇才瞭解的。在清代的12位皇帝中,大家對清順治帝都是比較熟悉的。

這位少年天子親政後,自然災害很多:比如水災、旱災、地震,以及“冬雷春雪,隕石雨土”等。他把這一切自然現象都歸罪於自己的“不德”引起的上天震怒。所以,順治帝不斷自我反省,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他還留下了一道罪己遺詔,為自己列舉了十四條罪狀。後人評價這份“罪己詔”:全面、深刻!在蓋棺論定的“自我鑑定”中,能進行如此徹底的自我批判,順治帝實屬亙古第一人。

01何為“罪己詔”?

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來理解,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後,有時要做個口頭的檢討,有時要莊重地做個書面檢討。所謂“罪己詔”就是皇帝作的書面檢討。看來,我們是沒機會下“罪己詔”了!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的一種口諭或文書。

“罪己詔”中的“詔”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告也,從言從召。東漢鄭玄為“詔”作注,謂之:“詔,告也”。告,告訴,對人說。這個人有上,也有下。

在古代的典籍裡能夠找到的“罪己詔”模本,是《尚書》中的《湯誥》和《秦誓》。文字比較詳細並且能夠作為模本的,是《呂氏春秋》裡出現的這句後代“罪己詔”常用的格式語言:“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講的是商湯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詔”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罪己”開始的。

回望歷史,最有名的“罪己詔”是漢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崇禎和順治的罪己詔。可以說,至今讀來仍感人至深。

尤其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明史》中就記載,他下罪己詔達五次之多,平均三年多點就下一道“罪己詔”。崇禎皇帝自縊前下詔“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末年的最後一個皇帝,並非荒淫無道之輩,而是希望做一個有為明君,力圖以自己的力量中興大明,奈何才能不足以至於失敗,因此他多次下詔罪己,也是表明自己求治的決心。

崇禎八年,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在闖王高迎祥的帶領下攻克了大明中都鳳陽,火燒皇陵和龍興寺,挖掘明朝祖墳,天下震動。

崇禎皇帝作為大明皇室子孫不得不素服避殿,哭告太廟以表悲痛之情,大明正統之神聖在此刻被人狠狠地踩了一腳,統治的威權被人撼動,崇禎皇帝為此頒佈罪己詔,表明祖墳被挖自己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並將鳳陽地方官處以死刑。

02何時下“罪己詔”?

2018年01月20日,網友“取捨擔憂迷戀沉”在新浪網發文指出: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它通常是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造成災難,三是政權危難之時。

包括袁世凱在內的話,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最早的一份是漢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後一份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個時間跨度為兩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為限的話,那麼最後一份“罪己詔”頒佈的時間應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時間跨度是兩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

古代帝王,雖為王,卻也是人,是人,難免也會犯錯誤。“罪己詔”本來是帝王們知錯改錯的好機會,可相當多的帝王們,卻拿了它來裝點自己,或者只是應急,並不真的要改正,這一來,下“罪己詔”的次數越多,也就越是不把“罪己詔”當回事,“罪己詔”反而成了他們的擋箭牌,所以,越到後來,問題就越嚴重,以致到了國難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大概是“知易行難”的最好例證吧。


馬哥日記


既然是罪己詔,那就只能是皇室御用了,詔更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

這是皇帝為了給天下一個交代,一般都是國家發生了各種天災人禍,或者德不配位,不得已出一個罪己詔,在全國傳播,以顯示皇帝對自己的懲罰。

一般的人只能用罪己書,敢用詔那就是嚴重的大不敬了,所以現在很多電視劇裡隨便一個人都能寫罪己詔,簡直可笑不已。


以史知今


罪己詔就是君王自我反省、悔過的口諭或者詔書。一般是三種情況下,皇帝會發布罪己詔:

一是出現了天災人禍,天降災異;二是皇帝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比如窮兵黷武,導致民變;三是出現統治危機,皇帝罪己以示悔過緩和矛盾。

歷史上有以下皇帝發佈過罪已詔。

1.大禹。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看見一個罪犯路過,傷心地哭了。左右問其緣故,大禹說,"堯舜之時 , 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 , 而予為君 , 百姓各以其心為心 , 是以痛之”。也就是以前堯舜在位時,人人都能堅守本心。可是當我在位時,卻出現了犯罪之人。這是我的過錯。

2.商湯。商湯滅夏後,發佈了《商誥》,他痛陳了夏王朝的暴政。指出滅夏的責任都在於自己,與他人無關。因此商湯樹立了威信,諸侯分封歸附。

3.周成王。周成,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亂之後。反思禍亂產生的原因,並作詩自己警誡自己,以防再次出現大災禍。(《詩經.周頌.小毖》。

4.秦穆公。在崤之戰中,秦穆公不顧蹇叔勸阻,師出無名,勞師襲遠,攻打鄭國,三帥為晉所擄。秦穆公穿著未染色的白麻衣,親自到國境邊上迎接三帥,併為崤山戰役中犧牲的戰士堆土築墳,大哭三日致哀。還親自做了《秦誓》通告全軍,悔恨自責,溢於言表。

5.漢文帝。漢文帝共下過八次罪己詔。其中一次是因為兩次出現日食,認為出現日食是"不善政之謂也。"

6.漢武帝。漢武帝繼位後窮兵黷武,又喜好神仙方士,大造宮室,揮霍無度,使民力枯竭。第晚年有所悔悟,駁回了桑弘羊等人輪臺(新疆輪臺)屯田的奏請。這就是著名的《輪臺罪己詔》。

7.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出現日蝕,漢明帝頒佈罪己詔。

此外,還有唐太宗、宋徽宗、金禧宗、崇禎、順治、光緒等。

所謂罪己,實則為在天降災異(古代有天人感應說,認為地震水災乾旱等災禍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實行仁政,上天降下災難警示),或統治出現動亂時,統治者緩和矛盾,調整政策以鞏固統治的一種做法。


文史清談


詔書自秦始皇宣告“命為‘制’,令為‘詔’”之後就成為皇帝才能用的專屬特權了,因此“罪己詔”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責怪自己宣告天下的詔書。

“罪己詔”的淵源

其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了犯罪的人,就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商滅夏後,湯也佈告天下,安撫民心,此佈告史稱《湯誥》。在“湯誥”中,湯檢討了他自己的過錯。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亂之後,他擔心“家國多難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煩惱”(《詩經·周頌·小毖》),就反思了禍亂產生的原因並做詩自誡:“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尚書·秦誓》記述了秦穆公也曾在勞師遠征慘遭敗績、付出數萬將士的性命後,做了“罪己詔”,結語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提出了一國之君與 國家安危的關係:國家有危險,是因為我一人之過;國家安寧,也是因為我的原因。

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罪己詔是在公元1797年,漢文帝在位時期頒佈。漢武帝頒佈的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更是被歷代所推崇,扭轉了漢武帝的很大部分負面評價。

歷史上崇禎皇帝和順治皇帝是發佈罪己詔比較多,也是比較悲慘的,特別是崇禎皇帝十七年中發佈罪己詔六次,最後一次更是在煤山上吊之前發佈“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成為大明最後的絕唱,也讓無數人同情和惋惜,亦讓無數人為之憤恨。

順治皇帝十四歲登基,在位十年就去世了,天災人禍不斷,順治皇帝不斷下罪己詔,在臨死更是列舉自己的十四項罪過。

自漢文帝開始到袁世凱終結,中國歷史上有89位皇帝都下過罪己詔。

“罪己詔”大體會在天災、兵變、皇帝悔悟改變國策等時刻使用,更多的是起到鼓舞人心,穩定統治的作用

著名的《輪臺罪己詔》就是漢武帝在有感國家虛弱,窮兵黷武不是長久之策,更何況給予厚望的“李廣利”卻投降匈奴之後,武力征服匈奴最終不得不宣告終止,再加上巫蠱獄興,衛皇后和太子劉據俱死於此,株連甚廣之後卻查出冤假錯案,國家動搖如此的情況下漢武帝這才下了罪己詔,重啟漢初黃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唐太宗也下過許多罪己詔,比如蝗災時期,比如徇私將該斬首的將領流放等等。唐玄宗也下過罪己詔,馬嵬坡兵變,李隆基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向士兵百姓認錯,殺死楊貴妃和楊國忠這才平息叛變逃亡蜀中。

金兵馬踏黃河,包圍開封的時候,宋徽宗也臨時下罪己詔承認錯誤,退位給太子為宋欽宗。慈禧太后西逃的時候,也以光緒帝的名義下了罪己詔安撫人心。

在面臨重大災難和過失的時候,皇帝無法對天下人交代的時候,罪己詔就是唯一的出路,皇帝號稱天子,天災自然是對皇帝的不滿,皇帝因此不得不對天災負責。


塵子渝


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量分別是:漢代十五位,若包括呂后的話,兩漢有二十四位皇帝中有十五位下過“罪己詔”。三國時魏國一位,魏文帝,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佔比例來算的話,清朝比例最高:十個皇帝有八個下過“罪己詔”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它通常是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造成災難,三是政權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



百家講解


罪己詔就跟現在的檢討書差不多,不過它是帝王專用:檢討自己過錯、自我責怪反省的語言製成文書,然後詔告天下。罪己詔的發佈:一是 君臣錯位,即帝王發現問題後自責,把臣下的不遵循指令或過失歸為自己的錯誤,自責反省。二是發生無法解釋,認為是不吉利的自然異象或天災瘟疫,帝王認為是上天的譴告或懲罰,向天檢討反省改過。三是在政權危難之時,以檢討自己來籠絡軍心民心,維護統治。


夜西樓


罪己詔這個東西很有意思,看上去好像是古代君王多麼反躬自省,多麼體恤百姓,其實不過是一塊帝王術的遮羞布而已。

顧名思義,所謂罪己,就是責備自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哪裡有不好的事兒,責任都在我呀!

聽聽,多麼謙恭。可是實際上呢,大多數帝王發了罪己詔之後,該幹啥幹啥,什麼痛定思痛、痛改前非,那都是不存在的。

關於罪己詔的形成,儘管從後世文獻中能找到很早的例子,比如傳說夏禹看到罪人,覺得這是因為自己不好,不如前兩任堯舜,即“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可是,這些記載可不可靠,那就另說了,文獻中記載的比較成熟的罪己詔,還是從漢代開始的。

最早這麼做的是漢文帝,起因居然是……日食。即“日有食之,謫見於天,災孰大焉 !”

甭管為什麼發,總之從此以後,罪己詔就被皇帝們當成家常便飯了。自然災害,發罪己詔;百姓生活苦,發罪己詔;自家事兒扯不清,發罪己詔……

據統計,漢代有18位皇帝,發過80多條罪己詔。俗話說得好,多演穿幫,這罪己詔發多了,也就不足以發揮作用了。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不傻——若皇帝批評自己幾句,就能立刻風調雨順,那天下早就太平了不是?

其實從皇帝的角度來看,發罪己詔,名義上批評自己,內核是在宣示自己的君權神聖。

為何這麼講?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董仲舒。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一個詞“天人感應”,這就是董仲舒總結出來的一個概念。今天有些人把這個概念闡發為保護自然,純屬亂聯想。其實董仲舒想要表達的意思就一個:

皇帝是天子,皇帝的所作所為會引發祥瑞或災異。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

  • 第一層,當然是我們都能看到的,皇帝做好事兒,上天就降下祥瑞作為表揚;反之,如果一個昏君倒行逆施,老天爺就要搞點地震、冰雹之類的警示一下他。
  • 第二層,是天子才有這樣的“感應”能力。普通人作奸犯科,雖然別人會詛咒他“天打五雷轟”之類的,可是實際上發生了嗎?沒有對不對?只有合法的天子才有這個本事。

所以,皇帝們發罪己詔,表面是承認錯誤: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導致上天震怒,錯誤在我。隱藏的意思就是:我雖然沒做好,但我還是天子。

既然這麼想,那麼他們就不會真心認錯並改悔。

最有名的罪己詔,恐怕就是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親政之後就是一連串的大手筆,又要打南越,又要伐匈奴,又要通西域,又要徵遼東。這套組合拳把西漢七十年的積蓄耗光了,眼看著就要農民起義了。

怎麼辦?發個罪己詔唄。暫停輪臺屯田之事,批評自己兩句,提倡大家發展經濟。實際上,漢朝還在繼續開邊,即使漢武帝駕崩,到了漢昭帝手裡,也並未改變這個基本國策。

那麼這個罪己詔拿來忽悠誰呢?

忽悠當時的老百姓,以及後世願意相信帝王的人唄。


考古軍中馬前卒


好問題!歷史上有皇帝做錯了事,就下罪己詔,如周成王,秦穆公,漢武帝,唐德宗等等,這種事的發生前提是:皇帝多少還為百姓的死活著想,多少有點臉皮,此外周圍不全部都是溜鬚拍馬的貨色,有直言敢諫,耿直忠烈的以百姓為懷的諫臣!


大重九56北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皇帝犯了錯誤就會發布罪己詔,一般有不祥的徵兆,或者危急存亡的時刻或者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發布罪己詔。

漢文帝是有文獻記載的第一個發佈罪己詔的皇帝,在漢文帝繼位後的第二年,多次發現了日食,這在古代被認為是不詳的徵兆。漢文帝感覺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於是在不久後就發佈了罪己詔。


歷史上漢武帝也發佈過罪己詔,漢武帝之所以諡號為漢武帝,就是因為他一輩子窮兵黷武。在武帝晚年,他本來想把對外戰爭改為國家的經濟上這件事交給太子的。可是後來發生的太子廢立和百姓的造反讓漢武帝意識到改革已經刻不容緩了。於是在徵和4年(公元前89年)發佈了輪臺罪己詔。深刻反省自己多年以來犯的錯誤。宣佈國家的政策發生全面的改變。政治上從嚴刑峻法到寬鬆溫和。經濟上從壟斷財力到發展農業,對外關係上從戰略進攻到戰略防禦。對於百姓來說從重賦繁役到輕徭薄賦。


崇禎皇帝朱由檢也發佈過罪己詔,他一共發佈了六次罪己詔。是下罪己詔最多的一位皇帝了。崇禎皇帝是大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抱著雄心壯志從哥哥天啟帝手中接過帝位,可惜那個時候大明早已不行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明朝有中興的跡象。對國家無能為力的時候,拋下尊嚴,六下罪己詔。

歷史上還有很多的皇帝也下過罪己詔漢明帝,唐太宗,唐憲宗,唐德宗,宋寧宗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